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科學數據資源概況是什麼?

2021-01-07 中國網

一、地震科學數據資源狀況

根據國家賦予中國地震局的監測預報、震災預防和緊急救援等職能,為提高地震監測預報能力,作好防震減災工作,中國地震局非常重視地震科學數據的採集工作。經過30多年的發展,建成了多學科、多門類的地球學科的基礎數據觀測網,包括 415個地震觀測和強震動觀測臺站、130多個重力和地殼形變觀測臺站、330多個地下流體觀測臺站和140個地磁、地電觀測臺站,並在首都圈等重點地震監視區建設了較密集的流動水準、GPS、重力、地磁等觀測網。「九五」期間中國地震局對觀測網的部分測項和臺站進行了數位化改造,「十五」期間將繼續投入20多億元進行數字地震觀測網絡建設。除了日常監測工作外,中國地震局還開展了大量的地球物理探測、地質調查、地震災害調查、實驗工作,組織和參與了一系列國家大型科學研究和工程建設項目,如地學大斷面編制、地震區劃、大陸強震機理研究、火山與火山災害監測研究、三峽工程、青藏鐵路等工作,累計地球物理探測剖面超過7萬公裡、活斷層調查數千條,並在實施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基礎數據。

地震科學數據按照其獲取途徑可以劃分為五大類:

觀測數據。包括:地震、地磁、重力、地形變、地電、地下流體、強震動、現今地殼運動等觀測數據。這是地震科學數據中數量最大的一類數據。

探測數據。包括:人工地震、大地電磁、地震流動臺陣等數據。

調查數據。包括:地震地質、地震災害、地震現場科考、工程震害、震害預測、地震遙感等數據。

實驗數據。包括:構造物理實驗、新構造年代測試、建築物結構抗震實驗、巖土地震工程實驗等數據。

專題數據。這類數據為綜合性數據,主要服務於某一重要研究專題、重大工程項目、某一特定區域綜合研究等工作目標而建立的。如:地學大斷面探測研究、火山監測研究、水庫地震監測研究、礦震監測研究、典型大震震害、中國大陸地殼應力環境數據、三峽工程、青藏鐵路、建築物地震安全性評價等方面的數據。

根據初步統計,到目前為止,上述地震觀測、探測、調查、實驗和專題等五大類數據總量達數千G,並且每年新增數據超過300G。

二、地震科學數據應用領域

(1)在地球科學基礎理論研究的作用

地球科學是以觀測為基礎的科學,地球科學的基礎理論研究離不開大量地球觀測數據信息。如,地球深部構造、地球動力學、地殼現今運動等研究需要大量的地震地磁、重力和地殼形變數據。著名的地球物理學家古登保說:地震是照亮地球內部的明燈。正是現代地震觀測,特別是數字地震觀測,使地球物理學家揭示了地球內部構造,地球內部介質的變化。大陸漂移和板塊學說的形成與地震、地磁觀測是密切結合的。留美地球物理學家宋曉東博士和美國地球物理學家合作,通過對大量的連續觀測地震數據的研究,發現地球內核與地球外部自轉速度不一樣的重要現象,被列為二十世紀地球科學的重大發現之一。因此,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的基礎數據是人類認識地球和地球形成的重要依據,是地球科學創新和發現的基礎,中國科學院和各高等院校的地球系統科學基礎研究部門對中國地震局對外開放地球物理與地球化學觀測數據抱有極大興趣。

(2)在國民經濟建設和國家重大工程項目決策中得到廣泛應用

我國正處在大規模經濟建設時期,地震科學數據對國民經濟建設和國家重大工程項目決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大型工礦企業、核電站、水庫、鐵路、高速公路建設均應進行地震和地質災害安全性評估以及相關研究工作。如我國已經確定的長江三峽工程、南水北調、青藏鐵路,西氣東送等重大建設項目,以及西部大開發中的各項重要設施建設均需要地震危險區劃及各種尺度的地震預測結果和多項地球物理觀測數據和活動地質構造數據等作為項目立項決策和實施過程中解決有關問題的科學依據。

(3)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應用

地震科學數據在生態環境應用領域極其廣泛。地球磁場的變化直接影響人類和生物的生存,如磁暴可以造成通信中斷、供水和輸油輸氣管線破壞;GPS數據可以監視地質滑坡和泥石流災害;連續的地下流體觀測數據可以用以監測地球化學環境變化;地震、地磁、重力和地形變、地溫、地下氣體變化可以作為火山噴發監測的有效手段;大地形變測量結果可作為大中城市監視城市地下水抽取是否合理,城市地面沉降監測的有力手段;跨斷層地形變觀測是監視斷層是否活動的重要手段,也是城市規劃的依據之一。因此,眾多國家部門如地質、國土資源、氣象、測繪、城建、環保、水利等部門將源於中國地震局的地震科學觀測數據與信息,用於這些部門的諸多方面的工作之中,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

