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茨:應戰新冠和未來疫情的三個關鍵研發領域

2020-10-26 蓋茨基金會


新冠病毒成為了人類一個「有益的對手」,它給了我們很多教訓和啟發,指出了三個急需關注的關鍵研發領域。

本文根據比爾蓋茨在2020探索大挑戰會議上的主題發言編輯而來。


科技領域的重大突破,往往是極少數人取得的。人們可能會認為這就是在所有科技領域,包括醫學領域取得進步的方法。人們有一種固有印象,覺得科學家們都是在實驗室裡獲得突破性成果的。當然,實驗室工作很重要,而這種實驗室模式確實也給人類帶來了很多偉大的成就,但今天我們要談論的是數百人參與和大規模合作能帶來的進步。


16年前,我們開啟了「探索大挑戰」計劃,旨在建立一個由科研人員和創新者組成的全球網絡,找出世界上最重要的問題,然後集中他們的腦力解決這些問題。當前,世界上這麼多的科學家,不管他們是否參加了這次會議,都面臨著同一個大挑戰,即終結新冠疫情。他們打破了「縱向」的工作模式,每天都在「橫向」地分享數據,而不是等著走論文發表的漫長程序。


自疫情暴發以來,科學家們分享了超過137000個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製藥公司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合作生產。例如,吉利德研製的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正在輝瑞公司的工廠生產,國際科學家團隊正在全速合作進行疫苗的臨床試驗。到明年年初,可能就會有其中一支或多支疫苗可投入使用。


在研發中的新冠候選疫苗 / 紐約時報


事實上,我們有多支有潛力的疫苗,我們必須搞清楚怎麼利用好每一支疫苗,因為它們的產量都非常有限。這個領域的科技進步非常了不起,我敢打賭,有一天,當人們回顧新冠疫情這段歷史,其中最閃光的部分就是全世界的科學家們達成了合作,創造出了戰勝疫情的各種工具。


然而,儘管有了這麼出色的合作,科研速度如此驚人,新冠仍然領先了我們一步。


新冠疫苗,很可能成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快的從識別一種新的疾病到對其進行免疫的疫苗。但我們都知道,病毒已經讓全球陷入深度經濟衰退,幾乎沒有一個國家倖免,而且,新冠病毒已經造成了一百多萬人死亡。


新冠病例數上漲迅速 / BBC


當我們有希望與病毒進入最後的決戰之際,必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在下一次大流行病到來之前,我們如何能做得更好?我們在哪些領域可以取得關鍵性的突破,讓下一個新的病原體不至於造成歷史性的悲劇。好消息是,新冠病毒已成為了人類一個「有益的對手」,它給了我們很多教訓和啟發,指出了幾個急需關注的關鍵研發領域,我想談談其中的三個。


疫苗研發平臺


第一個就是疫苗研發平臺,它能讓我們比傳統方法快了好幾個月來開發疫苗。想像一下,如果在2020年夏天之前就有了成功的疫苗,這場大流行病一定會是另一番模樣。


自病毒暴發以來,研究人員已經開始大力推進一些新的疫苗研發平臺,但仍然有延遲、規模受限和成本壁壘等等問題。我先講講mRNA疫苗的情況,包括基金會在內的很多機構都認為這種疫苗很有希望,多年來也一直在支持這個領域的研究,這次新冠疫苗研發是30年來首次有mRNA疫苗可能進入實際使用階段。


第一支獲批的新冠疫苗,可能就是mRNA疫苗,但是我們不能只依靠這一款疫苗,因為它很難實現大規模量產,對冷鏈運輸的要求也很高 —— 數億劑量的疫苗需要液氮冷藏,並且在零下80度的條件下向全世界交付。


