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沒什麼特別感受,了卻一樁心事而已,完成5年前的一個決定。
但經此一問,感受一下子多了起來,我甚至責怪問者多事,多此一問。
5年前在一個葬禮上,我目睹了人們排著長隊在殯儀館工作人員的指點下,為逝者購買棺木、吉祥物以及在那個世界的各類用品;目睹了上萬元的實木棺材轉瞬間付之一炬;目睹了人們花人民幣就像花冥幣一樣,毫不吝惜;也目睹了社會資源的巨大消耗。
回到家裡,我告訴女兒,我決定將來捐獻我的遺體,簡化所有的程序,取消所有的開銷。社會資源咱管不了,家庭資源先節省下來。
2018年11月23日,女兒陪我去辦理了遺體捐獻手續。哈爾濱地區的遺體捐獻接收工作設在哈爾濱醫科大學解剖學館,遺體接收後由哈爾濱醫科大學用於教學實驗。
工作人員說,以前每年只有幾個捐獻者,這些年漸漸多了起來。遺體接收後可能用來製作標本,也可能用於解剖學教學。遺體完成教學實驗後,將由民政部門負責火化工作,不留骨灰。民政部門在向陽山革命公墓樹立了遺體捐獻者紀念碑和器官捐獻者紀念碑,每個志願者的名字都將刻在相應的紀念碑上。還好,親人要是想念自己了,還有個地方去放一束鮮花,或者對著自己的名字說一些什麼。
回家後照著鏡子端詳自己,想像著某一天,這個身體終將變成遺體,突然想要對使用遺體的人說點什麼。我想說,請你們尊重這個遺體,這個遺體的脊椎很脆弱,搬運時請千萬小心,拜託拜託!
我想說請尊重每一個遺體,他們原本都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我想建議每次使用遺體進行教學實驗之前,要帶領同學們向遺體敬禮,以便在每個學生心中強化尊重生命的意識。這些遺體自願捐獻到這裡,當得起後人的敬意。
如果可能,我還建議在每個遺體旁邊,放一個標牌,標牌上寫著這個人的介紹。我以自己為例,寫個介紹,僅供參考:
該遺體為男性,逝世時某某歲,捐獻於某年某月某日。該遺體生前以策劃諮詢為生,喜愛詩歌,熱愛生活,自由漂泊三十年,宗師級策劃文案,業餘象棋高手。
辦理了遺體捐獻手續,並不意味著大限將至。這副軀體變成遺體或許還要很長時間,或許這副軀體還有尚未完成的磨礪,尚未享受的溫情,尚未講述的故事。
這故事講起來如茫茫雪夜,一望無際。有一隻小雞雛在雪夜裡慢慢走著,而那個能給他溫暖的老母雞已不知去向。還好有一隻更老的母雞溫暖了他,儘管那個更老的母雞自己已無力抵禦風寒,這便是故事的開始,我的故事的開始。
今天不講故事,今天只說感受,說捐獻遺體的感受。
說實話,無論哪一天我離開這個世界,一年、兩年、三年或者更遠,我都會認真地說,我沒活夠。我留戀這個世界,留戀我的親人,留戀我的朋友們,當然也留戀我自己。但離開是不可更改的,誰上我惹上了這個難纏的疾病呢。我會儘量保持淡然,保持內心的平靜。
在這種留戀不舍的情況下,捐獻遺體,就像是我悄悄地在這世界上安放了一枚棋子,他替代著我繼續留在這個世界上,替代我參與著這個世界,是我生命的另一種存在形式,也是我生命的無形延伸。
真要感謝有此一問,激活了我如此多的感觸,在感觸之餘,我發現我是最大的受益者,奉獻者真的首先是受益者!這道理亙古不變。
強烈共鳴文化傳播公司出品
原創 / 王偉宏 圖片 / 源於網絡!轉載聯繫後臺。
強烈共鳴∣有策劃的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