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向洋博士:未來科技,想像力是最大生產力

2020-12-04 極客公園

全中國科技界半壁江山式的人物都曾供職於同一個機構——微軟亞洲研究院,而當初親手參與組建這所被譽為中國人工智慧「黃埔軍校」的,正是前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博士。

2019 年 11 月,沈向洋宣布將離開工作了 23 年的微軟,但並未透露下一步動向。在兼任清華大學雙聘教授之後,這位世界科技圈的「華人之光」的下一程更令人翹首以待。

在極客公園和 B 站共同舉辦的 Rebuild 2020 Move on 活動上,54 歲的沈向洋,全球著名的科學家和學者,與極客公園創始人、總裁張鵬一起「預習」未來,探討未來全球的科技創新趨勢。

全球著名科學家和學者沈向洋與極客公園創始人、總裁張鵬對談 | 現場拍攝

以下為 Rebuild 2020 大會演講精選實錄:

世界級大公司如何判斷未來?

張鵬:當時你掌管微軟技術研發的時候,有沒有一些判斷技術未來的原則,就是微軟眼裡,或者說世界級大公司,大家比較共識的,決定未來、會改變未來的那些技術是什麼?

沈向洋:其實我相信不僅僅只是微軟,所有的公司,特別是大公司,在思考未來的時候,它必須有一套自己的線路圖。

整個計算機科學,回過頭來五六十年,向前看五六十年,實際很多技術的東西萬變不離其宗,整個 Computer Science,講到最後,是三件事情的 trade off(此消彼長)。

這三件事情,歸根結底可以說是計算的問題,存儲的問題以及通訊的問題。作為公司技術的高層,思考公司未來的話,你首先要去思考底層所謂的基礎設施,然後再去考慮中間的算法和系統,最後是上面的用戶體驗。

比如基礎設施這件事情,未來我覺得可能最大的顛覆,就是量子計算。中間的話,比如算法和系統,毫無疑問今天人工智慧已經是蓬勃發展,但實際也是漫漫長路。再往上走,新的用戶體驗,我一直覺得像增強現實、混合現實,特別是 HoloLens 這樣的產品,會讓未來的用戶體驗出現根本性的顛覆。

微軟 HoloLens 2 能夠實現對用戶手部動作的追蹤探測 | Microsoft

張鵬:混合現實,其實幾年前就挺熱的了,可是大部分人覺得這些年並沒有什麼大的發展,為什麼大公司還這麼堅定地相信它會是影響未來的技術呢?

沈向洋:HoloLens 微軟已經做了很多年,第二版也出來了。我一直相信改變人類生活最重要的,最後大家能夠體驗得到的,還是在交互這裡。過去這幾年,有電腦、滑鼠、鍵盤,後來就是手機,等於帶著手機的話,所有東西都能夠跟著你。

接下來最了不起的可能就是從手機開始,要麼往大做,像智能汽車這樣。但是我覺得眼鏡才是跟這個世界做交互很了不起的一個器件。因為實際上人 91% 的信息是從眼睛獲得的,但是 AR 這件事情,要通過眼鏡的形式實現比較困難,有兩個原因:一是裡面的光學成分很難做;二是需要做足夠小、足夠輕。這也是你為什麼看到不光是 HoloLens,包括 Magic Leap 現在主打都是企業用戶。

張鵬:但是這件事隨著技術的發展是一定會實現的,這是您非常堅定的。

沈向洋:這個我非常堅定。眼鏡這件事情它肯定會發生,只是時間問題。

想像力是最大生產力

張鵬:最近這些年突然發現科幻電影裡面對於混合現實的描述越來越多了,比如《銀翼殺手 2049》裡,它對混合現實技術的呈現,結合人工智慧,給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Harry 是不是也愛看科幻?

沈向洋:我自己是喜歡看科幻的。我當時在微軟,後來又重新接管研究院的時候,跟同事一起商量,邀請了 10 個科幻作者到微軟研究院來體驗生活,因為我一直覺得研究員寫出來的論文可能太乾巴巴的,沒有把激動人心的技術的東西寫出來。

10 個作者過來體驗生活,最後寫了 9 篇文章,我們把這些文章集結成了一本書,叫做《Future Visions: Original Science Fiction Inspired by Microsoft》。這本書的內容都是科幻小說,包括 HoloLens 的體驗,量子計算機等等。

