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已有111人捐獻人體器官

2020-12-01 網易新聞

溫州醫科大學師生為遺體捐獻者舉辦感恩追思會

開展人體器官捐獻知識宣傳進社區活動

有一種愛,讓心跳不止、讓生命延續。

11月底,年僅30歲的安徽小夥劉先生,在安裝電梯時,意外從高處跌落致腦死亡。面對親人的離去,全家人經過慎重考慮,決定捐獻他的肝、腎等器官,給其他急需的重症患者帶去生命的希望。據介紹,劉先生捐獻的器官,至少救助了5位重症患者。

截至目前,溫州市實現人體器官捐獻人數已有111人。在每一個增加的數字背後,都是一場感人的生命接力。他們走了,但仿佛從未離開過,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在延續著生命。

「溫州是道德高地,在器官捐獻中,出現了很多感人的事例。」市紅十字會黨組成員、副會長姚慶國說,器官捐獻可以挽救生命,促進醫學事業發展,更是社會關愛與思想進步的體現。然而,這項事業需要長期的宣傳和觀念的普及,才能讓社會公眾知曉、理解並且接受。「在這方面,溫州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全省位居前列。」

2010年11月,我市作為浙江省首批三個試點城市之一,正式啟動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截至2019年12月18日,我市器官(遺體、角膜)捐獻志願登記數量達6026人,實現人體器官捐獻111例,遺體捐獻51例,角膜捐獻543例,其中今年新增器官捐獻登記數量為4137人,較2010年至2018年登記總數翻番。

器官捐獻路漫漫 最大的阻力來自社會公眾的認知

「你願意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嗎?我相信很多人面對這樣一個問題都會遲疑,甚至不知所措。」姚慶國說,出現這樣的反應很正常,其中有傳統觀念的束縛,還有來自對這項工作的陌生和不理解。「我們現在做得最多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讓更多人了解和認同器官捐獻的意義和有關政策。」

姚慶國說,溫州正式啟動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以來,市紅十字會一直依法參與、推動器官捐獻工作,並在宣傳動員、報名登記、捐獻見證、人道關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器官捐獻工作的第一步,邁得卻十分沉重。「我們需要承擔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因為它在打破傳統,挑戰人們『根深蒂固』的世俗觀念。」

2014年,為擴大宣傳普及面,市紅十字會邀請國家一級演員、著名表演藝術家陶慧敏擔任紅十字會公益宣傳形象大使,她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參與拍攝《器官捐獻,生命永續》器官捐獻公益短片。此後,陶慧敏參演的公益宣傳片和平面廣告便在溫州各大媒體、動車站、公交站等公共場所傳播推送。而這僅僅是市紅十字會宣傳推動器官捐獻事業發展的一個動作,市紅十字會還通過在全市45家二甲以上醫院建立器官捐獻宣傳欄,成立生命關愛知識講師團開展器官(遺體、角膜)捐獻知識巡講,開展「生命禮讚——關愛生命健康百場活動」進基層活動,建立器官(遺體、角膜)捐獻志願者推薦參評「溫州好人」的長效機制等活動。受到宣傳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對器官捐獻這項工作的認知發生了轉變,從原先的排斥、不理解到後來的認同和支持。

「在電視上,我看到過很多患者家庭因為他人的器官捐獻而獲得新生的例子。說實話很感人,這也讓我對器官捐獻的工作漸漸有了改觀。」現年62歲的鄭先生說,剛知道器官捐獻宣傳內容的時候,他非常牴觸。他認為,遺體要保持完整性,親人去世本身就是件悲傷而且無法接受的事,如果再在已經離世的親人遺體上動刀更是大不敬。「能做出這樣艱難抉擇的都需要很大的勇氣,值得尊敬。」

有時雖已達成口頭捐獻 意向卻因鄰裡間的一句質疑而放棄

根據規定,實現人體器官捐獻一個重要的條件是:公民生前表示死後願意捐獻其器官,或者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獻其器官,公民死亡後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以書面形式共同表示同意捐獻其人體器官。

倫理觀念造成的牴觸情緒,只是器官捐獻工作推進過程中所面臨壓力的一部分,另一個現實問題是如何讓普通群眾理解並且接受「腦死亡」的概念。

「被醫學診斷為『腦死亡』是指,只能依靠呼吸機和藥物來維持生命體徵。」溫州醫科大學紅十字「生命之光」志願服務隊的指導老師林建鋒解釋,在確認『腦死亡』狀態下,其實生命體還是有體溫的,心臟仍會跳動,「這就讓死者家屬在作出是否器官捐獻抉擇時,面臨非常大的心理壓力。」

