嘀嗒,一滴冰水從喜馬拉雅山北麓的傑馬央宗冰川跌落入溪流。眾多溪流緩緩匯聚成雅魯藏布江,自高寒山地流向亞熱帶叢林,滋養了兩岸的生靈。青藏高原的獨特成因及地質構造特點,使得這個地區地震頻發。就在雅魯藏布江即將離開中國的地方——墨脫,曾經發生過一場古今罕見的巨震。
1950年8月15日22時9分34秒,一場8.6級的大地震使安置在全世界86個地震觀測站的地震儀擺針劇烈擺動。劇烈的地震信號最初讓美國科學家認為地震發生在日本,而日本科學家一度認為發生在美國。但真正的震中,就位於青藏高原東南部的察隅、墨脫之間。
這是中國有記載以來發生的最大的一次地震,震源深度僅有18千米,極震區烈度達Ⅻ度(12度)。地震襲來,整個雅魯藏布江河灣地區和米林、林芝、波密等27個縣(宗)都被捲入這場災難,鄰近的印度境內阿薩姆邦的迪布加爾、薩地亞等也未能倖免。地震造成大規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喜馬拉雅山四十餘萬平方公裡大範圍內的地形地貌瞬間面目全非,雅魯藏布江在山崩中被截成四段。土石建築倒塌十分之九,極震區則蕩然無存;道路毀壞,交通斷絕;地形易貌,地裂噴沙冒水;河流改道,舊河消而新河興。房屋及各類建築物倒塌,人畜傷亡慘重。據宏觀考察資料統計,地震造成我國境內死亡約1800人(據檔案史料記載統計約2400-3300人),印度境內估計死亡可能達1500人。
震情在三十年後逐步清晰
青藏高原在印度板塊向歐亞大陸板塊的俯衝帶前緣,地殼活動劇烈。自有史料記載以來,僅8級以上的大地震就發生了6次,地震頻度高,強度大。70年前發生的這次大地震的藏東南地區,則位於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俯衝碰撞的東北犄角地區,更容易積累應力,構造背景十分複雜,地震更是頻繁。
這次強烈的地震活動,為地震科學家們所注目。地震的極震區在哪兒?破壞情況如何?成為了地震研究者心中揮之不去的謎題,他們儘自己所能克服困難,陸續對察隅地震展開了探索。
1956年
中國科學院地震工作委員會將察隅地震等西藏地區的巨震資料編入《中國地震資料年表》。受限於資料收集情況,這次地震破壞情況的記錄仍較粗略,但資料顯示,察隅地區地震動最為強烈。
1973年
著名地貌學家楊逸疇參加了「雅魯藏布江水力資源考察組」,並重點對雅魯藏布江大拐彎附近的地質情況進行了考察。他們發現,巨震時雅魯藏布江大拐彎河谷中的村莊全部毀滅,有的村莊直接被拋入江中。南迦巴瓦峰西坡的則隆弄溝山谷冰川在地震的作用下強烈躍動,堵塞了江河,躍動的冰體在江邊海拔3000米處尚能見到。巨震造成白馬狗熊溝山崩地陷,溫泉消失,瀑布蕩然無存。地殼活動強烈的南迦巴瓦峰周圍的震害比察隅地區更加嚴重。
1979年
孟正夫根據在墨脫地區召開的三次座談會和個別走訪,以及對部分地震遺蹟踏勘的資料,描述了巨震對墨脫地區地表、建築造成的破壞程度和人、畜傷亡情況,認為災情最嚴重的是墨脫縣。
1985年
劉玉海根據跟隨中國科學院登山科學考察所獲得的資料,認為宏觀震中位於雅魯藏布江大拐彎下遊墨脫地區。
察隅、南迦巴瓦峰、墨脫......,雖然科學家們在進行考察和研究的時候面臨著極大的困難,但並沒有停下他們的腳步。對於察隅地震極震區的討論和研究越來越多,各方逐漸都指向墨脫。但是參與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各自的任務、目的不同,專業內容各有偏重,調查範圍不廣,加之受時間、人力、自然條件等因素的限制,地震專業考察難以深入進行,所獲得的資料仍然不夠全面、系統。
時間來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和地震科技的發展,對全國八級以上大地震進行進一步總結調查的時機已成熟,全面專業的地震專業考察,啟動!
