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130多起器官捐獻,用愛堅守生命「重生」,走進器官捐獻協調員的...

2021-01-14 京報網

北京朝陽醫院地下一層,急診搶救區,一間小屋裡擺著兩張搶救床。見有人來,一位瘦瘦高高的小夥子站起來,「我叫米梓鑫,是一名器官捐獻協調員。」他貼心地解釋,「器官捐獻成功完成,經常要爭分奪秒,所以我們將器官捐獻辦公室設在急診搶救區,為的就是能第一時間發現潛在的器官捐獻者。」

器官捐獻協調員,又被稱為生命的「接力人」。他們奔走在生死與悲歡離合間,為一些患者送去「新生」的希望。每一次,他們需要同時面對的是死別的悲傷與新生的希望,這其中摻雜的是不理解、氣憤、卑微、感激等各種複雜的情緒。兩年來,米梓鑫沒有退縮過,不斷地嘗試,順利推動完成了130多起器官捐獻,為數百名患者送去了希望。

器官捐獻協調員 米梓鑫

面對拒絕從不輕言放棄

「如果我放棄了,等待救治的患者就更沒有希望了」

米梓鑫大學的專業是醫學,畢業後,他並沒有從醫,而是選了一條更為艱辛的路——做一名器官捐獻協調員。他說,這是受了姥爺的影響。「作為參加過戰爭的老兵,姥爺對生死看得很超脫,他很早就對我說過在他百年之後要捐獻遺體。」

上大學後,米梓鑫在解剖課上第一次見到了「大體老師」。「這是對遺體捐獻者的尊稱。對於『大體老師』,我們心中充滿敬佩和感激,正是他們無私的奉獻精神,我們才有了更多學習的機會。」

畢業後,米梓鑫進入北京朝陽醫院,當時正趕上醫院成立器官捐獻辦公室,他果斷加入了這支隊伍。

工作遠比想像中困難,不被理解或是被拒絕的情況時有發生。有時候,米梓鑫一個人要同時面對一位患者的20多名家屬,壓力可想而知。他說:「當得知患者康復的機會很小,我們不僅要將實情告知家屬,還要詢問他們是否有器官捐獻的意願。剛開始時,我真的有些開不了口。」

即使被拒絕了,米梓鑫也不會放棄,而是持續關注患者的病情進展和患者家屬的心理變化,尋找轉機。有一次,醫院裡一名腦出血患者已被判定為腦死亡。患者的妻子、女兒原本已同意了捐獻器官,但有天醫院裡突然來了一堆親戚,其中一位患者侄女當場提出「不能讓叔叔死無全屍」。就這一句話,讓原本已經籤了協議的母女倆打了退堂鼓。

米梓鑫多次聯繫那名患者的侄女,可對方始終避而不見。過了幾天,米梓鑫終於「堵」到了這位女士。「患者已經腦死亡,現在全靠機器維持生命,對他的妻子、女兒來說,每一天都在苦苦煎熬。她們想要通過器官捐獻留下一份對親人的思念和寄託,讓他的生命得到一種延續。希望您能站在患者妻子、女兒的角度多想一想。」米梓鑫入情入理的分析,最終打動了這位女士,捐獻得以完成。

而正是一次次善意的理解,讓他更加堅定了對這份職業的選擇。用米梓鑫的話說,搶救室門口等待的家屬,心態每一天都在發生變化。比如,第一天進搶救室時,大家往往對搶救成功充滿期待,但總有些重病人,醫生也無能為力。「當家屬理性看清現實時,也就是我們開展工作的最佳時機。」面對拒絕、誤解,他從不輕言放棄,他常常給自己打氣:「如果我放棄了,等待救治的患者就更沒有希望了。」

有些離別讓人猝不及防

「無論捐獻最終是否成功,我們都會陪著家屬」

器官移植前,醫生們在向器官捐獻者默哀。

採訪當天,米梓鑫狀態並不好,眼裡有血絲,臉色顯得有些蒼白。當天凌晨3點多,他剛剛跑了一趟朝陽醫院懷柔院區,他連續跟進好幾天的一位患者突然去世了,最終沒能成功捐獻器官。

這位患者姓潘,是11月30日送醫的,55歲,因車禍導致重症腦外傷。潘先生的妻兒在得知國家的器官捐獻政策後,同意在潘先生過世後將器官捐獻給其他有需要的患者。潘先生的妻子含著眼淚跟米梓鑫說:「如果老伴兒的器官能救活另一個生命,那就好像他還在一樣。」

