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調整周期的統計特徵

2020-11-24 中國經濟網

  據《聯合早報》報導,新加坡地質學家稱,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以西明打威群島近日發生的芮氏7.7級海底地震,據信是2007年蘇門答臘地震的大規模餘震。

  據報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27日發出文告,引述印度尼西亞科學院(Indonesian Institute of Science,簡稱LIPI)地震地質學家丹尼(Danny Hilman Natawidjaja)的話說,25日發生的地震是2007年9月12日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地區發生的芮氏8.4級地震「康復過程的一部分」。

  地質學家稱,過去10年內,巽他大型逆衝區的好幾個部分相繼破裂,因此引發了蘇門答臘以西海岸的系列地震。科學家根據過去700年來的大地震模式推敲出,目前一系列的地震最終或將引發更強地震,規模可與2004年的印度洋海嘯相比。不過,目前仍無法預知何時將出現這樣的地震。

  至於2007年的地震,也引發了不少餘震,包括當時在12個小時後發生的芮氏7.9級地震、15個小時後的7級地震以及五個月後的7級地震。這一系列地震導致數百人傷亡。

  2007年9月12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地區發生的芮氏8.4級地震的潮汐特徵:9月12日月亮赤緯角達到最小值南緯0.00021度,11日為日月大潮。

  2010年10月25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以西明打威群島近日發生的芮氏7.7級海底地震的潮汐特徵:27日月亮赤緯角達到最大值北緯24.33506度,23日為日月大潮。

  對比可知,兩次地震都在日月大潮兩日之內,不同的是,前者在月亮赤緯角最小值,後者在月亮赤緯角最大值附近。

  月亮赤緯角最小值時期,月球在赤道面,9月23日為秋分,太陽也在赤道面,日月大潮時的高潮位置,太陽潮和月亮潮使地球扁率變大,自轉變慢,地球赤道隆起效應強烈,對地震和火山活動有激發作用。

  月亮赤緯角最大值時期,月球遠離赤道面,月亮潮使地球的扁率變小,自轉變快,日月大潮時的高潮位置增強這一效應,使赤道收縮效應強烈,對地震火山活動有激發作用。

  因此,從潮汐特徵而言,兩次地震處於膨脹和收縮的相反應力控制下,這應該是地震調整作用的主要特徵。

  1950年8月15日8.6級地震發生在中國西藏察隅、墨脫,1951年11月18日8.0級地震發生在中國西藏當雄(距墨脫約500公裡),1952年8月18日7.5級地震又發生在西藏當雄。後兩次地震是否是察隅、墨脫8.6級地震的調整呢?

  1950年8月15日西藏察隅、墨脫8.6級地震的潮汐特徵:1950年8月16日月亮赤緯角達到最小值北緯0.00039度,8月14日為日月大潮。月亮潮使地球扁率變大,自轉變慢,地球赤道隆起效應強烈,對地震和火山活動有激發作用。日月大潮增強這一作用。

  1951年11月18日西藏當雄8.0級地震的潮汐特徵:1951年11月16日月亮赤緯角達到最大值北緯28.10484度,1951年11月13日為日月大潮,22日為日月小潮。月球遠離赤道面,月亮潮使地球的扁率變小,自轉變快,使赤道收縮效應強烈,對地震火山活動有激發作用。南北緯35度線是地球扁率變化的不變線,西藏察隅、墨脫、當雄隨赤道一起膨脹和收縮。

  1952年8月18日西藏當雄7.5級地震的潮汐特徵:1952年8月15日月亮赤緯角都達到最大值北緯27.77966度,8月20日為日月大潮。月亮赤緯角最大值時期,月球遠離赤道面,月亮潮使地球的扁率變小,自轉變快,日月大潮時的高潮位置增強這一效應,使赤道收縮效應強烈,對地震火山活動有激發作用。

  根據月亮赤緯角變化、地球自轉變化和地殼脹縮特徵,1951年和1952年當雄兩次7級以上地震應該是1950年西藏察隅、墨脫8.6級地震的調整過程。一次沒有調整到位,又有第二次調整發生。

  數據的重複性表明,8.6級以上強震後發生的後續地震調整有以下統計特徵:

  首先,後續地震的調整時間為1-3年;其次,調整的最大特徵是月亮赤緯角變化、地球自轉變化和地殼脹縮特徵處於反向。

  2008年5月12日中國四川汶川8級地震的潮汐特徵:2008 年5月15日月亮赤緯角達到最小值南緯0.00054度,5月12日為日月小潮。

  從月亮赤緯角變化來看,汶川地震不是2007年9月12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地區8.4級地震的調整,而是同趨勢激發,是否也會發生調整地震,須看2011年的地震發展。

