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篇微信文章介紹了《太陽景氣經濟學》這本書,因為好奇買來看看,遂一發不可收拾,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太陽黑子周期、經濟周期的研究。無奈才疏學淺,至今沒有徹底參悟透這其中的奧秘並指引自己預測未來。與身邊許多人討論此問題時,大部分同事朋友也對太陽黑子活動能否影響經濟周期,進而引發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劇烈變化嗤之以鼻,覺得我所表達的過於玄幻,基本不接我的話茬,從大家的語氣中能感覺到基本上是拿我說的當笑話聽了。無奈之下,寫一篇讀書筆記和隨想,以期拋磚引玉。為了確保研究的嚴謹性,我全部採用正式出版的文獻作為參考,以統計數據來佐證相應的觀點,謹做討論用。
太空總署(NASA)發現,太陽表面再度出現了「無黑子」現象(又稱白太陽),因此科學界擔憂,太陽表面活動正進入「極小期」,屆時恐導致地球的「小冰河期」(LittleIceAge)。作為天文現象的太陽黑子不活躍期已然到來,而氣象意義上的「小冰河期」可能隨之而來。自然科學研究發現,太陽黑子活動周期是11至12年,目前已經臨近不活躍年,最近一個不活躍年在2019年至2020年。那麼什麼是太陽黑子,太陽黑子活動周期變化會對我們產生哪些影響呢?
一、太陽黑子與太陽黑子周期
(一)太陽黑子
太陽的光球表面有時會出現一些暗的區域,它是磁場聚集的地方,這就是太陽黑子。黑子是太陽表面可以看到的最突出的現象。一個中等大小的黑子大概和地球的大小差不多。
黑子的形成和消失要經歷幾天到幾個星期不等。當強磁場浮現到太陽表面,該區域的背景溫度緩慢地從6000攝氏度降至4000攝氏度,這時該區域以暗點形式出現在太陽表面。在黑子中心最黑的部分被稱作本影,本影是磁場最強的區域。本影周圍不太黑、呈條紋狀的區域被稱為半影。黑子隨太陽表面一起旋轉,大約經過27天完成一次自轉。長期的觀測發現,黑子多的時候,其他太陽活動現象也會比較頻繁。黑子附近的光球中總會出現光斑,黑子上空的色球中總會出現譜斑,其附近經常有日珥(暗條)。同時,絕大多數的太陽爆發活動現象也發生在黑子上空的大氣中。因此,從太陽大氣低層至高層,以黑子為核心形成一個活動中心——太陽活動區。黑子既是活動區的核心,也是活動區最明顯的標誌。
(二)太陽黑子周期
太陽黑子周期是指太陽黑子活動變化規律所具有的周期性。其周期為兩個極小值之間的時間,長的約為14a,短的約為8.5a,平均長度為11.1a.開始4a中,黑子不斷產生,活動加劇,以後7a中,大黑子群逐漸減弱、消失.德國人施瓦布(Schwabe,S.H.)堅持17a對太陽黑子的觀測,於1843年發現太陽黑子的消長有約10a的平均周期.到了1848年,瑞士天文學家沃爾夫(Wolf,J.R.)整理了1609年天文望遠鏡發明以來的200多年太陽黑子記錄,證實了太陽黑子活動周期的存在,周期平均長度為11.1a,即太陽黑子11a周期.黑子數從1700年起已有年總量值,1749年起有更詳盡的月總量值,故國際上統一規定,從1755年這一年黑子數最低點開始的那個11a周期作為第一個周期,往後順次排出每個11a周期的號數,從1986年起開始進入第22個11a周期.太陽黑子周期除11a基本周期外,1919年,美國天文學家黑爾(Hale,G.E.)等人根據黑子磁場的極性分布經歷一個循環約需22a,提出太陽黑子22a磁性周期(亦稱磁周期).隨著對太陽活動研究的深入,於20世紀中葉,格萊斯堡(Gleissberg,W.)等人又發現太陽黑子80a周期,此外,還有人提出許多更長的周期(178a、400a、1700a、2000a的周期等)或更短的周期(小於1a的)。
