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獻器官為更多人送去希望 38歲退役老兵如此獲「重生」

2021-01-14 蒼南新聞網

捐獻器官為更多人送去希望 38歲退役老兵如此獲「重生」

發布時間:2021年01月13日 來源:蒼南新聞網

  蒼南新聞網1月13日消息:對吳練招而言,1月11日,註定是個悲傷難忘的日子,在簡單的告別儀式後,她克服心中的萬般不舍完成丈夫遺願,無償捐獻其器官,為更多有需要的人送去希望。

  年僅38歲的楊秀隆是一名貴州籍退役軍人,從事長途貨運工作,長期的高強度工作給他的身體留下了許多隱患。1月4日,楊秀隆駕駛一輛重型半掛車前往藻溪鎮下應村送貨,當行駛到下應橋附近時突感不適,全身提不起力氣,考慮到無人控制的重型半掛車會給過往行人車輛造成巨大危害,楊秀隆用僅存的意識將車駛向路邊停穩,隨即昏迷在了駕駛座上。附近熱心群眾發現後撥打120,將其送往醫院救治。

  楊秀隆在送醫之後,被確診為突發性腦出血。當妻子吳練招接到通知火速趕到醫院時,他已經完全沒有了意識。近一周的搶救,對吳練招而言煎熬萬分,每天她都堅守在病房外希望丈夫的情況能有所好轉,然而,奇蹟並沒有發生。1月9日,經醫生的積極搶救與評估後,因病情難以逆轉,最終家屬同意放棄無效的醫療幹預措施,吳練招也毅然選擇完成丈夫的遺願,無償捐獻他的腎臟、肝臟以及角膜器官,讓愛和希望傳遞給更多有需要幫助的人。在縣人民醫院的重症監護室外,記者見到了吳練招,她滿是淚痕的臉上掛著掩飾不住的憔悴,認真聽著OPO協調員、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等告知相關的捐獻條例準則,卻又不時地抹去眼角流下的淚水,最終還是在捐獻承諾書上籤下了名字。

  「家裡還有老母親和兩個孩子在等著我們回去團聚,但他卻永遠留在了這裡」,說到丈夫,吳練招禁不住哽咽起來。夫妻倆從貴州來到溫州打工,作為家庭頂梁柱的丈夫為了能賺到更多錢,日常就是在長途路上奔波,經常是「貨運到哪,人就在哪」,每個月僅能匆匆見上幾面,但也正是這樣簡短溫馨的時光成了夫妻二人在異鄉相互堅持下去的精神寄託。「丈夫的離去已經無法挽回,我一定會完成他留下的心願,讓他不留遺憾」。吳練招告訴記者,丈夫楊秀隆是一個非常熱心的人,平時最喜歡幫助別人,很早以前就透露過走後捐獻器官的意願,對於楊秀隆的突然離去,吳練招做好了家裡人的心理工作,讓遠在貴州的母親和孩子一起支持楊秀隆的遺願,讓他的善良與熱心換種方式繼續延續下去。

  當日,市、縣紅十字會安排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趕往醫院,了解楊秀隆的情況並確認家屬的捐獻意願。泣不成聲的吳練招在器官捐獻協議上顫抖地籤下名字、按下手印。據悉,楊秀隆共捐獻2個腎臟、1個肝臟和一對角膜,可以救治3名重症患者,讓2個人重返光明,讓更多家庭因此重獲新生。

  器官捐獻是一個人去世後,將其功能良好的器官以自願無償的方式捐獻給國家人體器官捐獻管理機構,用於救治因器官衰竭而需器官移植的患者,使其生命延續。據縣紅十字會相關負責人介紹,我縣從2012年開始開展人體器官捐獻工作,截至目前,全縣累計造血幹細胞血樣採集入庫1195人份,實現造血幹細胞捐獻10例;人體器官、遺體(眼角膜)捐獻志願登記194人。實現人體器官捐獻4例;遺體捐獻3例;眼角膜捐獻7例。(記者 林明明)

