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和滿月時更易發生大地震? 潮汐力是否可以誘發地震?

2020-11-23 川北在線網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新月和滿月時更易發生大地震? 潮汐力是否可以誘發地震? 新研究指出,由於滿月和新月時的潮汐力最大,因此容易引發更大的地震。 每年數百萬起地震在全球各地發生並被地震儀器監測到,其中絕大多數悄無聲息地出現在我們腳下,但有極少數卻會發展成大規模地震,

  原標題:新月和滿月時更易發生大地震? 潮汐力是否可以誘發地震?

 

  新研究指出,由於滿月和新月時的潮汐力最大,因此容易引發更大的地震。

 

  每年數百萬起地震在全球各地發生並被地震儀器監測到,其中絕大多數悄無聲息地出現在我們腳下,但有極少數卻會發展成大規模地震,威脅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目前,地震的預報仍然困難重重,但科學家正在揭開地震的本質,開發有效的地震早期預警系統。

 

  最近,日本東京大學的井出哲和同事在《自然·地球科學》上發表文章,提出大地震的發生概率與潮汐應力有關,這一發現或許有助於評估大地震發生的可能性,並為地震預警系統確定地震等級提供幫助。

  【圖注】2009年發生於義大利的一場地震。圖片來源:FLICKR

 

  潮汐力是否可以誘發地震?

 

  自19世紀以來,人們就一直試圖找出答案。然而時至今日,科學家仍未得出明確結論。質疑這一觀點的學者認為,潮汐引發的作用力太小了——發生地震時,巖石破裂產生的應力可以達到潮汐力的數千倍,因此潮汐力很難對地震的形成產生影響。

 

  ▲然而,另一類板塊運動——構造震顫(tectonic tremor)卻對潮汐力高度敏感。

 

  與普通地震相比,構造震顫的出現的深度更深、強度更弱、持續時間更長——從數分鐘到數周不等。由於能量在這一過程中的釋放速度很慢,因此構造震顫屬於一種慢地震,似乎難以引發大地震。

 

  但在接受《環球科學》採訪時,井出哲表示:

 

  ▲由於慢地震與普通地震屬於在斷層不同深部的剪切滑移,因此他和同事認為慢地震很可能與地震相關聯,並且能夠增強地震的強度,誘發大規模地震。

 

  在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和2014年的智利大地震期間,其他日本團隊就曾觀測到慢地震現象。喬治亞理工學院地球和空間科學系的彭志剛教授(未參與本次研究)也在接受《環球科學》採訪時表示,由於多數大規模地震最初形成於斷層深部,接近慢地震區域,因此這一推論有一定的合理性。

 

  通過構造震顫這一紐帶,井出哲將潮汐力與大地震聯繫起來。為了找出潮汐力對地震的影響,井出哲和同事分析了1976-2015年間全球一萬餘次超過5.5級的地震,他們統計了所有地震發生當日的潮汐力最大值,並與地震前15日內每一天的潮汐力最大值作比較,從而得出地震當日的潮汐力在整個潮汐周期中的相對大小(15表示最大)。他們發現,在12起8.2級以上的地震中,地震當天的潮汐力較大,其排位多集中在10以上。

 

  由於8.2級以上的超大地震樣本容量有限,尚不能得出結論稱這些地震多發於潮汐力較大的階段。

 

  為了得到具有統計學意義的結論,研究團隊對數據做了進一步分析,尋找地震震級與潮汐力的相關性。研究人員發現,地震當日的潮汐力越大,大地震出現的比例更高。(見下圖)同時,研究團隊對日本東北部和美國南加州地區的地震數據進行了單獨分析,在對日本東北部的地震分析中,他們同樣找到了震級與潮汐力之間的相關性。由於滿月和新月時的潮汐力最大,這一具有統計學顯著性的結論意味著,滿月和新月時出現的地震為大地震的可能性更大。

  【圖注】全球6.5級以上地震潮汐力與震級的關係圖。

 

  藍色、淺藍色和紅色分別表示潮汐力排位較小、中等和較大的情況。上圖中,b值表示大地震的比例,b值越小,大地震的比例越高;下圖橫坐標為震級,縱坐標表示達到該震級的地震出現的概率。(圖片來源:論文原文)

 

  對於這一結果,井出哲認為:

 

  ▲大規模地震可能是由小的斷裂逐級發展而成,而應力分布的微小改變都有可能對斷裂的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潮汐力可以增強巖石的變形程度、改變應力分布,因此,當潮汐力較強時,小斷裂更有可能發展成為大斷裂。這一變化的直觀表現就是,5級成長為9級地震的概率是潮汐力較低時的6倍,1級地震發展為9級地震的概率更是提高了40倍。

 

  如果被證實,該研究或許將對地震研究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彭志剛指出,在地震活躍的地區,如果我們能夠 估算潮汐力的變化,會對地震(尤其是強震)的短期統計預測有非常重大的意義。此外,該研究的結論還可能在地震預警中發揮作用。地震早期預警系統的工作原理是,根據地震最初幾秒內的地震波迅速判斷最終的震級,而把潮汐力引入預警系統後,可能提升震級判斷的準確率。

