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刊徵稿:重大地震災害與減災

2021-02-15 科愛出版

地震災害不僅會造成生命和財產的直接損失,而且能引起一系列次生自然災害及社會災害。

中國是地震多發地區,中國大陸及其鄰近地區發育著眾多具有發生破壞性地震能力的不同類型活動構造,面臨著極高的地震災害風險。對重大地震災害案例進行詳細科學的研究,可以為地震災害預測與防治積累寶貴的經驗。對於重大地震的震源物理過程、發震構造的深部構造與地表過程研究,有助於深入認識地震致災機理和規律,為科學預防地震災害提供依據。

(2008年汶川地震北川災害現場)

Special Issue on Major Earthquake Hazards and Disaster Reduction

KeAi與應急管理部國家自然災害防治研究院英文期刊Natural Hazards Research專刊「Special issue on Major Earthquake Hazards and Disaster Reduction」徵稿進行中,歡迎相關領域的學者關注並投稿。

本專刊召集近年來關於包括但不限於如下主題的最新成果:1.重大地震災害的詳細報導與大震發生過程和機理;2.活動構造與地震地表過程演化;3.大地震災害預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4.大地震發生後的應急與救援等相關研究。

專刊的內容設置如下:

地震災害研究的相關綜述

重大地震災害的詳細報導

重大地震災害的形成與演化

活動構造與地震地表過程研究

震源物理過程與深部構造

重大地震災害預防與地震危險性研究

重大地震災害的應急與救援

Dr. Zhongtai He, 

E-mail: hezhongtai@126.comAssociate Professor, National Institute of Natural Hazards, Ministry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China, former Institute of Crustal Dynamics,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Beijing,China

Dr. Dun Wang, 

E-mail: wangdun@cug.edu.cnProfessor,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China

Dr. Lihua Fang, 

E-mail: flh@cea-igp.ac.cnResearch Professor,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Beijing, China

Dr. Zhikun Ren, 

Research Professor,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Beijing, China

Dr. Xiwei Xu, 

E-mail: xiweixu@vip.sina.comResearch Professor, National Institute of Natural Hazards, Ministry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China, former Institute of Crustal Dynamics,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Beijing, China

投稿免除APC(出版費用)

投稿前請仔細閱讀期刊主頁的「Guide for Authors」

投稿時請選擇Article Type: VSI: Major Earthquake Hazards and Disaster Reduction

期刊編輯部郵箱:NHRES@elsevier.com & nat.hazard.res@gmail.com

Natural Hazards Research 由國家自然災害防治研究院主辦。旨在促進對自然災害和災難性事件感興趣的各個領域之間的交流,其目標是提升認識和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期刊涵蓋自然和社會科學的多個學科,強調新的理論、技術、方法和案例研究。歡迎相關領域的學者積極投稿,所有文章將經過嚴格的同行評審,文章一經錄用將在ScienceDirect資料庫全文開放獲取。

徐錫偉,國家自然災害防治研究院法人代表、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活動斷層探測、地震地質災害和基礎資料庫建設。作為中國地震地質學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他以最大限度減輕地震災害為使命,不斷積累地震地質研究成果,為世界地震預測研究的突破和中國防災減災體系建設不遺餘力。

更多期刊介紹,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查看

植根中國,影響全球!

KeAi 由科學出版社和Elsevier共同投資成立,出版了近百種英文學術期刊,囊括了自然科學、地球科學、材料、工程、醫學、生命科學、社會科學等學科。

關注KeAi,時刻了解期刊動態!

