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歲老兵治癒,出院前決定「百年」後捐獻遺體!

2020-12-01 騰訊網

近日

一位老兵的新聞刷屏了

張振文老人是一名退役老兵

1月下旬

他和老伴被確診感染新冠肺炎

經過在火神山醫院

一個多月的精心治療

張振文和老伴治癒出院了

老兩口做了一個決定——

百年之後捐獻他們的遺體

對兩位年近九旬的老人來說

捐獻遺體

是他們能夠想到的

對社會的最大回報

點擊播放 GIF 4.3M

網友紛紛留言致敬

老兵雖已年邁,而精神光照後人

在這場戰「疫」之中

還有許多老兵

也給我們留下了感動

……

86歲老兵請戰:

我和傳染病打了一輩子交道

1月26日晚

86歲老兵張景道

來到大慶市衛健委

遞交「請戰書」,請求參加戰「疫」

點擊播放 GIF 0.5M

張景道老人

曾任黑龍江省大慶市第二醫院

結核防治所負責人

大慶市第二醫院副院長

兼大慶市結核病防治所所長

跟傳染病打了一輩子交道

點擊播放 GIF 1.8M

通過新聞報導了解了疫情進展情況後

張景道說:

我的同行(醫務工作者)

日夜奮戰在醫療前線

我實在坐不住了

我在崗43年

基本是在防疫戰線度過的

為此我向領導請求參加戰鬥

分配我幹什麼都可以

……

點擊播放 GIF 0.8M

八旬老兵籌集2萬口罩贈抗疫一線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

湖北省老河口市防疫指揮部

收到了一筆特殊的捐贈——

一位87歲的退伍老兵

帶來了2萬個醫用外科口罩

並再三叮囑

一定要將口罩轉交給

在防疫一線的醫務人員和公安民警

這位退伍老兵名叫唐遂成

自從疫情發生後

看著新聞裡衝鋒在一線的

醫生護士、公安幹警

唐遂成老人心疼得不行

聽說一線缺乏醫療防護物資

最缺的就是口罩

唐遂成老人二話不說就奔藥店去了

但是忽然增加的市場需求

讓口罩變成了緊俏貨

老人四處尋找

點擊播放 GIF 2.3M

自己買不到,就把全家人動員起來

藥店斷貨了,就讓兒女去找工廠

幾番尋找

終於有一家企業答應可以籌到一些貨

1月28日一大早

唐遂成老人親手將兩萬個醫用外科口罩

送到了

老河口市新冠肺炎防疫指揮部

當天就送到了

抗疫一線的公安民警手中

唐老說:

我是個黨員,也是個「戰士」

我有義務給政府減輕負擔,為人民服務

做點應該做的事情

藥品說明書上,他記下了醫護人員的名字

前段時間

83歲的抗美援朝老兵

出院時與醫護人員互敬軍禮的場景

感動了無數人

康復出院時

老兵以軍人的特殊方式

向照顧他30多天的

火神山醫院的醫護人員們

表示感謝

除此之外

老人還用另一種方式

表達了自己的心意

那就是在一張藥品說明書上

記下了醫護人員的名字和電話號碼

直到出院

張兆堂老人也沒有見過

那些「救命恩人」的模樣

但是他說:

「你們的名字我都存了檔,我要永遠記得你們!」

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

這些記在藥品說明書上的信息

就是老兵的感謝和銘記

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軍網微信;資料參考:央視軍事微信公眾號、人民日報微信及抖音、央視新聞客戶端及微信、黑龍江日報、退役軍人事務部 等)