這本書目前的 Kindle 版本可以在美國亞馬遜官網免費購買 | Amazon

我很喜歡講的一句話是:我們實際上只是被我們的想像力所限制(We are only limited by our imagination)。科幻作家給我們帶來的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實際上是一種想像力,比如電影《王牌特工》(Kingsman)裡就有使用 VR 開會的場景。最近這幾年,我還有一部印象深刻的電影--《Her》,它講述了一段人與人工智慧相愛的故事。電影中的人工智慧助理 叫做 OS1,她溫柔體貼而又幽默風趣,存在於你的電腦、你的手機裡,可以和人隨時隨地交互,在生活和工作上都可以幫助你。

後來這些年,從 Siri 開始,到 Alexa,到微軟做的 Cortana,甚至小冰等,對大家都有非常大的影響,對我們產品的設計人員、工程師,都是一個激勵。

張鵬:原來科幻很多時候還真的就是對的。因為它如果源於一些原理,它能夠率先想像出來最終應用的效果,其實反過來會影響科學家、技術人員、產品人員怎麼做這件事。

沈向洋:你講的這個太有道理了,想像力可能是最大的生產力。

張鵬:那回到科幻小說裡對於混合現實的描述,在你看來靠譜嗎?

沈向洋:我覺得大多數科幻作品都是靠譜的。我自己做了很多年科學研究,也做了很多年產品。我覺得,當我們看科幻的時候,不需要拘泥於它就是那個東西,最重要的是能夠學習它的想像,它的假設是什麼,想像是往哪邊走,從它那個地方吸取到一些精神食糧,幫助我們自己去更好地完成科研。

電影《王牌特工》中經常出現使用 AR 進行會議的場景 | Kingsman

面對爭議,思考比逃避重要

張鵬:我們剛才其實聊了一些未來讓人期待的技術,但科技發展往往也有另一面。比如說現在大家很關心科技的發展是不是會帶來更大程度上的貧富不均?不知道 Harry 怎麼看?

沈向洋: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話題。最近全球的社會問題,在我看來其中有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貧富分布出現了問題造成的。

張鵬:這件事因為技術的發展而來,有可能未來因為技術的發展而解決嗎?

沈向洋:我們其實做過很多這方面的研究。你如果看每一次工業革命,實際上每一次新技術浪潮的興起都會給社會帶來諸多負面衝擊。

第一個影響,很多原來的工作沒有了。但過去的三次工業革命之後卻又產生了大量新的工作機會,特別是信息產業,未來人工智慧的發展會給我們帶來哪些新機遇,這些都還不是很清楚。

第二個影響,大家現在談 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機器人流程自動化比較多,因為它能夠代替後臺一些白領的工作。而一旦實現了 RPA,一部分人肯定會失業,這勢必會對社會產生衝擊。但有了人工智慧的工具後,還能衍生出哪些新工作,這是值得每個社會思考的話題。

張鵬:其實如果能夠通過技術或者產品把先進技術能力平權給更多人,可能大家自己就能夠找到價值創造更大的方向,這應該是能夠產生改變的其中一種路徑。

沈向洋:這是其中一點。我最近讀了一位洛杉磯律師寫的文章,他提出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觀點。在他看來,人工智慧的發展可能會導致部分人失業,這也會導致國家稅收出現很大問題。他認為未來應該給 AI 或者機器人增稅。機器人的定義也可以不僅僅是物理的機器人,也可以是軟體的機器人,這個對整個稅法的衝擊是非常巨大的。

從這個角度來講,一是 AI 這些工具出來以後能夠產生一些什麼新工作。二是在這個過程中怎樣去思考對整個 AI,對整個高科技徵稅方面才能使社會財富均勻分布,公平分布,讓整個社會一起享受新技術帶給我們的幸福。

張鵬:我再拿一個最近也比較有爭議的話題,聽聽 Harry 怎麼看。

Elon Musk 最近在中國還是挺火的,因為 SpaceX 的載人龍飛船發射成功,大家都覺得很棒。他其實在發展 AI 這件事上扮演著「吹哨人」的角色,他總是說,「AI 弄不好以後要毀滅人類的。」

Elon Musk 曾將人工智慧的未來形容為「人類的末日」| 網絡

沈向洋:我覺得他認為「人工智慧會毀滅人類」實際上源於一種恐懼,源於一種對人工智慧給我們帶來的強大能力的恐懼,但我們又不清楚這個能力強大到什麼地方。

一直到人工智慧出現之前,人類不斷在製造工具,延展我們的物理能力。但人工智慧不一樣,它是你腦力的延伸。今天很多原來我們覺得是大腦的能力,人工智慧都突破掉了,所以大家才產生了一種恐慌心理。事實上人工智慧今天都還非常早期。

張鵬:所以其實這些恐懼是有道理的,但是你覺得真的會發生嗎?

