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目!退休教師捐獻遺體,留下生命最後「饋贈」

2021-01-12 騰訊網

「親愛的陶老師,您一路走好!」最愛她的學生為老師送去了最後的祝福。12月4日,在河北醫科大學人體解剖教研室門前,上百位陶雅會老師的學生、朋友聚集在這裡,送別這位去世後將遺體捐獻給河北醫科大學遺體捐獻中心的大愛老師。

從事教師行業36年的陶雅會桃李滿天下,她將畢生精力獻給了教育事業,「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是她作為人民教師的座右銘。在生命的最後,她又決定捐獻遺體,為社會做出了她最後的貢獻。

2017年,陶雅會老師被確診為肺癌晚期,經歷了4年與病魔的頑強鬥爭後,終因治療無效於2020年12月2日凌晨去世,她用生命最後的餘暉奉獻給了社會,丈夫李進華也在妻子無私奉獻精神的感染下,進行了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石家莊新聞網記者 雙鵬飛 攝影報導)

在河北醫科大學人體解剖教研室門前,上百位陶雅會老師的朋友學生前來送別。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大連八旬退休女教師捐獻遺體
    11 月 19 日晚 10 時,一位從事一輩子教書育人的退休老教師湯廣芝,在這寒冷的冬夜,離開了人世 …… 享年 81 歲。人世間,老人家把畢生的愛都給了自己的學生,可謂桃李滿天下;離開後,讓她的學生沒想到的是:老人早已立下遺囑,把遺體捐獻給醫學教育事業。
  • 重慶68歲退休教師捐獻眼角膜,讓光明延續
    近年來,隨著遺體器官捐獻宣傳的不斷深入,在捐贈者的推動下,人們在思想上對遺體器官捐獻的認同度也越來越高,很多的志願者在紅十字會和醫學院或者通過「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微信公眾號進行登記。近日,68歲退休教師鄧祥碧將眼角膜捐獻給重慶市紅十字愛爾眼庫,終於完成了他生前的最後一個願望。
  • 生命落幕時的美麗饋贈 陝西省又有16人登記捐獻人體器官
    熱點追蹤 熱線電話029-8888000013人組團登記人體器官捐獻生命落幕時,他們願意給世間最美麗的饋贈。在11月24日的志願登記人體器官捐獻現場,洋溢著濃濃的愛。
  • 饋贈生命最後禮物 鹽城市一位七旬老人離世捐獻遺體
    7月23日下午,在辦理完遺體捐獻移交手續後,72歲的「三無」(指城鎮居民中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贍養人和撫養人
  • 79歲老黨員劉家成圓生前夙願:捐獻遺體,做最後一次貢獻
    在他去世後,兒女遵從父親生前意願:將遺體捐獻給醫學事業,為國家貢獻最後一份力量。而2020年7月30日,一紙遺體(角膜)捐獻榮譽證書成為他為社會做的最後一次貢獻。看著父親的日記和一摞摞榮譽證書,劉東荔感慨萬千:「由於工作性質的原因,父親經常去外地出差,一走就是很久。在我的印象中,父親的身影總是忙碌的。從未聽父親講過牢騷話,什麼時候都把公事看得比家事重要,一心撲在工作上,很少顧得上家,家裡的事幾乎都甩給了母親。」
  • 生命「最後的饋贈」 向遺體捐獻者們致敬
    近幾年,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殯葬觀念的移風易俗,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去世後將器官、遺體捐獻出去,用這種特別的方式來幫助更多的人,延續生的希望。最近,南通和常州就有多位老人加入到遺體捐獻志願者的隊伍中。
  • 遺體捐獻 讓生命開啟第二次旅程
    在濟南,像他這樣的還有一群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遺體(角膜)捐獻志願者」。洞悉生命的意義,他們想用自己最後的光和熱,為他人延續生命。他要是糊弄我,陽奉陰違,最後不給我執行,不就白搭了」。在遺體(角膜)捐獻登記表上,他勾選了三項:角膜、遺體和器官。「死了捐出器官,生命還能用另一種方式延續。現在技術發達了,一個角膜能讓好幾個人恢復光明,多好!」成為志願者後,裴風岐才知道以前出現過悔捐的情況,醫院的車到了,家屬不願意,最後只能空車返回。
  • 「遺體捐獻」是生命至高價值的最美詮釋
    點擊滄州市紅十字會官網的「網上紀念園」欄目,出現一面醒目的紀念牆,這裡是為紀念滄州地區遺體捐獻者而設立的網上紀念碑。在眾多人名中,「白志強」的名字赫然在目。12月9日23時,黃驊市舊城鎮白莊村73歲的孤寡老人白志強在市博愛醫院去世,生前他做出了一個令人敬佩又感動的決定——捐獻遺體,成為黃驊第一例遺體捐獻者。
  • 用生命傳遞愛!西安又有16人組團登記捐獻人體器官
    生命落幕時,他們願意給世間最美麗的饋贈。在11月24日的志願登記人體器官捐獻現場,洋溢著濃濃的愛。  1.路英傑 60歲 西安 退休  「本來是想捐獻遺體,現在想把器官也捐獻了。我一直崇尚醫生這個職業,但沒能如願。希望自己走了後,遺體能夠作為無語良師,給醫學研究作貢獻。」  2.田蘭蓉 56歲 西安 退休  「想把我的器官,包括眼角膜以及遺體全部捐獻出去,給其他人帶來光明,遺體可以供解剖研究。」