1843年,德國藥劑師施瓦貝(H.S.Schwabe),通過他自己對太陽黑子二十餘年的觀測記錄,發現太陽黑子的消長有一個10年左右的周期。1848年沃爾夫(J.R.Wolf)引入太陽黑子相對數,並將逐月黑子相對數推算到1749年,從而肯定地指出太陽黑子活動的周期平均長度為11.1年。二百多年來太陽黑子數的變化明顯地保持了平均11年左右的周期性。在每一個周期中,黑子從最少年開始,在3-5年中增大,達到一個極大值(或峰值),然後在隨後的5—7年再減小到一個極小值(或谷值)。相對應的年份分別稱為黑子極大年(或峰年,用M年表示)和黑子極小年(或谷年,用m年表示)。實際上太陽黑子周期長度在7.3年到16.1年之間。太陽黑子11年周期又稱太陽活動周期。一般以黑子最少的年份作為太陽活動周期開始的年份。
按國際天文學界規定,以1755年3月為太陽黑子活動周元年,第21周是1976年開始的,至今已經歷23個完整的黑子周期和4個吉村循環。隨著對太陽活動研究的深入,又相繼發現了22年左右的太陽活動磁周期、80-90年的太陽活動世紀周期以及200年左右的太陽活動雙世紀周期等。
根據研究,太陽活動周期總共有四種,一是厄爾尼諾循環,平均3.5年,為太陽熱輻射循環,對應經濟周期中的基欽周期;二是施瓦貝循環,平均11年,為太陽黑子循環,對應經濟周期中的朱格拉循環;三是海爾循環,平均為22年周期,為太陽磁極循環,對應經濟周期的庫茨尼茨循環;四是吉村循環,平均為55年,為太陽活動大周期,對應經濟周期的康德拉切夫循環。
二、太陽黑子周期對哪些事情有影響
(一)太陽黑子對全球疫情的影響
我們以本次新冠疫情為例,一般來講太陽黑子極小年也是太陽紫外線活動的低谷期。楊學祥工作室的研究表明,SARS事件從2002年12月5日或6日開始至2003年7月13日,共歷時約8個月。即爆發於紫外線冬季低值,消失於紫外線夏季高值。中東呼吸綜合症發現於2012年冬季,疫情高峰在2014年3-5月春季,在6-8月夏季紫外線峰值迅速消失。我國的冬季為前一年12月到次年2月,是一年中紫外線最低值時期;在美國較冷的秋季,冬季和春季容易出現流感高峰,從10月到次年5月,避開了紫外線夏季高峰。這說明,流感高峰與低溫和紫外線低值有關。
一年中紫外線量的變化(把7月的量作為1000來計算的相對值)
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爆發在2019-2020年冬季紫外線谷值時期,又恰逢太陽黑子低值年,這是此次疫情異常兇猛的原因。由於太陽黑子最低值已經過去,根據前兩次疫情的統計規律,估計在春季疫情將進入高峰,夏季消失,秋冬季是否復出,取決於中國的調控力度。(以上摘自全球變化- 楊學祥工作室http://blog.sciencenet.cn/u/楊學祥 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退休教授,從事全球變化研究。)備註:吉林大學在地球探測科學方面首屈一指,註明的黃大年教授就工作於吉林大學。