沈向洋:人工智慧的發展,相對來講落到實處的地方已經非常多了,但它在認知方面,總體來講還是非常早期,這也是我覺得做人工智慧激動人心的地方。

科技,為何要「以人為本」?

張鵬:剛才其實聊了非常多技術對人和社會產生的影響,未來最終人和機器或者人和科技之間到底應該是種怎樣的關係呢?

沈向洋:我最近花了很多時間在思考這個問題。因為最近大家一直在講所謂的「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的 AI、科技」。後來我重讀了 John Markoff 的《與機器人共舞》(Machines of Loving Grace) ,重新回顧了過去五六十年人工智慧的發展,恍然大悟的。

為什麼大家今天特別強調 humancentric(以人為中心)這件事情,其實是在計算機的計算能力開始增強以後,整個計算機學界開始分化出兩條不同的道路:一條是主張所有東西自動化,也就是推崇人工智慧的一派;另一條主張 intelligence augmentation 增強人類的能力,也就是研究人機互動(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HCI)的一批學者。

而實際上所謂的「以人為中心」,是希望把只專注 AI 的研究人員往中間的方向靠攏。在計算機沒有出現的時候,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交互形式是發生在人與人之間的,過去三四十年人機互動(Human-Machine)是主流,未來二十年我希望花時間去研究,人和 AI 交互(Human AI Interaction)的問題。其中有兩件事情我覺得很重要,而貫穿其中的自然是「以人為中心」的思路。

第一、交互要有人性,要明白是怎麼一回事;第二、因為有計算的能力,所以可以做到高並發。

未來什麼樣的技術可以把這兩件事情合到一起,我覺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也是一個很有潛力的產品機會。譬如之前微軟小冰做過的一些工作,包括 Siri,Alexa,以及我一直跟蓋茨、薩提亞討論的 Computational AI。

張鵬:這種以人為中心的 AI,是未來可能我們要考慮的非常重要的技術方向。或者說,在定義人和科技的關係時,「以人為中心」是一個重要的衡量維度。否則它就會脫韁而去,可能變成 Elon Musk 擔心的那些東西。

可能大家也會關心,目前 AI 已經在很多大的科技網際網路公司得到了深層應用,如何在這個過程中讓我們能感受到最終這些 AI 能以我們為中心,這件事在業界有什麼討論的觀點嗎?

沈向洋:在微軟我以前也做過很多這方面的項目,我們也認真思考過這樣的問題。未來可能慢慢會出現這樣的可能,也許每個人不光是跟外面很多 AI 做交互,也許未來會有一個自己的 AI,你可以把它想像成總管家,總代表,他對你非常地相信,對你非常了解,你對它同樣非常信任,相信它可以知道你所有的東西,比如我跟誰開會等等。當然,這個可能有正面影響,也有可能有負面影響。

張鵬:不能過於理想主義,但我覺得是個思路。當這些大的商業組織有他們的 AI 力量的時,我覺得應該有一些我們用戶自己的 AI,它沒有任何雜念。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視角。

科技創新,中國未來有怎樣的機會?

張鵬:其實 Harry,我們一直都說你是華人之光,在微軟你能做到全球執行副總裁,掌管一家萬億市值公司的技術未來,面對 B 站的年輕人們,在職業生涯路徑上,不知道你有沒有什麼建議分享。

沈向洋:回過頭來看過去二三十年的工作,我自己覺得在不同的階段要不斷去學習一些不同的技能。

比如剛開始出來工作的時候,你可以選擇做任何東西,但你自己一定要明白,專注的重要性。之後要明白溝通能力和講故事這件事同樣重要,同時你還要將自己漫長的職業生涯做好規劃。

我常跟美國同事講,中庸之道的重要性。中庸之道並不是說什麼都不做,中庸之道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你不僅要走在不偏不倚的中間,更重要的你是有方向的,你是朝著那個方向不偏不倚地向前走。所以你不要太過偏激,不要在你不清楚狀況的前提下就盲目地做出選擇。還有一個角度去解釋這件事情,實際上方向搞清楚,走一條最少阻力的道路,這條道路就是中庸之道。

張鵬:有點像我們中學學的阻尼運動。阻尼運動就是金屬球一出來的時候使勁偏左,偏右,最後越來越靠近中間,那條線就叫中庸之道是嗎?