  • 日照女教師無償捐獻遺體,讓5名患者獲「重生」!
    2020年4月10日,日照市五蓮縣第二例器官遺體無償捐獻者王秀奎,在山東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重症監護室堅持了四天,走完了她人生的最後一程,將生命定格在了52歲。她的家人強忍悲痛,按照她生前的意願進行了器官和遺體捐獻程序,完成了她最後的遺願。
  • 生命向生命致敬 -- 福壽園參與遺體(器官)捐獻事業的公益創變
    整個雕塑組合寓意奉獻者獻出自己所有的一切,但留下了精神財富,奉獻美德充溢與天地之間,恰如當年謝麗娟會長所寫的提詞「精神與日月同輝 愛心與天地共存」。 從1981年的4個姓名,到今天11座石碑,累計鐫刻9892個名字。這片奉獻之碑,始終在無聲詮釋著捐獻者對生命最後歸宿的理解,令人肅然起敬。
  • 安慶88歲老黨員捐獻遺體讓生命永續光彩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2021年1月9日8時50分,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24地質隊(記者註:駐地池州)88歲退休幹部、老黨員方榮長在安慶市地質新村家中走完了他的人生最後一程。親人們在悲痛之餘實現了他的最後一樁心願:將其遺體無償捐獻給社會。
  • 遺體捐獻--讓生命之光延續
    水母網02月24日訊(通訊員 孫美潔)2018年2月22日,山東省蓬萊市李愛榮女士走完了她人生最後一程,實現了遺體、角膜雙捐獻。熱心公益,無私奉獻生於1956年的李愛榮是蓬萊市紅十字會辦公室工作人員熟悉的熱心阿姨,這源於她養了一個熱心公益的好兒子—蓬萊仙境救援隊隊長袁平先。
  • 「當我離開,把愛留下」22歲女大學生捐獻角膜遺體
    陳琦媽媽籤署角膜遺體捐獻志願書。 紅網時刻1月6日訊(通訊員 楊麗紅)「當我離開,把愛留下」,22歲的女大學生陳琦一直催媽媽聯繫省城長沙紅十字會。
  • 蘇州大學退休教授張欽捐獻遺體角膜,其一生從事解剖教學工作
    蘇州大學退休教授張欽捐獻遺體角膜,其一生從事解剖教學工作 馬力/@央視新聞 2018-10-10 16:42
  • 生命定格81歲,醫學專家捐獻遺體成為「大體老師」
    「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獻者的尊稱,他們讓學生能在最接近真實的人體上進行模擬手術訓練。對醫學生來說,他們是無言的良師,是感知生命的領路人。20日的課堂上,學生們迎來一位令人尊敬的「大體老師」——韓湘君教授。韓湘君曾長期在上海市盧灣區婦幼保健院(現已併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黃浦分院)工作,是知名婦科主任醫師。
  • 75歲老黨員捐獻遺體和眼角膜 德州市登記在冊的捐獻者199例
    張一貴捐獻證書「我覺得我身體不行了,抓緊聯繫市紅十字會吧,把我的遺體和眼角膜捐獻出去,為社會做些貢獻。」這是75歲的退休老人張一貴去世前兩天對兒女們說的話。11月21日19:30,老人安詳平靜地走完了他的一生,遵照老人的遺願,家人將其遺體和眼角膜捐獻給了山東大學齊魯醫院。
  • 95歲老人去世後遺體捐獻 他要讓生命更有意義
    2月2日上午9點15分,95歲高齡的俞老伯在浙江省榮軍醫院(嘉興市第三醫院)大橋分院——嘉興老年病醫院的病房中走完了生命的最後一程。與其他辭世老人不同的是,他的遺體將被送到浙江大學醫學院。  俞老伯是嘉興三院退休職工俞忠良的父親,生前便決定死後要將自己的遺體捐給國家,希望在醫學教育和科研領域派上用場。
  • 「當我離開,把愛留下」!22歲女大學生捐獻角膜遺體,眼看著流淚
    #健康守護者##湖南醫聊超能團##長沙愛爾眼科#「當我離開,把愛留下」,22歲的女大學生陳琦一直催媽媽聯繫省城長沙紅十字會。1月4日下午5點,陳琦媽媽輾轉通過長沙市紅十字會,電話裡強烈表達了陳琦角膜遺體捐獻的意願:「她想要在她還活著的時候親自籤署志願書,她知道自己的病治不好了,但她還很年輕,想要把角膜留在世上,幫助別人看見這個世界,用另一種方式活下去,遺體捐出來做醫學教研,用最後的力量做一些真正有意義的事。」 1月5日凌晨零點02分,陳琦因搶救無效不幸去世,生命永遠定格在22歲。
  • 安徽:120名志願者在太和籤遺體(器官)志願捐獻承諾書
    截至今年5月份,太和縣已有133人成功辦理了遺體(器官)志願捐獻登記手續,實現遺體(器官)捐獻10例,遺體(器官)捐獻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形成了獨特的「太和現象」。2012年4月,太和縣原政法委副書記、安徽炎黃律師事務所原黨支部書記苗為民把自己的遺體(器官)作為最後一筆黨費捐獻出來,感動了無數人。太和縣紅十字會以此為契機,及時成立了太和縣紅十字會遺體(器官)捐獻志願服務隊暨苗為民愛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