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公安縣蛤蟆上街 、最美月亮等新聞都讓網友聯想到地震或者2012世界末日。真的有這麼可怕嗎?楚網、荊州日報聯合荊州市抗震辦公室推出《荊州地質構造全解讀》為網友們揭開荊州地質構造之謎。
荊州地質構造環境
荊州市位於楊子準地臺/新華夏第二沉降帶晚近期構造帶、中國地勢第三級階梯的西部邊緣。
1960年以來,我市境內發生地震近80次,平均每年兩次。其中中等強度地震有1988年松滋4.2級地震、2007年3月松滋3.2級地震,2007年4月李埠4.2級地震。
我市城區以及所轄松滋市、石首市、洪湖市、公安縣、江陵縣、監利縣的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烈度均為六度,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設計地震加速度值0.05g .
震害與對策
我國建設工程抗震設防是通過合理選址(勘察與地震危險性分析)、合理規劃(城市設計)、按國家規定的設防烈度進行建(構)築物的概念設計(建築方案設計)、將地震時產生的地震力作用於房屋主體結構上進行房屋主體結構受力計算、將地震時主體結構易破壞部位採用必要的結構構造措施來實現的(結構抗震設計)。
實施工程建設時,選址避開地震斷裂帶、避開滑坡、泥石流及陡坡等易發生地質災害地段;建築平面力求規則(均衡、對稱、凸凹不超過規定限值),豎向抗側力構件連續、剛度變化不大,強柱弱梁,保證結構整體性;砌體結構限制總層數及總高度及每層的層高,加設圈梁與構造柱,樓板與主體結構可靠連接;框架結構柱、梁端箍筋加密,填充牆與主體結構拉接等。
從某種意義上講,建築抗震就是設計抗震,建築結構就是抗震結構。所以,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的監督管理重點在城市抗震專項規劃的實施和設計方案、施工圖設計文件的審查。
1、歷次地震災害調查表明,地震時大量的人員傷亡都發生在建築和人員密集區域。
對於城市而言:城市應該有足夠的綠地(綠地不僅可以起到美化環境的作用,在地震中,還可以起到隔離的作用;唐山地震時,鳳凰山公園大片的綠地救了不少人)。
結合城市綠化和高壓走廊用地,增闢抗震防災疏散通道和疏散用地,並將市區按組團形式分區設置抗災的指揮系統。
荊州市住建委已於2010年完成《荊州市抗震防災規劃》,經湖北省住建廳組織專家評審後,由荊州市人民政府於2011年1月發布實施。
2、汶川地震對未成年人的傷害令人觸目驚心。《建築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特別將幼兒園、中小學的教學用房、學生生活用房由標準設防類提高到重點設防類。
3、地質災害A、平原區的地裂、砂土液化、軟土震陷B、山區及山前區對地質災害的避讓、坡地、主斷裂帶、泥石流、崩塌、滑坡。
對於砂土液化,《建築抗震設計規範》規定,除6度設防外,應進行液化判別,存在液化土層的地基,應採取相應的措施。
對於軟土震陷,住建部令第1號《市政公用設施抗災設防管理規定》中規定「直接作為地面建築或者橋梁基礎以及處於可能液化或者軟粘土層的隧道」應進行專項論證;並規定「建築地基受力層範圍內存在軟粘土時應採取相應的措施」。
對於地質災害(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等),《建築抗震設計規範》規定將其劃分為危險地段;並同時規定危險地段「嚴禁建造甲、乙類建築,不應建造丙類建築」。
對於坡地,《建築抗震設計規範》規定,「建造於突出山嘴\孤立山丘\非巖石或風化巖石陡坡\河岸\邊坡邊緣的建築」應考慮地震作用放大效應。避開土質邊坡及強風化花崗巖石的邊緣。
4、不規則建築《建築抗震設計規範》規定,建築設計應根據抗震概念設計的要求明確建築體型的規則性,不規則的建築方案應按規定採取加強措施;特別不規則的建築方案應進行專門論證,採取特別的加強措施;不應採用嚴重不規則的建築方案。
5、砌體(磚混)結構建築《唐山地震災害與災後重建經驗》指出:
A、砌體(磚混)結構房屋經不起高烈度地震力襲擊的!原因是由於砌體(磚混)結構由磚或砌塊砌築而成,材料呈脆性,其抗剪、抗拉和抗彎強度較低,抗震性能較差,即便有圈梁、構造柱等加固措施,在強烈地震作用下,破壞率也會較高。
B、同等條件下,房屋層數越多、高度越高,震害程度和破壞率也越大。
C、梁、柱的約束力能提高磚砌體的抗剪能力。
汶川地震震害調查結果表明:凡按1989年以後抗震規範進行層數、高度限制、設置圈梁及構造柱的(磚混)結構建築,在遭遇高於本建築設防烈度一度的區域,人員生命安全是有保障的;在高烈度區,砌體(磚混)結構建築損毀嚴重!特別設置有轉角窗和轉角飄窗的建築。
高烈度區,儘量限制砌體(磚混)結構建築的建設。
低烈度區,嚴格執行現行規範、標準,即限制層數、層高、總高度,力求平面規則,保證橫牆間距、對齊、落地,控制開洞尺寸,力求樓面完整,加設圈梁、構造柱。
保證施工過程中砌體構造柱在層間處不被人為削弱,底框砌體抗震牆不被人為遺漏。
6、底框結構嚴格意義上講,底框結構是抗震不利結構。由於上剛下柔,地震時變形集中,導致底層傾斜、倒塌。
《建築抗震設計規範》規定,底框結構的底部,應沿縱橫兩個方向設置一定數量的抗震牆,並規定底層(框架)與上部(砌體)剛度比限值。
7、框架結構
A、單跨框架不利於抗震
《建築抗震設計規範》規定,甲、乙類建築及高度大於24米的建築不應採用單跨框架結構,高度不大於24米丙類建築不宜採用單跨框架結構。
B、不容輕視的箍筋。地震作用下,柱頂、梁端及不合理設置的「短柱」因應力集中產生壓脹破壞,導致結構失穩。
《建築抗震設計規範》規定,柱頂、梁端及「短柱」部位均應進行箍筋加密設置,加密區箍筋間距不大於100mm.2010年修訂規範時,強調用作箍筋的鋼筋不得小於。
C、填充牆、隔牆等非結構構件倒塌傷人
《建築抗震設計規範》對填充牆等非結構構件與主體結構的拉結以及非結構構件適應主體結構的層間位移作出了明確規定,將圍護牆、隔牆設置要求提升為國家強制性標準條文。
8、「棺材板」問題
地震時預製板傷人在建築傷人中是第一位的。地震後的唐山人將預製板痛斥為「棺材板」。汶川地震中也得到應證!