對此,市紅十字會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麻陳立深有感觸。

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主要負責開展人體器官捐獻的知識普及與宣傳,並與潛在捐獻者家屬進行溝通交流,指導其填寫捐獻志願書、登記表以及見證等工作。

「在對方即將失去親人的時候開口提及器官捐獻,說實話真的很難。」麻陳立說,由於工作的特殊性,他不得不在病患家屬最為悲傷的時候出現。然而,在剛開始那段時間,很多家屬幾乎沒聽說過人體器官捐獻。在協調過程中,碰到一些情緒激動的家屬,會一口回絕。

「好幾次,直系親屬都已經有口頭意向,同意在《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表》上簽字了,就是因為親朋好友或鄰裡間的一聲質疑,他們最終還是選擇放棄。」麻陳立說,這樣的情況很常見,他會覺得很遺憾,但也尊重家屬的決定,這完全體現自願這一原則,「有不一樣的聲音,就說明我們還有更遠的路要走。」

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影響和帶動周邊的人

「我不知道您是誰?我只知道您是讓我能夠看見光明的人!我不知道該叫您叔叔、阿姨或是哥哥、姐姐,但我知道,您是我心底最最感激的人……」這是一封由一位眼角膜受捐者寫的感謝信,在今年市紅十字會、市委宣傳部等多家單位聯合主辦的「生命之花永續——一封書信,道不盡的博愛情懷」主題宣傳活動上,當它被念出來的時候,在場觀眾無不動容。

姚慶國說:「每個人都有走向生命終結的那一天,如果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獻上『生命的禮物』,幫助那些需要的人們。那麼,它就不是生命的終點,而是以另外一種形式繼續活著。」

林建鋒說,器官捐獻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事業。對於個體而言,它能夠讓面臨器官衰竭的受捐者獲得新生,同時讓器官捐獻者的生命得以延續;對於社會而言,它可以促進醫學事業發展,社會文明進步。

2014年,在市紅十字會指導下,溫州醫科大學成立了浙江省首支器官捐獻宣傳志願團隊——溫州醫科大學紅十字「生命之光」志願服務隊。多年來,通過不同形式的器官捐獻宣傳活動,截至目前該志願團隊已促成600份器官捐獻志願書的籤署。

今年10月,在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以及省紅十字會的指導下,在市紅十字會、溫州市衛健委、溫州醫科大學紅十字「生命之光」志願服務隊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率全國之先將人體器官(遺體、角膜)捐獻志願登記信息納入溫州市民電子健康醫保卡信息化管理系統,在捐獻登記志願者的醫保卡上展現人體器官捐獻專屬的心型圖標。

林建鋒說,器官捐獻意義非常重大,但不能因此就進行人為的道德綁架,而把捐獻的觀念強加到他人身上。其實,每個人都會有同情心,現階段沒參與到器官捐獻工作中,並不代表他們沒有同情心,或許是還沒有特別的事例觸及當事人的情感。「志願服務隊起到的作用就是想通過進校園、走社區等宣傳活動給大家傳遞『捐獻』這一概念,能讓更多的年輕人參與進來,並通過自己的行為來影響周邊的人。」

讓器官捐獻者家屬得到社會的關愛

在基安山陵園紅十字博愛紀念園的博愛紀念碑上,鐫刻著一個個器官(遺體、角膜)捐獻者的名字,其中有溫州本地人,也有新溫州人,有年邁者、青壯年,也有兒童。紅十字博愛紀念園是溫州市專門為紀念和緬懷這些愛心捐獻者而建的,園內建有紀念碑和博愛亭。每年清明時節,市紅十字會都會組織開展紀念我市器官(遺體、角膜)捐獻志願者活動,以此緬懷這些奉獻愛心、挽救他人生命的無私捐獻者,同時也讓後人永遠銘記他們的善舉。

人道關懷,是市紅十字會除宣傳、登記、見證等工作外的另一項重要內容。

2015年,市紅十字會與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共同建立「人體器官捐獻人道救助基金」,用於資助家庭困難的器官捐獻者家屬。

2018年,溫州市把「對促進溫州市人體器官(遺體、組織)捐獻事業有特殊貢獻的人員及其直系親屬」納入《溫州市區戶口遷入暫行規定》政策性入戶範圍。

姚慶國說,器官捐獻是自願、無償的社會公益事業。然而很多情況下,這些家庭因為失去的可能是家庭中唯一的孩子或經濟支柱而陷入困境。他們為社會奉獻了大愛,他們的家屬理應得到褒獎和幫助。

(原標題:溫州已有111人捐獻人體器官 每個數字背後都是生命的接力)

(責任編輯:張竟文_DT002)

