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體捐獻」是生命至高價值的最美詮釋

2020-12-01 河北新聞網

點擊滄州市紅十字會官網的「網上紀念園」欄目,出現一面醒目的紀念牆,這裡是為紀念滄州地區遺體捐獻者而設立的網上紀念碑。在眾多人名中,「白志強」的名字赫然在目。12月9日23時,黃驊市舊城鎮白莊村73歲的孤寡老人白志強在市博愛醫院去世,生前他做出了一個令人敬佩又感動的決定——捐獻遺體,成為黃驊第一例遺體捐獻者。(12月27日《燕趙都市報》)

人的生命是短暫而脆弱的,人的一生應當「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面對死亡,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從容赴死,而且打破傳統世俗觀念,用最後的奉獻點綴著世界,他們就是遺體捐獻志願者,白志強就是其中的一位。2008年7月17日,白志強填寫了遺體捐獻志願書。如今,依照老人生前的遺願,他的遺體被無償捐獻給醫學科學事業,以另一種形式延續著生命的價值,平凡的生命演繹出動人的樂章。

遺體捐獻是一種高尚人格的體現,是對自身對社會乃至對自然的一種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而對社會來說,遺體捐獻對社會醫療衛生事業有著極大的貢獻,人體解剖、人體器官移植等都需要穩定的遺體來源,無數患者因為捐獻者無私的奉獻而獲得了新生,這對於捐獻者本人而言,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生命延續呢?從這一點而言,遺體捐獻不僅是對一個逝去生命的最好紀念,也是對另一個生命的莫大幫助,詮釋的是生命至高的價值與意義。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在中國傳統觀念裡,這種思想一直深植於國人的腦海裡。當一個人去逝後,講究的是「死留全屍」「入土為安」,否則就是對死者的不尊重,家屬也在情感上難以接受。可以說,這次白志強老人作出捐獻遺體的義舉,真正超越了世俗,是人間大愛的釋放,帶給我們的是震撼和感動,令人肅然起敬。這種遺體捐獻,對於發展醫學事業和提高疾病防治工作水平意義重大,本身就傳遞著人間的真善美,為這個社會注入了強大的道德力量。

毫無諱言,遺體捐獻的原則是自願、無償、公平公正和技術準入,但目前我國器官捐獻仍然存在社會、倫理、法律、人權等方面的困擾。比如,蘇州市民周頌英遵照父母生前的意願,2006年、2008年將父母的遺體先後做了捐獻,而此後十年時間裡,她備受親友和街坊鄰居排斥,認為她是「不孝之子」,不得不背負著巨大的社會壓力,被迫前後三次搬家。其實,這其中我們不能一味地埋怨傳統思想的落後,更應該捫心自問:民眾不願捐獻的思想瓶頸在哪裡?如何更好地鼓勵和倡導公民加入自願捐獻遺體的行列?

遺體捐獻,大愛永恆。目前,我國每年有30萬患者等待器官移植,而現實中遺體捐獻、器官捐獻數量與需要器官移植治療的患者數量依然存在巨大差距,遺體捐獻所要走的路還很長很長。這就需要我們必須強化宣傳教育,營造一種尊重生命、尊重捐獻者及其家屬的良好氛圍,構建一套理性化、科學化、法律化的制度,注重人文關懷,為遺體捐獻者提供各種便利及切實利益,比如可為遺體捐獻者建立紀念碑,每年舉行紀念活動等,讓捐獻變得更加溫暖,也讓這種大愛精神傳承下去。

詩人說,「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其實,遺體捐獻是對生命的尊重,更是生命至高價值的最美詮釋。這裡,讓我們向白志強等遺體捐獻者致敬!(劉愛萍)