來源:中國軍網微信

作者:小靈象

編輯:李響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年輕時為國灑熱血,百年後獻遺體!8位老兵登記遺體捐獻,並得到一個...
    據上遊新聞消息,11月15日,重慶抗美援朝聯誼會的志願軍老兵聚會時,進行了集體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手續辦理。 重慶市紅十字會也向他們承諾:百年之後,把捐獻者老兵們的名字刻在同一塊碑上,讓戰友們還能繼續「在一起」。
  • 填寫登記表 百年後捐獻遺體
    原標題:填寫登記表 百年後捐獻遺體   「我是一名黨員,就想著去世以後,能再為
  • 安慶78歲老人決定無償捐獻遺體和眼角膜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78歲的石根應,曾是安慶市宜秀區羅嶺鎮花元村的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前不久,他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那就是要在自己離世後將自己的遺體及眼角膜無償捐獻給國家。「國家對我太好了,我也沒有別的方式,我想把自己的眼角膜和遺體捐獻出去,給國家做一點貢獻,這是應當的。」石根應說出了自己的內心的想法。2014年,石根應老夫妻倆體弱多病,家庭生活困難,當時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低保、養老、就業等扶貧政策的幫扶下,兒子在蕪湖找到工作並順利成家生子,2017年,石根應一家順利脫貧,一家人的生活漸漸好轉。
  • 清遠寫承諾書19歲男孩已捐出血漿!另有一對治癒父女也同日捐獻
    2月15日,南都記者從廣東清遠市人民醫院相關工作人員處獲悉,2月14日,從清遠市人民醫院治癒出院的三名新冠肺炎患者已捐出自己寶貴的血漿。其中一名捐獻者是曾在出院時寫下「自願隨時捐獻」承諾書的19歲男孩,另兩位捐獻者則是一對父女。
  • 遺體捐獻 讓生命開啟第二次旅程
    儘管近來天氣炎熱,但67歲的裴風岐走到哪裡都要隨身攜帶他的小背包。背包最外面的夾層裡放著一張藍色的卡片——「遺體捐獻卡」,卡片上有他的名字、編號和醫院聯繫電話。「這個卡我帶在身上,萬一出現什麼情況,人家看到這個卡上的信息,能及時聯繫到醫院……」今年3月份,他辦理了遺體(角膜)捐獻登記,成為一名遺體捐獻志願者。
  • 【城事】呼和浩特兩人捐獻遺體 老少先後離世
    呼市遺體捐獻的倡導者、發起人張普照如是說。據了解,1986年至今,呼和浩特市共有367位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目前已有34位志願者實現了無償捐獻,謝建周和王瑄瑄就是其中兩位志願者。82歲謝建周完成遺願2月26日9時許,82歲的謝建周辭世,老人的遺願是遺體捐獻。
  • 曾經是戰士,如今是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謝謝你,"志友"!
    "志友",是對"紅十字會捐獻遺體器官志願者"的尊稱。南京"志友"協會,成立於1996年,今天(10.18)是該協會成立24周年,在這樣特殊的日子裡,南京市紅十字會邀請了7位特殊的"志友",這些最可愛的人已過古稀之年,但仍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大家詮釋著大愛與奉獻。
  • 安徽:120名志願者在太和籤遺體(器官)志願捐獻承諾書
    黨員率先籤下承諾書李飛家住太和縣城,幾天前突然收到網友發來的信息:太和縣有關部門及苗為民愛心社,預定於7月1日在太和縣文廟廣場舉辦第二屆遺體(器官)捐獻活動,作為對苗為民老人的一種紀念。「我對苗為民老人十分敬佩。」李飛與家人商量後,決定效仿老人,捐獻自己的眼角膜。
  • 青島這些白衣天使填寫了遺體捐獻申請登記表
    首個「急診生命+」服務隊活動儀式上,市立醫院東院急診科總護士長位蘭玲介紹了發起本次活動的初衷:「由於急診工作的特殊性質,每天見到太多的生離死別,有時感覺生命特別脆弱,當我經歷過在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52個日日夜夜,體會過治癒的武漢病患千裡來青感謝救命之恩的感動後,我對生命有了全新的認知……」位蘭玲說,去年市立醫院泌尿外科中心的12位醫護人員籤訂
  • 捐獻器官為更多人送去希望 38歲退役老兵如此獲「重生」
    捐獻器官為更多人送去希望 38歲退役老兵如此獲「重生」 發布時間:2021年01月13日 來源:蒼南新聞網   年僅38歲的楊秀隆是一名貴州籍退役軍人,從事長途貨運工作,長期的高強度工作給他的身體留下了許多隱患。1月4日,楊秀隆駕駛一輛重型半掛車前往藻溪鎮下應村送貨,當行駛到下應橋附近時突感不適,全身提不起力氣,考慮到無人控制的重型半掛車會給過往行人車輛造成巨大危害,楊秀隆用僅存的意識將車駛向路邊停穩,隨即昏迷在了駕駛座上。附近熱心群眾發現後撥打120,將其送往醫院救治。