《建築抗震設計規範》規定,多、高層混凝土樓、屋蓋宜優先採用現澆混凝土板,當採用預製裝配式混凝土樓、屋蓋時應從樓蓋體系和構造上採取措施確保各預製板之間連接的整體性。
荊州市工程建設專家委員會《關於建築抗震規範運用過程中若干問題的處理意見》規定,今後中心城區不再使用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板。
9、作為生命通道的樓梯間破壞嚴重,導致人員傷亡傳統結構設計,將樓梯梯段作為非抗側力結構設計。因此造成:砌體結構中,樓梯間整體性不足,地震時牆體破壞或支座失效;框架結構中,地震時樓梯梯段處於拉彎和壓彎交替受力狀態;平臺梁,地震時上下梯梯段的剪力作用,產生剪切、扭轉破壞。
2008年修訂後的《建築抗震設計規範》特別規定,進行結構抗震分析計算時應考慮樓梯構件的影響,納入了結構整體計算;多層砌體房屋樓梯間四角及梯段的上下端對應的牆體處設置構造柱;樓梯間的非承重牆體與主體結構可靠連接,防止地震時垮塌傷人;要求鋼筋總延伸率不小於9%,防止地震時脆性破壞。
防震抗災總體目標
到2015年,基本形成多學科、多手段的覆蓋我國大陸及海域的綜合觀測系統,人口稠密和經濟發達地區能夠監測2.0級以上地震,其他地區能夠監測3.0級以上地震;在人口稠密和經濟發達地區初步建成地震烈度速報網,20分鐘內完成地震烈度速報;地震預測預報能力不斷提高,對防震減災貢獻率進一步提升;基本完成抗震能力不足的重要建設工程的加固改造,新建、改擴建工程全部達到抗震設防要求;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建立比較完善的抗震救援隊伍體系,破壞性地震發生後,2小時內救援隊伍能趕赴災區開展救援,24小時內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得到安置;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社會公眾基本掌握防震減災知識和應急避險技能。
城市抗震防災基本目標A、城市抗震防災規劃編制的基本目標:(一)當遭受多遇地震時,城市一般功能正常;(二)當遭受相當於抗震設防烈度的地震時,城市一般功能及生命線系統基本正常,重要工礦企業能正常或者很快恢復生產;(三)當遭受罕遇地震時,城市功能不癱瘓,要害系統和生命線工程不遭受嚴重破壞,不發生嚴重的次生災害。
B、城市建(構)築物抗震設防的基本目標:(一)當遭受低於本地區抗震設防的多遇地震影響時,一般不受損壞或不需修理可繼續使用;(二)當遭受相當於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地震影響時,可能損壞,經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可繼續使用;(三)當遭受高於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響時,不致倒塌或發生危及生命的嚴重破壞。
鎮(鄉)村建築抗震設防基本目標(一)當遭受低於本地區抗震設防的多遇地震影響時,一般不需修理可繼續使用;(二)當遭受相當於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地震影響時,主體結構不致嚴重破壞,維護結構不發生大面積倒塌。
連結:為保證抗震防災工作總體目標,全國人大、住建部,湖北省,荊州市分別出臺相關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於1997年12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2008年12月27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修訂,2009年5月1日實行。
住建部規章建設部117號令,出臺城市抗震防災規劃管理規定;建設部148號令,出臺房屋建築工程抗震設防管理規定;建設部111號令,出臺超限高層建築工程抗震設防管理規定;住建部1號令,出臺市政公用設施抗災設防管理規定。
省級規定2011年9月29日湖北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六次會議通過《湖北省防震減災條例》;湖北省建設廳分別於2003年和2009年發出《湖北省超限高層建築工程抗震設防管理實施辦法》、關於貫徹實施防震減災法加強城鄉建設抗震防災工作的通知。
市級規定2010年,荊州市人民政府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通知。
2010年,市建委印發荊州市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管理實施細則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