製藥商Catalent正在使用的超冷冰箱,這種冰箱在醫院並不常見,但一些正在測試的Covid-19疫苗必須儲存在零下112華氏度 / CATALENT


我希望隨著mRNA疫苗平臺在未來幾年的愈加成熟,量產和冷鏈運輸這兩個問題都能迎刃而解。量產,意味著成本的降低;我們也將致力於讓高標準的冷鏈運輸不再是一個必要條件。「探索大挑戰」項目,自2003年啟動以來,一直在尋找疫苗熱穩定技術。通過這些研究和一些新的想法,我認為我們將能夠開發出對冷鏈運輸要求不那麼高的mRNA疫苗。


另一個對快速研發疫苗很重要的研究領域是:以結構為指導設計免疫原性。在這裡我們又遭遇了一個不同的問題。我們可以設計蛋白質分子水平的準確性來推動亞單位疫苗的研發,但亞單位疫苗幾乎都需要佐劑來誘導所需的免疫反應,這在成本和量產方面也構成了難以逾越的障礙。世界範圍內,獲批的佐劑本就很少,無法滿足終結新冠疫情所需的幾十億劑疫苗的量產要求。


其中一個原因是,目前免疫佐劑中的成分非常罕見。未來我們需要新方法,不再需要讓人去安第斯山脈採集某種樹的樹皮,也不再需要用到現在我們使用的角鯊烯。上述物質實現化學合成,將使我們不再受到這些自然資源的限制,這將成為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


我們還需要發展小分子增強技術,通過不同的途徑作用激活先天免疫,這將為誘導更多免疫反應類型和延長免疫持續時間,提供更多辦法。這是真正需要解決的疫苗挑戰,我們也長期致力於研究這個課題,尤其是針對愛滋病、結核病和瘧疾的研究。所以,我們需要冒更大的險去推進新的佐劑研發,我認為在未來5年,這個領域將取得巨大進步。


單克隆抗體療法


第二個重要領域就是單克隆抗體,這也需要投入更多研究。用於生產、純化和分析單克隆抗體的平臺,已經誕生了相當長一段時間,新冠疫情流行到了第10個月,我們已經獲得了一些單克隆抗體療效的數據,這也是前所未有的速度。


但單克隆抗體也面臨著短時間進行量產的挑戰。因為目前的單克隆抗體是從哺乳動物的細胞中培育而來,從種子到高技術的量產要耗費好幾個月的時間。但不同的生產方法,比如可能使用真菌細胞或植物細胞,就可以縮短五倍的培育時間,還有其他有潛力用更短的時間,更低費用生產單克隆抗體的辦法。


單克隆抗體的產生過程 / SinoBiology


核酸遞送平臺,還有希望進一步加速反應時間,這是我個人特定感興趣的一種方案,因為它省略了製造抗體蛋白的過程,而可以僅僅使用一單元帶有特定的基因序列來製造抗體,所以目標就是製造出一個「單克隆抗體工廠」。


診斷平臺


第三個需要加大創新的就是診斷平臺。因為無症狀傳播者的存在,如果我們想阻斷傳播,就不能只看有症狀感染者的情況。在美國,四分之三的感染者並沒有得到確診,因為他們只出現了輕微的症狀或根本無症狀。


獲得檢測本身就有難度,加上當前的診斷技術還存在規模上的局限,這些人從來沒有得到確診,因此他們也不會做出行為改變以減少傳播。


有時,即使人們做了檢測,結果為陰性,那也只是因為很多檢測工具對少量病毒不夠敏感,如果這些人體內的病毒載量在檢測之後升高了,就會繼續傳播給其他人。所以,目前的診斷情況讓人很失望。


現有疾病防控模式的基礎就是先找到有症狀的人。對此,我們需要做出改變,我們需要更敏感的診斷工具,還需要使人便捷地獲得檢測。一個好消息是PCR檢測,這個技術很敏感,能夠如大海撈針般找出病毒的蹤跡。