但是器官捐獻是件複雜的事兒,甚至需要一些「運氣」。從器官評估、倫理審查、準備法律文書、到腦死亡判定……一連幾天,米梓鑫一直加班加點,四處奔忙。然而,12月4日凌晨3點多,潘先生的病情突然惡化離世。得知消息當晚,米梓鑫連夜趕到醫院,幫助他們辦理手續、聯繫太平間……米梓鑫說:「患者病情的突然惡化或是家屬態度轉變等都是不可控因素。無論捐獻最終是否成功,我們都會陪著家屬。」

在他的職業生涯中,類似的情況已經發生過幾十次。連續數日的奔忙努力,一夕之間化為泡影。「對器官協調員來說,最頭痛的往往是提交各種身份證明,時間往往也耽誤在這些環節。」米梓鑫說:「器官捐獻沒能成功,往往意味著可能會有一個甚至多個生命會因此而離開。對受捐者來說,眼看著即將到來希望,又轉瞬破滅了,也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辛苦奔波感受人性美好

「能為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兒,感覺很幸福」

2018年冬天,朝陽醫院急診搶救室送來一位50多歲的男性腦出血患者,在醫院搶救了十幾天後,被醫生宣布腦死亡。米梓鑫第一時間得知情況,主動去跟家屬溝通。患者的女兒是本市一家診所的中醫醫生,在了解了器官捐獻的意義後,很快同意了捐獻。

由於捐獻前需要做倫理調查、辦理法律文書等,在那三四天時間裡,米梓鑫一直跟陪在患者家屬身邊,隨時解答她們有關器官捐獻的各種困惑。

捐獻手術當天,當患者被推進手術室後,患者的女兒遞給米梓鑫一個保溫杯。「知道你胃不好,這是送給你的,謝謝你讓我父親的生命得到延續。」米梓鑫沒收下保溫杯,但心裡永遠地留下了一份溫暖。「那位患者後來捐出了腎臟、肝臟和角膜,一共救了5名患者。」直到現在,米梓鑫跟患者的女兒一直保持著微信聯繫,「這位大姐和她母親也加入了器官捐獻志願者的隊伍。」

在米梓鑫的朋友圈裡,許多朋友就是患者家屬。米梓鑫和他們相處的時間可能只有短短十幾日甚至幾日,但這個細心的大男孩會主動幫著家遠的家屬安排住處,在他們難過時陪在一旁說些寬慰的話。米梓鑫說,「器官捐獻是一件偉大的事,作為器官捐獻協調員,我們能為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兒,感覺很幸福。」

因器官捐獻的「雙盲原則」,許多捐獻者家屬儘管牽掛著至親捐獻的器官,卻不得相見。於是,米梓鑫又扮演起「愛心使者」。平時,他會和捐獻者家屬一起分享受捐者身體健康的好消息。

採訪中,米梓鑫收到了一條微信,「小米,你看大哥現在狀態還行嗎?」緊接著,又是一張自拍照。畫面中,一個頭戴安全帽的中年男子面對鏡頭,笑容質樸,身後是一處施工工地。這位楊先生,是一位小捐獻者的父親。兩年前,他年僅10歲的兒子因患腦膠質瘤不幸離世,當時楊先生捐出了孩子的肝臟、腎臟和角膜。

對米梓鑫來說,每一天都要24小時待命,每當出現一例潛在器官捐獻者,他都會第一時間奔赴現場。

溫情脈脈,是誰的眼眸?蓬勃脈動,是誰的心臟?器官捐獻協調員的每個故事都值得記錄。米梓鑫自己也是一名器官捐獻志願者。他說:「沒有捐獻,就沒有移植。這件事總要有人來做,幫助逝者『重生』,我喜歡並享受這個過程。」

(原標題:推動完成130多起器官捐獻 用愛堅守生命的「重生」)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劉歡

