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臺灣集集地震災害特徵對抗震韌性城鄉建設的啟示

2021-01-08 四川省地震局

1999年9月21日凌晨1時47分12.6秒,我國臺灣南投縣集集鎮發生了一次Ms7.6級地震,震度6級(相當於我國大陸按12度分級的地震烈度表的10-11度)。此次地震在臺灣省南投、臺中、雲林、臺北、彰化五縣及臺北市造成大量房屋和工程設施的倒塌破壞、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據當年12月24日統計,這次地震共造成2千多人死亡,近萬人受傷,數萬間房屋倒塌。臺灣島內火車全部停駛,核一、核二廠跳閘斷電、高壓輸電線塔毀損、臺灣全島停電;斷層通過的石崗水庫大壩和許多建築物震毀,大量基礎設施遭受嚴重破壞,全球計算機晶片生產遭受重大損失。此次地震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118億美元,約佔年GDP的4.2%。成為二戰後臺灣最嚴重的一次自然災害。

今天是集集地震21周年紀念日,回顧分析1999年集集地震災害的主要特徵及其社會經濟影響,對於我國抗震韌性城鄉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鑑意義。

臺灣集集地震災害的主要特徵及其影響包括以下6個方面:

(1)斷層錯動形成的破裂帶和斷層上盤效應破壞力極大。此次地震因車籠埔斷層發生錯動所致,地震發生後地表產生約100公裡的地表破裂帶,斷層上下盤間錯動最大可達7-8米,地震斷層表現為由東向西的逆衝錯動;位於車籠埔斷層線以東約15公裡的地盤整體向西北水平位移量達3-4米,最大在東勢達到8.5米,且隆起上升達0.5(南段)至9.8米(北段)。斷層破裂帶通過地帶的建築物破壞殆盡,石崗水庫大壩也被錯斷。另外,距斷層20km範圍內,其東側上盤地區的地震動強度明顯高於西側下盤地區,導致了上盤震害更為嚴重,而下盤距斷層幾米之外的建築物破壞並不嚴重。

(2)震中區實際地震動峰值高於設防地震動參數。此次地震的實際地震動等震線分布表明,在震中區南投縣和臺中縣的地震動峰值加速度(PGA)已經達到500-600gal,在日月潭和名間鄉新街國小測得的最大加速度分別為989gal和983gal,對應與我國現行地震烈度表的10-11度,遠高於當地(屬二區)的設防區劃峰值加速度230gal(相當於地震設防烈度8度)。

(3)場地放大效應使臺北地區震害加重。震害調查表明,場地對地震動的放大效應加重了建築物和工程設施的破壞。例如,臺北地區距震中150km,而地震烈度仍為8-9度,有300多棟建築物損壞。這是由於盆地對地震動的放大效應使得地震動增強,同時,場地特徵周期與建築結構周期相近,在地震波長周期分量作用下極易產生共振所致。

(4)土壤液化和震陷導致大量建築物和工程設施破壞。地震在含飽和粉砂土和礫砂土的場地引起了嚴重液化,特別是員林白果山麓、大裡市區和臺中港等地下水位高、人工填海造地等地區。同時,在鄰近河川和古河道地區的軟弱地基發生了嚴重震陷。液化和震陷均造成了建築物和工程設施(如臺中港碼頭)的不同程度破壞。

(5)未經科學抗震設計和施工的老舊建築物破壞比率較高。臺灣的建築耐震設計規範是1974年參考美國UBC規範修訂,並於1982年大幅度修正後頒布實施的,在此之前缺乏專門的抗震設計與施工法規。此次地震中,暴露出1982年以前建造的老舊木、磚、土坯結構建築,低層老舊磚砌體房屋和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物不抗震,破壞率達到60%。1-3層住宅和商住建築破壞率達到85%。

(6)鐵路、公路和供電等生命線工程破壞對經濟社會影響很大。由於地震引起的強烈地震動、地面變形、路基破壞和滑坡崩塌,使鐵路、公路遭受大範圍破壞,致使島內火車全部停運,公路交通多地受阻。供電設施破壞或跳閘使全島停電。生命線工程的破壞對臺灣震後快速恢復造成了很大影響,也對全球計算機晶片生產造成很大損失。

當前,我國正在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災減災救災、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重要論述,實施自然災害防治九項重點工程,全面提升抵禦自然災害的綜合防範能力。筆者從我國建設抗震韌性城鄉的戰略目標出發,結合臺灣集集地震災害特徵及其影響的重要啟示,對進一步推動防震減災有關工作提出如下思考。