相關焦點

  • 生命向生命致敬 -- 福壽園參與遺體(器官)捐獻事業的公益創變
    2002年3月1日,一個佔地超過500平米的戶外紀念廣場在福壽園人文紀念公園內落成,主紀念碑體由鏤空的男女人型組成的藝術雕像構成,並樹立了3座兩米高的「石書」,其上鐫刻著自1981年起至2001年,上海市2180名遺體捐獻實現者的名字。
  • 遺體捐獻 讓生命開啟第二次旅程
    在濟南,像他這樣的還有一群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遺體(角膜)捐獻志願者」。洞悉生命的意義,他們想用自己最後的光和熱,為他人延續生命。她說,說到底是要讓大家從更高的層面理解生命的意義。路過花叢,沾一身衣香。這些志願者相信,在生命的第二次旅程,有緣的人可以再見。兩代人與三代人的捐獻故事沿著你走過的路對遺體捐獻志願者而言,死亡不再是不可言說的忌諱,而是生命的全新開啟、生命價值的開敞。
  • 遺體捐獻--讓生命之光延續
    水母網02月24日訊(通訊員 孫美潔)2018年2月22日,山東省蓬萊市李愛榮女士走完了她人生最後一程,實現了遺體、角膜雙捐獻。熱心公益,無私奉獻生於1956年的李愛榮是蓬萊市紅十字會辦公室工作人員熟悉的熱心阿姨,這源於她養了一個熱心公益的好兒子—蓬萊仙境救援隊隊長袁平先。
  • 生命定格81歲,醫學專家捐獻遺體成為「大體老師」
    「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獻者的尊稱,他們讓學生能在最接近真實的人體上進行模擬手術訓練。對醫學生來說,他們是無言的良師,是感知生命的領路人。20日的課堂上,學生們迎來一位令人尊敬的「大體老師」——韓湘君教授。韓湘君曾長期在上海市盧灣區婦幼保健院(現已併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黃浦分院)工作,是知名婦科主任醫師。
  • 6年時間 這對夫妻帶動164人成捐獻遺體志願者
    「挽救別人的生命,也是延長自己的生命。」每當被問及為什麼要投身遺體捐獻公益事業,62歲龔光榮總是這樣回答。從兒子捐獻遺體到夫婦二人籤署遺體捐獻志願書,再到帶動周邊164名群眾加入遺體捐獻志願者的行列,他們用愛為生命續航的故事,讓無數人為之動容。
  • 讓生命更有意義 嘉興夫妻同籤遺體捐獻協議傳遞愛心
    日前,在某慈善機構組織的一場公益活動上,就有一對夫妻道出了這樣的感慨,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夫妻倆都是遺體捐獻志願者。  據介紹,這位女性遺體捐獻志願者名叫桂曉梅,今年44歲,目前是建設街道黨政辦主任。記者通過採訪了解到,關於籤訂遺體捐獻協議,對桂曉梅及丈夫來說,並不是心血來潮,而是他們心裡早就有這樣的想法了。
  • 重慶一對夫婦6年帶動164人成為遺體捐獻志願者
    已年過六旬的龔光榮夫婦和遺體捐獻志願者們身著白色體恤衫,鞠躬、默哀,目送重慶醫科大學遺體接受站的車輛遠去…… 對於龔光榮夫婦來說,這樣的告別並不顯得沉重。「挽救別人的生命,也是延長自己的生命。」每當被問及為什麼要投身遺體捐獻公益事業,龔光榮的回答樸實而動人。
  • 重慶江津:一對夫婦6年帶動164人成為遺體捐獻志願者
    已年過六旬的龔光榮夫婦和遺體捐獻志願者們身著白色體恤衫,鞠躬、默哀,目送重慶醫科大學遺體接受站的車輛遠去…… 對於龔光榮夫婦來說,這樣的告別並不顯得沉重。「挽救別人的生命,也是延長自己的生命。」每當被問及為什麼要投身遺體捐獻公益事業,龔光榮的回答樸實而動人。
  • 為生命接力! 青島市市立醫院25名醫護籤下遺體捐獻申請
    11月5日,一場以「急診生命+」為主題的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籤約活動舉辦,來自市立醫院東院急診科的24名醫護人員和1名職工家屬填寫了《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申請表》,並申請成立志願服務隊,宣傳和普及器官捐獻知識,用他們的實際行動,表達對生命的尊重,青島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現場受理申請,並頒發了志願捐獻榮譽證書。
  • 醫學專家捐獻遺體成為「大體老師」
    「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獻者的尊稱,他們讓學生能在最接近真實的人體上進行模擬手術訓練。對醫學生來說,他們是無言的良師,是感知生命的領路人。20日的課堂上,學生們迎來一位令人尊敬的「大體老師」——韓湘君教授。韓湘君曾長期在上海市盧灣區婦幼保健院(現已併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黃浦分院)工作,是知名婦科主任醫師。