 

  地震發展過程中力學變化和巖層特性的複雜性使得徹底了解地震、預測地震的夢想仍然很遙遠。但無論是對地震誘發因素的新認識,還是在地震預警等領域取得的進步,都是人類在抵抗地震災害道路上走出的重要一步。正如井出哲在採訪中所言,儘管該結論對於地震預測能力的提升程度遠不足以用於 預報地震,但它有助於幫助我們揭示地震的本質,這將會是通往地震預報導路上的一塊重要基石。

   投稿合作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

相關焦點

  • 潮汐力與大地震究竟有沒有聯繫?科學家說有
    9月13日消息,昨日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的論文稱新月或滿月期間的潮汐力會促使地震發生,並加劇地震級別;但普通民眾對此不必驚慌,因為地震發生率很低
  • 月球對地震有影響?潮汐力變強時,大地震發生概率或將增加40倍!
    在最近一段時間,地球上經常發生地震,而且還會引發一系列的次生災害,給人類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所以科學家們現在就越來越關注對地震的研究,但至今為止人類還沒有足夠的了解地震,可以說對地震的認識還處在最淺層的層面。
  • 水力壓裂誘發地震研究進展
    等人近期在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上發表了關於水力壓裂誘發地震的綜述文章,從以下六個方面對其研究進展進行了系統總結:(1)水力壓裂誘發地震的觸發機理;(2)構造環境與水力壓裂誘發地震的關係;(3)誘發地震與天然地震的相似性;(4)水力壓裂誘發地震的潛在破壞;(5)水力壓裂誘發地震是否可以被預測;(6)水力壓裂誘發地震和天然地震的相對風險。
  • 7.8級大地震!美國發生今年最大地震!有人稱與木星衝日有關?
    這是今年迄今最大地震,發生在美國!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7月22日14時12分在美國阿拉斯加州以南海域發生7.8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裡,隨後又發生了一次5.9級餘震。此次震中位於海域,距離最近的島嶼47公裡,距離最近的陸地105公裡。由於當地地廣人稀,地震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 地震探源:能否利用潮汐預測地震
    基於這樣的物理思想,國內外天文地震研究者們對天文潮汐與地震關係的問題一直興趣不減。然而由於地震過程和地震發生本身是一個複雜問題,關於天文潮汐與地震關係研究,不同作者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或不同地震樣本,所得結論不盡相同,存在較大的爭議。爭議的焦點早期主要在地震的發生時間是否受天文潮汐的影響,後來多集中於地震與天文潮汐究竟存在什麼樣的關係。
  • 為什麼四川總發生地震?四川發生地震的原因是什麼?
    地震分類:地震的發生是有原因的,一般劃分為:1、構造地震,2、火山地震,3、陷落地震,4、誘發地震,世界範圍內發生的地震絕大多數都屬於構造地震,發生這種地震的原因是由於巖層斷裂,發生變位錯動而產生的。四川分布著多個地震多髮帶,有龍門山地震帶、攀西地震帶、松潘地震帶、岷江斷裂帶等多條主要地震帶,因此四川發生強震的次數較多也就不奇怪了。當時九寨溝的7.0級地震,震中就發生在岷江斷裂帶附近。
  • 地震探源:專家解釋能否利用潮汐預測地震
    最近的研究表明,20世紀71%%的大地震發生於赤白交角從極大變為極小時期,1999年9月21日的花蓮地震發生在月過赤緯極小於(-19°)時。  月黃經也是潮汐計算中間接用到的參數之一,月震和地震時月黃經非隨機的從集現象可能說明月震和地震的發生有著共同相互的外力因素———引潮力的影響。但所研究的每個局部地區,並不是都存在地震時月黃經的優勢分布。
  • 頁巖氣開採誘發地震?這裡有四川和北美的差異
    該論文第一作者雷興林2013年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由於相關企業對油氣開採和注水作業數據諱莫如深,研究者往往等到頻繁的小震活動或中級規模地震發生後才介入研究。地震專家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曾指出,目前中國暫時沒有相關機制,保證科研人員可以從油田單位獲得這些數據。
  • 天氣異常是否為地震前兆
    頻發的地震災害,讓很多人「談震色變」。前不久,有網友稱,在江蘇、安徽、浙江等地上空發現所謂的「地震雲」,甚至將拍攝到的照片傳到了網絡上,引起網民恐慌。氣候異常與地震到底有沒有關係?異常或者極端氣候是否是地震發生的前兆?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閔錦忠和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地震預報部副主任張永仙。
  • 科學家:大地震或與太陽活動有關-科學家,地球,大地震,太陽活動,有...
    太陽活動與地球地震之間存有微妙關係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傑弗裡·萊夫博士和來自西北研究協會的科學家傑裡米·託馬斯博士都表示,太陽的活動是否與地震存在關係一直以來都是科學界關注的焦點,但就個人觀點而言,他們認為這兩者之間並無必然聯繫。