相關焦點

  • 「龍捲等致災雷暴大風」專刊徵稿通知
    《熱帶氣象學報》專刊徵稿龍捲等致災雷暴大風專刊龍捲是大氣中最猛烈的渦旋,能在短時間內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我國龍捲等致災雷暴大風多發生在人口稠密和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影響巨大。為推動我國龍捲等致災雷暴大風的相關研究,便於研究人員深入交流最新的研究成果,佛山市龍捲風研究中心與熱帶氣象學報共同籌辦擬出版「龍捲等致災雷暴大風」專刊 。
  • 中國防震減災事業不斷成長 防範化解災害風險任重道遠
    「十三五」期間,全國中強地震年均死亡人數環比減少93%,年均直接經濟損失環比下降76%。公共服務和保障能力上,重點監視防禦區地震速報信息公眾覆蓋率超過95%,為高鐵等行業用戶和福建、四川等地公眾提供地震預警服務,試點開展爆炸、礦震等震動監測服務,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等1300餘項重大建設工程中推廣應用減隔震技術。
  • 地區地震部門赴中國地震災害防禦中心 爭取援助
    圖1 中國地震災害防禦中心支持阿里地震工作座談交流為進一步爭取地震系統特別是地震災害專業工作力量援助和支持,推進阿里地區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工作,2020年12月30日,中國地震災害防禦中心黨委書記,主任陳華靜主持召開支持阿里地區地震工作座談會。
  • 我國地震災害等級如何劃分?
    2012年8月28日修訂後的《國家地震應急預案》。預案將地震災害分為特別重大、重大、較大、一般四級。 特別重大地震災害是指造成300人以上死亡(含失蹤),或者直接經濟損失佔地震發生地省(區、市)上年國內生產總值1%以上的地震災害。
  • 「防震減災宣傳周」提高災害防治能力 構築生命安全防線
    新華街街道舉辦防震減災科普活動7月28-29日,新華街街道辦事處轄區內社區舉辦防震減災科普活動,在活動現場,社區黨員志願者向居民發放宣傳手冊300餘份,懸掛宣傳條幅6條,普及推廣暴雨洪澇、地震及家庭火災等常見災害預防、自救、互救的防災減災知識,減輕社區的災害風險,提升基層的減災能力,同時積極解答居民的疑惑,提醒他們多多關注「防災減災」小知識,學會保護自己。
  • 地震災害應急監測中,它可以發揮大作用!
    地震是給人類帶來重大損失的自然災害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來我國大陸境內6級以上地震就有30餘次其中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2013年四川蘆山地震2014年雲南魯甸地震都導致大量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重大地震災害具有影響面廣、破壞力強、災情複雜等特點,道路中斷情況時有發生,單靠地面人員調查往往難以在短時間內全面獲取災情信息
  • 中國地震局與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籤約地震預警網建設
    11月20日,中國地震局召開地震預警座談會,就紮實推進中國地震預警「一張網」建設進行座談研討。座談會上,中國地震局與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就共同推進中國地震預警網建設籤署合作諒解備忘錄。會議指出,推動中國地震預警網建設,是地震系統有序引導社會力量推進科技創新、不斷適應社會公眾地震安全保障需求的必然要求,鼓勵和引導社會機構在地震預警規劃設計、技術交流、項目合作、重大項目立項和成果推廣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會議要求,要充分認識建設中國地震預警「一張網」的重要性。
  • 中國地震局與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攜手 共同推進地震預警網建設
    人民網成都11月23日電 (王軍)近日,中國地震局召開地震預警座談會,就紮實推進中國地震預警「一張網」建設進行研討。會上,中國地震局與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就共同推進中國地震預警網建設籤署合作諒解備忘錄。會議談到,推動中國地震預警網建設,是推進科技創新、不斷適應社會公眾地震安全保障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鼓勵和引導社會機構在地震預警規劃設計、技術交流、項目合作、重大項目立項和成果推廣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 中國地震局與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攜手共同推進地震預警網建設
    近日,中國地震局召開地震預警座談會,就紮實推進中國地震預警「一張網」建設進行研討。會上,中國地震局與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就共同推進中國地震預警網建設籤署合作諒解備忘錄。會議談到,推動中國地震預警網建設,是推進科技創新、不斷適應社會公眾地震安全保障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鼓勵和引導社會機構在地震預警規劃設計、技術交流、項目合作、重大項目立項和成果推廣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 【防災減災】當地震來臨的那一刻……