  • 捐獻遺體,是一種什麼感受?
    回到家裡,我告訴女兒,我決定將來捐獻我的遺體,簡化所有的程序,取消所有的開銷。社會資源咱管不了,家庭資源先節省下來。2018年11月23日,女兒陪我去辦理了遺體捐獻手續。哈爾濱地區的遺體捐獻接收工作設在哈爾濱醫科大學解剖學館,遺體接收後由哈爾濱醫科大學用於教學實驗。工作人員說,以前每年只有幾個捐獻者,這些年漸漸多了起來。遺體接收後可能用來製作標本,也可能用於解剖學教學。遺體完成教學實驗後,將由民政部門負責火化工作,不留骨灰。
  • 79歲老黨員劉家成圓生前夙願:捐獻遺體,做最後一次貢獻
    在他去世後,兒女遵從父親生前意願:將遺體捐獻給醫學事業,為國家貢獻最後一份力量。而2020年7月30日,一紙遺體(角膜)捐獻榮譽證書成為他為社會做的最後一次貢獻。看著父親的日記和一摞摞榮譽證書,劉東荔感慨萬千:「由於工作性質的原因,父親經常去外地出差,一走就是很久。在我的印象中,父親的身影總是忙碌的。從未聽父親講過牢騷話,什麼時候都把公事看得比家事重要,一心撲在工作上,很少顧得上家,家裡的事幾乎都甩給了母親。」
  • 「當我離開,把愛留下」22歲女大學生捐獻角膜遺體
    陳琦媽媽籤署角膜遺體捐獻志願書。 紅網時刻1月6日訊(通訊員 楊麗紅)「當我離開,把愛留下」,22歲的女大學生陳琦一直催媽媽聯繫省城長沙紅十字會。
  • 安慶88歲老黨員捐獻遺體讓生命永續光彩
    親人們在悲痛之餘實現了他的最後一樁心願:將其遺體無償捐獻給社會。方榮長老人也因此成為該隊首例成功捐獻遺體的志願者。1933年11月出生的方榮長是安徽巢湖人,經濟師,1951年參加工作,1974年入黨,1993年退休,歷任鑽工、調撥員、後勤科副科長、指導員等職。兩年前老伴去世後,也就從那時起,方老心中萌生了捐獻遺體的想法。
  • 退休教師捐獻遺體,留下生命最後「饋贈」
    12月4日,在河北醫科大學人體解剖教研室門前,上百位陶雅會老師的學生、朋友聚集在這裡,送別這位去世後將遺體捐獻給河北醫科大學遺體捐獻中心的大愛老師。從事教師行業36年的陶雅會桃李滿天下,她將畢生精力獻給了教育事業,「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是她作為人民教師的座右銘。在生命的最後,她又決定捐獻遺體,為社會做出了她最後的貢獻。
  • 遺體和器官捐獻有關問題解答
    1.遺體和器官捐獻的法律依據是什麼?  答:目前國家尚未出臺全國統一的遺體和器官捐獻法律法規。2005年9月1日,福建省人大常委會頒布實施《福建省遺體和器官捐獻條例》,規範我省的遺體和器官捐獻工作。目前,實施有關遺體捐獻的地方性法律法規的有上海、北京、天津、重慶、深圳、青島、寧波等城市。  2. 遺體和器官捐獻的決定權是誰?
  • 填寫登記表 百年後捐獻遺體
    社會做點貢獻……」11月27日,在遺體捐獻申請登記表和志願書上簽字蓋章後,楊海成這樣告訴記者。即將過去的2020年對他來說,經歷疫情後更明白了生命的意義,也完成了百年後捐獻遺體的心願。  61歲的楊海成是舞陽縣蓮花鎮拐子王村人,有一兒一女,均已成家立業。如今,子女在外打拼,他和老伴在家照顧兩個孫子。11月27日,在市紅十字會為楊海成舉行的申請志願捐獻遺體登記儀式上,記者見到了楊海成。雖說楊海成已經61歲,但從精神面貌和身體狀況上看,大家都覺得他也就五十來歲。
  • 今年仙遊新增3人登記器官遺體捐獻
    今年仙遊新增3人登記器官遺體捐獻 2020-11-27 11: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饋贈生命最後禮物 鹽城市一位七旬老人離世捐獻遺體
    7月23日下午,在辦理完遺體捐獻移交手續後,72歲的「三無」(指城鎮居民中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贍養人和撫養人
  • 一對母女同時登記捐獻遺體 遺體器官捐獻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近期,泉州網報導了市民無私捐獻遺體或登記成為捐獻器官遺體志願者的新聞,引起廣泛關注。昨日上午,村務工作者洪如萍主動來到南安市紅十字會辦公室辦理登記器官捐獻。而在9月4日,市民黃女士與女兒也一同到南安市紅十字會填寫了《福建省自願捐獻遺體登記表》,並完成了網上遺體捐獻志願登記。她們是南安市今年線下登記捐獻器官或遺體的第13位、14位、15位志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