PCR檢測分析 / Chemical&Engineering News


應用這一診斷技術的挑戰主要來自於物流。我希望我們最終能得到一個輕便的檢測套裝,能分發到社區的藥箱,或者社區中心的藥房。這裡將包括一個小巧的拭子和一個信封,有感染風險的人可以及時獲得檢測,而且也不必用鼻拭子那麼麻煩。然後他們會將用過的檢測拭子裝在信封裡郵寄出來進行檢測。很多工作場所和機場可以利用這個設備進行大樣本檢測,它每天的檢測量是當前只能處理幾千個樣本的工具的百倍。


另一種方法是使用一個被稱為Murrah的即時檢測平臺。Murrah體量小,還非常敏感,可用於基層醫療機構。它還能夠手提,可以提供給前線衛生工作者用於社區檢測。所以說,診斷是另一個關鍵領域,我們需要為下一次危機做更好的準備。


我很樂觀地認為我們會戰勝新冠疫情,儘管這次我們沒有準備好,但能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在未來做得更好。我對此很樂觀的原因還在於,你們中的很多人都在我所談到的這些前沿領域工作,包括疫苗、診斷和治療。


「探索大挑戰」計劃實行的這16年來,一直致力於將最好的科學技術應用到解決世界上最重要而緊迫的問題上來。我認為,如果我們繼續以我期待的方式推動科學發展,不僅能解決世界上的重大挑戰、當前的新冠危機,還能協助對抗其他疾病,並為下一次大流行病做足準備。