沈向洋:你這個理解很好。

張鵬:大家都講年輕人是銳利,叫銳氣,但確實中庸可能代表著這個世界發展的客觀規律和規則。Harry,我前段時間看了你一篇在網上流傳的文章,好像是你曾經在一次大學畢業典禮的演講,題目叫做《計算機科學的三堂人生課》。你是怎麼把計算機科學跟人生課連在一起的?。

沈向洋:兩年前,非常榮幸華盛頓大學計算機學院邀請我做了畢業典禮的演講嘉賓,通過三個我最喜歡的技術:量子計算、混合現實、人工智慧,總結出一些人生啟示。

一、比如你做量子計算,一定要有這樣一個心態,擁抱未來,擁抱未知;二、做人工智慧這件事情一定要想著拓寬自己的視野,不能想當然地相信結果,因為數據也會存在偏見;三、混合現實,我就用了 HoloLens 產品宣傳裡面我最喜歡的一句話,「當你改變了看世界的方法以後,你才能夠改變你看到的這個世界(WHEN YOU CHANGE THE WAY YOU SEE THE WORLD, YOU CHANGE THE WORLD YOU SEE)」。

張鵬:某種程度上,如果我們把科技也看成是一種生命,因為它其實也是從無到有,逐漸成長,越來越強大。你可以看到這些科技在生命成長的過程中,他們遇到的那些問題我們是可以借鑑過來,對我們人類的生命有一些啟發,因為看到他們的問題我們反而看得更清楚,所以剛才這幾個比喻我覺得非常有意思。

Harry,我其實還有幾個產業方面的問題想了解。很多人覺得中國現在其實處在一個非常好的發展勢頭之上。「矽谷之火」點燃了所謂「人類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火把,為什麼這個火會在那兒燃起,未來中國哪些地方也會有類似的機會呢?

沈向洋:過去這幾十年,美國高科技的發展,矽谷居功至偉。微軟在西雅圖,我們也說西雅圖是矽谷的北區。我覺得一個偉大的城市永遠要有偉大的企業,這兩件事情是相輔相成的。西雅圖在歷史上比較幸運,過去這一百年,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都出過偉大的企業。比如一百年前,全美最大的木材公司就在西雅圖,叫 Weyerhaeuser,之後又有了波音、微軟、亞馬遜、星巴克、Costco 等等。

矽谷和西雅圖成為當今美國科技力量集中的重鎮 | 《經濟學人》

一個城市的發展,到最後最大的競爭力是人的問題,人才體量的問題。西雅圖是美國人口 100 萬以上的城市之一,本科學歷人才佔比非常高。但你如果看整個美國科技發展的進程,矽谷首先抓住機會,做晶片,英特爾、惠普這些公司把美國整個高科技產業都帶動起來了。西雅圖緊跟其後,有了微軟和亞馬遜這樣的大公司,如果論雲計算這件事情的話,西雅圖其實擁有全世界最強大的雲計算平臺基礎設施。

回到你剛才的問題,我自己非常看好中國未來的機會,像京津冀地區、長三角、大灣區的基礎都已經非常好了。最近大家都在談,中國的人口紅利可能差不多了,人口數量也在下降。但我認為接下來 30 年會有一個新紅利的產生,即工程師紅利。儘管今天出生的嬰兒數量開始下降,但在中國整體教育機制相當不錯的情況下,這 20 年其實培養了大批的人才。如果通過科技的手段讓這群人的生產力提高 2 倍、10 倍,那麼就會形成巨大的工程師紅利,生產力的提升也會為社會帶來巨大的貢獻。

張鵬:從原來龐大的生產力到生產力的大幅度提升,中國的創造其實就是中國未來的希望。非常感謝 Harry 給我們指出了一個方向,年輕人其實在裡面也會看到自己未來對全世界自己意味著什麼,我想 B 站的同學們也會找到對於這個世界的價值。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觀看完整視頻回放,在 B 站搜索「開公園的鵬哥」。

