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地震預報專家:地質構造縱橫交錯是餘震頻發主要原因

2020-12-04 四川日報
  •     

    觀 點
    □本報記者 鍾振宇
      6月18日,本報記者就餘震頻發等問題採訪了四川省地震預報研究中心主任杜方研究員。
      記者:這次地震為什麼產生了較大破壞?
      杜方:此次地震的震中位於長寧縣雙河鎮,構造上位於相對穩定的華南塊體(揚子準地臺)內。該區域分布多條小規模次級構造,震區50千米範圍內地表無大規模區域性活動斷裂,發生大地震的能力有限,這次地震屬該區域有歷史記載的最大地震。
      從原因看,地震活動具有「活躍—平靜—再活躍」等周期性規律。四川上世紀70年代處於地震活躍期,之後四川區域7級以上地震平靜32年。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後,我省地震再次活躍,川東南也發生過多次5級以上地震。因此,這次地震是該地區的地震孕育地質環境和構造運動決定的,屬自然規律。
      地震的破壞性和震源深度密切相關。這次長寧6.0級地震屬淺源地震,自然造成了不小的破壞。
      記者:為什麼餘震發生頻率較高?
      杜方:長寧一帶的地質構造規模小,但多條次級斷層縱橫交錯,這是引起餘震多發的主要原因。總體看,這次地震屬常見的「主震+餘震」型地震。這些頻發的餘震都在正常餘震活動範圍內,公眾不必驚恐。目前,當地主震已處於衰減狀態,但不排除出現一定的餘震起伏活動。

  • 相關焦點

    • 四川地震局專家:地質構造縱橫交錯是餘震頻發主因
      省地震局專家:地質構造縱橫交錯是餘震頻發主要原因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鍾振宇)長寧6.0級地震發生後,社會各界對災區群眾的安危非常關心,同時對餘震頻發、地震預警等方面也非常關切。6月18日,記者帶著公眾的關心關切,採訪了四川省地震預報研究中心主任杜方研究員和省地震局監測預報處處長杜斌。
    • 四川省地震局專家:地質構造縱橫交錯 是餘震頻發主要原因
      長寧6.0級地震發生後,社會各界對災區群眾的安危非常關心,同時對餘震頻發、地震預警等方面也非常關切。6月18日,本報記者帶著公眾的關心關切,採訪了四川省地震預報研究中心主任杜方研究員和省地震局監測預報處處長杜斌。
    • 地震局專家:自貢榮縣連續地震屬於自然原因引發的構造地震
      度)發生4.3級地震,震源深度5千米;2月25日13時15分在四川自貢市榮縣(北緯29.48度,東經104.49度)發生4.9級地震,震源深度5千米。在不到2天時間內,自貢榮縣境內同一區域、同一震源深度範圍內接連發生3次4級以上地震,引發高度關注。2月25日下午3點,四川省地震局組織專家接受記者採訪,權威解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 廈門不具備7級以上地震地質構造 "四大地震區"屬謠言
      不過,廈門並不具備7級以上地震的地質構造。昨日,省政府舉行的防災減災新聞發布會上,省地震局介紹了我省地震活動的背景以及監測預報情況。  昨日,汶川大地震三周年,也是全國防災減災日。省政府新聞發言人朱清稱,我省積極承擔援建四川彭州,相繼選拔援建幹部百人,援建施工隊伍上萬人,圓滿完成總投資34億元的143個援建項目,為災區重建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 雲南地區地質構造運動強烈是造成地震多發的最基本原因
