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7日,2009年度遺體、器官捐獻者入園儀式在增城市萬安園舉行,同日,江門市遺體器官捐贈工作站在廣東率先成立。
然而,記者從廣東省和江門紅十字會等處獲悉,除深圳表現不俗外,其他地市在遺體捐獻工作上依然進展「艱難」,截至今年4月,江門共有5名志願者完成遺體器官捐獻,但從2008年後,新增捐獻量則為「0」,而在其他地市,包括醫學院等科研機構同樣出現「無米」的尷尬。
來自江門市紅十字會提供的一份數據顯示,目前內地遺體器官捐獻嚴重滯後,每百萬名內地居民中,器官捐獻者僅有0.03名。相關人士稱,在申請捐獻的人員中,因反悔撤回捐獻的約佔六成。
到底是什麼制約了遺體器官捐獻?傳統觀念、迷信思想,還是商業擔憂?
文/圖 記者陳杰 通訊員紅會宣
現狀:最近兩年新增捐獻量為零梁永權,20歲,因患上「慢粒型細胞白血病」離開人世,按照他生前的遺願,南方醫科大學將其遺體接收,作為日後醫藥科研用途,成為江門第二例實現遺體捐獻的志願者。
患病的梁永權引起了社會對他的關注,曾經就讀的中學、大學,還有家鄉的幼兒園、慈善機構紛紛為他救治捐款。然而,一切都沒有辦法換回梁永權年輕的生命,這個大學生在得知自己的病況後,提出了想捐獻遺體的遺願。
「談一次,我就哭一次。」梁永權的母親陳秀娥說,兒子說社會對他的愛太多了,可他已經沒有什麼能留給社會,唯一能做的就是把遺體捐出來供科研使用。聽了兒子的想法後,她差點昏倒過去,認為「兒子死後怎麼能連骨灰都沒有,還要被其他人千刀萬剮?」但兒子卻痴心不改,動員父親、姨媽做母親的工作,整整花了22天。
「在自願書上簽名的那一刻,兒子是最開心的。」梁永權的父親梁國生告訴記者,籤名後,兒子對他說:「我安心了。」
來自江門紅十字會的統計數據,江門目前共有5人已經完成遺體器官捐獻,其中捐獻遺體、眼角膜1人,捐獻遺體2人,捐獻眼角膜2人。
江門紅十字會辦公室相關負責人鄭子暉介紹稱,自2006年江門出現第一例遺體器官捐獻者後,遺體器官捐獻曾出現一輪高潮,截至今年4月,共有25名志願者填寫自願捐獻遺體器官自願書。
鄭子暉稱,25名志願者中,其中大部分都在江門出現第一例自願捐獻者後的一兩年內,而從去年至今,新增人數僅為4例,而實現遺體器官捐獻的,從2008年到現在,新增捐獻數量為「0」。
擔憂:無償捐獻會否被用作牟利「會不會被操弄成為商業用途,成為他人賺錢的手段?」網友「就系中意煮野食」稱,他以前都想過捐獻遺體,但怕到時捐了,卻被相關醫院用來收取巨額器官費用。
江門紅十字會辦公室相關負責人鄭子暉稱,遺體捐獻和器官捐獻是兩件不同的事情,其中遺體捐獻主要是用於醫學教學和科學實驗,而器官捐獻則是用於器官的移植,主要對象是生命處於危急中的患者。一些捐獻者擔心遺體和器官捐獻出去後,被作為商業用途,以至於讓他們望而卻步。
今後:將重點關注交通事故死亡者「因為遺體緊缺,醫學院的老師和學生必須面對十幾個學生共用一具遺體進行醫學解剖教學的尷尬,同樣因為器官的緊缺,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傷者無奈地逝去。」江門市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馮冰這樣評價當前遺體器官捐獻不足的現狀。
馮冰說,在美國等國家,交通事故引發的亡者器官捐獻則是最大源頭。據不完全統計,我國一年僅交通事故造成的突發死亡就在10萬人左右,但由於種種原因,有關遺體器官移植急需方只能眼睜睜看著這些寶貴資源流失。
鄭子暉稱,目前江門人體器官捐獻工作站已經成立,下一步就是避免工作站形同虛設,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不斷推動民眾觀念的改變,江門已經決定在江門中心醫院、人民醫院、五邑中醫院擺放遺體捐獻宣傳資料和(遺體)器官捐獻志願書,未來還將和交警部門合作,除了在交警辦證大廳擺放宣傳資料和志願書外,還將就交通事故死亡者的遺體如何更好利用進行探索。
兒子捐獻遺體 他沒後悔過「有人說我是笨蛋,還有人說我今後肯定後悔,兩年過去了,我沒有後悔過。」梁國生說,當年兒子提出捐獻遺體,他也想不開,但這是兒子的遺願,如果不同意,兒子到死可能都不會開心,當周邊的朋友聽說他同意捐獻兒子遺體時,許多人罵他是「笨蛋」,「將來肯定後悔」,可他也沒後悔過,而得到的卻是社會對他的「愛」。
梁國生說,兒子的事跡報導後,新會的陳先生和梁女士被永權的事跡感動,帶著他們的孩子前來認「乾爹、乾娘」,就在前幾天的母親節,乾女兒一家還為乾娘慶祝,兩家人在酒樓吃了一頓飯。
江門紅十字會辦公室相關負責人鄭子暉稱,在遺體器官捐獻中,「後悔是很平常的事,申請捐獻者反悔率大概在六成。」據他介紹,這主要是受到迷信思想和家屬反對的影響。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