本文首發於極客公園,轉載請聯繫極客君微信geekparker 或 zhuanzai@geekpark.net

相關焦點

  • 沈向洋:駕馭科技 造福人類
    ■ 深圳特區報記者 林捷興 11月1日,在深圳全球創新人才論壇上,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理事長沈向洋以《人工智慧與數字生產力——人才 發展 創新》作主題演講,對人工智慧、數字經濟發展從研究方向、人才培養、創新機制等方面提出見解。
  • 聊聊沈向洋為什麼從微軟離職-虎嗅網
    美國科技巨頭再無華人高管沈向洋的離職的另外一個新聞點是:自前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網際網路業務部門負責人陸奇在2016年9月離職之後,沈向洋就成為了美國科技巨頭中唯一的華人高管。相比越來越多的印度裔人才獲得晉升高管乃至出任CEO,華人的職場上升通道確實變得越來越狹窄。
  • 微軟執行副總裁沈向洋離職原因是啥?沈向洋博士簡歷一覽
    11月14日凌晨,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宣布,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微軟人工智慧及微軟研究事業部負責人沈向洋博士(Harry Shum)將離開微軟。沈向洋表示:「離開微軟是我一生中最艱難的決定。」
  • 沈向洋出走微軟 選擇回國可能性較大
    他表示,能與一群計算與技術產業最聰明的人共事,能有機會來參與解決人類面臨的巨大挑戰並幫助公司塑造「下一個未來」,能夠幫助推動計算科學的發展,深感無比榮幸。「過去二十三年中,我學到了很多,其中最大的心得就是——我們雖無法預卜未來,但能夠做最好的準備:坦蕩、寬容、善待他人。」沈向洋寫道。至此,微軟歷史上職級最高的兩位華人高管都已離職。
  • 微軟最高職位華人沈向洋離職,他的成就有多大
    美國科技行業職位最高的華人,微軟核心管理層唯一的大陸華人,沈向洋突然宣布離開微軟。之所以說「突然」,是因為在前不久我們還在邀請沈向洋來中國代表微軟進行AI方面的演講,微軟團隊工作人員反饋其11月20日左右可能因公務來中國。而11月14日凌晨就收到了沈向洋離職公開信。
  • 微軟最高職位華人沈向洋離職 他的成就有多大
    感謝您,沈向洋博士!」的文章,微軟中國官方也評價其為「微軟的中國先生,中國的微軟大使」。微軟中國區工作人員甚至供應商團隊的人紛紛轉發感謝沈向洋。有人說:「從北京到西雅圖,大洋兩端,他不僅是科研人更是連接之橋梁。」
  • 沈向洋博士投資英文市場移動資訊App開發商「News Break」,並擔任...
    【獵雲網北京】5月28日報導獵雲網近日獲悉,英文市場移動資訊App開發商「News Break」正式宣布,沈向洋博士以個人名義投資News Break,並擔任董事長。沈向洋博士將帶領公司重點在企業發展戰略、核心技術發展方向、人才儲備和發展上等發力,推動News Break更上一個新臺階。2017年5月,News Break宣布完成B輪融資,投資方為丁磊、IDG和真格基金。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4月,News Break曾宣布完成數百萬美元A輪融資,投資方為IDG資本。
  • 微軟沈向洋離職,美國科技巨頭再無華人高管,技術大牛都去哪了
    據了解,沈向洋將於2020年年初正式離職。沈向洋是微軟級別最高的中國員工,全面負責微軟全球的人工智慧戰略、人工智慧產品事業群,包括微軟必應和小娜產品部門等;同時下轄微軟研究院,負責將科研與微軟產品工程部門相融合。與此同時,沈向洋也發表致員工信確認離職,他在信中直言:離開微軟是他一生中最艱難的決定。
  • 沈向洋離職微軟,意味著什麼?
    沈向洋在 1996 年拿到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博士學位之後,受同校同學陸奇的引薦而進入微軟後,便分別在微軟雷德蒙德總部研究院和微軟亞洲(北京)研究院任職,並於 2004 年擔任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科學家。
  • 走出微軟:沈向洋做了「一生最艱難決定」 ,納德拉掌控全局
    他表示,能與一群計算與技術產業最聰明的人一起共事,能有機會來參與解決人類面臨的巨大挑戰並幫助公司塑造「下一個未來」,能夠幫助推動計算科學的發展,深感無比榮幸。「過去二十三年中,我學到了很多,其中最大的心得就是——我們雖無法預卜未來,但能夠做最好的準備:坦蕩、寬容、善待他人。」沈向洋寫道。至此,微軟歷史上職級最高的兩位華人高管都已離職。
  • 微軟執行副總裁沈向洋離職,矽谷華人高管或已全面失勢
    沈向洋自從1996年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學院博士畢業後便一直就職於微軟,至今已有23年時光——微軟前全球副總裁陸奇離職加入百度後,沈向洋便成為了美國科技巨頭公司中最高職位的華人高管。從李開復、到陸奇、再到如今的沈向洋,在華人矽谷淘金熱潮逐漸淡去之後,美國科技巨頭中剩下的高管職位基本以印度裔為主,華人高管已全面失勢。
