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展現卓越新聞傳播人才的創新培養機制和學術成果,搭建新聞傳播專業研究生溝通交流的學術平臺,12月3日,第二屆中原新聞與傳播研究生學術論壇開幕式在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實驗國家級教學示範中心舉行,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
本次論壇由河南大學研究生院主辦,《新聞愛好者》雜誌社協辦,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承辦。開幕式上,河南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劉志軍、《新聞愛好者》雜誌社社長張靖先後致辭。開幕式由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楊萌芽主持。
本次論壇圍繞黃河文化傳播、鄉村傳播的理論與實踐、全媒體傳播體系的構建、媒體話語與社會變遷、重大突發事件中的輿論傳播、5G時代的出版業轉型與再造等選題,收到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復旦大學等全國40餘所高校論文100餘篇,共有38篇論文入選論壇在線交流,9篇論文獲評優秀論文。河南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苗琛宣讀了獲獎論文名單,並與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王文科一同為獲獎學生頒發獲獎證書。優秀論文獲獎者代表武漢大學博士研究生李貝貝、南京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李智發言。
開幕式上,劉志軍為嚴勵老師主持的河南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工作室揭牌。工作室成員之一,業界導師代表,河南大象融媒集團副總裁、黨委委員李強在線上發表致辭。他希望各位老師與同學共同圍繞融媒體發展建設,在學界與業界的合作中得到提高。名師工作室項目負責人嚴勵介紹了工作室的基本情況和發展規劃,她表示工作室將圍繞課程建設的總目標,以人才培養為核心,通過名師工作室這個平臺可以將學界和業界的優勢相結合,探討協同推進課程建設的途徑和方法,為社會培養更多高層次的人才。
開幕式後,論壇進入主題演講環節。北京師範大學喻國明教授作了題為《未來傳播學研究的三個關鍵性課題》的主題演講。他闡釋了影響中國傳媒業發展的四大基本緯度,指出媒介化、非理性因素、數據和算法等對傳播機制的影響,以及專業傳播媒體與傳播工作者的角色轉型。他指出:「傳播學科研究的重點將不再僅僅是內容的傳播,而是傳播如何在未來重構社會生活。」中國傳媒大學陳衛星教授《人類命運的技術解碼》的主題報告,從技術哲學、媒介學等理論視角,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進行關照與審視,提出技術創新是生產力發展的臺階、智力技術是社會演化平臺、人類社會的技術觀等諸多具有啟發性的判斷。南京大學教授胡翼青作了題為《深度媒體融合的前景與困境》的主題演講,對國家《關於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從政策出臺的背景、媒體融合的困境與出路等方面進行了深刻而全面的解讀。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紅豔的學術報告《「遭遇」鄉土性:基於L村第一書記的調研反思》,立足田野調查,以個案剖析出發,提出從多元化路徑考量如何在貧困村落脫貧後實現振興與從鄉土性問題的反思中討論鄉村社會的本質屬性的問題。
下午,論壇進入分論壇宣講環節,共設置「鄉村傳播」「媒介理論與黃河文化傳播」「新媒體與社會治理」「數字出版與視聽傳播」四個分論壇,採取線上線上結合的方式。論文作者介紹匯報論文觀點,點評老師進行評議,交流充分而熱烈。
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於2019年發起舉辦首屆中原新聞與傳播研究生學術論壇,旨在為廣大新傳學子搭建溝通交流的學術平臺,追蹤學術前沿,關注社會現實,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產生了良好的反響。本次論壇的成功舉辦對促進學術交流,提高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新聞傳播學高層次創新性人才業具有重要意義。(通訊員:劉迪 李美慧)
責任編輯:任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