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震科普 | 地震科學知識之為什麼會發生地震(三)
1 什麼是城市直下型地震城市直下型地鎮就是震源在城市地底下的地震。這是一種對城市威脅最嚴重的地震,也是城市防震減災最應重視的地震。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7.6級地震,就屬於城市直下型地震。曾發生和當代可能再發生地震的斷層,稱之為活動斷層。構造地震多是因活動斷層的運動造成的。4什麼是地震帶地震帶是指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帶。從全球來看,地震帶基本上分布在板塊交界處。
-
地震科普|地震科學知識之為什麼會發生地震(二)
1地震按震源深度怎麼分類地震根據震源深淺的不同,可分為三種類型:震源深度小於60千米的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300千米的中源地震;震源深度超過300千米的深源地震。2地震按遠近怎麼分類地震根據震中距的不同,可分為三種類型:震中距在100千米以內的為地方震;震中距超出100千米卻又在1000千米以內的為近震;震中距在1000千米以外的為遠震。
-
地震科普|地震科學知識(一)
1什麼是地震簡單地講,地震就是地面的震動。全球平均每年發生約500萬次地震,能被人們感覺到的地震約5萬次,可能造成破壞的地震約100次。所以,地震就像颳風、下雨一樣,是一種自然現象。2地震的類型有哪些根據引起地面震動即地震的不同原因,地震通常分為天然地震、誘發地震和人工地震三種類型。3什麼是天然地震天然地震是地球內部活動引發的地震。這些地震可分為因板塊活動引發的板塊地震、因區域地震構造活動引發的構造地震、因火山活動引發的火山地震和因地表或地下巖層陷落引發的陷落地震。
-
地震科普|地震科學知識之地震是怎麼回事(一)
01地震三要素是什麼人們通常把發震時間、震中位置和震級稱為地震三要素。每當發生中強地震,政府和公眾最急切想獲取的、新聞媒體最早報導的,就是地震部門第一時間提供的這組「三要素」。02什麼是震源、震中和震源深度地球內部發生地震的地點稱為震源。從震源垂直向上對應地面的地方叫做震中,通常用經緯度表示震中地理位置。從震中到震源的距離,叫做震源深度。一般來講,震源越深的地震造成的破壞越小,但有感範圍越大。
-
地震科普|地震科學知識之地震是怎麼回事(二)
01什麼是地震動地震動是指震源釋放出來的地震波引起的地面運用。地震動引起的慣性力稱之為地震作用。表示地震動的物理參數叫做地震動參數,包括峰值加速度、反應譜和持續時間等數值。02什麼是地震波地震波是指地震時從震源產生在地球內部向四處輻射的彈性波。地震波可以分為縱波和橫波,橫波的傳播速度慢於縱波,因此地震發生後,縱波總是先到達。地震波是目前我們所知道的唯一一種能夠穿透地球內部的波。
-
地震科普|地震科學知識之為什麼會發生地震(三)
1什麼是城市直下型地震城市直下型地鎮就是震源在城市地底下的地震。這是一種對城市威脅最嚴重的地震,也是城市防震減災最應重視的地震。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7.6級地震,就屬於城市直下型地震。3斷層與地震有什麼關係在地殼及其表面,大規模的線狀分布的破裂構造被稱為斷層。曾發生和當代可能再發生地震的斷層,稱之為活動斷層。構造地震多是因活動斷層的運動造成的。4什麼是地震帶地震帶是指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帶。
-
【視頻】@廣大市民 一起來了解一下地震預警科普知識吧!
【視頻】@廣大市民 一起來了解一下地震預警科普知識吧!《雲南省地震預警管理規定》解讀《雲南省地震預警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經第十二屆雲南省人民政府第92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
-
包頭市首家地震體驗館 開啟地震科普體驗活動
通過虛擬系統了解地震知識,進入地震體驗區,利用地震模擬體驗平臺,感受地震發生時房屋發生傾斜和地面的晃動…… 為使廣大中小學生能夠更好的學習地震科普知識,提高防震減災意識,近日,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青山區中小學學生來到位於萬郡大都城的地震體驗館參觀學習。
-
遼寧阜新:地震應急知識 科普宣傳進校園
近日,阜新市應急管理局、市防震減災志願者協會走進阜蒙縣蒙古族實驗小學,開展地震應急知識科普宣傳,現場發放中小學生防震減災知識讀本400餘份。此次活動以「加強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的防災減災意識」為主題,市防震減災志願者協會會長曹陽向師生詳細介紹了地震發生後應採取的應急避險和減少傷害措施。講解過程中還播放了四川蘆山7.0 級強震發生時某校師生應急避險的視頻,加深了師生對應急避險措施的印象。
-
看法國人是怎麼給孩子科普地震知識的
人生第一次親身經歷地震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那只是一個普通的工作日,我是在河北,地震發生時我只覺得是不是自己的低血糖犯了,當時只覺得一陣頭暈,過了幾分鐘,我們就在百度新聞上面看到了地震的消息。雖然不知道震級有多大,但是當時距離四川那麼遙遠的地方,我們還能感覺到震感,心裡其實還是害怕的。
-
地震小知識科普 地震發生時,躲在什麼空間裡自救存活率較高?