    地震是地質災害的一種,也是立體災難,地震除了破壞地表、建築物以外,還會伴有次生災害,如:火災、水災、毒氣洩漏、放射汙染、細菌汙染、瘟疫等,給人類和社會造成巨大損失。面對地震,不是人人都能做到處變不驚,及時應對的,許多人因為對地震不夠了解,科學防患意識薄弱,當災害來臨時,稍一猶豫就有可能錯失逃生良機。所以為了自己及親人的安全,了解地震、掌握科學的自救知識尤為重要。 了解地震 造成地震的原因很多,按其成因可分為:構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三種主要類型。
  •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
    第十四條 防震減災規劃的內容應當包括:震情形勢和防震減災總體目標,地震監測臺網建設布局,地震災害預防措施,地震應急救援措施,以及防震減災技術、信息、資金、物資等保障措施。  編制防震減災規劃,應當對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地震監測臺網建設、震情跟蹤、地震災害預防措施、地震應急準備、防震減災知識宣傳教育等作出具體安排。
  • 防震減災黑板報內容:預防地震災害小常識
    預防地震災害小常識  地震知識  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目前人列尚不能阻止地震的發生。但是,我們可以採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災害。  由於地球不斷運動,逐漸積累了巨大能量,在地殼某些脆弱地帶造成巖層突然發生破裂或錯動,這就是地震。
  • 1999年臺灣集集地震災害特徵對抗震韌性城鄉建設的啟示
    當前,我國正在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災減災救災、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重要論述,實施自然災害防治九項重點工程,全面提升抵禦自然災害的綜合防範能力。筆者從我國建設抗震韌性城鄉的戰略目標出發,結合臺灣集集地震災害特徵及其影響的重要啟示,對進一步推動防震減災有關工作提出如下思考。一是持續開展城鎮和重大工程場地活動斷層探測,科學避讓地表斷裂帶和極強地震動分布帶。
  • 西南交通大學青年教師王玉峰榮獲國際地質災害與減災協會傑出青年...
    11月20日至23日,第18屆國際地質災害與減災研討會暨第4屆谷德振講座(The 18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eo-disaster Reduction / 4th Gu Dezhen Lecture)在北京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隆重召開
  • 「跑贏地震波」一年後,災害預警博士王暾在做什麼?
    如日本電視地震預警全覆蓋,中小學地震預警全覆蓋,高鐵、核電站等重大工程和商場、辦公樓等人員密集場所應用非常廣泛。我國的電視地震預警只延伸到四川所有21市州,也只在雲南等其他省市的部分區域開通。這與我國地震預警技術領先全球的地位不匹配,也離我國民眾對地震預警服務的迫切期望較遠。
  • 分支機構 | 《測繪學報》專刊徵稿函 | 「面向自動駕駛的場景快速...
    分支機構 | 《測繪學報》專刊徵稿函 | 「面向自動駕駛的場景快速感知與高精度道路製圖——測繪遙感… 2020-12-13 15: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地震局與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籤約,共建地震預警「一張網」
    雙方將深入合作、協同創新,共建中國地震預警網,打通預警「最後一公裡」。「這意味著,未來我國的地震災害預警將在政府、科研部門、科技型企業等多方面形成合力。>合作內容>>根據合作備忘錄,雙方將深入合作、協同創新,圍繞共同建設中國地震預警「一張網」、打通地震預警「最後一公裡」、聯合開展新一代地震預警科技創新攻關等方面開展合作,切實發揮中國地震預警網的整體減災效益。
  • 加強能力建設 努力提升地震與火山災害綜合防禦能力——寫在汪清7...
    加強深源地震和火山活動的監測,研究成災機理,探索有針對性的防範措施,降低災害風險,是吉林防震減災的重要任務。近年來,吉林省地震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震減災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主動融入「全災種、大應急」格局,緊密結合吉林省地震與火山實際,著力加強「五種能力」建設,努力提升地震與火山災害綜合防禦能力。
  • 南科大電子系走進減災所,與王暾博士共商多種災害預警技術合作
    2019年7月21日,南方科技大學教授暨創新創業學院副院長邵理陽赴四川成都,走進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與王暾博士共商多種災害預警技術合作。,介紹了減災所的發展歷史,並對地震預警進行了詳細介紹,預警系統在實際地震中的典型案例,介紹了長寧地震的預警效果。
  • 地震災害逃生包
    其實全球有很多國家地震都比較頻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離我國較近的日本,他們每年都發生可能上千次的地震,但由於他們具備了很強的逃生和自救能力,災難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