(4)在國家安全和國防建設中的作用

中國地震局的地球科學數據與信息對於國家安全和國防建設意義重大。地震觀測是檢測和研究核爆炸的重要手段;地磁和重力及GPS觀測數據是飛彈精確制導的重要依據;同時,GPS數據還是飛機和艦船導航的重要數據。

相關焦點

  • 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地震監測概況及科學發展戰略
    其職責是為國家提供有關地球方面的可靠的、科學的信息;盡最大努力減小自然災害引起的生命和財產損失;有效開發水資源、生物能源和礦物資源;提高和保護生活的質量。目前,USGS與我國的水利部、國家地震局、國家測繪局、中國地質調查局籤有合作協議,在全球礦產資源評價、煤、天然氣水合物等方面有業務合作。USGS認為,他們是世界地質科學領域的領軍人物。
  • 浪潮助力寮國建設地震監測數據中心
    項目背景三助寮國創造中國品牌中國援助寮國國家地震監測臺網和數據中心項目是繼寮國國家會議中心、寮國黨中央辦公樓之後,中方援助寮國的又一重要項目,包括15個地震臺站和數據中心,可監測出寮國全境內3.0級以上地震信息並進行實時發布,對寮國乃至東南亞地區預防地震災害風險、減少人民生命財產損失具有重要意義。
  • 資源| Python 數據科學手冊
    資源 | Python 數據科學手冊
  • 一文了解國內外凹凸棒石資源概況
    由於其特殊的成分、鏈層狀晶體結構和纖維狀形貌,凹凸棒石具有良好的吸附、催化、脫色、熱穩定及膠體等性能,在礦物學、材料科學、土壤科學以及環境科學等諸多領域都受到了高度的關注,是一種具有廣泛應用前景的非金屬礦物。    工業意義的凹凸棒石礦床主要分布於中國、美國、西班牙、法國、土耳其、澳大利亞等國,其中凹凸棒石在中國的儲量佔60%。
  • 一文了解國內外凹凸棒石資源概況
    由於其特殊的成分、鏈層狀晶體結構和纖維狀形貌,凹凸棒石具有良好的吸附、催化、脫色、熱穩定及膠體等性能,在礦物學、材料科學、土壤科學以及環境科學等諸多領域都受到了高度的關注,是一種具有廣泛應用前景的非金屬礦物。工業意義的凹凸棒石礦床主要分布於中國、美國、西班牙、法國、土耳其、澳大利亞等國,其中凹凸棒石在中國的儲量佔60%。
  • 國家海洋科學數據中心推進海洋石油平臺數據資源共享
    近日,國家海洋科學數據中心在廣東珠海召開海洋石油分中心建設研討會。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自然資源部科技發展司、國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國海洋石油集團等相關領導和專家出席會議。
  • 「地震雲」是什麼?真的能預測地震嗎?是否有科學依據?
    「地震雲」是什麼?真的能預測地震嗎?是否有科學依據?古人們也時常遭受地震的困惑,他們就想,是否可以找到一種預報的方式來規避地震所帶來的傷亡損失呢?在古書當中有這樣的記載,他們通過看雲朵的方式來預測地震的到來,通過雲來觀測地震,看似非常神奇,但這沒有任何的科學依據,在古時候沒有現代科學做支撐,我們也只能聽聽罷了,那麼在現代科學當中,我們是以什麼來觀測地震的呢?地震雲是否真的存在呢?
  • 何謂「地震雲」,有什麼科學依據,真的能夠預報地震嗎?
    觀雲測震,出發點是好的,但不遵從科學方法的結果就是瞎扯淡。古人那時還沒有現代科學,說說也就罷了,但到了現代科學已經為人類文明帶來足夠的好處,但還有些人完全不尊重科學,就有些令人費解了。但請大家注意,他的所謂「預報」只是「自稱」,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他的說法,也沒有任何人或者機構證明由於他預報出地震而採取過規避措施,減少過什麼傷亡損失。
  • 何謂「地震雲」,有什麼科學依據,真的能夠預報地震嗎?
    觀雲測震,出發點是好的,但不遵從科學方法的結果就是瞎扯淡。古人那時還沒有現代科學,說說也就罷了,但到了現代科學已經為人類文明帶來足夠的好處,但還有些人完全不尊重科學,就有些令人費解了。將所謂「地震雲」的民間說法率先發展成為「學說」的是日本。
  • 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 打造全球微生物資源核心資料庫
    世界微生物數據中心主任、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主任馬俊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說,中心的數據內容完整覆蓋微生物資源、微生物及交叉技術方法、研究過程及工程、微生物組學、微生物技術,以及微生物文獻、專利、專家、成果等微生物研究的全生命周期。
  • 「捕捉」地震的野外實驗室什麼樣——專家詳解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
    大規模實時觀測數據是關鍵地震科學是以觀測為基礎的科學,主要觀測對象包括地震波、地磁、地聲、GPS形變等,因此,科學家在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的區域範圍內,將集中開展一系列科學觀測活動。「地震的野外大規模實時觀測已成為可能。」中國地震局局長鄭國光說。