*本文視頻發布於Grand Challenge官網。

相關焦點

  • 疫情發酵,新冠疫苗研發麵臨三個問題:速度、規模和公平
    來源:經濟觀察報經濟觀察網 記者 瞿依賢 在新冠疫情不斷發酵,全球確診人數攀升的情況下,有效對抗並終結這場大流行病的關鍵——新冠疫苗再次回到人們視野。人們在渴望,疫苗什麼時候面世?事實上,疫苗研發的過程複雜且漫長,為了加快實驗室研發、臨床試驗、監管審批、生產交付等各個環節的進程,開展跨國家、跨領域、跨部門的廣泛合作十分緊迫和必要。除了研發,疫苗的公平性問題也十分重要,世界上所有的國家——無論貧窮還是富有——都急需疫苗應對疫情。因此,疫苗的定價、生產、全球供應也將是一項複雜的工作。
  • 習近平給比爾·蓋茨回信
    回 信比爾·蓋茨先生:  你好!在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時刻,你和夫人領導的基金會慷慨解囊,你給我寫信表達對中國人民的支持,我對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習近平   2020年2月20日   (新華社北京2月22日電)     新華社北京2月22日電 國家主席習近平2月20日給美國蓋茨基金會聯席主席比爾·蓋茨回信,感謝他和蓋茨基金會對中國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工作的支持,呼籲國際社會加強協調、共同抗擊疫情。
  • 流行病學、重症醫學、病毒學、疫苗研發四大領域專家:「我與新冠...
    2020年,是個「一切都改變的一年」。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引發了全社會,包括政治、經濟、衛生等不同領域的劇烈震蕩,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形容為「百年一遇的健康危機」。 截至2020年12月24日,全球新冠確診病例已超7685萬例,死亡超171萬例。
  • 比爾·蓋茨很失望
    比爾·蓋茨接受CNN連線採訪。圖源:CNN「公平地說,病毒檢測做的越多,同時也就會發現更多的確診病例。但就算排除掉檢測數量增加這一因素,美國也確實正在經歷疫情的反彈。」蓋茨稱。不過他也表示,「但這並不是我們看到(新冠確診)病例增加的原因」。蓋茨還預測說,「如果我們不採取比現在更多的(措施)來約束我們自己的行為,那麼在10月和11月,新冠病毒將『捲土重來』,感染人數(也)將大量增加。」採訪中,蓋茨提到,他定期與美國「抗疫隊長」福奇進行交流。「我經常和他交流,比他和其他人的交流更加頻繁。」
  • 比爾·蓋茨很失望!
    但就算排除掉檢測數量增加這一因素,美國也確實正在經歷疫情的反彈。」蓋茨稱。CNN:蓋茨稱檢測越多意味著確診越多「完全錯誤」蓋茨介紹稱,今年秋天,病毒檢測能力將會繼續提升,「這是個好消息」。不過他也表示,「但這並不是我們看到(新冠確診)病例增加的原因」。蓋茨還預測說,「如果我們不採取比現在更多的(措施)來約束我們自己的行為,那麼在10月和11月,新冠病毒將『捲土重來』,感染人數(也)將大量增加。」採訪中,蓋茨提到,他定期與美國「抗疫隊長」福奇進行交流。「我經常和他交流,比他和其他人的交流更加頻繁。」
  • 對付新冠病毒,新藥研發走到哪一步了
    新藥研發的背後有一套嚴謹的邏輯和科學機製作為支撐。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GHDDI)於2016年成立於北京,是由比爾·蓋茨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清華大學和北京市政府聯合發起成立的一個獨立運營、非營利性質的新藥研發機構。
  • 22家機構17個新冠疫苗項目正在研發,誰將是疫情解藥?
    從SARS、MERS到新冠病毒,這次的疫情已經是我們新世紀第三次面對冠狀病毒的突然來襲。面對氣勢洶洶的對手,疫苗能否在本次疫情中大顯神威?又是哪種疫苗或將率先完成研發上市?十幾款產品圍剿新冠病毒,先頭部隊已經開展動物實驗自疫情迅速擴散以來,已經有十幾家企業和機構開始進行新冠病毒相關的疫苗研發。其中進展較快的部分企業已經完成了早期研究,進入到了動物實驗階段。
  • 比爾·蓋茨:未來六個月北半球會很艱難 政府應加緊對疫苗投入
    來源:新浪財經11月20日消息,比爾·蓋茨今日在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彭博、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和南非曼德拉發展研究院共同舉辦的2020年「創新經濟論壇」上表示,根據相關數據模型預測,未來六個月北半球的疫情狀況會非常艱難。
  • 新冠疫苗研發成功後,如何在「最後一英裡」實現疫苗公平?
    僅在2018年,UNICEF就採購了價值近1億美元的冷鏈設備和服務,在其採購的冷鏈設備中,80%以上是用於疫苗供應和儲存的冰箱和冰櫃。2015年,UNICEF、GAVI和其他合作夥伴啟動了冷鏈設備優化平臺(CCEOP)項目。這個耗資4億美元、為期五年的項目,計劃為56個國家和地區升級現有的冷鏈設備,也將幫助各國應對傳染病暴發後的緊急疫苗供應,包括未來可用的新冠肺炎疫苗。
  • 比爾·蓋茨在推特被瘋狂攻擊,疫苗是陰謀「清除人類計劃」的幌子