地震小知識科普 地震發生時,躲在什麼空間裡自救存活率較高?時間:2020-05-12 08:46 來源:遊俠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地震小知識科普 地震發生時,躲在什麼空間裡自救存活率較高? 地震發生時,躲在什麼空間裡自救存活率較高?
-
地震知識科普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預報中心,ID:YBZXDZ】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博主做一期地震小知識的科普1、從地震發生到建築倒塌一般只有12秒的時間【無論多強的地震,地震的發生到建築的倒塌一般都是12秒的時間,也就是說從你感到地震到被埋你只有12秒左右的時間逃生】
-
地震來了,怎麼辦?(一)
地震就是地球表層的快速振動。它就象颳風、下雨、打雷一樣,是一種自然現象。但是因其巨大的破壞性,我們總是聽到地震會大驚失色。地震時,會產生極大的波動,我們稱之為地震波。橫波是地震時造成建築物破壞的主要原因。因為縱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大於橫波,所以一般情況下,縱波到達的較早,其他波較晚;縱波破壞性較小,橫波到達時破壞性最大。根據這原理,建立了地震預警。在發生地震時,人們通常首先感覺到的是上下顛簸,過數十秒到十幾秒後才會感覺到很強的水平晃動。在縱波到來後,橫波到來前的黃金時間,被稱為黃金逃生時間。
-
科普知識(7):地震前給人以生路的地光
9月26日,第三屆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賽暨中國地質學會地質教育研究分會學術年會在吉林大學舉行,為使廣大師生進一步熟悉了解相關地學知識,吉大新聞網聯合本次競賽組織工作組推出本組科普知識短文,以饗讀者。列車在劇烈的慣性作用下剛剛抽動著停穩,大地便瘋狂地抖動起來,海城7.3級大地震發生了。當時列車停站的地點是地震區的唐王山車站站外。車上所有人都清楚地知道,如果列車稍微晚一點停下,將會造成車毀人亡,不知會有多少人死於這大地的顫抖之中。人們十分感激沉著果斷的姜司機,是他避免了一場嚴重事故,挽救了車上人們的性命。可是事後他卻笑呵呵地對人們說:「沒啥可誇的,這是俺的責任嘛!」
-
防災減災日④|中國地震局談「地震冷知識」
(美國阿波羅太空人巴斯·奧爾德林(Buzz Aldrin)在月球表面部署地震儀)人類記錄到了「火星震」火星上也同樣存在「火星震」!2018年11月著陸火星的美國「洞察號」火星探測器,在2019年4月6日、登陸的第128個火星日,布設在火星地表的地震儀可能首次捕捉到了火星震的信號。
-
海原大地震100周年:中國地震科學工作由此肇始
中新網北京12月16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20年12月16日是寧夏海原發生8.5級大地震100周年紀念日,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組織寧夏回族自治區地震局科普解讀稱,中國具有科學意義的地震工作即肇始於此次地震,並在此後的近百年中持續發展。1920年海原大地震災情情況。
-
地震科學數據資源概況是什麼?
一、地震科學數據資源狀況根據國家賦予中國地震局的監測預報、震災預防和緊急救援等職能,為提高地震監測預報能力,作好防震減災工作,中國地震局非常重視地震科學數據的採集工作。根據初步統計,到目前為止,上述地震觀測、探測、調查、實驗和專題等五大類數據總量達數千G,並且每年新增數據超過300G。二、地震科學數據應用領域(1)在地球科學基礎理論研究的作用地球科學是以觀測為基礎的科學,地球科學的基礎理論研究離不開大量地球觀測數據信息。如,地球深部構造、地球動力學、地殼現今運動等研究需要大量的地震地磁、重力和地殼形變數據。
-
【水利科普】聊聊洪水那些事(一)
2020年8月23日—29日,正逢第20個全國科技活動周,大力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讓科學普及活動惠及於民,是我們的初衷。今年首個紅色預警的第8號颱風「巴威」登陸朝鮮,影響我國東北地區,颱風帶來的暴雨再次讓洪水防禦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本期我們邀請水利部防洪抗旱減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呂娟、高工韓松,跟大家聊聊洪水的那些事。
-
地震發生時礦工如何避震——電影《無言的山丘》蘊含的科普知識
閱讀一本好書,或觀賞一部優秀的電影,你都會有收穫的。電影既是一種藝術,又能把大家平時所不可見、不可理解、不可想像的知識,變成可理解、可體驗、可觀賞的畫面,是一種重要的知識來源。當我們看電影時,除了欣賞之外,還可補充一些自己不懂的知識,一舉雙得豈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