  • 來,一起來看2020年寧夏及周邊地區地震權威數據
    1月5日寧夏地震臺網官方發布2020年寧夏及周邊地區震情簡報,從:地震概況、特點概述到災情概況介紹了寧夏及周邊地區在2020年的相關地震情況,從而使得廣大市民更理解地震知識、熟悉地震特點、了解地震情況。
  • 人為地震頻率超過自然地震?USGS數據:可以引發5級以上地震
    作者:文/虞子期 在科學中,地震的發生是一個正常的現象,而一般來說,地震的種類還是有多種的,最為常見的就是人工地震和自然地震,自然地震在全球幾乎每天都有,只是等級大小的問題,而相對於人工地震(或人為地震)來說,並不是很多。
  • 「地震雲」真的有科學依據嗎?地震到底能不能預測?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作者:文/虞子期「地震雲」其實在科學之中都沒有這個說法,而在生活之中被不少人所傳播,那到底是怎麼回事情?並沒有可以提前預測地震的雲,目前尚無準確定義。同時我們雖然說在部分時候被解釋為正常的自然現象,但是部分時段也不被氣象專業或地質專業所認可,壓根就是「無中生有」的一個事情。地震雲真的有科學依據嗎?很明顯這個問題不用回答,大家都知道,壓根就沒有科學依據,也是如今沒有任何一個機構可以證明的。
  • 資源| 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服務平臺發布2...
    本文原標題:《資源 | 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服務平臺發布2018年新數據清單》↑ 點擊上方「中國測繪學會」可快速關注我們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服務平臺(以下簡稱「平臺」)是整合集成分散國家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科學家個人手中由科研項目產生的科學數據資源
  • 「地震雲」真的有科學依據嗎?地震到底能不能預測?
    地震雲通常情況之下,也是在我們生活之中非常常見的一種現象,沒有什麼特殊的情況。至於地震之前為何出現這情況,其實這是大家心理上的一種說明。如果雲都能夠預測地震的話,估計地球早就被地震所「震壞了」。我們不知道看到了多少這樣的雲,所以更加確信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沒有科學依據的,以後大家再看到這樣的問題,就不要故意來「找事情」,這都是科技發達的年代,很少是難以解釋和說明的,而除了這種之外,還有兩種被誤認為與地震有關。
  • 2020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中心...
    「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中心」(以下簡稱「科學數據中心」)是國家科技創新基地,是促進科學數據開放共享的重要平臺。「科學數據中心」依託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聚焦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領域,吸引、集聚、整合全國相關資源和優勢力量,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
  • 地震科學預測新技術!「地下雲圖」,讓地震實時「看見」
    地震科學預測新技術!「地下雲圖」,讓地震實時「看見」   在汶川地震十周年紀念時,「地下雲圖」的說法屢屢出現在各大媒體上。在總結國內外地震預測研究現狀和汶川地震成因缺乏觀測和探測直接數據的基礎上,提出了地震預測途徑戰略和戰術,特別提出了動態跟蹤地下狀態,實施「地下雲圖工程」。 地下雲圖來源於氣象預測的衛星雲圖概念。
  • 數據告訴你關於地震監測預報那些事兒
    新華網北京5月11日新媒體專電(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任瑋)當前全球地震形勢如何?地震預測是否仍是未解難題?我國地震預測預報水平到底怎樣?……在我國第八個防災減災日來臨之際,新華社記者對話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任潘懷文,就熱點問題回應民眾關切,並用數據解讀我國地震活動特點、監測預報及災害防禦等相關工作。
  • 省煤田地質局物探測量隊:利用高精度三維地震技術守護資源開採安
    近日,山東省煤田地質局物探測量隊實施的省內首個從試驗到具體應用的較大面積高精度地震技術項目提交階段性成果資料。 據介紹,該隊組織技術專家對高精度三維地震項目野外數據採集、地震數據處理和解釋進行研究攻關,引入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