    國外社交平臺推特上,有著兩條關於比爾·蓋茨的熱搜:比爾蓋茨人口控制,比爾蓋茨陰謀對你沒有聽錯或者是看錯,比爾·蓋茨 被黑了,居然還是這種不切和實際的黑!!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比爾·蓋茨作為抗疫先鋒 ,一直利用自己的知名度與財富,積極應對這場全人類的危機。
  • 關鍵核心技術是怎樣煉成的?⑥丨長沙是如何快速研發出新冠病毒核酸...
    關鍵核心技術是企業發展的關鍵要素,掌握了關鍵核心技術,今天的「小巨人」,就可能發展為明天的「綠巨人」。《總編輯調查》系列調查「關鍵核心技術是怎樣煉成的?」,聚焦長沙「三智一芯」(智能製造)領域的行業隱形冠軍、小巨人企業和獨角獸企業,探訪企業家們帶領團隊攻堅克難、打造關鍵核心技術、打破國外壟斷的心路歷程。
  • 以領先的醫療和生命科學研發能力投入全球抗疫:瑞士在四個重要領域...
    抗擊疫情 ·瑞士貢獻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全球迅速蔓延,製藥、生物技術和生命科學行業的企業和科研機構都在爭分奪秒地研發抗擊疫情的相關藥物和技術。
  • 比爾·蓋茨真敢說……
    美國蓋茨基金會聯席主席比爾·蓋茨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批評美國政府不相信科學,攻擊自己的科學家,而任用偽專家來做疫情顧問。雅虎財經頻道26日的新聞節目中播出了15日對蓋茨的採訪。蓋茨指責美國政府利用政治壓力,不讓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專家發聲。疾控專家想發布疫情消息和建議,都被白宮的顧問們修改過才能發出。
  • RNA或成終結新冠疫情關鍵
    外媒稱,迄今為止,最有效的兩種新冠病毒疫苗都是基於核糖核酸(RNA)分子,具體而言是基於信使RNA。信使RNA的工作是傳遞脫氧核糖核酸(DNA)中包含的生命信息,並將其轉化為我們賴以呼吸、思考、出行和生活的所有蛋白質。現在,它成為帶領我們走出這場疫情的寵兒之一。
  • 上海研發快速檢測設備 可實現9個樣本同時檢測新冠病毒
    恆溫螢光檢測儀器 上理工供圖 中新網上海2月12日電 (記者 許婧)新冠病毒的多通道快速檢測是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勝利的關鍵。記者12日從上海理工大學獲悉,該校與合作企業協同研發了新冠病毒核酸、抗體抗原多通道快速檢測設備關鍵部件及儀器,其中抗體抗原免疫螢光檢測儀器與相應的試紙條結合可實現9個樣本同時快速檢測。
  • 人工智慧如何助力新冠疫情防控?聽港中大(深圳)專家學者講解
    面對新冠疫情蔓延的形勢,如何理解和準確分析其傳播過程,如何迅速開發診斷技術和有效藥物,如何使用信息技術推動復工復產是疫情防治防控的關鍵。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市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院(AIRS)和深圳市大數據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疫情與人工智慧」公開學術講座於3月22日晚在直播平臺開播。
  • 外媒:RNA或成終結新冠疫情關鍵
    外媒稱,迄今為止,最有效的兩種新冠病毒疫苗都是基於核糖核酸(RNA)分子,具體而言是基於信使RNA。信使RNA的工作是傳遞脫氧核糖核酸(DNA)中包含的生命信息,並將其轉化為我們賴以呼吸、思考、出行和生活的所有蛋白質。現在,它成為帶領我們走出這場疫情的寵兒之一。
  • 外媒:RNA或成終結新冠疫情關鍵
    參考消息網11月30日報導外媒稱,迄今為止,最有效的兩種新冠病毒疫苗都是基於核糖核酸(RNA)分子,具體而言是基於信使RNA。信使RNA的工作是傳遞脫氧核糖核酸(DNA)中包含的生命信息,並將其轉化為我們賴以呼吸、思考、出行和生活的所有蛋白質。現在,它成為帶領我們走出這場疫情的寵兒之一。
  • 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關於新冠:除了疫苗還有這些值得關注!
    ,圍繞「新冠病毒的科學新發現」、「新冠病毒檢測科技」、「新冠病毒疫苗研發與上市」等話題進行演講和交流。秦川教授以《動物模型在突發傳染病防控中的作用》為題,由動物模型在新冠疫情科技攻關中的重要作用講起,從傳染病動物模型工作基礎、新冠肺炎動物模型的研製和應用三個方面介紹了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北京協和醫院比較醫學中心在新冠疫情下所做的工作,他們在短時間內艱苦工作、探索創新、攻堅克難,基於比較醫學分析,製作了人源化動物模型,將人的病毒受體在小鼠肺組織內表達,解決了動物對新冠病毒不易感的造模關鍵問題
  • 鍾南山:出現同患流感和新冠病例,阻斷傳播關鍵做好兩點
    11月27日,在深圳舉行的首屆中國衛生健康科技創新發展大會上,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發表《中國臨床科技進展與新冠疫情防控》主旨演講,對當前疫情、新冠病毒與冬季流感共同感染、疫苗研發等問題作出最新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