1915-1924年,俄羅斯科學家、歷史學家A.L.齊傑夫斯基收集了72個國家上溯至公元前600年的關於戰爭、民族大遷徙、革命和流行病等社會大變動的資料,他對這些地球上的人類活動和太陽活動的關係進行了徹底的調查。他分析了1764年-1900年的彼得堡和1800-1900年的俄羅斯的總死亡率,發現它們和太陽黑子周期一致。他還發現了以黑死病為首,霍亂、流感、回歸熱、腦脊髓膜炎和白喉等傳染病以及其他病蟲害的爆發,都令人吃驚的和太陽活動一一對應。
齊傑夫斯基認為6世紀以後的黑死病流行,太陽黑子發生最多的時候要比最少的時候多兩倍以上。他試圖從太陽的有害輻射(比如紫外線)的增減中尋找其原因。他還認為,太陽的影響,從個體到集團、群體,波及到了生物體的所有組織層次。他還證實了動物的血液、淋巴液、原形質等膠原體的電荷變化和太陽活動的變化以及細菌的生長是一種平行關係。在此基礎上的後續研究中,人們還發現,在太陽活動最旺盛的年份,白喉菌的毒性將降低,甚至會變成完全無害的細菌。
齊傑夫斯基曾寫下這樣一段話「誘發疾病和死亡輪迴的,是宇宙和天地間的現象,我希望這一推測不過是一種妄想,但是,這原本就不是什麼妄想,這也許是對已經侵蝕的個體發起攻擊並將其打倒的那種外部因素的衝擊」(以上摘自《太陽經濟經濟學》P80-83頁)
(二)太陽黑子對病蟲害的影響
這裡我們以蝗蟲為例。「大量的統計資料表明,蝗災的發生有模糊的周期性規律。Shcherbinovskii、Waloff分析認為,沙漠蝗發生的周期性規律與太陽黑子變化周期有關。Uichanco總結了菲律賓飛蝗400年大發生的資料,認為東亞飛蝗在菲律賓的大發生有11年為一個周期的特點。馬世駿研究分析發現,東亞飛蝗大發生的時間距離最大間隔為9-11年,最小間隔為4-5年。」(以上摘自《中國蝗蟲預測預報與綜合防治》P15頁)
蝗蟲災害的發生並不是孤立的現象,從生物學的角度分析,蝗災可能是由於生態環境、食料、土壤、溫溼度、天敵等諸多環境因素的變化,導致蝗蟲個體發育加快或種群數量快速積累,從而爆發成災。有專家學者研究表明,這次席捲非洲和南亞的非洲蝗災就是長期乾旱後的降雨導致的。而長期乾旱則跟太陽黑子活動導致的厄爾尼諾現象和部分地區氣候異常有關。由此可以大致推導出,蝗災可能是太陽黑子活動周期性變化產生的次生災害。
(三)太陽黑子周期與地震、火山爆發、山火等災害的關係
可以發現太陽活動和氣象之間的關係是極為緊密的,此外颱風、乾旱和冷害,甚至火山活動和地震都和太陽黑子有非常緊密的關聯性,這已被眾多研究人員所揭示。比如,在太陽黑子極小期前後,火山活動和地震就會多發。拿過去的例子來說,1923年關東大地震、墨西哥地震、哥倫比亞火山爆發、阿拉斯加火山爆發,還有阪神大地震等等。這些火山活動、地震都和太陽黑子呈負相關,這種現象經常被人提到,不過原因尚未明確。(《太陽經濟經濟學》P77頁)
我們再來看看吉林大學楊學祥教授的一篇文章。「大地震的前奏?2020年4月3日,美國加州發生104次地震,震級最大4.9級:按照美國地質勘查局的預測,美國加州的聖安德烈亞斯斷層可能在未來會發生7級以上的地震,這並不是不無道理的,它位於太平洋板塊和北美洲板塊的交界處,正好處在太平洋「火環」上,雖然大地震沒有發生,但是距離聖安德烈亞斯斷層線僅幾公裡的美國加州在4月3日發生了數百次小型地震,這引發了人們的擔憂,這是大地震的前奏嗎?此次地震發生在離聖安德烈亞斯斷裂帶幾公裡遠的地方,這是世界上最危險的斷裂帶之一,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表示,目前還沒有直接的海嘯威脅。但是,美國地質勘查局的地質學家仍然擔心「大地震」可能會在明天發生,或許只有5%的可能性,這可能是在未來48小時內發生更大地震的前震,但有95%的可能性什麼都不會發生。由於是猜測,所以時間並不確定,也可能是100年以後甚至更長。由於受到4月1日的6.5級地震的影響,黃石公園沿線的活動激增,那裡有一座超級火山,在過去的24小時裡,黃石公園一直非常活躍,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