一是持續開展城鎮和重大工程場地活動斷層探測,科學避讓地表斷裂帶和極強地震動分布帶。我國已知的大型活動斷裂有近500條之多,主要集中在我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華北地震區、南北地震帶、天山地震帶和青藏高原等地震多發地段,在東北地震區、長三角、珠三角和華南沿海地震帶等地區也有分布。2000年以來我國開始實施城市活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分析項目,目前已經完成了省會城市和部分市縣城市的活斷層探測,但還有大量的城鎮尚未進行活動斷層的探測工作,而且有一些完成了活動斷層探測項目的城市對斷層避讓措施沒有得到完全落實。另外,對斷層兩側地震動分布規律和特殊場地效應研究不夠,對場地地震動放大效應的科學設防尚不夠精細。需要長期持續開展此方面工作,為活斷層避讓和科學設防提供可靠依據。

二是全面開展地震災害隱患排查與風險評估,實施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我國目前存在大量的2000年之前建設的年久失修的老舊房屋和工程設施,這些建築物和工程設施存在安全隱患或達不到現行國家抗震設防標準,急需在安全隱患排查和災害風險評估的基礎上,採取改造加固、拆除重建和易地搬遷等方式,優先對地震易發區的老舊房屋和工程設施實施加固工程,使老舊房屋和設施達到現行國家抗震設防要求。

三是編制各類建(構)築物與生命線工程性態抗震設計標準,建設抗震韌性建築物和工程設施。韌性城市建設是國際防災減災的發展方向和趨勢,我國已經提出了抗震韌性城鄉建設的目標,其中,實現建(構)築物和工程設施的抗震韌性是核心關鍵所在,為此,這就需要儘快研究編制符合韌性城鄉目標的各類建(構)築物與生命線工程性態抗震設計標準,確保大震不會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工程設施功能運轉正常或能夠在很短時間內快速恢復,社會經濟秩序不受大的影響。

四是加強地震次生災害風險評估,提高次生災害防控能力。強震、大震往往引發大規模的次生災害,如滑坡、崩塌、液化、土體滑移、震陷、地表開裂等巖土災害,洪水、火災、有毒有害氣體洩露、核輻射等次生災害。目前需要對各類地震次生災害及災害鏈的風險進行定量評估,在此基礎上制定與韌性城鄉建設目標相一致的防控標準,確保對次生災害的預防、預測、預警和有效緊急處置。

五是重視建設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確保重大工程和生命線工程功能在震後正常或快速恢復。地震安全性評價可以大大降低地震斷層、地震次生災害和地震動對重大工程、生命線工程和容易引起次生災害工程的破壞風險。近五十年來國內歷次大震、強震沒有對水庫大壩造成嚴重破壞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這些大壩都是根據地震安全性評價結果進行選址和科學設防的。依據我國防震減災法規和技術標準,繼續加強對建設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可確保相關重大工程震後正常運行或快速恢復。

六是加快地震預警與緊急處置技術系統建設,實現震時緊急避險和緊急處置。我國目前正在建設國家地震烈度速報和預警臺網,應儘快健全相關預警法規、技術標準和預警信息應用指南,研發對接預警信息應用行業與單位的緊急處置技術系統,培訓與演練社會公眾在預警信息發布時的應急避險行動,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防控次生災害發生。

七是科學布局建設應急避難場所、應急處置隊伍和救援隊伍,提高大震應急處置和救援能力。大震發生後,部分住宅房屋會出現倒塌或不同程度破壞,被壓埋人員急需被搜尋救出,受傷人員需要立即救治,受災群眾需要儘快安置,這就需要在最短時間內能夠到達災區的救援和醫療救護隊伍,也需要就近足夠的應急避難場所臨時安置災民。另一方面,高鐵、核設施、易燃易爆有害物質生產儲存企業等需要根據預警信息緊急處置;交通、供電、通訊、供水、供氣等生命線工程設施可能會因地震破壞或暫時中斷。這都需要相關專業緊急處置隊伍進行緊急搶修或處置恢復。這些應急措施也是在災害發生時減少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的最後一道防線。

八是強化科普宣傳教育和激勵政策,提高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和應急避險、自救互救能力。抗震韌性城鄉建設要靠社會公眾良好防災減災素質和積極共同參與的基礎支撐,特別是在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防災減災行動方面,還需要制定相應準入和激勵政策,完善社會資金和人力資源參與防災減災的機制與渠道。

