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科普|地震科學知識之為什麼會發生地震(二)

2020-12-04 四川省地震局

1

地震按震源深度怎麼分類

地震根據震源深淺的不同,可分為三種類型:震源深度小於60千米的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300千米的中源地震;震源深度超過300千米的深源地震。

2

地震按遠近怎麼分類

地震根據震中距的不同,可分為三種類型:震中距在100千米以內的為地方震;震中距超出100千米卻又在1000千米以內的為近震;震中距在1000千米以外的為遠震。

3

地震按強度怎樣分類

地震根據地震強度即震級的不同,可分為六大類:震級<1級的為極微震,1級≤震級<3級的為微震,3級≤震級<5級的為有感地震,5級≤震級<7級的為中強地震,7級≤震級<8級的為大地震,以及震級≥8級的為特大地震。

拓展:

地震科普 | 地震科學知識之為什麼會發生地震(二)

相關焦點

  • 地震科普 | 地震科學知識之為什麼會發生地震(三)
    2 為什麼說地震與地殼構造活動有關係地震始終處於運動狀況,每天既在自轉,又在公轉。因地球內部是由不同形態物質的地殼、地幔和地核組成。曾發生和當代可能再發生地震的斷層,稱之為活動斷層。構造地震多是因活動斷層的運動造成的。4什麼是地震帶地震帶是指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帶。從全球來看,地震帶基本上分布在板塊交界處。
  • 地震科普|地震科學知識之為什麼會發生地震(三)
    2為什麼說地震與地殼構造活動有關係地震始終處於運動狀況,每天既在自轉,又在公轉。因地球內部是由不同形態物質的地殼、地幔和地核組成。加之地殼分為不同的巖石圈和板塊,板塊間的活動差異成為地震的發生原因之一,所以,絕大多數破壞地震是與地殼構造活動有關的。
  • 地震科普|地震科學知識之地震是怎麼回事(二)
    01什麼是地震動地震動是指震源釋放出來的地震波引起的地面運用。地震動引起的慣性力稱之為地震作用。表示地震動的物理參數叫做地震動參數,包括峰值加速度、反應譜和持續時間等數值。02什麼是地震波地震波是指地震時從震源產生在地球內部向四處輻射的彈性波。地震波可以分為縱波和橫波,橫波的傳播速度慢於縱波,因此地震發生後,縱波總是先到達。地震波是目前我們所知道的唯一一種能夠穿透地球內部的波。
  • 地震科普|地震科學知識之地震是怎麼回事(一)
    01地震三要素是什麼人們通常把發震時間、震中位置和震級稱為地震三要素。每當發生中強地震,政府和公眾最急切想獲取的、新聞媒體最早報導的,就是地震部門第一時間提供的這組「三要素」。02什麼是震源、震中和震源深度地球內部發生地震的地點稱為震源。從震源垂直向上對應地面的地方叫做震中,通常用經緯度表示震中地理位置。從震中到震源的距離,叫做震源深度。一般來講,震源越深的地震造成的破壞越小,但有感範圍越大。
  • 地震科普|地震科學知識(一)
    1什麼是地震簡單地講,地震就是地面的震動。全球平均每年發生約500萬次地震,能被人們感覺到的地震約5萬次,可能造成破壞的地震約100次。所以,地震就像颳風、下雨一樣,是一種自然現象。2地震的類型有哪些根據引起地面震動即地震的不同原因,地震通常分為天然地震、誘發地震和人工地震三種類型。3什麼是天然地震天然地震是地球內部活動引發的地震。這些地震可分為因板塊活動引發的板塊地震、因區域地震構造活動引發的構造地震、因火山活動引發的火山地震和因地表或地下巖層陷落引發的陷落地震。
  • 地震小知識科普 地震發生時,躲在什麼空間裡自救存活率較高?
    地震小知識科普 地震發生時,躲在什麼空間裡自救存活率較高?時間:2020-05-12 08:46   來源:遊俠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地震小知識科普 地震發生時,躲在什麼空間裡自救存活率較高? 地震發生時,躲在什麼空間裡自救存活率較高?
  • 看法國人是怎麼給孩子科普地震知識的
    後面的時間裡,每天新聞裡都能看到地震的相關報導,新聞每天都在滾動播出。從沒有接受過地震相關知識的我,想著如果地震突然發生人們應該怎麼避險。直到幾年以後孩子學校舉報了地震知識的培訓和演習,孩子放學回來跟我講了好多他們老師的培訓內容,比如說如何避險,發生地震的時候不能做什麼,哪些位置是安全的等知識。還說了地震演習的時候發生的事兒。地震的時候該怎麼辦?
  • 地震科普 | 地震科學知識(一)
    1 什麼是地震簡單地講,地震就是地面的震動。全球平均每年發生約500萬次地震,能被人們感覺到的地震約5萬次,可能造成破壞的地震約100次。所以,地震就像颳風、下雨一樣,是一種自然現象。2地震的類型有哪些根據引起地面震動即地震的不同原因,地震通常分為天然地震、誘發地震和人工地震三種類型。
  • 專家科普地震之最:「最早記錄、死亡人數最多」發生在中國
    在2020年全國防災減災日來臨之際,中國地震局組織專家對地震災害知識進行科普。
  • 地震知識科普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預報中心,ID:YBZXDZ】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博主做一期地震小知識的科普1、從地震發生到建築倒塌一般只有12秒的時間【無論多強的地震,地震的發生到建築的倒塌一般都是12秒的時間,也就是說從你感到地震到被埋你只有12秒左右的時間逃生】