  • 沈向洋為何從微軟離職?下一步他將去哪?
    FPAednc針對沈向洋的離開,微軟 CEO Satya Nadella 表示:FPAedncHarry 對微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在計算機科學和 AI 領域的貢獻為未來的創新留下了遺產和堅實的基礎。我要感謝他的領導和夥伴關係,以及他為微軟所做的一切。
  • 離職微軟後,沈向洋受聘清華大學雙聘教授,開啟博士生招生計劃
    大數據文摘出品作者:劉俊寰去年11月,微軟公司全球執行副總裁、人工智慧與研究事業部負責人沈向洋博士宣布,將在2020年1月1日正式離職,但並未公布後續計劃,外界對其去向的揣測眾說紛紜。在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官網上,已經能查到沈向洋的博士生招生計劃,看來授課計劃也在穩步推進,沈向洋入職清華一事已成定局。
  • 沈向洋揮別微軟,但微軟人的中國故事沒有劇終
    自1996年在卡內基梅隆大學獲得計算機學院機器人專業博士學位後,沈向洋於同年11月在雷德蒙德加入了微軟研究院。1998年11月5日,沈向洋與李開復、張亞勤、張宏江等人一道打造了微軟亞洲研究院(Microsoft Research Asia,簡稱MSRA)。2004年,沈向洋從張亞勤手中接過院長一職,成為微軟亞洲研究院第三任院長。
  • 頂尖科學家沈向洋離開美國,國內四大公司可為去處,科技界炸鍋了
    沈向洋,這個非常陌生的名字因為最近離職微軟在網際網路上火了起來,主要研究AI方向,那麼他到底有多大的影響力能讓科技界為止顫抖呢?沈向洋簡介沈向洋於1966年生於南京,在東南大學本科畢業,香港大學碩士畢業,並在卡內基梅隆大學博士畢業,主攻計算機,畢業於1996年,畢業後就加入了微軟,是一名中國計算機科學家。他是拉吉·雷迪(Raj Reddy)的博士生之一。
  • 沈向洋辭職微軟 矽谷華人高管為何頻頻被印度裔代替
    北京時間11月14日凌晨,微軟全球CEO 納德拉(Satya)剛剛通過郵件宣布,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博士(Harry Shum)將於明年年初離職,微軟CTO Kevin Scott將負責領導微軟的AI+研究工作。
  • 微軟前執行副總裁沈向洋受聘清華大學,首堂課談AI責任
    記者 | 彭新13月5日,清華大學宣布,通過視頻連線為正在西雅圖清華大學全球創新學院(GIX)大樓授課的沈向洋博士頒發雙聘教授聘書,這也是清華大學首次以視頻會議方式在線舉行聘任儀式。沈向洋是著名的計算機視覺和圖形學專家,1996年加入微軟,1999年回北京參與創立微軟中國研究院。在微軟期間,歷任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科學家,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全球執行副總裁。本次聘任儀式,是沈向洋在去年宣布離職微軟後首次公開亮相。2019年11月13日,微軟CEO薩提亞宣布沈向洋將在2020年初離開微軟。
  • 沈向洋,被清華大學首次線上受聘的教授,是什麼來頭?
    沈向洋他究竟有什麼過人之處?01沈向洋1980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之後在香港大學獲得電子工程系碩士學位。獲得碩士學位之後,到美國名牌大學攻讀計算機專業博士學位。在博士畢業後加入了微軟研究院,成為微軟的一員。
  • 前微軟AI掌舵人沈向洋受聘清華大學雙聘教授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前微軟AI掌舵人沈向洋受聘清華大學雙聘教授,開招博士生前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博士即將在清華大學「春風講堂」中開展一場講座。這可能意味著,未來沈向洋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在高校校園。據澎湃新聞記者當時了解,沈向洋將於2020年初正式離職微軟。在離開微軟之後,沈向洋還將繼續為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和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擔任顧問。附:沈向洋博士簡歷沈向洋博士曾任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微軟人工智慧及微軟研究事業部負責人。
  • 沈向洋,被微軟「耽擱」的獨角獸催化大師
    在知名AI大牛沈向洋離職微軟,重入江湖大海以來,與其相關的產業公司,可謂捷報頻傳。這不,美國最大的本地新聞信息平臺,美國版「今日頭條」\「一點資訊」——News Break,剛剛官宣完成1.15億美元C輪融資,投後估值超過10億美元,晉升獨角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