參考文獻:[1] 中國地震局官網:1999年臺灣集集地震的相關信息;[2] 王亞勇,皮聲援,臺灣9.21大地震特點及震害經驗,工程抗震,pp42-46,2000年6月第2期。)

作者:甘肅省地震局 王蘭民

來源:震知卓見(ID:dizhen_sd)

相關焦點

  • 臺灣集集7.6級地震21周年:專家解讀六大影響八點啟示
    中新網北京9月21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20年9月21日是中國臺灣南投縣集集鎮發生7.6級地震21周年紀念日,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近日組織地震系統單位和專家科普解讀說,臺灣集集大地震的經驗教訓表明,全面提升地震災害風險防治水平,應當繼續做好地震活動斷層探察,該次地震災害的主要特徵及其影響包括
  • 臺灣921地震簡介
    1999年9月21日01時47分,臺灣南投縣集集發生7.6級大地震,震源深度為8公裡,是臺灣島上近百年來發生的最大的陸地地震。伴隨著地震形成了一條長達100多公裡的地表破裂帶。地震斷層表現為由東向西的逆衝,最大垂直分量達10米左右。被解釋為菲律賓板塊由東向西碰撞臺灣島的結果。
  • 已經「習慣地震」的臺灣人如何防震抗震
    不過臺灣的大地震也有不少,最近的一次大地震是2016年2月,臺灣南部的6.7級地震。  制度性反省跟得上  要說對臺灣影響最深遠的,要數1999年發生的7.6級的「九二一」南投大地震,這次地震成為臺灣揮之不去的慘痛記憶。  「九二一」地震之後,全臺掀起一股防震抗震的熱潮。
  • 臺灣9.21集集大地震
    1999年9月21日凌晨1時47分,臺灣省南投縣集集發生7.6級大地震,震源深度10公裡左右,重災區在日月潭地區。該區有許多活斷層,開始是「雙冬斷層」發生活動,同時牽動相鄰的車籠埔斷層的大規模滑動,導致斷層沿岸的豐原、大境、務峰、中興新村、南投和名間、竹川等市縣村鎮地區的災難性破壞,大部分地段已被夷為平地。
  • 歷史上的今天回顧:臺灣921集集大地震
    921大地震,又稱集集大地震,是1999年9月21日上午1時47分15.9秒在臺灣中部山區發生的逆斷層型地震,臺灣全島均有強烈震感
  • 廈門不具備7級以上地震地質構造 "四大地震區"屬謠言
    福建省與全球地震活動最活躍的臺灣地震帶僅一水之隔,臺灣地區發生的中強以上地震往往波及我省,如1999年9月21日臺灣南投7.6級地震、2005年12月26日恆春海外7.2級地震、2010年3月4日高雄6.7級地震,都強烈波及我省,引發社會恐震心理和地震謠傳,影響了社會的安定。
  • 《山東省建設工程抗震設防條例》2017年12月1日起施行
    《山東省建設工程抗震設防條例》 已於2017年9月30日經山東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二次會議通過,自2017年12月1日起施行。
  • 中國將完成2021-2030年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確定工作
    2020年全國地震局局長會議當天下午在北京舉行,鄭國光在工作報告中部署2020年重點任務時透露了上述信息。  他強調,中國地震局將嚴密監視全國震情動態變化,做好重大活動、重點時段地震安保工作,完善滾動會商機制,提高年、季、月尺度趨勢會商的質量。同時,完善基於預測指標體系的地震風險概率預報技術,開展地震分析會商技術系統業務試用。
  • 【地震歷史上的今天】臺灣集集地震
    九月2118 年前的今天也就是 1999 年 9 月 21 日臺灣南投發生7.6級地震震中位於集集鎮附近史稱「臺灣集集地震」1999 年 9 月 21 日北京時間 01 時 47臺灣的臺中、南投兩縣是這次地震的重災區。地震造成了 2000 多人死亡, 8000 多人受傷, 2.7 萬棟房屋全部倒塌;地震還造成臺灣島內火車全部停駛,核一、核二廠跳閘斷電、高壓輸電線塔毀損、臺灣全島停電,更引發了大規模的山崩和土壤液化災害,乃臺灣自二戰後傷亡損失最大的天災,總經濟損失約 92 億元。
  • 汶川地震災害地圖集首發 震區將建5處遺址紀念地
    記者了解到,地震災區將在映秀鎮、北川縣城等5地建設災區地震遺址紀念地,同時地震遺址旅遊線也在地圖集上標註。  作為中國第一部以地圖形式真實記錄地震災害全過程的大型綜合地圖集———《汶川地震災害地圖集》,系由國家測繪局、民政部、科技部、發改委4部門聯合主編。
  • 北京:1級以上地震都能被監測到,震後30秒自動報告
    市政府新聞辦、市地震局、市應急管理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昨天下午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推進北京地震安全韌性城市建設的工作情況。目前,本市地震監控能力達1.0級以上,震後30秒即可發布自動報告。同時,地震安全韌性城市建設將使北京「以柔克剛」抗禦大震巨震。
