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8日,由天津市科學技術協會和天津科技傳播發展基金委員會主辦,國內知名科普組織科學松鼠會發起的「科學傳播漫談——『變作者!』」首場高校巡講活動在南開大學舉行。
松鼠成員與觀眾互動
同學們反應熱烈,踴躍提問
左起:主持人孟繁達、姬十三、拇姬、史軍、段玉
科學寫作:有些經驗可以分享
「這是科學松鼠會巡講活動的第一站,這系列活動希望與年輕人分享科普寫作的入門經驗,幫助有志於這個行業的年輕人入門、進階。松鼠會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讓更多人成為科普作者。」科學松鼠會創始人、果殼網CEO姬十三說。
常被稱為「松鼠」的科學松鼠會成員們來自各行各業,他們當中有高校教師,有研究院所在讀生,也有國內媒體中的科學編輯,「科學松鼠會」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可以跨越地域、時差和專業背景的交流平臺,「松鼠」們在這個平臺上自由平等地交流探討,互相督促,寫出有容、有趣的科學文章。
據姬十三介紹,要申請加入松鼠會需要經過一個很嚴格的程序,最重要的是需要遞交一份「投名狀」,即一篇優秀的科學文章,評審的標準也較高,「而這場巡講活動的目的之一也在於,希望帶給大家另外一種方式嘗試,即使短時間內無法通過考核加入松鼠會,依然可以得到我們的幫助。」
在活動現場,幾位松鼠分別從自身經歷出發,與大家分享了自己入行科學傳播的經歷與經驗——
還在復旦大學讀生物學研一的姬十三,在打點滴的病床上翻閱了《自私的基因》,並在枯燥的科研生活之餘,嘗試撰寫科學小品文章投稿;《牛頓科學世界》雜誌副主編史軍和姬十三經歷相仿,他是在讀植物學博士時開始了科普寫作生涯,並在畢業後乾脆入職科學媒體;北京四中的生物老師段玉則會在備課時巧妙地將課程內容與時事新聞和松鼠會網站上的科學解讀融在一起,對於同學們來說,科學便不再只是教科書上的名詞那般枯燥;文科專業出身的拇姬認為,作為傳播的一種,科學傳播也符合傳播活動的一般規律,並從媒體編輯的角度給出一些具體的寫作建議。
本文來源:網易探索 作者:劉彩霞 楊楊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