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滄州市紅十字會官網的「網上紀念園」欄目,出現一面醒目的紀念牆,這裡是為紀念滄州地區遺體捐獻者而設立的網上紀念碑。在眾多人名中,「白志強」的名字赫然在目。12月9日23時,黃驊市舊城鎮白莊村73歲的孤寡老人白志強在市博愛醫院去世,生前他做出了一個令人敬佩又感動的決定——捐獻遺體,成為黃驊第一例遺體捐獻者。(12月27日《燕趙都市報》)
人的生命是短暫而脆弱的,人的一生應當「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面對死亡,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從容赴死,而且打破傳統世俗觀念,用最後的奉獻點綴著世界,他們就是遺體捐獻志願者,白志強就是其中的一位。2008年7月17日,白志強填寫了遺體捐獻志願書。如今,依照老人生前的遺願,他的遺體被無償捐獻給醫學科學事業,以另一種形式延續著生命的價值,平凡的生命演繹出動人的樂章。
遺體捐獻是一種高尚人格的體現,是對自身對社會乃至對自然的一種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而對社會來說,遺體捐獻對社會醫療衛生事業有著極大的貢獻,人體解剖、人體器官移植等都需要穩定的遺體來源,無數患者因為捐獻者無私的奉獻而獲得了新生,這對於捐獻者本人而言,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生命延續呢?從這一點而言,遺體捐獻不僅是對一個逝去生命的最好紀念,也是對另一個生命的莫大幫助,詮釋的是生命至高的價值與意義。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在中國傳統觀念裡,這種思想一直深植於國人的腦海裡。當一個人去逝後,講究的是「死留全屍」「入土為安」,否則就是對死者的不尊重,家屬也在情感上難以接受。可以說,這次白志強老人作出捐獻遺體的義舉,真正超越了世俗,是人間大愛的釋放,帶給我們的是震撼和感動,令人肅然起敬。這種遺體捐獻,對於發展醫學事業和提高疾病防治工作水平意義重大,本身就傳遞著人間的真善美,為這個社會注入了強大的道德力量。
毫無諱言,遺體捐獻的原則是自願、無償、公平公正和技術準入,但目前我國器官捐獻仍然存在社會、倫理、法律、人權等方面的困擾。比如,蘇州市民周頌英遵照父母生前的意願,2006年、2008年將父母的遺體先後做了捐獻,而此後十年時間裡,她備受親友和街坊鄰居排斥,認為她是「不孝之子」,不得不背負著巨大的社會壓力,被迫前後三次搬家。其實,這其中我們不能一味地埋怨傳統思想的落後,更應該捫心自問:民眾不願捐獻的思想瓶頸在哪裡?如何更好地鼓勵和倡導公民加入自願捐獻遺體的行列?
遺體捐獻,大愛永恆。目前,我國每年有30萬患者等待器官移植,而現實中遺體捐獻、器官捐獻數量與需要器官移植治療的患者數量依然存在巨大差距,遺體捐獻所要走的路還很長很長。這就需要我們必須強化宣傳教育,營造一種尊重生命、尊重捐獻者及其家屬的良好氛圍,構建一套理性化、科學化、法律化的制度,注重人文關懷,為遺體捐獻者提供各種便利及切實利益,比如可為遺體捐獻者建立紀念碑,每年舉行紀念活動等,讓捐獻變得更加溫暖,也讓這種大愛精神傳承下去。
詩人說,「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其實,遺體捐獻是對生命的尊重,更是生命至高價值的最美詮釋。這裡,讓我們向白志強等遺體捐獻者致敬!(劉愛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