  • 蘆山地震七周年啟示①|雅安實現地震三要素自動向公眾推送
    蘆山縣把城鄉住房建設作為首要任務,與推進新農村建設、舊城改造、城鄉統籌相結合,嚴格落實抗震設防強制性標準,把建房質量擺在突出位置,堅持「三避讓三有」原則:即避開地震斷裂帶、避開地質災害點、避開洩洪通道,有地圈梁、有構造柱、有現澆;對災後重建農房實施「一戶一檔」管理,做到村村有監理、戶戶有指導,全過程把好聚居點和散戶農房建設質量關。
  • 荊州地質構造全解讀 2012地震災害不會來
    1960年以來,我市境內發生地震近80次,平均每年兩次。其中中等強度地震有1988年松滋4.2級地震、2007年3月松滋3.2級地震,2007年4月李埠4.2級地震。  我市城區以及所轄松滋市、石首市、洪湖市、公安縣、江陵縣、監利縣的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烈度均為六度,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設計地震加速度值0.05g .
  • 地震孕育的奧秘或從這裡開啟
    我國是一個地震頻發的國家,地震多、強度大、分布廣、災害重是我國的基本國情。  有數據顯示,我國大陸年平均發生20次5級以上地震、4次6級以上地震,平均每3年發生2次7級以上地震,平均每10年發生1次8級以上大地震。本世紀以來全球共發生24次8級以上地震,其中僅有的3次大陸8級以上地震均發生在我國及邊鄰地區。
  • 地震災害對電力系統的影響
    我國曾發生多次對電網造成較大損毀的地震,如1962年廣東省河源地震、1965年烏魯木齊地震、1966年邢臺地震、1969年廣東陽江地震、1970年雲南通海地震、1973年四川爐霍地震、1975年海城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1996年包頭地震、1999年臺灣集集地震、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等。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四川電網遭受重創。
  • 中國給地球「做CT」:讓地殼逐漸變透明 尋找地震規律
    針對這些長期困擾地震學界的難題,不久前,我國啟動了地震科技創新工程,擬通過「透明地殼」「解剖地震」「韌性城鄉」和「智慧服務」4個計劃的實施,未來10年,我國的地震科學研究水平以及防震減災能力將大幅度提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濮陽、新鄉地震了?莫慌,是人工地震 ,明天這些地方也有!
    「人工地震施工是國內外非常成熟的地下成像探測技術,對查明深部地球物理特徵,研究發震構造,實現『地殼透明』具有重要意義。不會對周邊建築物和生活設施造成影響,更不會引發天然的地震,希望大家不要驚慌。」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研究員王帥軍解釋稱。此次所做項目為河南省地震構造探查。
  • 源頭防範地震災害風險 安徽推行區域性地震安全評價
    原標題:源頭防範地震災害風險 安徽推行區域性地震安全評價5月14日,記者從安徽省地震局、安徽省司法廳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安徽省建設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辦法》近期完成修訂並正式施行。
  • 誰的唐山大地震?——災害記憶圖示與社會變遷
    筆者查 閱震後1976後8年間唐山的報刊,幾乎沒有發現有關地震災害的報導和記錄,直到1984年,唐山市政府籌劃在市中心修建唐山抗震紀念碑和唐山抗震紀念館,有關這場災難的敘事才逐漸浮現。而近年,有關唐山地震的話題又成為熱點,2006年、2010年、2013年,三部同樣以《唐山大地震》為題目的影視作品問世,而且都取得了不錯的收視率。
  • 「8級抗震、9度設防」為何抵不住7級地震
    汶川地震之後,  重建建築都是按照「8級抗震、9度設防」的要求設計施工,能夠抗震級為8級、烈度為9度的地震,採用框架結構、整體澆灌的技術建設,承建單位都具有建築施工一級資質。此次雅安地震,震級為7級、震中烈度在9度左右。按照常理,汶川地震後重建的建築理應成為這次地震的「生命之舟」,人們應該為重建「先見之明」的高標準而慶幸,可是,不屬於震中的寶興縣,重建建築居然也不抗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