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獻遺體,是一種什麼感受?

2020-12-04 百家號

原本沒什麼特別感受,了卻一樁心事而已,完成5年前的一個決定。

但經此一問,感受一下子多了起來,我甚至責怪問者多事,多此一問。

5年前在一個葬禮上,我目睹了人們排著長隊在殯儀館工作人員的指點下,為逝者購買棺木、吉祥物以及在那個世界的各類用品;目睹了上萬元的實木棺材轉瞬間付之一炬;目睹了人們花人民幣就像花冥幣一樣,毫不吝惜;也目睹了社會資源的巨大消耗。

回到家裡,我告訴女兒,我決定將來捐獻我的遺體,簡化所有的程序,取消所有的開銷。社會資源咱管不了,家庭資源先節省下來。

2018年11月23日,女兒陪我去辦理了遺體捐獻手續。哈爾濱地區的遺體捐獻接收工作設在哈爾濱醫科大學解剖學館,遺體接收後由哈爾濱醫科大學用於教學實驗。

工作人員說,以前每年只有幾個捐獻者,這些年漸漸多了起來。遺體接收後可能用來製作標本,也可能用於解剖學教學。遺體完成教學實驗後,將由民政部門負責火化工作,不留骨灰。民政部門在向陽山革命公墓樹立了遺體捐獻者紀念碑和器官捐獻者紀念碑,每個志願者的名字都將刻在相應的紀念碑上。還好,親人要是想念自己了,還有個地方去放一束鮮花,或者對著自己的名字說一些什麼。

回家後照著鏡子端詳自己,想像著某一天,這個身體終將變成遺體,突然想要對使用遺體的人說點什麼。我想說,請你們尊重這個遺體,這個遺體的脊椎很脆弱,搬運時請千萬小心,拜託拜託!

我想說請尊重每一個遺體,他們原本都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我想建議每次使用遺體進行教學實驗之前,要帶領同學們向遺體敬禮,以便在每個學生心中強化尊重生命的意識。這些遺體自願捐獻到這裡,當得起後人的敬意。

如果可能,我還建議在每個遺體旁邊,放一個標牌,標牌上寫著這個人的介紹。我以自己為例,寫個介紹,僅供參考:

該遺體為男性,逝世時某某歲,捐獻於某年某月某日。該遺體生前以策劃諮詢為生,喜愛詩歌,熱愛生活,自由漂泊三十年,宗師級策劃文案,業餘象棋高手。

辦理了遺體捐獻手續,並不意味著大限將至。這副軀體變成遺體或許還要很長時間,或許這副軀體還有尚未完成的磨礪,尚未享受的溫情,尚未講述的故事。

這故事講起來如茫茫雪夜,一望無際。有一隻小雞雛在雪夜裡慢慢走著,而那個能給他溫暖的老母雞已不知去向。還好有一隻更老的母雞溫暖了他,儘管那個更老的母雞自己已無力抵禦風寒,這便是故事的開始,我的故事的開始。

今天不講故事,今天只說感受,說捐獻遺體的感受。

說實話,無論哪一天我離開這個世界,一年、兩年、三年或者更遠,我都會認真地說,我沒活夠。我留戀這個世界,留戀我的親人,留戀我的朋友們,當然也留戀我自己。但離開是不可更改的,誰上我惹上了這個難纏的疾病呢。我會儘量保持淡然,保持內心的平靜。

在這種留戀不舍的情況下,捐獻遺體,就像是我悄悄地在這世界上安放了一枚棋子,他替代著我繼續留在這個世界上,替代我參與著這個世界,是我生命的另一種存在形式,也是我生命的無形延伸。