相關焦點

  • 十堰111人成功捐獻人體器官,助257人重燃生命之火
    記者從市紅十字會獲悉,自2013年以來,十堰共有111人成功捐獻人體器官,使257人重燃生命之火。6年來,十堰111人成功捐獻器官救助257人據介紹,人體器官捐獻是一項奉獻大愛的人道事業,是拯救他人生命的高尚行為,是服務醫學教育和科研的崇高舉動。
  • 走進溫州醫科大學,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首進電子健康醫保卡
    10月13日,「生命之約·大愛傳遞」全國人體器官捐獻進校園活動在溫州醫科大學舉行,活動由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浙江省紅十字會主辦,浙江省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溫州市紅十字會、溫州醫科大學共同承辦。13日上午,學生活動中心座無虛席,人體器官捐獻宣傳進校園啟動儀式暨新生醫學人文第一課在此舉行。
  • 山西省已有3.4萬餘人登記成為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
    8月30日舉行的人體器官捐獻政策與捐獻器官維護指南培訓暨山西省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髮展論壇透露,目前,我省已有3.4萬餘人登記成為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其中今年前8個月,報名登記人數突破1.3萬人。
  • 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十年累計志願登記251萬人
    中國紅十字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梁惠玲在活動中表示,參與推動人體器官捐獻是中國紅十字會的法定職責。十年來,中國紅十字會大力開展宣傳動員、報名登記、捐獻見證、救助激勵、緬懷紀念等工作,打造生命接力就在身邊的紅十字工作平臺,逐步探索和建立了符合中國國情和中國文化的人體器官捐獻的中國模式。
  • 我市已有6800人登記遺體器官捐獻
    本報訊(記者 林文婧)6月11日是中國器官捐獻主題活動日,今年的主題是「生命是一首歌」。昨日上午,省紅十字會聯合福建醫科大學孟超肝膽醫院舉行主題宣傳活動,以實際行動助力器官捐獻事業。  多名市民觀看宣傳片後,現場申請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
  • 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十周年主題宣傳活動舉行
    銅陵新聞網訊(記者 馬衛東 文/圖)為紀念全國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十周年,弘揚「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倡導「器官捐獻,讓生命永續」理念,凝聚更多愛心力量參與到遺體器官捐獻公益事業中,11月22日上午,市紅十字會聯合銅官區幸福社區、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銅陵愛爾眼科醫院、銅陵渡江口腔醫院、市紅十字志願服務隊等單位在石城廣場開展「生命接力·救在身邊」為主題的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十周年主題宣傳活動
  • 西安多人組團登記捐獻人體器官引關注 眾多市民也想捐獻
    13人組團登記人體器官捐獻  自己登記捐獻人體器官之後,她又帶著13人一同前往登記,第二次則是帶著16人,陝西省慈善協會愛心大姐志願者團隊隊長邱華兩次組團前往陝西省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登記捐獻人體器官的事跡經《華商報》報導之後,引發廣泛關注。
  • 內蒙古: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累計25951人
    據悉,內蒙古人體器官捐獻工作開展以來,發展迅速,截至2020 年10月20日,全區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累計25951人。2010年3月,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和原衛生部啟動了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倡導公民在生命不可挽救時,「自願、無償」捐獻能用的人體器官,讓生命以另外一種方式延續。2011年,內蒙古作為全國第二批人體器官捐獻工作試點省區,全面啟動了我區人體器官捐獻工作,使這項利國利民的生命工程得到進一步重視和加強。
  • 王海波:建立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新體系
    王海波簡介 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研究中心主任王海波醫生,自2004年起任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中國肝移植註冊中心助理主任。他是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委員會和衛生部人體器官移植臨床技術應用委員會委員,自2011年起任衛生部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研究中心主任,主持研發了國家器官分配計算機系統。
  • 13人組團登記人體器官捐獻:為了人生更有意義
    11月12日上午,邱華前往陝西省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進行器官捐獻志願登記,志願捐獻的器官包括眼角膜及其他組織。當天,邱華就拿到了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頒發的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證書。她把自己捐獻的事情發在朋友圈後,愛心大姐團隊的其他成員看見後紛紛詢問流程,並表達了捐獻意願。  見詢問的人多,邱華就在微信群裡發了接龍的消息:「弘揚人道,彰顯博愛,崇尚奉獻。