流程編輯:u019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相關焦點

  • 徐州器官捐獻協調員:一年間見證18場離別,也迎接57場重生
    生命逝去,一直以來都是個沉重的話題,但作為人體器官遺體捐獻協調員,卻不得不面對。從2019年12月取得協調員證書至2020年年底,徐州紅十字會的霍玉晶,一年間見證了18場離別,也迎接了57場重生。自己申請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2010年,中國正式啟動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這一職業隨之產生。從2011年11月開始,徐州市列入全省人體器官捐獻工作第二批試點城市,我市也開始有了這一職業。這是一份特殊的職業,每天奔波在醫院和患者之間、生與死之間、希望和絕望之間,為生命搭橋,讓愛延續。他們的工作,一邊是死亡,一邊是重生。
  • 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多年之後依然記得15歲男孩捐獻器官救了5...
    父親最終做出決定,男孩捐出心臟、肝臟、腎臟、肺臟和角膜,挽救了5個人的生命,還讓盲人重獲光明。作為北京佑安醫院的一名器官捐獻協調員,死亡,是劉源繞不過去的話題。他每日奔走各地,尋找發現潛在的器官捐獻者、向家屬宣講器官捐獻政策。在即將失去親人、陷於悲痛中的家庭面前,他一開口,迎來的可能是質疑、冷眼和咒罵。
  • 器官捐獻:讓生命在大愛中傳遞
    自然人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獻的,該自然人死亡後,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可以共同決定捐獻,決定捐獻應當採用書面形式。 2015年,中國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公民自願捐獻成為器官移植唯一的合法來源。 這一年,中國有2766人在生命終結之時,捐獻出了自己的器官。
  • 捐獻器官為更多人送去希望 38歲退役老兵如此獲「重生」
    捐獻器官為更多人送去希望 38歲退役老兵如此獲「重生」 發布時間:2021年01月13日 來源:蒼南新聞網 1月4日,楊秀隆駕駛一輛重型半掛車前往藻溪鎮下應村送貨,當行駛到下應橋附近時突感不適,全身提不起力氣,考慮到無人控制的重型半掛車會給過往行人車輛造成巨大危害,楊秀隆用僅存的意識將車駛向路邊停穩,隨即昏迷在了駕駛座上。附近熱心群眾發現後撥打120,將其送往醫院救治。  楊秀隆在送醫之後,被確診為突發性腦出血。當妻子吳練招接到通知火速趕到醫院時,他已經完全沒有了意識。
  • 省紅十字會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志願者能力培訓班開班
    為進一步普及人體器官捐獻知識,提升全省紅十字會系統專兼職幹部、協調員、志願者業務能力和服務水平,依法依規紮實推動人體器官捐獻工作,11月5日,青海省紅十字會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志願者能力培訓班開班儀式在省人民醫院舉行。
  • 青海累計成功實現人體器官捐獻4例 挽救12名器官衰竭患者生命
    青海累計成功實現人體器官捐獻4例 挽救12名器官衰竭患者生命 2020-10-18 13:55:12孫睿 攝   中新網西寧10月18日電 (孫睿)18日,青海省紅十字會黨組成員、秘書長馬常德在青海西寧表示,截至目前,青海省累計成功實現人體器官捐獻4例,捐獻器官11個,角膜組織2個,挽救了12名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
  • 浙江器官捐獻協調員,奔走在生死間的「擺渡...
    20年的護士生涯,她一直在浙醫二院重症監護室,看多了生命的脆弱和無助。38歲的那年,她調離護士崗位,成了省紅十字會一名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對大部分人來說,這是一份陌生的職業。直白點說,就是針對臨床上確認腦死亡的病人,勸說其家屬捐獻病人的人體器官。
  • 奔走於生死之間的器官捐獻協調員:每個人的故事,都值得訴說
    她是器官捐獻協調員,奔走於生死之間即使看多了生死,她常常也會忍不住流淚,因為——每個人的故事,都值得訴說46歲的何炯,似乎很難逃離「悲悲戚戚」的工作。20年的護士生涯,她一直在浙醫二院重症監護室,工作常態就是生命的脆弱和無助。38歲的那年,她調離護士崗位,成了省紅十字會一名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對大部分人來說,這是一份陌生的職業。直白點說,就是針對臨床上確認腦死亡的病人,勸說其家屬捐獻病人的人體器官。
  • 生命定格在最美年華,24歲小夥捐獻器官挽救他人