真要感謝有此一問,激活了我如此多的感觸,在感觸之餘,我發現我是最大的受益者,奉獻者真的首先是受益者!這道理亙古不變。

強烈共鳴文化傳播公司出品

原創 / 王偉宏 圖片 / 源於網絡!轉載聯繫後臺。

強烈共鳴∣有策劃的文案

相關焦點

  • 老夫妻倆共同申請捐獻遺體
    兩位老人捐獻遺體的意願要追溯到9年前。早在2005年6月,兩位老人就向安徽省紅十字會遺體捐獻中心安徽醫科大學登記接受站填寫了志願捐獻遺體申請登記表,完成了遺體捐獻的協議登記工作。張鷹告訴記者,父親張瑞麟是瀋陽人,曾是安徽大學法學院的教授,母親楊君鶴是北京人,曾是合肥一所中學的老師,家裡還有一個弟弟,「父親當年在合肥工作,母親帶著我在北京工作生活。
  • 遺體捐獻 讓生命開啟第二次旅程
    背包最外面的夾層裡放著一張藍色的卡片——「遺體捐獻卡」,卡片上有他的名字、編號和醫院聯繫電話。「這個卡我帶在身上,萬一出現什麼情況,人家看到這個卡上的信息,能及時聯繫到醫院……」今年3月份,他辦理了遺體(角膜)捐獻登記,成為一名遺體捐獻志願者。 從去年填寫志願表開始,裴風岐原本和諧的家庭就起了「波瀾」,孩子們的反對,讓他和老伴袁桂芳始料未及。
  • 遺體和器官捐獻有關問題解答
    1.遺體和器官捐獻的法律依據是什麼?  答:目前國家尚未出臺全國統一的遺體和器官捐獻法律法規。2005年9月1日,福建省人大常委會頒布實施《福建省遺體和器官捐獻條例》,規範我省的遺體和器官捐獻工作。目前,實施有關遺體捐獻的地方性法律法規的有上海、北京、天津、重慶、深圳、青島、寧波等城市。  2. 遺體和器官捐獻的決定權是誰?
  • 遺體捐獻--讓生命之光延續
    水母網02月24日訊(通訊員 孫美潔)2018年2月22日,山東省蓬萊市李愛榮女士走完了她人生最後一程,實現了遺體、角膜雙捐獻。熱心公益,無私奉獻生於1956年的李愛榮是蓬萊市紅十字會辦公室工作人員熟悉的熱心阿姨,這源於她養了一個熱心公益的好兒子—蓬萊仙境救援隊隊長袁平先。
  • 遺體捐獻反悔撤回達六成 擔憂無償捐獻用作牟利
    然而,記者從廣東省和江門紅十字會等處獲悉,除深圳表現不俗外,其他地市在遺體捐獻工作上依然進展「艱難」,截至今年4月,江門共有5名志願者完成遺體器官捐獻,但從2008年後,新增捐獻量則為「0」,而在其他地市,包括醫學院等科研機構同樣出現「無米」的尷尬。  來自江門市紅十字會提供的一份數據顯示,目前內地遺體器官捐獻嚴重滯後,每百萬名內地居民中,器官捐獻者僅有0.03名。
  • 市民提議有償捐獻遺體
    記者 楊樺  本報濟南2月28日訊全省3年實現遺體捐獻者僅106人。本報2月28日刊發的《1200人登記獻遺體》引起眾多讀者關注。熱心讀者給本報打來電話建議實行有償捐獻,以保證捐獻遺體和器官的數量。  在省醫科院工作的陳女士打來電話說:「要求每個人都無私奉獻也不可能。
  • 一對母女同時登記捐獻遺體 遺體器官捐獻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近期,泉州網報導了市民無私捐獻遺體或登記成為捐獻器官遺體志願者的新聞,引起廣泛關注。昨日上午,村務工作者洪如萍主動來到南安市紅十字會辦公室辦理登記器官捐獻。而在9月4日,市民黃女士與女兒也一同到南安市紅十字會填寫了《福建省自願捐獻遺體登記表》,並完成了網上遺體捐獻志願登記。她們是南安市今年線下登記捐獻器官或遺體的第13位、14位、15位志願者。
  • 「遺體捐獻」是生命至高價值的最美詮釋
    面對死亡,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從容赴死,而且打破傳統世俗觀念,用最後的奉獻點綴著世界,他們就是遺體捐獻志願者,白志強就是其中的一位。2008年7月17日,白志強填寫了遺體捐獻志願書。如今,依照老人生前的遺願,他的遺體被無償捐獻給醫學科學事業,以另一種形式延續著生命的價值,平凡的生命演繹出動人的樂章。
  • 道家是如何看待捐獻遺體的?
    在現在社會的公共認識中,會認為捐獻遺體的人很偉大。一般捐獻遺體有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是用作器官移植治病舊人,二是供醫學研究或教學。但是私心來講,很多傳統的家庭甚至會對埋葬先人的地點非常在乎,認為好的陰宅對先人更尊重,對子孫更有利。
  • 填寫登記表 百年後捐獻遺體
    社會做點貢獻……」11月27日,在遺體捐獻申請登記表和志願書上簽字蓋章後,楊海成這樣告訴記者。即將過去的2020年對他來說,經歷疫情後更明白了生命的意義,也完成了百年後捐獻遺體的心願。  61歲的楊海成是舞陽縣蓮花鎮拐子王村人,有一兒一女,均已成家立業。如今,子女在外打拼,他和老伴在家照顧兩個孫子。11月27日,在市紅十字會為楊海成舉行的申請志願捐獻遺體登記儀式上,記者見到了楊海成。雖說楊海成已經61歲,但從精神面貌和身體狀況上看,大家都覺得他也就五十來歲。
  • 關於遺體捐獻,現身說法,談談我的心路歷程