  2010年4月14日 青海玉樹7.1級地震的潮汐特徵:4月12日達到月亮赤緯角最小值南緯0.00038度,14日為日月大潮。

  從月亮赤緯角變化來看,玉樹地震不是2007年9月12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地區8.4級地震和2008年5月12日汶川8級地震的調整,而是同趨勢激發,是否也會發生調整地震,也須看2011年的地震發展。

  2007年9月12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地區發生的芮氏8.4級地震的調整作用值得關注。

  參考文獻

  1. 趙婷。科學家:印尼強震是3年前地震大規模餘震。來源:中國新聞網 2010年10月28日10:50。http://news.sohu.com/20101028/n276661609.shtml

(責任編輯:侯彥方)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探究地震的統計日周期是否存在
    而解決這一爭議的難點有三:第一,缺乏完備的地震目錄;第二,缺乏有效的數據處理方法;第三,很難排除人類活動的周期性幹擾。 日本Hi-Net地震目錄的出現部分解決了第一個難點。從2002年起,Hi-Net目錄對發生於日本的大小地震進行了系統性記錄,其中,發生於日本本島下方30公裡以上,且震級不低於芮氏1.0級(M1.0)的地震事件就有410,642起。
  • 地震統計面面觀
    承接上文,我們知道地震活動是不斷變化的,今天和昨天不一樣,今年和去年也不一樣,怎麼牢牢盯好現有的固定的地震構造?會有比看地圖更好的方法嗎?下面我們做個嘗試,如果按照圖2的地震構造分區,將地震目錄重新統計一下,再用一種叫Treemap的方式畫出來,如圖3所示。
  • 土木吧丨地震加速度和地震影響係數是啥關係?
    以下主要對於C和βmax解釋如下:  一、C—多遇地震和設防地震加速度的比值係數或者叫(地震水準調整係數)  (一) 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第6.2.1條,多遇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宜按不低於基本地震動加速度1/3倍確定。  (二) 根據概率統計結果詳見圖1-1
  • ...中的「峰值加速度」和「反應譜特徵周期」分別是指何意?_澎湃...
    X 請教一個問題:《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中的「峰值加速度」和「反應譜特徵周期」分別是指何意?
  • 聯電半導體庫存調整完畢 將回歸正常周期
    晶圓代工大廠聯電首季因認列地震損失,單季每股純益僅0.02元,不過,聯電執行顏博文昨(27)日強調,第2季28奈米將明顯放量,帶動第2季晶圓出貨季增約5%,平均銷售單價上揚1~2%,毛利率也由上季的14.6%,跳升至21~23%。
  • 基於地震波資料的安徽及鄰區地殼構造應力場及活動斷層破裂特徵的...
    為了從地震發生的本質出發,探尋更為有效的地震預測預報方法,不斷提高地震分析預報水平和預報效能,本項目充分利用地震波所攜帶的信息,使用多種適合安徽地震活動特點的新方法,開展了地殼構造應力場及活動斷層破裂特徵等多方面研究,從而服務於實際震情判定和地震預測工作。
  • 紡織上遊原料市場正在經歷「潮汐周期」調整
    紡織上遊原料市場正在經歷「潮汐周期」調整 2012-04-06 11:03:09 來源:網上輕紡城 一方面承受著行業利潤每況愈下所帶來的心理落差,一方面寬慰著自己講風水輪流轉
  • 是否存在有助於預報的地震前兆?
    經過幾十年地震預報探索實踐,發現了很多地震前兆異常,其中部分前兆還通過了優秀地震前兆標準的檢驗,並分析總結了前兆異常的群體特徵。但用這些前兆異常,通過經驗性統計方法進行的地震預報成功率卻很低,其根本原因是什麼?還有沒有必要研究地震前兆?
  • 地震探源:能否利用潮汐預測地震
    日、月、地球的相對位置與地震   從已有的研究看,天文潮汐與地震關係的研究大致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日、月、地球的相對位置與地震的關係,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月相、月黃經、日月高度、日月時角等位置參數分布與地震發生時間及頻度之間的關係;(2)天文潮汐的周期與地震,這類研究往往先計算日月引潮力的某一周期分量的時間函數曲線,然後統計發震時間所對應的優勢相位
  • 什麼是板緣地震?什麼是板內地震?
    據統計地球上每年約發生500多萬次地震在我國,除臺灣東部和青藏高原大陸板塊匯聚帶上的地震外,廣大內陸地區和臺灣西部發生的地震均屬板內地震。板內地震除與板塊運動有關,還要受局部地質環境的影響,其發震的原因與規律比板緣地震更複雜。
  • 什麼是板緣地震?什麼是板內地震?
    據統計地球上每年約發生500多萬次地震即每天要發生上萬次地震板塊運動是引起地震的重要原因美國歷史上最大地震:1964年阿拉斯大地震>>> 發生在板塊內部的地震叫板內地震。在我國,除臺灣東部和青藏高原大陸板塊匯聚帶上的地震外,廣大內陸地區和臺灣西部發生的地震均屬板內地震。
