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印尼頻繁發生地震、海嘯?
自然資源部所屬海嘯預警中心專家分析認為,印尼位於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三大板塊的衝撞區域,同時還夾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之間,該地區地殼活動頻繁且劇烈,地震和火山活動頻發,每年發生有感地震上千次。歷史上,1883年印尼Krakatau火山海嘯造成3.6萬餘人死亡;2004年蘇門答臘地震海嘯更是造成超過22萬人死亡。
海嘯是海底地震、火山爆發、大滑坡、大塌陷等地質構造變化而引起的海面波動,當海嘯波傳播至近岸,造成低洼地帶大範圍淹沒形成災害。一般來講,震級大於6.5級且發生垂向滑移的淺源地震容易引發海嘯。海水受到劇烈變化的海底地形擾動,會形成長周期重力波動,將海嘯能量以每小時數百公裡的速度傳播出去。當海嘯波進入淺海後,因深度急劇變淺、能量集中,波高會驟然增大,這時可能出現10米~20米以上的波高。在濱海區域,海嘯波使海水陡漲,形成很高的水牆,並伴著隆隆巨響,瞬時侵入村莊、城鎮,然後海水又迅速退去,如此反覆多次,給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
按海嘯發生源地到災害地區的距離可以將海嘯分為局地海嘯、區域海嘯和越洋海嘯。根據預測和災害評估,此次海嘯屬於典型的局地海嘯,海嘯源距離受海嘯破壞性影響的區域約100公裡以內、海嘯傳播時間不超過1小時。除了對震中附近的印尼局部海岸造成災害影響,此次災害未對南海周邊的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造成影響。
為什麼此次地震引發如此強烈的海嘯?
中國地震局專家認為,特殊的構造位置和地形條件是造成此次地震海嘯的主要原因。根據GPS資料分析,相對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向西、印度洋板塊向北運動,造成此次地震是近南北向的走滑錯動,最大錯動位移達到5米~7米。海嘯在傳播過程中,遇到特殊海灣地形,也會產生振幅放大效應。
地震引發海嘯示意圖
據自然資源部所屬海嘯預警中心原野的分析,帕盧灣特殊地形「放大」了海嘯波。帕盧灣南北向10餘公裡,東西向寬僅2公裡,這種地形與我國的杭州灣和加拿大芬迪灣類似,具有放大海水波幅的效應,形成類似「湧潮」的孤立波。通過視頻觀測到的地震過程也驗證了上述看法。
同時,地震破裂過程的不均一性及其可能誘發的海底滑坡等地質災害,或致帕盧灣海嘯影響遠超預期。自然資源部所屬海嘯預警中心根據最新反演得到的地震破裂過程分析,在受災最嚴重的帕盧灣附近地震引發的海底滑移超過8米,而沿著斷層走向其它位置均不超過2~3米,這直接解釋了為何在帕盧觀測到的海嘯波最強。此外,也有科學家認為,地震極有可能在帕盧灣外引發了滑坡海嘯,進一步加劇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