    本人早在2018年就籤訂了遺體捐獻意向書,是第178474位捐贈志願者,正巧在問答上有人問到這個問題,就解答了一下,順便分享一下自己的心路歷程。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樣,覺得現在年富力強,死亡是遙不可及的,不需要考慮這些事情。我也是這樣想的,籤署捐獻意向,成為志願者也是很偶然的因素。
  • 太原今年實現2例遺體捐獻
    本報訊 (記者 劉霞)「2000年,我的母親籤了遺體捐獻協議,2005年實現了捐贈。受母親影響,2001年,我也籤了遺體捐獻協議,希望能為社會做點貢獻。」30日上午,在太原市首個「遺體捐獻紀念日」活動現場,62歲的捐獻志願者代表王天啟動情地說。
  • 醫學專家捐獻遺體成為「大體老師」
    「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獻者的尊稱,他們讓學生能在最接近真實的人體上進行模擬手術訓練。對醫學生來說,他們是無言的良師,是感知生命的領路人。20日的課堂上,學生們迎來一位令人尊敬的「大體老師」——韓湘君教授。韓湘君曾長期在上海市盧灣區婦幼保健院(現已併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黃浦分院)工作,是知名婦科主任醫師。
  • 別讓洶洶之口阻擾遺體捐獻的大愛之舉
    (12月14日澎湃新聞網)子女遵照其父母遺言捐獻了他們的遺體,不僅是對已故父母的尊重,更是一種大德至善之舉。本該得到周遭人的掌聲和崇敬,可志願者周頌英在捐獻父母遺體後的10年人生軌跡裡,在世俗眼光中飽受「不孝」罵名,更有甚者,責備她將自己父母的遺體「給賣了」。我們難以想像在「人言可畏」的生活環境下,她內心承受了多少不被理解的痛苦煎熬,6年中被迫搬家3次。
  • 安徽:120名志願者在太和籤遺體(器官)志願捐獻承諾書
    截至今年5月份,太和縣已有133人成功辦理了遺體(器官)志願捐獻登記手續,實現遺體(器官)捐獻10例,遺體(器官)捐獻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形成了獨特的「太和現象」。黨員率先籤下承諾書李飛家住太和縣城,幾天前突然收到網友發來的信息:太和縣有關部門及苗為民愛心社,預定於7月1日在太和縣文廟廣場舉辦第二屆遺體(器官)捐獻活動,作為對苗為民老人的一種紀念。「我對苗為民老人十分敬佩。」李飛與家人商量後,決定效仿老人,捐獻自己的眼角膜。
  • 【城事】呼和浩特兩人捐獻遺體 老少先後離世
    呼市遺體捐獻的倡導者、發起人張普照如是說。據了解,1986年至今,呼和浩特市共有367位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目前已有34位志願者實現了無償捐獻,謝建周和王瑄瑄就是其中兩位志願者。82歲謝建周完成遺願2月26日9時許,82歲的謝建周辭世,老人的遺願是遺體捐獻。
  • 安慶88歲老黨員捐獻遺體讓生命永續光彩
    親人們在悲痛之餘實現了他的最後一樁心願:將其遺體無償捐獻給社會。方榮長老人也因此成為該隊首例成功捐獻遺體的志願者。1933年11月出生的方榮長是安徽巢湖人,經濟師,1951年參加工作,1974年入黨,1993年退休,歷任鑽工、調撥員、後勤科副科長、指導員等職。兩年前老伴去世後,也就從那時起,方老心中萌生了捐獻遺體的想法。
  • 緬懷「大體老師」 北京已有2962人實現遺體捐獻
    他們有個最大的共同點:以血肉之軀,靜靜等待著初入醫學殿堂的學生們,讓生命以另一種形式得到延續。北京長青園生命紀念碑矗立在遺體捐獻碑廣場中央,紀念碑主碑形似「雙手託舉著的心」,周圍環繞著一座座刻滿名字的小紀念碑,描金鐫刻下了每一位實現遺體捐獻者的名字,每個名字背後都有感人的故事。年近八旬的朱林、朱敬兄妹倆和家人早早來到長青園。
  • 青島這些白衣天使填寫了遺體捐獻申請登記表
    11月5日上午,一場以「急診生命+」為主題的遺體捐獻志願者籤約活動在市立醫院東院門診舉行。
  • 鼓勵遺體捐獻不能操之過急,以免架空"逝者權利"
    有數據顯示,中國每年大約有150萬人因末期器官功能衰竭需要器官移植,但願意在死亡後捐獻遺體或器官的公民卻很少,這與「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及對遺體捐獻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有關。此次民法典草案三審稿增加「生前未反對捐獻遺體,死後近親屬可共同決定」的內容,對於增加遺體捐獻個案數量,自然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死後捐獻遺體,有利於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其積極意義自不需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