  • 為何人體器官無償捐獻卻有償使用?
    生命無價 饋贈無償  血液、造血幹細胞、人體器官等是生命的有機組成部分。「世間沒有什麼比生命更寶貴」是人們常說的一句話。由此延伸,也可以說:維持人體生命的血液、造血幹細 胞和器官也是無價之寶。所以國際社會通行的法則是,捐獻血液、造血幹細胞和器官要遵循無償原則,因為生命無價,它不是商品,商品交換的原則不適用於這個領域。這是生命的饋贈,是人類之間至誠至愛的最高境界。
  • 對於人體器官的無償捐獻和有償使用,普通百姓應該如何理解
    人體器官的捐獻工作在我國還是在起步階段,基於中國傳統的觀念「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很多百姓對捐獻人體器官的行為存在不理解、不接受、不認可,所以一幕殘酷的畫面經常出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一邊是病危患者度日如年的絕望等待,一邊是器官捐獻者的徘徊遲疑猶豫不決。
  • 一張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卡背後的故事
    對方是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員,告訴賀傑有人撿到了他遺失的錢包。  8月1日,記者聯繫到了撿到錢包者張玉柱。張玉柱是維多利時代城運營五部的工作人員。據他回憶,當天傍晚,他在商場巡查時,撿到了一個錢包。在周圍尋找失主卻沒有找到認領的人,張玉柱打開了錢包,錢包裡除了手機、少量現金、身份證、銀行卡等物品外,還有一張新華書店的購書卡,以及一張寫有「賀傑」的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卡。
  • 人體器官捐獻 用另一種方式活著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6月11日,是我國第二個人體器官捐獻日,今年的主題為「器官捐獻——我願意」。當天,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舉行主題為「器官捐獻——我並沒有離開,只是用另一種方式活著」的義診活動。不少市民來到現場諮詢,並填寫了《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自願書》。  「現在,我們醫院的器官供給比例達到30:1,患尿毒症需要進行器官移植的病患是最多的,但30個患者裡面只有一人可以得到器官移植。
  • 截至10月底 浙江已有8.5萬人報名器官捐獻志願登記
    她是浙江器官捐獻協調員,是奔走在生死間的擺渡人。杭州器官捐獻協調員何炯的故事經錢江晚報小時新聞和官方微信獨家推送後,讓很多人認識到一群特殊的人。99名,最年輕的23歲八年協調員做下來,對於生死這件事,何炯比很多人都看得通透:「死去可能不可怕,活下來的人才要堅強。」
  • 雲南出臺新規 將設人體器官捐獻救助金
    11月26日,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的《雲南省人體器官捐獻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明確:我省紅十字會將設立人體器官捐獻救助金,救助經濟困難的捐獻人家庭或者接受人。   給予應有的補償   捐獻人有困難可獲專項救助金   如果捐獻器官,你希望得到補償嗎?「不需要,只要能幫到人就好!」在被問到這一問題時,不少有捐獻意願的市民給出了這一答案。儘管他們覺得不需要,但《條例》明確:為了救助經濟困難的捐獻人家庭或者接收人,省紅十字會應設立人體器官捐獻救助金。
  • 昆明累計完成人體器官捐獻261例 佔全省器官捐獻總數90%以上
    原標題:昆明累計完成人體器官捐獻261例 佔全省器官捐獻總數90%以上 昨日,記者從昆明市紅十字會獲悉,截至上月31日,昆明市歷年累計完成器官捐獻261例。其中,大器官664個、眼角膜402枚,佔了全省器官捐獻總數90%以上,持續保持全省最高水平。
  • 器官捐獻該怎麼捐?想要了解器官捐獻的朋友看過來
    近期有不少熱心市民朋友來我院諮詢器官捐獻、遺體捐獻和角膜捐獻,我們非常感動,並對他們支持我國的人體器官捐獻事業表示感謝!人體器官捐獻是挽救患者生命、服務醫學發展、傳遞人間大愛、促進社會文明的高尚事業。
  • 新聞1+1|人體器官捐獻,「大愛」下的法治
    2020年11月7日,「生命接力·救在身邊」 全國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十周年宣傳活動在浙江杭州舉辦。11月9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新聞1+1》播出專題節目《人體器官捐獻,「大愛」下的法治》。中國公民逝世後自願無償器官捐獻已啟動十年,2010年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只有34例,2019年達到5818例,增長了170多倍。截至2020年11月14日,志願登記人數為257萬,累計實現捐獻31610例,捐獻器官92685個。人體器官捐獻工作成效顯著數字的背後,是器官捐獻事業十年來的成績,更體現了國人觀念的變化。十年,對於器官移植受者和這項事業來說是一個起點。
  • 黑龍江省開展人體器官捐獻宣傳進醫院活動
    2020年11月20日下午,黑龍江省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組織志願者來到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門診大廳,開展以「生命接力·救在身邊」為主題的人體器官捐獻宣傳活動。>此次宣傳活動共發放宣傳冊和宣傳品近千餘份,很多人通過此次活動了解了人體器官、遺體和眼角膜捐獻的知識和這項造福全民的公益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