      雲南地區地質構造運動強烈是造成地震多發的最基本原因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8-06 14:27 來源: 中國政府網為什麼這次6.5級地震造成的人員和財產損失如此沉重?地震是否與當地複雜的地質情況有關?我國目前地震預警技術如何?預警的科學性有多大?請關注地震專家問您深度解析!2014年8月6日14時,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任潘懷文接受中國政府網專訪,對地震相關問題進行解答,並與網友在線交流。
    • 南海海洋所南澳島海域地震震源區地質結構及發震構造研究獲進展
      南海海洋所南澳島海域地震震源區地質結構及發震構造研究獲進展 2020-09-21 南海海洋研究所    研究表明,廣東南澳島海域的中地殼低速體、濱海斷裂帶與黃岡水斷裂的交匯構造,以及沿斷裂帶的高速侵入體交匯融合併形成局部應力集結帶,是該地區主要的發震構造耦合體,影響並控制該海域板內地震活動。該研究為認識廣東沿岸地質構造穩定性和地震災害等提供科學依據,為泛粵港澳大灣區海陸交互帶空間開發和城市群建設提供地質信息支撐。
    • 榮縣4.9級地震致2人死亡 專家:屬自然原因引發的構造地震
      四川省地震預報中心研究員杜方、工程地震研究院高級工程師何玉林介紹相關情況24日5時38分榮縣發生4.7級地震,震源深度5千米,震中位於北緯29.47度,東經104.49度。  為何短時間內同一區域、同一震源深度範圍內,接連發生3次4級以上地震?為回應社會關切,25日下午15時,四川省地震局組織專家接受媒體採訪,解答人們關心的問題。
    • 廣東南澳島海域地震震源區地質結構及發震構造研究取得新進展
      ,明確了海底發震斷裂(濱海斷裂帶)的位置和特徵,揭示了南澳島海域地震活動區的深部發震構造,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地學期刊《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上。
    • 南海海洋所南澳島海域地震震源區地質結構及發震構造研究獲進展
      >明確海底發震斷裂(濱海斷裂帶)的位置和特徵,揭示南澳島海域地震活動區的深部發震構造。廣東省地處東南沿海地震帶,粵東南澳島海域於1600和1918年分別發生7.0和7.5級破壞性大地震,但對這些歷史強震區的深部發震構造以及對海底發震斷裂的位置與特徵認知甚少。
    • 近日「海城地震」成因披露!專家分析遼寧地震形勢!
      遼寧省地震局預報中心主任賈曉東介紹,11月4日海城地震屬正常地質活動,遼寧省地震形勢總體穩定。海城地區為何地震頻發?這次地震對全省地震形勢有何影響?專家這樣解釋11月4日發生地震的海城地區屬於營海岫老震區,1975年2月4日這裡曾發生強度為芮氏7.3級的強烈地震,震源深度為16公裡至21公裡,被稱為「海城大地震」。1975年的「海城大地震」改變了原來的地質構造,造成巖石層斷裂,從而引發持續不斷、震級不大的地震,比較大的是1995年發生的5.4級的岫巖地震。
    • 全世界地震預報水平都一樣低 地震預測很難
      地震研究為什麼總是滯後?中國的抗震減災機制存有什麼問題?  本刊就此專訪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譽所長陳運泰院士、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構造物理與構造地質學家馬瑾院士及中國地震局前副局長何永年研究員。  中國是否進入地震頻發期?
