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探究地震的統計日周期是否存在

2020-11-24 科學網

地震的發震時刻存在日周期性嗎?從1886年起,針對這一問題的學術爭論一直存在。而解決這一爭議的難點有三:第一,缺乏完備的地震目錄;第二,缺乏有效的數據處理方法;第三,很難排除人類活動的周期性幹擾。

日本Hi-Net地震目錄的出現部分解決了第一個難點。從2002年起,Hi-Net目錄對發生於日本的大小地震進行了系統性記錄,其中,發生於日本本島下方30公裡以上,且震級不低於芮氏1.0級(M1.0)的地震事件就有410,642起。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張金海研究團隊以Hi-Net地震目錄為研究對象,採用時頻分析技術,並採用按周期疊加的思想進一步增強信號,成功提取到了微弱的統計周期性,發現日本地震的發震時刻存在24小時和12小時兩個微弱的主要周期,比以往文獻中報導的周期(兩星期)小得多。相關成果以「Evidence for Diurnal Periodicity of Earthquakes from Midnight to Daybreak」為題在線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人類活動會干擾地震記錄。在繁忙的白天,人類活動引發的振動會成為地震記錄的噪音,使一些微小地震事件不能被記錄。為了排除這一幹擾,研究者僅選取了Hi-Net目錄中發生於凌晨0:00~6:00時段的地震事件。假設發震時刻完全隨機分布,那麼在人類活動最為平靜的3:00~4:00期間,應當能夠記錄到最多的地震事件,但統計結果顯示,該時段恰恰是地震發生頻率的低谷,而高峰位置在凌晨1:30左右出現。

此次統計得到的周期24小時和12小時剛好和地球的晝夜節律一致。原因何在?

有研究認為,月球和太陽引發的潮汐力可能觸發地震。倘若潮汐對地震有觸發作用,則月球的貢獻勢必更大。然而,研究者通過合成固體潮信號的方法進行了分析,結果並未發現與月球有關的周期,這表明地震與月球的關係不大,推測某些來自太陽的因素才是地震呈現日周期的主要原因,也有可能是地球內部日變化或者地球自轉在不同時間觸發了不同數量的地震,具體機制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除了為「地震的統計日周期是否存在」的古老問題提供答案,本研究還有望為未來破解地震成因之謎提供支持。(來源: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93/nsr/nwy117