相關焦點

  • 38歲退伍軍人突發腦出血離世 妻子忍痛捐獻丈夫器官
    給你精彩 等你關注 對吳練招而言,1月11日,註定是個悲傷難忘的日子,在簡單的告別儀式後,她克服心中的萬般不舍完成丈夫遺願,無償捐獻其器官,為更多有需要的人送去希望。
  • 推動130多起器官捐獻,用愛堅守生命「重生」,走進器官捐獻協調員的...
    見有人來,一位瘦瘦高高的小夥子站起來,「我叫米梓鑫,是一名器官捐獻協調員。」他貼心地解釋,「器官捐獻成功完成,經常要爭分奪秒,所以我們將器官捐獻辦公室設在急診搶救區,為的就是能第一時間發現潛在的器官捐獻者。」器官捐獻協調員,又被稱為生命的「接力人」。他們奔走在生死與悲歡離合間,為一些患者送去「新生」的希望。
  • 年僅32歲…|腦死亡|器官捐獻|尿毒症|手術|小朱_網易訂閱
    因車禍不幸離世  年近六旬的父親在承受巨大悲痛的同時  含淚替兒子做出了一個延續大愛的決定:  捐獻器官挽救更多的人!  12月14日  在江西南昌大學二附醫院病房內  因交通事故導致大腦缺血缺氧時間過長  32歲退役軍人熊文印被宣布腦死亡  1小時後  他的一肝、兩腎、一心、  雙肺、雙角膜被成功獲取  目前這些器官都已經完成了移植  讓8人重獲新生
  • 「我要申請捐獻器官」,67歲老教授想要成為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者
    當生命不可挽救時,自願、無償捐獻器官,讓生命以另外一種方式延續,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  每年的6月11日是中國器官捐獻日,醫院是開展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的一線陣地。6月11日上午,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舉行了以「生命是一首歌」為主題的器官移植諮詢義診活動。
  • 年輕時為國灑熱血,百年後獻遺體!8位老兵登記遺體捐獻,並得到一個...
    據上遊新聞消息,11月15日,重慶抗美援朝聯誼會的志願軍老兵聚會時,進行了集體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手續辦理。 重慶市紅十字會也向他們承諾:百年之後,把捐獻者老兵們的名字刻在同一塊碑上,讓戰友們還能繼續「在一起」。
  • 器官捐獻:讓生命在大愛中傳遞
    每一例的背後都很悲傷,但是更多人因此獲得了新生。 醫務人員和捐贈者艱難向前邁出的每一步都在和中國傳統殯葬觀念抗衡,並有力地證明:中國器官移植事業的真正希望不在刑場,而在醫院。
  • 生命定格在最美年華,24歲小夥捐獻器官挽救他人
    眼看兒子生命已無法挽回,經過一番思量後的陳媽媽,在7月20日主動讓女兒聯繫了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7月21日,陳媽媽替小米做了一個決定:捐獻陳俊米有用的器官,拯救更多生命。都說舍小家為大家,我的兒子是個平凡人,能幫到別人,就『活得』有意義 。」「生命的禮物」讓愛延續「想著弟弟的角膜,能在新主人身上,看到無限美好的風景,也會在我們不知道的地方,注視著我們。」陳俊米姐姐在採訪中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許多家庭因為失去親人而變得不完整,自己一家雖處於不幸當中,但弟弟為那些活著的人們帶去了希望。「這是弟弟最後的貢獻,我們為他驕傲。」
  • 麗水已故退役軍人捐獻器官及遺體 讓生命在大愛中傳遞
    日前,2020年第四季度「麗水好人榜」揭曉,遂昌已故退役軍人李斌林因無償捐獻有用器官用於挽救他人生命,用自己的大愛傳遞了「生命火種」的事跡,獲評「助人為樂麗水好人」。2019年12月19日,年僅24歲的李斌林不慎發生意外,因搶救無效,永遠離開了人世。作為家中的獨子,他身上承載著父母全部希望。可就是這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甚至都沒給他一個與父母道別的機會。
  • 祥雲縣首例人體器官捐獻在縣醫院順利完成
    中新網雲南新聞7月6日電(陳欣蕊 趙秋豔)7月3日,祥雲縣首例人體器官捐獻在縣人民醫院順利完成。一個生命逝去,3個生命獲得重生。  近日,祥雲縣人民醫院收治了一名嚴重腦損傷患者,經縣醫院全力救治,患者的病情持續惡化,出現了腦死亡。
  • 廣西12歲少女臨終自願捐獻眼角膜 少女母親:不後悔
    熊涵懿 攝   中新網柳州4月1日電 題:廣西12歲少女臨終自願捐獻眼角膜 少女母親:不後悔  作者 朱柳融 熊涵懿  「我崩潰了,無法接受這個現實。」4月1日,廣西柳州市市民甘女士回憶起去年得知12歲的女兒到達腦死亡狀態時的心情,但還是忍痛完成了女兒的願望,「我們不後悔捐獻媛媛的眼角膜去幫助別人」。
  • 京冀兩地,警車接力護送退役老兵捐獻的造血幹細胞……
    (由於捐獻必須遵循「雙盲原則」,即捐贈者和受贈者雙方互不知曉對方信息。在此,不方便透露捐獻者姓名,我們稱這位退役老兵為「李先生」)「作為一名退役軍人 能救人一命的事必須要做」 1995年,懷揣著一顆保家衛國之心,李先生參軍入伍,來到了武裝警察部隊湖北省總隊一支隊服役。
  • 西交大24歲研究生因腦出血去世後捐獻多個器官