察隅地震1年後,巨震再次襲擊了西藏。1951年11月18日當雄北發生8.0級地震,在廣闊的羌塘高原上沿崩錯斷裂帶形成一條全長81千米的地面破裂帶。新中國成立以來僅兩年多時間內,西藏接連發生了兩次震級最高的地震。1985-1986年,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委員會、國家地震局科技監測司共同主持了察隅、當雄兩大地震的現場考察,並成立了「西藏察隅、當雄大地震考察隊」,考察隊由西藏自治區地震辦公室和四川省地震局地震地質隊組織籌建。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四川省地震局和西藏自治區地震辦公室等參加。
考察隊自1985年2月接受任務,至1987年1月成果評審通過,歷時兩年。野外現場考察210天(含路途),行程達兩萬餘千米。從羌塘草原到墨脫的亞熱帶叢林,在念青唐古拉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南北都留下了考察隊員的足跡。
考察隊員風餐露宿、跋山涉水,克服了高寒和空氣稀薄的困難,戰勝了毒蟲、猛獸的侵襲,深入到地震現場開展科學考察,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和珍貴的震害照片,並繪製了大量的圖件,逐漸揭開了那場大地震的神秘面紗。
探明巨震災害鏈
考察隊通過全面的調查認為,極震區在墨脫縣格林、地東一帶,地震烈度為12度,面積約3800平方千米,區內山崩地裂,耕地、森林、道路被毀,堵河成湖、交通中斷、糧食顆粒無收;民房及各類建築物倒平,壓死男女人丁及大小牲畜無數,死者埋於倒塌房屋之下,生者無家可歸。地震的強有感範圍達21萬平方千米。
1950年察隅8.6級地震烈度圖
這次地震還出現了聞所未聞的「地爆」現象。地震發生的瞬間地面爆裂,地下砂石和濁水噴起,噴射高度可達4至5米。這種現象主要發生在震中區的格林、背崩和地東一帶,尤以格林最重,格林山西坡的巨大滑坡與「地爆」翻起的砂石,把整個格林村湮沒,吞噬了82戶民居、456條人命。整個格林盆地到處都是地爆後的慘狀,噴出物將震倒的房屋湮沒,使震後格林盆地變成砂石丘、陷坑密布的荒野。
格林盆地中地爆形成的砂石丘和裂縫
地震引發大量的滑坡、泥石流,廣泛滑坡的面積至少和地震烈度X度以上的地區範圍相當,在5萬平方千米上下,滑坡體及泥石流攜帶的物質超過58億立方米。藏東南山高谷深,河流密布,大量的滑坡體和泥石流衝入江中阻斷江水,江水截流隨處可見。
波密南通縣地震滾石
雅魯藏布江被截成四段,時間最長的一處由更邦拉山基巖崩塌導致,截流時間長達15-16小時。興凱村附近垮山、泥石流壅塞金珠藏布曲河道,截流一晝夜,淹沒聶巴村。馬尼崗納與卡繞之間的燈籠山垮山,堵塞永木河3天。察隅縣達宗堡杜萊河兩岸垮山,堵河截流7天。......
地面裂縫在這次地震中也十分常見,分布範圍很廣,地震烈度10度以上的地區尤其普遍。林芝尼洋河邊的地震裂縫將一行柳樹中的六棵撕裂,被撕裂的柳樹在考察時仍能看到。
察隅縣貢多村形成的地震地裂縫
被地裂縫撕裂的柳樹
除了要查明震災情況,這次西藏察隅、當雄大地震考察還要確定地震的發震構造。通過現場考察和追蹤強餘震,發現這次地震的「罪魁禍首」是兩條斷層:墨脫斷裂帶和阿帕龍斷裂帶,兩條斷裂帶在墨脫、背崩附近交叉重疊。在印度板塊持續向歐亞大陸俯衝的過程中,持續不斷的應力在此處積累,積蓄超過極點,爆發了地震。
大震往往會導致災害鏈的產生,這次地震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古鄉湖的誕生。地震導致墨脫北約60千米的波密縣古鄉溝上遊發生大規模冰崩、雪崩和崖崩,形成40米高的堰塞壩。1953年夏天,古鄉溝連降大雨並持續高溫,大量冰雪融化,堰塞壩被洪水衝決,爆發了特大型黏性冰川泥石流。一千多萬立方米的泥沙裹挾著重達數百噸的巨大石塊衝出溝口,川藏公路被淹沒。衝出的洪積扇塞斷了帕隆藏布江,形成了古鄉湖。此後,該溝頻發泥石流,至1973年已多達600餘次,體積達1億餘立方米。
這次地震還導致了洪水、饑荒、瘟疫、逃亡等一系列次生及衍生災害,可謂民不聊生,嚴重影響、制約了該區域經濟建設發展。
科技進步減輕地震災害風險
與建國初期的「一窮二白」相比,現如今的地震科技有了翻天覆地的發展和進步。
密布全國的地震監測網絡能夠及時捕捉地震,實現了國內地震2分鐘自動速報;
發布實施全國第五代地震區劃圖,普遍提高全國抗震設防要求;建設了國家、省、市、縣四級聯動的地震災情速報平臺,震後0.5小時內提供震災快速評估結果,1.5小時產出地震烈度圖;
對於人員難以進入的地區,我們有無人機,有衛星遙感影像用於進行震後早期的震情考察;
對於地震形成的堰塞湖,我們也有了科學的治理方案,汶川地震中唐家山堰塞湖的成功治理便是例子;
正在建設的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是世界首個研究「從地震破裂過程到工程結構響應」全鏈條的地震科學實驗場,將大大推進地震科技進步和地震災害風險的防治。
相信如果再次面對強震、巨震,我們的應對能力會好很多,像這次地震一樣造成慘重傷亡的可能性也會大大減小。
面對日趨嚴重的地震災害風險,下一步,我們將大力推進地震科技創新,為提升全社會地震災害風險防治能力提供堅實基礎和核心支撐;繼續增強地震監測預測預警能力,加快推進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進一步提升地震預警信息服務能力;著力實施地震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工程、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推進減隔震等技術應用;推進實施國家地震科技創新工程「四大計劃」,不斷加強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建設,努力把握地震形成和發生演變的機理與規律,推進自主創新與成果應用,不斷提升防震減災的科學化、專業化水平;向公眾廣泛普及防震減災科學知識和應急避險、自救互救技能,全面提升全社會防震減災意識和能力。
我們無法阻止地震的發生,卻可以努力將地震災害風險降到最低。回顧1950年察隅8.6級地震和科學考察的艱難歷程,不僅僅是對歷史的一次回眸,更是為了激勵我們,繼續為減輕地震災害風險不懈奮鬥。
來源:震知卓見(ID:dizhen_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