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防災減災宣傳周期間,我們將為大家講解一系列災害成因及應對措施等知識,想了解更多,請點擊「閱讀原文」,觀看防災減災專題(這一周的每一個閱讀原文,都可以進入到專題頁面哦!)
知識點:地球是由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六大板塊構成的,板塊之間都在不斷的運動之中,板塊運動形成了兩大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和環太平洋地震帶。
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震級大的地震往往能給人類造成慘重的損失。如果能在地震前做出精確預報,毫無疑問會大大減輕人們的損失。據史料記載,公元132年,張衡發明了一種儀器,據傳可以監測地震的時間和方位。公元138年,地動儀西方的龍嘴張開了,銅球「鐺」的一聲落到蛤蟆嘴裡。但當時洛陽沒有感到震動,很多人質疑這臺儀器不準。
(張衡和地動儀)
幾天以後,信使飛馬來報,距離洛陽以西一千多裡的隴西發生大地震,朝廷內外「皆服其妙」。張衡的地動儀是世界上第一臺監測地震的儀器,是地震研究中的一次裡程碑。儘管地動儀能夠感知地震,但是對於地震的原因,古人一無所知。
(地動儀)
到了現代,魏格納提出的板塊學說逐漸為學界所接受並認可,而探測技術的發展,讓人們對地球結構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人們發現,地球的地殼分成六大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具有流動性的地幔軟流層之上,不斷地運動。當板塊之間發生擠壓時,巖石層中應力不斷積聚,當應力超過一定臨界值,巖層就會破裂、錯動,從而形成的地震。這種地震稱為構造地震,約佔全球地震90%以上。
除了構造地震之外,還有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以及誘發地震等。但是構造地震是科學家的主要關注對象:作為破壞力最強的一類地震,構造性地震也是最難預報的一類地震。
儘管現在遍布全球的地震檢測網能夠在地震發生後第一時間監測到地震的精確地點,震級以及震源深度等關鍵信息。但是,地震的預報一直沒有解決。
眾多報導提到地震發生之前的前兆,包括地震前的一系列小震活動,大地形變,地磁場異常,電離層異常,大氣異常,井水冒泡,動物行為異常,出現地光,地聲等。其中的很多也得到了學者的證實。
(井水冒泡)
發生於1975年的遼寧海城地震,正是通過種種地震前兆的分析進行了預報,避免了很多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然而,這次預報似乎成為一個孤立的案例,在之後發生的地震,比如唐山地震,汶川地震,都沒有成功地預測。這是為什麼?答案仍在地震前兆上。眾所周知,很多地震前都有上述提到的那些地震前兆,但是,是否出現了上述地震前兆,就一定意味著大地震?答案是否定的。
中科院地質研究所與翟明國院士指出,地震具有很大的隨機性,在中國很多地方有巖石應力監測裝置,有時候,巖石層中應力突然出現異常,但是之後並沒有發生地震,而是逐漸恢復正常。可以想像,當板塊受到擠壓,其中積蓄能量,這些能量有的時候突然釋放出來,形成地震,有的時候卻可以通過其他方式緩慢釋放,這樣就不會有地震發生,至於能量什麼時候會突然釋放,目前的科學手段,還無法對此進行預測。
想了解更多關於地震預測的內容,請點擊:
地震到底能不能預測呢?
通過次聲波探測器可以預測地震嗎?
打破謠言:動物的反常行為並不全是因為地震
作者:龔瑋
責任編輯:楊天天
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
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