綜合分析表明,美國西海岸地下的甲烷高壓氣體是乾旱、高溫、龍捲風、暴雨、山火等自然災害頻發的原因,是大震發生的明顯前兆。四川汶川地震是前車之鑑。請注意監測加州的天然氣地表和地下濃度異常。它是大震發生的最可靠前兆。杜樂天認為,山火可能源自地下排氣,加州山火拉響了災害警報。
新華社成都3月31日電 記者從四川涼山州有關部門獲悉, 西昌突發森林火災造成19人遇難,其中有18人是前來支援救火的寧南縣森林草原專業撲火隊員,1人是西昌當地帶路的林場職工。據了解,31日凌晨一兩點鐘他們在趕往火場的路上,風向忽變,一行人被大火包圍,不幸遇難。3月30日,四川涼山州西昌市突發森林大火,火勢蔓延迅速,危及西昌市區,大量濃煙飄進西昌城區,當地州委、州政府「正動員一切力量救災」。楊教授特別提到石渠縣在四川西北,西昌在四川西南,都處於四川西部山區。山火和地震表明山區地下流體活動強烈。希望有關部門關注。
(四)太陽黑子活動周期與偉人誕生的周期
太陽活動有22年的周期性,並且影響地球上的氣象現象,這基本上已經得到了證實,有人認為,這種22年的周期,不僅對氣象,對人類社會也起著直接的支配性作用。也許這有點讓人無法相信,俄羅斯的科學家曾經報告過以下的實證研究結果。即俄羅斯的馬克西莫夫和扎瓦基奇曾以太陽活動的節律對偉人出生率的影響為課題,從百科辭典中查詢了最近400年間所有偉人的出生年月日,對他們進行了統計處理。於是,他們發現所繪製的偉人誕生日期的曲線,峰值部分是以一定的周期出現的。400年間共出現了18次峰值,其周期據說竟然是平均22.7年(在前蘇聯和俄羅斯,這種研究特別盛行)(以上摘自《太陽經濟經濟學》P115頁)。
我本人對這種研究並不太相信,畢竟22.7年不就是一代人的時間麼,不過由於我沒有深入研究此事,我並不反駁這種結論。
三、太陽黑子周期與2020年的投資
我們無法確切說明太陽黑子活動周期和疫情、氣候、火山地震、經濟、政治形勢變化的關係,但從千百年來的統計數據和科學家、經濟學家的研究中發現,的確存在這樣的關聯關係,這對於我們來講就足夠了。
所以我們推測今年除了已經爆發的疫情外,還有可能會爆發大的地震、旱澇等自然災害。或許這些災害的等級可能還不小。那麼對經濟的影響就要充分考慮這些前提變量。我們做投資也好,分析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也好,都要把這些因素納入進入。這是在2020年這個特殊年份做投資所需要考慮的首要因素,即2020年我認為除了已經發生的疫情外,很有可能發生更多、更大的自然災害,因為2020年是一個特殊的周期節點。而由於這些自然災害的存在會對經濟、國際政治形勢產生一系列的影響。
所以,2020年的投資策略整體來講是要非常謹慎的,避險,保存實力就是指導我們選擇投資品種的核心思想。在倉位配置上或許要多配置黃金來進行避險。同時進攻品種上要選擇農產品、科技板塊,因為這個時間節點,很有可能會在糧食、科技領域有激烈的碰撞。至於軍工板塊,我認為今年大家可能會比較克制,但準備已經在路上了,或許今年下半年秋糧收割、疫情告一段落後,會有布局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