  • 唐山地震為什麼會發生?
    唐山地震為什麼會發生?唐山地理位置屬於歐亞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線上,位於大陸板塊和海洋板塊交界處屬於環太平洋地震帶的。為全球兩大主要地震帶其中之一。唐山大地震屬於構造地震。具體來看是唐山位於華北平原地震帶。南界大致位於新鄉-蚌埠一線,北界位於燕山南側,西界位於太行山東側,東界位於下遼河-遼東灣拗陷的西緣,地震帶。1679年河北三河8.0級地震、1976年唐山7.8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帶上。據統計,本帶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級地震5次;8級以上地震1次。
  • 日本再次發生地震,一個島國為什麼總是受「地震」青睞?
    根據統計,這十年間發生了8次7級以上的地震,基本上是一年一次了。而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地震莫過於2011年3月11日的仙臺大地震,裡氏級數達到9.0級,直接導致日本福島核電站發生洩漏事件,其影響到今天仍然沒有完全消除。發生地震的原因那麼,發生地震的條件要求有哪些呢?
  • 包頭市首家地震體驗館 開啟地震科普體驗活動
    地震,帶給人們不僅是傷害,更有對生命的認知,地震雖然屬於天災,不可完全避免,但是當災難來臨時,掌握基本的求生自救方法、學會自救救人的措施,會大大降低災難帶來的損傷。  通過虛擬系統了解地震知識,進入地震體驗區,利用地震模擬體驗平臺,感受地震發生時房屋發生傾斜和地面的晃動……  為使廣大中小學生能夠更好的學習地震科普知識,提高防震減災意識,近日,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青山區中小學學生來到位於萬郡大都城的地震體驗館參觀學習。
  • 唐山大地震「餘震」未絕 解讀「地震後的幽靈」
    至今,這一地震帶的活動仍然活躍,而且地震的活動規律符合餘震的一條重要定律——「大森定律」,所以目前這一地區發生的地震仍是「新馬德裡大地震」的餘震。餘震是在地震主震之後發生的震級弱於主震的地震。特大地震發生後,餘震時刻都可能發生,其中多數是人類不能感覺到的微震,但也有極具破壞力的大地震。由於餘震難以預測且容易造成重大人員和財產損失,因此也常被稱為「地震後的幽靈」。
  • 青島為什麼會地震 青島可能發生大的地震嗎
    導語:很懂地方你以為不會發生地震,但實際上,是會發生地震的,只是比較少罷了。例如山東青島,近來就發生了一地震,即便是小地震,但當地人還是嚇到了。那麼,到底青島為什麼會地震呢?青島可能發生大的地震嗎?一起 來了解。
  • 海原大地震100周年:中國地震科學工作由此肇始
    中新網北京12月16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20年12月16日是寧夏海原發生8.5級大地震100周年紀念日,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組織寧夏回族自治區地震局科普解讀稱,中國具有科學意義的地震工作即肇始於此次地震,並在此後的近百年中持續發展。1920年海原大地震災情情況。
  • 地震發生時礦工如何避震——電影《無言的山丘》蘊含的科普知識
    電影既是一種藝術,又能把大家平時所不可見、不可理解、不可想像的知識,變成可理解、可體驗、可觀賞的畫面,是一種重要的知識來源。當我們看電影時,除了欣賞之外,還可補充一些自己不懂的知識,一舉雙得豈不美哉。電影《無言的山丘》講述了臺灣日據中期(1927年),大量貧苦農民為圓他們的淘金夢湧向臺灣九份山區金瓜石礦區。
  • 地震科普知識問答
    8.我國地震災害為什麼嚴重?答:地震作為一種自然現象本身並不是災害,但當它達到一定強度,發生在有人類生存的空間,且人們對它沒有足夠的抵禦能力時,便可造成災害。地震越強,人口越密,抗禦能力越低,災害越重。我國恰恰在以上三方面都十分不利。首先,我國地震頻繁,強度大,而且絕大多數是發生在大陸地區的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大多只有十幾至幾十千米。
  • 防災減災日④|中國地震局談「地震冷知識」
    月球上的「月震」與地球上的有很大不同不僅在地球上會發生地震,在月球上也同樣會發生月震。在1969~1972年期間,美國阿波羅太空人在月球周圍的著陸點先後放置了6臺地震儀,阿波羅12號、14號、15號和16號獲得了月震記錄並傳回地球。月震與地球上的地震有很大的不同!
  • 地震常常發生在哪些地區?
    2000年以來世界各地地震頻發,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芮氏7.9級強烈地震並引發海嘯;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8.0級大地震,且餘震不斷,傷亡慘重;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7.1級大震,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