  • 加州地震帶被激活!9級大地震隨時可能發生!
    自2017年底,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就做出預測——一場9.0級的毀滅性大地震隨時可能會重創美國西岸,美國和加拿大共1140萬人將面臨直接威脅。就在本周,地震學家再次警告:這場9級大地震很有可能在未來50年內發生,可能導致美國整個西北部地區癱瘓,進而摧毀西雅圖、舊金山和溫哥華等大城市。
  • 為何會發生地震?地震發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為何會發生地震?地震發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1、人工地震地下核試驗、地表大型工程爆破都會引發地震現象,但這種地震的震級一般都不大,不會造成大災害。大型「強子對撞機」運行時會產生「超級電磁鑽」的作用,這種超級電磁鑽會干擾巖漿潛流的發電功能,會造成地球局部的地磁強烈異常,誘發巖漿潛流之間的放電現象,因此可能誘發強烈的災難性大地震,這一點要特別引起關注。
  • 日本研究表明發生大地震與大潮相關
    人民網東京9月13日電(許永新)據《朝日新聞》報導,9月13日,日本東京大學研究小組在英國《自然·地球科學》雜誌發布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在發生潮位高度差(潮差)較大的大潮時,發生大地震的頻率也會相應增加。這項研究有可能提高計算地震發生概率的準確度。
  • 福建寧德發生2次4級以上地震 疑為水庫蓄水誘發
    福建寧德古田昨天晚上發生4.1和4.6級地震,福建多個地市有震感,目前尚無人員傷亡報告。  福建地震局:古田昨晚發生兩波地震  昨晚10時許,有廈門網友致電臺海網詢問剛才是否發生地震。記者隨後多次聯繫廈門市地震局和福建省地震局進行證實,經福建地震臺網測定,2008年03月06日21時03分07.8秒,在福建寧德古田縣發生ML4.1級地震,震中位於北緯26.4度,東經118.7度。到了21時57分,古田縣又發生一次地震,震級為ML4.6級。目前尚無人員傷亡報告。
  • 發生地震時,在飛行中的飛機上絕對安全嗎?
    地震時會有哪些影響地震的種類儘管有很多種,比如構造型地震,火山地震或者誘發地震等,但它造成的破壞力卻類似,不過因為過程不一樣,幾種地震的影響也有些許差異!因此位於板塊板塊之間的錯動位置就是地震和火山的熱點,當然在板塊並非鐵板一塊,內部存在大量的斷裂帶,因此只要有斷層出現的地方,同樣是地震和火山的高發點,鑑於此,地震和火山經常發生的區域就可以統計出來了,也就是是全球地震帶所在
  • 斜穿中國的郯廬斷裂帶,發生過最大地震,未來百年內會大地震嗎?
    簡單的說地震就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震動,有很多中原因都會造成地震,比如各個板塊之間相互擠壓,或者板塊中間存在破裂或者斷裂帶,甚至也有人工誘發的地震,水庫蓄水或者地下核爆都能形成,但一般來說天然地震破壞力更為強大一些,根據這些類型的不同,地震可以分為:1、構造型地震 2、火山地震
  • 地震發生在地上,如果地震發生時,乘坐飛機是不是就能逃過一劫?
    地震作為一種自然災害,在發生地震的時候房屋倒塌,馬路斷裂,在發生地震的時候我們首先感到的是上下晃動,再是左右晃動,這是因為在地震發生時候的橫波和縱波各不相同,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和瑪雅預言當中的2012年世界末日之說,現在時間也證明了瑪雅人的2012世界末日是錯誤的觀點,但是在當時就引起了非常大的風動。
  • Nature Communications:注水誘發地震與孔隙壓力變化速率的關係
    在這些問題當中,地下水汙染可以通過嚴格的固井和防漏措施來避免,但誘發地震卻尚無可供實施的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案。自上世紀60年代美國落基山兵工廠發生第一次注水誘發地震(Healy et al., 1968)以來,全世界出自各種原因的注水誘發的地震已超過200次(Foulger et al., 2018)。
  • 科學家警告:或誘發加州大地震,不可避免
    對此,科學家警告稱這很有可能是下一次加州大地震的來源…深海電纜(MARS系統)橫跨太平洋底,全長51公裡。這項研究原本計劃對海洋生物展開監測和研究,例如記錄諸如海豚、座頭鯨等大型海洋生物的鳴叫聲及捕獲有毒藻類發出的生物光等,不過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了該系統的更重要的價值——監測海底地震。
  • 科學家探究地震的統計日周期是否存在
    而解決這一爭議的難點有三:第一,缺乏完備的地震目錄;第二,缺乏有效的數據處理方法;第三,很難排除人類活動的周期性幹擾。 日本Hi-Net地震目錄的出現部分解決了第一個難點。從2002年起,Hi-Net目錄對發生於日本的大小地震進行了系統性記錄,其中,發生於日本本島下方30公裡以上,且震級不低於芮氏1.0級(M1.0)的地震事件就有410,642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