相關焦點

  • 地震調整周期的統計特徵
    因此,從潮汐特徵而言,兩次地震處於膨脹和收縮的相反應力控制下,這應該是地震調整作用的主要特徵。  1950年8月15日8.6級地震發生在中國西藏察隅、墨脫,1951年11月18日8.0級地震發生在中國西藏當雄(距墨脫約500公裡),1952年8月18日7.5級地震又發生在西藏當雄。後兩次地震是否是察隅、墨脫8.6級地震的調整呢?
  • 科學家:大地震或與太陽活動有關-科學家,地球,大地震,太陽活動,有...
    本月20日,在我國四川省再次發生7.0級強震,並伴隨重大人員傷亡。而回顧歷史上的地震監測數據不難發現,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從未逃離過來自地震災害的威脅。現在,一些科學家和研究者認為,地球發生強烈地震災害或許與太陽活動存在著一定關係。
  • 是否存在有助於預報的地震前兆?
    經過幾十年地震預報探索實踐,發現了很多地震前兆異常,其中部分前兆還通過了優秀地震前兆標準的檢驗,並分析總結了前兆異常的群體特徵。但用這些前兆異常,通過經驗性統計方法進行的地震預報成功率卻很低,其根本原因是什麼?還有沒有必要研究地震前兆?
  • 臨沂會地震嗎? 臨沂市是否處在什麼地震帶?
    臨沂會地震嗎?   不會,因為臨沂已經過了地震周期了。臨沂在清朝清康熙七年農曆六月十七日戌時也就是1668 年7月25日發生過8.5級的特大地震震中位置中國山東省郯城、臨沂(蘭山區)、臨沭三縣交界處〈34.8 °N,118.5°E,威力比汶川更強,波及大半個中國。
  • 地震探源:能否利用潮汐預測地震
    爭議的焦點早期主要在地震的發生時間是否受天文潮汐的影響,後來多集中於地震與天文潮汐究竟存在什麼樣的關係。  日、月、地球的相對位置與地震   從已有的研究看,天文潮汐與地震關係的研究大致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日、月、地球的相對位置與地震的關係,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月相、月黃經、日月高度、日月時角等位置參數分布與地震發生時間及頻度之間的關係;(2)天文潮汐的周期與地震,這類研究往往先計算日月引潮力的某一周期分量的時間函數曲線,然後統計發震時間所對應的優勢相位
  • 地震探源:專家解釋能否利用潮汐預測地震
    爭議的焦點早期主要在地震的發生時間是否受天文潮汐的影響,後來多集中於地震與天文潮汐究竟存在什麼樣的關係。  日、月、地球的相對位置與地震  從已有的研究看,天文潮汐與地震關係的研究大致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日、月、地球的相對位置與地震的關係,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月相、月黃經、日月高度、日月時角等位置參數分布與地震發生時間及頻度之間的關係;(2)天文潮汐的周期與地震,這類研究往往先計算日月引潮力的某一周期分量的時間函數曲線,然後統計發震時間所對應的優勢相位,
  • 地震和氣象專家解析:地震雲是否真實存在?哪些天氣因素影響震後...
    新華網北京8月11日電(李海韻)8月8日21時19分,四川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9日7時27分,新疆精河縣發生6.6級地震。地震發生後,全社會迅速開展抗震救災。那麼震區未來天氣形勢如何,震後救災需要注意哪些次生災害?地震雲是否真實存在?為何震區餘震不斷?未來能否實現地震預警?
  • 新月和滿月時更易發生大地震? 潮汐力是否可以誘發地震?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新月和滿月時更易發生大地震? 潮汐力是否可以誘發地震? 新研究指出,由於滿月和新月時的潮汐力最大,因此容易引發更大的地震。每年數百萬起地震在全球各地發生並被地震儀器監測到,其中絕大多數悄無聲息地出現在我們腳下,但有極少數卻會發展成大規模地震,   原標題:新月和滿月時更易發生大地震? 潮汐力是否可以誘發地震?
  • 湯加6.1級地震 是否跟日本地震是否有關聯(附位置圖)
    湯加6.1級地震跟日本地震是否有關聯?日本氣象廳在全國約200個場所設置了地震監測站,日本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在全國約800個場所設置了地震監測站,上千個監測站共同構成一個龐大的捕捉地 震波的網絡。一旦發生地震,有關部門立即分析由監測站傳來的數據,推定震源和地震的規模,預測地震波到達各地的時間,並由氣象廳迅速發布緊急地震速報。
  • 太陽黑子周期與2020年投資思路
    由於太陽黑子最低值已經過去,根據前兩次疫情的統計規律,估計在春季疫情將進入高峰,夏季消失,秋冬季是否復出,取決於中國的調控力度。(以上摘自全球變化- 楊學祥工作室http://blog.sciencenet.cn/u/楊學祥  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退休教授,從事全球變化研究。)備註:吉林大學在地球探測科學方面首屈一指,註明的黃大年教授就工作於吉林大學。
  • 太陽是引發地震的原因?與周期有關?對人類的創造活動有何影響?
    異常的降水或天氣冷暖都與太陽黑子活動周期有關。近年,科學家瑪莎·亞當斯提出了一個驚人的觀點:太陽是引發地震的原因。她指出,當太陽產生耀斑時,溫度高達2000萬攝氏度,爆發能量相當於百萬噸級的氫彈。耀斑發射輻射能,電磁場攜帶高能粒子衝擊地球,會使地殼的許多巖石產生受壓放電和伸縮現象,使積聚著巨大能力的斷層發生共振,導致地殼板塊發生斷裂、錯動或滑移,引發地震。
  • 地震統計面面觀
    承接上文,我們知道地震活動是不斷變化的,今天和昨天不一樣,今年和去年也不一樣,怎麼牢牢盯好現有的固定的地震構造?會有比看地圖更好的方法嗎?下面我們做個嘗試,如果按照圖2的地震構造分區,將地震目錄重新統計一下,再用一種叫Treemap的方式畫出來,如圖3所示。
  • 科學家稱有超強地震
    在地球上,2018年地震的頻繁程度不斷變化,科學家們對全球的地震帶都十分的關注,最新研究發現,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Mentawai地區的主動逆止斷層出現新變化,這可能與最近該地區出現頻繁的地震爆發存在關係,科學家們也給出了不一樣的分析結果。
  • 12日「地震魚」出現,13日本千島群島就發生地震?真的是預兆嗎?
    12日「地震魚」出現,13日本千島群島就發生地震?真的是預兆嗎?關於地震的不斷出現,有人稱日本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可能會發生超級大地震,這一言論也引起了很多人的擔憂,在地震來臨的時候又該怎麼辦呢?而對於這一現象也有相關的科學家和專家公開說明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科學家探究海底微生物世界 物種多超乎想像(圖)
    原標題:科學家探究海底微生物世界 物種多超乎想像(圖)  中新網5月22日電 據日媒報導,海洋中微生物的種類之多可能遠遠超出人們想像。由包括日本京都大學專家在內等40個國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本月22日在美國《科學》雜誌電子版上發布一項調查結果,稱海洋中的微生物約有15萬種之多。
  • 研究指出大地震復發具有一定規律
    研究指出大地震復發具有一定規律  通過分析智利湖泊的沉積巖心,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等多個機構的科學家聯合發現,大地震復發的時間間隔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但是,當考慮到較小的地震時,重複間隔變得越來越不規則,表現出越來越多的隨機性。該項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地球與行星科學通訊》上。
  • 靈魂是否存在?科學家猜測,靈魂或以粒子形式繼續存在!
    人類文明已經發展了數千年的時間了,雖然與地球存在的時間相比根本不值一提,但是卻創造出了輝煌的歷史。當然了,人類的科技水平還是非常局限的,即使到現在仍然有許多現象是沒有辦法用科學完美解釋的,地球上的萬物都是有生命周期的,沒有任何生命能夠實現永生。
  • 因地球自轉太慢導致地震頻繁?別聽網上傳言
    2019年,我國6級及以上地震發生過3次,分別是4月18日臺灣花蓮縣海域6.7級地震,震源深度24公裡;4月24日西藏林芝市墨脫縣6.3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裡;6月17日臺灣花蓮縣海域6.0級地震,震源深度16公裡。
  • 地震和氣象專家解析:地震雲是否真實存在?哪些天氣因素影響震後救援?
    新華網北京8月11日電(李海韻)8月8日21時19分,四川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9日7時27分,新疆精河縣發生6.6級地震。地震發生後,全社會迅速開展抗震救災。那麼震區未來天氣形勢如何,震後救災需要注意哪些次生災害?地震雲是否真實存在?為何震區餘震不斷?
  • 月球和火星上存在地震嗎?我們是如何檢測的?
    當它們一起研磨時,它們會產生地震,並產生地震波,這些地震波在我們星球深處的巖石、巖漿和金屬層中迴蕩。科學家可以使用各種儀器來監測這些地震波,這些儀器甚至可以拾取穿過地殼和核心的微弱振動。研究這些波的行為如何在它們穿過我們的行星內部時發生變化,從而揭示出地球深處的東西的細節,這些東西遠在我們的視線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