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地質災害的一種,也是立體災難,地震除了破壞地表、建築物以外,還會伴有次生災害,如:火災、水災、毒氣洩漏、放射汙染、細菌汙染、瘟疫等,給人類和社會造成巨大損失。面對地震,不是人人都能做到處變不驚,及時應對的,許多人因為對地震不夠了解,科學防患意識薄弱,當災害來臨時,稍一猶豫就有可能錯失逃生良機。所以為了自己及親人的安全,了解地震、掌握科學的自救知識尤為重要。
了解地震
造成地震的原因很多,按其成因可分為:構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三種主要類型。構造地震是由於地殼運動產生自然力推擠地殼巖層,巖層薄弱部位突然發生斷裂、錯動產生的,火山地震是由於火山爆發,巖漿猛烈衝擊地面時引起的地面震動,火山地震的影響範圍較小,不會造成大面積的破壞和人畜傷亡;陷落地震是地表或地下巖層因洞穴大規模陷落和崩塌時引起的地震,洞穴主要有石灰巖溶洞和礦山採空區。此外,水庫蓄水、工業爆破、油田注水等都有可能誘發地震。
地震前兆與地震預警
地震前,自然界可能會出現一些「異常現象」,比如地下水異常,包括:冒泡、發渾、變味等,地下或地面發出地光和地聲。動物行為反常,比如鴨不下水、雞不進窩,驚啼不止;豬、羊煩躁不安,亂跑亂竄;狗狂吠不止等等。這些現象稱作地震前兆,如果能捕捉到這些前兆信息,及時採取避震措施就可以有效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地震預警是一項行之有效的防震減災技術,但「地震預警≠地震預報」。地震預警是在地震發生後,利用電波(約30萬公裡/秒)比地震波(約4公裡/秒)快的特點,向地震波尚未到達的地區發出地震波即將到達的警報。地震預報是在地震發生前,根據監測數據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地震作出時間、地點、震級方面的預測。
它一般能夠在破壞性地震波到達之前提供幾秒到幾十秒的「時間差」,利用這個「時間差」,公眾可以採取有效的避震措施,或逃離建築物等危險區域,從而減少人員傷亡;城市供氣供電系統、油氣管線、核電站、高速鐵路等重大工程皆可自動啟動制動、關閉等處置系統,減輕可能造成的直接災害和次生災害。此外,地震預警技術系統還可為應急救援決策和行動提供科學依據、為地震監測和科學研究提供數據支持。
地震來臨 冷靜應對
想像一下,當地震不期而至,周圍的一切開始猛烈地晃動,那一刻你應該怎麼做?是跑還是躲?
我國多數專家認為:震時就近躲避,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地方,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避震應選擇室內結實、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旁)、易於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開間小、有支撐的地方,或室外開闊、安全的地方。
如果你在樓房內,選擇較為安全的避震空間就近避震,如承重牆牆根、牆角或堅固的家具旁,不應選擇不利於避震的場所,如窗戶、鏡子以及建築物外牆。待強震過後迅速有序撤離。
當家中感到地震時,應儘可能關閉電源、燃氣,以避免次生災害的發生。如發生火災,要壓低身體的姿勢,用溼布捂住口鼻,逆風匍匐逃離火場。聞到煤氣、毒氣時,用溼衣服捂住口鼻,逆風逃離。
震後如何自救?
若無力自救脫險時,應減少體力消耗,等待救援。地震時如果被埋在廢墟中,一定不要驚慌,要沉著、冷靜,建立生存信心,設法保護自己。大地震後,往往還有多次餘震發生,處境可能繼續惡化,為了免遭新的傷害,要儘量改善自己所處環境。
如果找不到脫離險境的通道,儘量保存體力,用石塊敲擊能發出聲響的物體,向外發出呼救信號,不要哭喊和盲目行動,這樣會大量消耗精力和體力,儘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等待救援人員到來。如果受傷,要想法包紮,避免流血過多。如果被埋在廢墟下的時間比較長,救援人員未到,或者沒有聽到呼救信號,就要想辦法維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節約,儘量尋找食品和飲用水,必要時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對待地震的科學態度是:不怕它,防禦它。既要用科學的觀點認識地震,又要用正確的方法防禦地震。對於每一個社會成員來說,就是要樹立防震減災意識,了解地球、認識地震,不信謠、不傳謠。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作者: 蘆俊文 [責任編輯: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