  • 「當我離開,把愛留下」22歲女大學生捐獻角膜遺體
    陳琦媽媽籤署角膜遺體捐獻志願書。 紅網時刻1月6日訊(通訊員 楊麗紅)「當我離開,把愛留下」,22歲的女大學生陳琦一直催媽媽聯繫省城長沙紅十字會。
  • 緬懷「大體老師」 北京已有2962人實現遺體捐獻
    今天上午,北京市紅十字會和北京解剖學會在北京市長青園骨灰林生命紀念碑前,舉辦了具有特殊意義的追思會,悼念志願捐獻遺體的逝者。位於北京市長青生命紀念園生命紀念碑前,多了許多黃白相間的鮮花。此刻,在長青園墓地中,靜靜安息著2962位「大體老師」,他們中有醫生、幹部、軍人、學生、工人、教師……年齡最長的102歲,最小的只有5歲。他們有個最大的共同點:以血肉之軀,靜靜等待著初入醫學殿堂的學生們,讓生命以另一種形式得到延續。
  • 殘障小夥申請捐獻遺體 「證明殘疾人可為社會做貢獻」
    原標題:身殘志堅 申請捐獻遺體夢想終實現「每個人都有夢想,我最大的願望,就是百年之後能把我的遺體器官捐獻出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回報社會,我要證明殘疾人也可以為社會做貢獻」。這位說話不太利索,手腳不聽使喚的人叫吳五四,今年37歲,家住宣州區向陽鎮魯溪村。
  • 老夫妻倆共同申請捐獻遺體
    按中國人的傳統風俗,人離世後要火化,再將骨灰土葬或塔葬,立碑以祭奠和供奉。在合肥有這樣一個家庭,兩位老人在9年前就一同申請捐獻遺體。今年4月5日,老太太去世後,兩位老人的遺體按照9年前的承諾,先後被捐贈給醫學機構作科研、教學之用。老人的兒子也表示將要申請志願捐獻遺體。
  • 安慶88歲老黨員捐獻遺體讓生命永續光彩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2021年1月9日8時50分,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24地質隊(記者註:駐地池州)88歲退休幹部、老黨員方榮長在安慶市地質新村家中走完了他的人生最後一程。親人們在悲痛之餘實現了他的最後一樁心願:將其遺體無償捐獻給社會。
  • 生命定格81歲,醫學專家捐獻遺體成為「大體老師」
    「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獻者的尊稱,他們讓學生能在最接近真實的人體上進行模擬手術訓練。對醫學生來說,他們是無言的良師,是感知生命的領路人。20日的課堂上,學生們迎來一位令人尊敬的「大體老師」——韓湘君教授。韓湘君曾長期在上海市盧灣區婦幼保健院(現已併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黃浦分院)工作,是知名婦科主任醫師。
  • 捐獻遺體,是一種什麼感受?
    回到家裡,我告訴女兒,我決定將來捐獻我的遺體,簡化所有的程序,取消所有的開銷。社會資源咱管不了,家庭資源先節省下來。2018年11月23日,女兒陪我去辦理了遺體捐獻手續。哈爾濱地區的遺體捐獻接收工作設在哈爾濱醫科大學解剖學館,遺體接收後由哈爾濱醫科大學用於教學實驗。工作人員說,以前每年只有幾個捐獻者,這些年漸漸多了起來。遺體接收後可能用來製作標本,也可能用於解剖學教學。遺體完成教學實驗後,將由民政部門負責火化工作,不留骨灰。
  • 苦命女孩患白血病去世捐獻遺體,三年後魂歸故裡卻面臨尷尬
    三年前,四川宜賓筠連縣鎮舟鎮雲嶺村村民楊家珊因患白血病醫治無效去世。生前,家庭貧困的楊家珊得到熱心人士資助治病,感恩於此又無以為報,這位山區女子臨終前決定死後捐獻自己的遺體用於醫學研究。成都醫學院接收了楊家珊的遺體用於教學,此後火化成骨灰。
  • 「我不在了,我身體的某個部分還活著」湖南高三女生捐獻遺體!
    18歲的湖南女孩陳薇薇是江華二中的一名高三學生。7月7日,她本應參加高考,但卻在5月14日因淋巴瘤不幸去世。在生命彌留之際,薇薇委託父母將遺體捐獻出去,因為她覺得淋巴瘤比較複雜,這樣的身體或許有研究價值。高考這天,媽媽又想女兒了:「苦讀了十一年卻沒能如願參加高考……兒來一程,母念一生。」
  • 95歲老人去世後遺體捐獻 他要讓生命更有意義
    2月2日上午9點15分,95歲高齡的俞老伯在浙江省榮軍醫院(嘉興市第三醫院)大橋分院——嘉興老年病醫院的病房中走完了生命的最後一程。與其他辭世老人不同的是,他的遺體將被送到浙江大學醫學院。  俞老伯是嘉興三院退休職工俞忠良的父親,生前便決定死後要將自己的遺體捐給國家,希望在醫學教育和科研領域派上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