  • 專家詳解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特徵與成因
    新華社北京6月26日電(記者 張景勇 鄒聲文 周婷玉)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8級強烈地震,造成了極其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這場特大地震具有哪些特徵?地表破裂帶在哪裡?大區域地表如何變形?地震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 2015年結構工程師:高層建築結構設計中的側移和振動周期
    高層建築結構設計中的側移和振動周期:  建築結構的建築結構的振動周期問題包含兩方面:合理控制結構的自振周期;控制結構的自振周期使其儘可能錯開場地的特徵周期。  (1)結構自振周期高層建築的自振周期(T1)宜在下列範圍內:  框架結構:T1=(0.1—0.15)N框一剪、框筒結構:T1=(0.08-0.12)N剪力牆、筒中筒結構:TI=(0.04—0.10)NN為結構層數。
  • 緬甸東北部7.2級強烈地震活動在氣象衛星雲圖中反映的時空 特徵及其預測預報
    特徵及其預測預報魏宏儒  摘要  本文闡述了,緬甸地震發生前在氣象衛星雲圖中反映的時空變化特徵,分析研究了太陽活動、亞洲南部地震場活動特徵和氣象衛星雲圖異常變化時空特徵,應用「天地時空疊加地震短臨預測預報方法」,做出這次地震預測預報的過程和結果
  • 地震探源:專家解釋能否利用潮汐預測地震
    日、月、地球的相對位置與地震  從已有的研究看,天文潮汐與地震關係的研究大致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日、月、地球的相對位置與地震的關係,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月相、月黃經、日月高度、日月時角等位置參數分布與地震發生時間及頻度之間的關係;(2)天文潮汐的周期與地震,這類研究往往先計算日月引潮力的某一周期分量的時間函數曲線,然後統計發震時間所對應的優勢相位,
  • 1999年臺灣集集地震災害特徵對抗震韌性城鄉建設的啟示
    此次地震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118億美元,約佔年GDP的4.2%。成為二戰後臺灣最嚴重的一次自然災害。今天是集集地震21周年紀念日,回顧分析1999年集集地震災害的主要特徵及其社會經濟影響,對於我國抗震韌性城鄉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鑑意義。臺灣集集地震災害的主要特徵及其影響包括以下6個方面:(1)斷層錯動形成的破裂帶和斷層上盤效應破壞力極大。
  • 太陽是引發地震的原因?與周期有關?對人類的創造活動有何影響?
    異常的降水或天氣冷暖都與太陽黑子活動周期有關。近年,科學家瑪莎·亞當斯提出了一個驚人的觀點:太陽是引發地震的原因。她指出,當太陽產生耀斑時,溫度高達2000萬攝氏度,爆發能量相當於百萬噸級的氫彈。耀斑發射輻射能,電磁場攜帶高能粒子衝擊地球,會使地殼的許多巖石產生受壓放電和伸縮現象,使積聚著巨大能力的斷層發生共振,導致地殼板塊發生斷裂、錯動或滑移,引發地震。
  • ...也是華北地區近些年最大的一次地震。據地震信息播報機器人統計...
    2020-07-12 09:19:26來源:FX168 【唐山5.1級地震系周邊5年內最大地震】中國地震臺網速報:此次地震是2006年7月4日河北文安5.1級地震之後河北省內發生的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華北地區近些年最大的一次地震。
  • 地震專家:印尼7.4級地震海嘯成因複雜
    此次地震具有哪些特點?地震和海嘯疊加為何會帶來如此巨大的危害?針對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地震預報部主任、研究員蔣海昆。  蔣海昆介紹,此次7.4級地震所在的印度尼西亞位於歐亞地震帶東南端,該區(-12~7°N,96~140°E)1900年以來共發生7級以上地震253次,其中8級地震11次,平均每年發生2.1次7級以上地震。
  • 太陽黑子周期與2020年投資思路
    與身邊許多人討論此問題時,大部分同事朋友也對太陽黑子活動能否影響經濟周期,進而引發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劇烈變化嗤之以鼻,覺得我所表達的過於玄幻,基本不接我的話茬,從大家的語氣中能感覺到基本上是拿我說的當笑話聽了。無奈之下,寫一篇讀書筆記和隨想,以期拋磚引玉。為了確保研究的嚴謹性,我全部採用正式出版的文獻作為參考,以統計數據來佐證相應的觀點,謹做討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