    本文來源:華商報-華商網、華商報微信公眾號因意外腦出血,西安交大機械工程學院年僅24歲的研究生牛忠楠不幸離世。並無私地捐獻了5處器官包括雙腎、肝臟及兩片眼角膜。目前已幫助3位終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獲得二次重生,將為兩名眼病患者送去光明。
  • 89歲老兵治癒,出院前決定「百年」後捐獻遺體!
    近日一位老兵的新聞刷屏了張振文老人是一名退役老兵1月下旬他和老伴被確診感染新冠肺炎經過在火神山醫院一個多月的精心治療張振文和老伴治癒出院了老兩口做了一個決定——百年之後捐獻他們的遺體對兩位年近九旬的老人來說
  • 日照女教師無償捐獻遺體,讓5名患者獲「重生」!
    2020年4月10日,日照市五蓮縣第二例器官遺體無償捐獻者王秀奎,在山東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重症監護室堅持了四天,走完了她人生的最後一程,將生命定格在了52歲。她的家人強忍悲痛,按照她生前的意願進行了器官和遺體捐獻程序,完成了她最後的遺願。
  • 一對母女同時登記捐獻遺體 遺體器官捐獻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近期,泉州網報導了市民無私捐獻遺體或登記成為捐獻器官遺體志願者的新聞,引起廣泛關注。昨日上午,村務工作者洪如萍主動來到南安市紅十字會辦公室辦理登記器官捐獻。而在9月4日,市民黃女士與女兒也一同到南安市紅十字會填寫了《福建省自願捐獻遺體登記表》,並完成了網上遺體捐獻志願登記。她們是南安市今年線下登記捐獻器官或遺體的第13位、14位、15位志願者。
  • 兩市民捐獻造血幹細胞 給陌生人送去生的希望
    吳升根  近日,合肥市兩位志願者吳升根、趙夕周分別完成造血幹細胞捐獻,成為合肥市第73、74例造幹捐獻者。面對等待救治的陌生患者,他們義無反顧捐獻出健康的「血液種子」,為患者送去了康復的希望。接到紅十字會電話時,吳升根覺得有點意外,「加入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已經十幾年了,沒想到真的能和患者配型成功,開始時有點擔心身體,但一想到我就是患者目前唯一的希望了,那肯定得去救!」  由於工作和家庭事務實在協調不開,在住院做捐獻準備時,吳升根要打動員劑,又要兼顧工作,還要抽空接送孩子,他說:「確實很累,但我已經答應了捐獻,就一定會堅持完成,不能讓患者失望。」
  • 徐州器官捐獻協調員:一年間見證18場離別,也迎接57場重生
    生命逝去,一直以來都是個沉重的話題,但作為人體器官遺體捐獻協調員,卻不得不面對。從2019年12月取得協調員證書至2020年年底,徐州紅十字會的霍玉晶,一年間見證了18場離別,也迎接了57場重生。自己申請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2010年,中國正式啟動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這一職業隨之產生。從2011年11月開始,徐州市列入全省人體器官捐獻工作第二批試點城市,我市也開始有了這一職業。這是一份特殊的職業,每天奔波在醫院和患者之間、生與死之間、希望和絕望之間,為生命搭橋,讓愛延續。他們的工作,一邊是死亡,一邊是重生。
  • 他們捐獻的器官讓3000多人重獲新生
    21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舉行「生命傳遞,移路相隨」器官捐獻一千例感恩會暨2020年移友會。感恩會邀請器官捐獻者家屬講述他們替逝者捐獻器官的心路歷程,分享他們對生與死的看法。據悉,這一千例器官捐獻使三千多位患者重獲新生,給三千多個家庭帶來了希望。接受器官捐獻者向器官捐獻者親屬獻花。
  • 濟南26歲小夥成功捐獻造血幹細胞,為患者帶來生的希望
    今年26歲的東元棟,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播音系,現就職於山東某公司。2017年畢業後機緣巧合之下,他抱著有朝一日能救人一命的想法加入了中華骨髓庫,成為了萬千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者中的一員。命運就是如此巧合,今年10月份東元棟接到了濟南市紅十字會的電話,告知一名患者與他初配成功,並徵詢是否願意進一步檢查並進行自願捐獻。在與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一番詳細溝通後他的心中已經確定要進行捐獻,之後他與家人解釋什麼是捐獻造血幹細胞並且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 中國器官捐獻日:廣西完成遺體器官捐獻1910例,排全國第七
    院方供圖當天,廣西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舉行了中國器官捐獻日主題公益活動,由器官移植專家、志願者、曾經接受器官移植的康復者等,從不同角度接受公眾的相關諮詢。來自廣東湛江的黃豪傑在2007年被確診患上了尿毒症,那年他只有22歲。此後,他開始了長達13年的血液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