    他還早早地承擔起家庭的擔子,初中暑假就和姐姐一起去打工,補貼家用。去年家裡東拼西湊買了新房,他為了能多賺點錢減輕家中房貸負擔,今年才剛換了新工作,新生活才剛剛開始。可惜,造化弄人……7月8日早晨,小米同往常一樣騎著電瓶車去上班,卻同一輛汽車相撞,顱腦重創,被緊急送往寧海縣第一醫院搶救,經過10多天的奮力救治後,小米依然生還渺茫。「他是個多么正直善良,又有責任心的人,就這樣回不來了。」
  • 昆明累計完成人體器官捐獻261例 佔全省器官捐獻總數90%以上
    原標題:昆明累計完成人體器官捐獻261例 佔全省器官捐獻總數90%以上 昨日,記者從昆明市紅十字會獲悉,截至上月31日,昆明市歷年累計完成器官捐獻261例。其中,大器官664個、眼角膜402枚,佔了全省器官捐獻總數90%以上,持續保持全省最高水平。
  • 河北註冊器官捐獻志願者5年增長80餘倍
    來自河北省紅十字會的數據顯示:2014年,河北省註冊器官捐獻志願者為300多人,其中成功捐獻9例。而截至今年11月底,註冊志願者已增至26000餘人,成功捐獻增至204例,挽救了數百人的健康與生命。這一組數字為何增長這麼快?又是什麼原因讓越來越多的人自願加入器官捐獻者隊伍,主動選擇器官捐獻呢?
  • 器官捐獻該怎麼捐?想要了解器官捐獻的朋友看過來
    近期有不少熱心市民朋友來我院諮詢器官捐獻、遺體捐獻和角膜捐獻,我們非常感動,並對他們支持我國的人體器官捐獻事業表示感謝!人體器官捐獻是挽救患者生命、服務醫學發展、傳遞人間大愛、促進社會文明的高尚事業。
  • 只需十秒,你願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嗎
    在中國,器官捐獻比例以及器官捐獻志願者數量與歐美國家相比並不算多,不過在邵逸夫醫院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平臺近兩個月的試運行後,5萬瀏覽量、7800登記人數的數字讓所有人很吃驚——原來在我們身邊,有這麼多潛在的志願者。
  • 器官捐獻與獲取的倫理問題
    2010 年3 月,我國在部分城市開展了公民死亡器  官捐獻試點工作,希望在試點工作取得初步經驗後,由紅十字會總會和衛生部共同向國務院有關部門報告,逐步全面建設我國人體器官捐獻工作體系。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是在2011 年4 月開始運行的,一些OPO 組織或移植中心器官共享與分配的意識還不強,許多醫院還是自己尋求供體,而這些千辛萬苦找到的捐獻器官供體卻往往只被用了所需求的某個器官,而其他健康完好的器官未被有效利用。  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與獲取應堅持的基本原則  堅持自願的原則  器官捐獻與獲取要尊重人的自主性、自主決定的權利。
  • 38歲退伍軍人突發腦出血離世 妻子忍痛捐獻丈夫器官
    1月4日,楊秀隆駕駛一輛重型半掛車前往藻溪鎮下應村送貨,當行駛到下應橋附近時突感不適,全身提不起力氣,考慮到無人控制的重型半掛車會給過往行人車輛造成巨大危害,楊秀隆用僅存的意識將車駛向路邊停穩,確保沿路群眾的生命安全後,隨即昏迷在了駕駛座上。現場熱心群眾發現後撥打120,將其送往醫院救治。
  • 安徽「假捐獻」背後:中國器官移植業的陣痛
    2018年2月11日,53歲的李萍和小兒子石祥林一家被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大兒子石某用斧頭砍傷,緊急送往蚌埠市懷遠縣第一人民醫院搶救。15日凌晨,李萍宣告腦死亡狀態。李萍的丈夫與女兒接受了ICU主任楊素勳的建議,決定捐獻李萍的肝臟和腎臟,並在一份器官捐獻登記表上簽名。器官摘除後,李萍家屬獲得了20萬「補助金」。
  • 溫州已有111人捐獻人體器官
    溫州醫科大學師生為遺體捐獻者舉辦感恩追思會開展人體器官捐獻知識宣傳進社區活動有一種愛,讓心跳不止、讓生命延續。11月底,年僅30歲的安徽小夥劉先生,在安裝電梯時,意外從高處跌落致腦死亡。
  • 支付寶器官捐獻在哪裡登記?怎樣申請及器官捐獻的意義
    最近兩天,全國人大代表通過手機完成身後捐獻器官登記的新聞引發關注,很多願意在身後捐獻器官,卻又不知到哪登記的人們發現,原來手機就可以完成器官志願捐獻登記。僅僅3月6日和3月7日兩天,我國就新增登記了兩千名器官捐獻志願者。據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統計,我國完成器官捐獻志願登記的人數已達21萬餘人。
  • 雲南省人體器官捐獻宣傳培訓會(昭通站)成功舉辦
    人體器官捐獻,是一條讓愛永恆的偉大之路,是挽救器官衰竭患者生命、服務醫學發展、展現人性光輝、傳遞人間大愛、體現社會進步文明的高尚事業
  • 每年器官移植僅1萬例 中國器官捐獻需跨哪些坎
    這一天,她決定做一件自己看來頗有意義的事:登錄「施予受」網站(國家衛計委推出的器官捐獻登記網站)後,輸入自己的身份證號和姓名等信息,正式成為一名器官捐獻志願者。李旦說:「生命是短暫的,但可以在他人身上存續,我覺得這很美好。」  李旦或許不知道,迄今為止,「施予受」網站已有11萬多名像李旦這樣的中國公民登記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