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強震海嘯已致1407人死亡 總統佐科再赴震區
人民網北京10月3日電 北京時間9月28日18時左右,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省附近發生7.4級強烈地震並引發海嘯,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此次地震具有哪些特點?地震和海嘯疊加為何會帶來如此巨大的危害?針對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地震預報部主任、研究員蔣海昆。
蔣海昆介紹,此次7.4級地震所在的印度尼西亞位於歐亞地震帶東南端,該區(-12~7°N,96~140°E)1900年以來共發生7級以上地震253次,其中8級地震11次,平均每年發生2.1次7級以上地震。他表示,在8月以來的全球7級地震活躍過程中,印度尼西亞中強地震活躍,已發生6級以上地震8次,最大為此次7.4級地震;而此次地震之所以帶來的破壞力巨大,主要是因為其引發了局部海嘯。
「海嘯是發生並移行於海洋中的一系列具有超長波長的巨波,大多由在海底以下或近海底的地震所引發,但統計結果顯示,僅有約20%左右的海底地震能產生海嘯,因而海嘯產生原因非常複雜。」蔣海昆表示,形成地震海嘯一般應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大地震,可釋放足夠大的能量;二是深海,可將地震釋放能量轉化為巨大水體的波動能量;三是海岸,海岸線形狀和岸邊海底地形影響海嘯的大小,一般來說,開闊並逐步變淺的海岸條件易形成海嘯。
據介紹,從引發海嘯地震破裂類型來看,逆衝型地震垂直方向運動最大,正斷型地震次之,走滑型地震再次之。走滑型地震幾乎沒有垂直運動,而是造成斷層水平移動,基本掀不起海水,因而一般不會引起海嘯,除非是特殊的構造背景和地形條件。
蔣海昆表示,關於此次印尼7.4級地震引發海嘯的主要原因,目前國內外科學家初步分析有兩種認識,一是走滑型地震導致海底滑坡,海底滑坡引發海嘯,這一觀點尚需觀測資料的證實,需要指出的是當前國內外對海底滑坡尚不具備監測和預警能力;二是海灣地區的特殊地形導致海洋波的振幅放大效應,據震源破裂過程反演,7.4級地震水平錯距達4至7米,地震震中在陸地,斷層兩盤近南北向瞬間的水平錯動,推動巨量海水的運動,而在地震南側帕盧灣(Palu Bay)地區,由於狹長的灣型地形,海浪運動在此受阻,波速減小而波幅驟增,驟然形成「水牆」從而淹沒濱海地區,而該區域人口密度又非常高,從而導致大量的人員傷亡。
蔣海昆介紹,全球強震活動在時間上具有「活躍-平靜」的準周期特徵,今年以來,全球共發生7級以上地震12次,從地震次數上看,還略低於同時段平均活動水平,總體上說,近期全球地震活動仍處於相對正常的活動狀態。但並不能因此減輕對地震災害的預警與防治,而此次印尼地震也能帶給我們兩點警示。
一是要高度關注地震引發的次生災害影響。7級地震在多地震的印尼地區並不罕見,加之此次7.4級地震前3小時,在同一地點發生了6.1級前震,因而7.4級地震發生時震中附近民眾應已有許多疏散在外。換言之,7.4級地震造成的直接傷亡可能只佔全部傷亡人數的一小部分,7.4級地震導致的巨大的次生災害,即其引發的地震海嘯可能是導致此次地震傷亡嚴重的主要原因。
聯繫我國地震實際情況,在西南高山峽谷地區地震導致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的影響應引起高度關注,2012年彝良5.7級地震、2014年魯甸6.5級地震震級不高,但引發的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也導致巨大的人員傷亡。另一方面,城市「直下型」地震導致次生災害的可能影響也不能忽略,這方面的典型例子是1995年日本阪神7.3級地震,該次地震導致全城火災,在抗震設防能力全球領先的日本,阪神地震卻導致6000多人死亡。
二是應加大對地震海嘯的研究。我國沿海地區經濟發達、人口眾多,儘快開展我國沿海地區地震海嘯相關監測及研究,努力做到防患於未然。
(原標題:地震專家蔣海昆:印尼7.4級地震海嘯成因複雜)
推薦閱讀
個人所得稅起徵點調整為每月5000元、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實施、醫療糾紛處理程序更明確……十月起,一大批新規將實施,關係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以捏造的事實作出的仲裁裁決、公證債權文書,或者以捏造的事實對執行標的提出異議、...[詳細]
從車票發售情況看,假日期間,北京、哈爾濱、大連、西安、青島、杭州、廈門、桂林、昆明等城市客流較為集中。其中,民眾耳熟能詳的新疆喀納斯、湖北黃鶴樓、嵩山少林寺、九寨溝、峨眉山、洛陽龍門石窟、焦作雲臺山、杭州千島湖等景區都已迎來降價。[詳細]
英烈保護法還對烈士紀念日、英雄烈士紀念設施的保護和管理、英雄烈士撫恤優待制度、英雄烈士事跡和精神的宣傳教育等作出了規定。辦法將光榮牌懸掛範圍擴大至烈士遺屬、因公犧牲軍人遺屬、病故軍人遺屬家庭和現役軍人家庭、退役軍人家庭,並規範了光榮牌的樣式、懸掛...[詳細]
這包小女孩送的蛋卷,蔣師傅不捨得吃。9月28日晚上,微信朋友圈被杭州公交275路司機蔣隆發師傅發的一條消息,暖到了。原來,這一個星期裡,小女孩每天早上7點20分左右,都在站臺等著再次遇見蔣師傅,要兌現當時的承諾。[詳細]
瑞典皇家科學院3日宣布,將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弗朗西絲·阿諾德和喬治·史密斯以及英國科學家格雷戈裡·溫特,以表彰他們在酶的定向演化以及用於多肽和抗體的噬菌體展示技術方面取得的成果。據諾貝爾化學獎評選委員會介紹,今年獲獎的研究成果主...[詳細]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將訪華新華社北京10月3日電。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3日宣布,經中美雙方商定,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將於10月8日對中國進行訪問。[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