    • 省地震局組織召開2020年度地震趨勢會商暨南北地震帶中段構造協作區
      10月25日,四川省地震局在成都召開2020年度地震趨勢會商暨南北地震帶中段構造協作區震情監視跟蹤工作會,中國地震局監測預報司副處長周龍泉,四川省地震局副局長雷建成、張永久出席會議並講話。
    • 荊州地質構造全解讀 2012地震災害不會來
      最近公安縣蛤蟆上街 、最美月亮等新聞都讓網友聯想到地震或者2012世界末日。真的有這麼可怕嗎?楚網、荊州日報聯合荊州市抗震辦公室推出《荊州地質構造全解讀》為網友們揭開荊州地質構造之謎。  荊州地質構造環境  荊州市位於楊子準地臺/新華夏第二沉降帶晚近期構造帶、中國地勢第三級階梯的西部邊緣。
    • 法國專家解釋義大利地震原因(圖)
      4月6日,在義大利拉奎拉省,救援人員安撫已被轉移至安全地帶的受災群眾。義大利中部當地時間6日凌晨發生芮氏5.8級強烈地震,目前死亡人數已超過100人,另有約1500人受傷。新華社記者王星橋攝    點擊進入專題:義大利強震致179人死 十萬人無家可歸  新華網巴黎4月6日電(記者李學梅)在人們的印象裡,歐洲國家很少發生地震。針對義大利中部拉奎拉省6日凌晨發生的芮氏5.8級強烈地震,歐洲地中海地震中心地球物理學家、法國專家雷米博蘇解釋說,這是因為義大利在歐洲所處位置比較「特殊」。
    • 專家稱地震預報突破可能在中國 其他國家不關注
      本報記者 肖明 馬娟 周揚 陸振華  地震預報突破或在中國  深重的災難催生了中國的地震預報工作。自1966年邢臺地震之後,成千上萬的地質工作者加入到地震預報的研究隊伍中。臨震預報是指幾小時到1周時間內的預報,短臨預報是指1周到數月的預報,短期預報是指數月到1年的預報,中期預報是指1年到5年的預報,5年到10年為中長期預報,10年以上為長期預報。  不同的預報所起的作用不同。長期預報主要是在烈度區劃時起作用,中長期預報主要是對抗震加固有指導意義,中期預報對抗震加固和短臨預報起作用,短期預報和短臨預報對實現臨震預報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 揭示南澳島海域地震活動區深部發震構造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李淑)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夏少紅團隊,通過在南澳島海域開展主動源反射地震與海陸聯合廣角地震綜合探測,詳細刻畫了1918年南澳7.5級大地震震源區的三維地殼結構,明確了海底發震斷裂(濱海斷裂帶)的位置和特徵,揭示了南澳島海域地震活動區的深部發震構造。
    • 揭示汶川地震震級大的構造原因
      地震地表破裂是地殼彈性應變轉化為永久性構造變形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是震源斷層錯動在地表產生的破裂和變形的總稱,包含著大陸地殼變形方式、運動狀態、地震破裂過程等重要的基礎信息。 2008年5月12日,發生在青藏高原東緣龍門山推覆構造帶中段的汶川地震是一次震驚世界的災難性地震,也是一次罕見的逆衝斜滑型特殊地震,發生在GPS監測到低應變速率的龍門山區,並出現了多條斷裂參與地震破裂和同震滑移分解現象;更為特殊的是,地震發生在下地殼流動增厚模型——國際地學界主流模型之一——認為的新生代以來地殼主要以垂直隆升為主、沒有強烈水平縮短的龍門山區,出現了多條以逆衝為主兼有右旋走滑的地表破裂帶
    • 專家:四川長寧與汶川屬同一地震帶,後續還會有餘震
      孫士鋐解釋,餘震是在主震之後接連發生的小地震,一般地質構造簡單餘震會少一些,地質構造複雜,餘震就會多一些,目前情況來看,後續還會有餘震發生。對於此次地震與汶川、九寨溝等地震有關聯一說,孫士鋐說,雖然長寧與汶川地震同處我國南北地震帶,但長寧地震在南北地震帶東邊。
    • 宜賓市一年內已發生四次5級以上地震,與汶川屬於不同地震帶
      宜賓市一年內已發生四次5級以上地震,與汶川屬於不同地震帶 澎湃新聞記者 崔煊 2019-06-18 00:54 來源:
    • 北京房山發生非天然地震 專家:與全球近期地震沒關
      19日,北京房山區發生2.7級「非天然地震」。中國地震臺網中心預報部主任蔣海昆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非天然地震是由於塌陷、暴雨、人為活動等原因導致的,非天然地震不會導致天然地震;本次地震也與近期多發的全球地震「完全掛不上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