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貴捐獻證書
「我覺得我身體不行了,抓緊聯繫市紅十字會吧,把我的遺體和眼角膜捐獻出去,為社會做些貢獻。」這是75歲的退休老人張一貴去世前兩天對兒女們說的話。11月21日19:30,老人安詳平靜地走完了他的一生,遵照老人的遺願,家人將其遺體和眼角膜捐獻給了山東大學齊魯醫院。
張一貴(一排右二)全家福
4年前成為捐獻者
生如夏花之絢爛,逝如秋葉之靜美。11月23日上午,記者來到德城區張一貴老人家。雖然老人遺體已被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接走,但家裡的親戚朋友還是聚在一起,為老人默哀追思。「雖然昨天在醫院裡,大家都已經跟父親的遺體進行告別,但大家還是要到家裡來,一起懷念父親。」張一貴的女兒張威說,父親的做法讓親戚朋友們感到由衷的敬佩,「我們都為父親感到自豪。父親的思想是高尚的行為是偉大的,我們敬佩他!」
張一貴老人生前是德州武城縣交通局退休老幹部。退休後,他便從武城搬到德城區居住,平時沒事他常在小區門口坐著,和傳達室裡物業人員相處聊天,在得知小區裡水電費收繳不太順利時,他便自告奮勇挨家挨戶收費,「父親的腿不太好,不能走遠路,但幫助小區居民,他從來沒含糊過。」張威告訴記者,「父親曾是退伍軍人,從16歲參軍就一直接受黨的教育,身體力行,努力維護一個黨員的形象,對社會上的不良現象嫉惡如仇。他身體一直很好,2013年,他突然表示要在自己去世之後捐獻遺體和眼角膜。我們全家因為對捐獻不了解,也因為死亡是不確定的,就找各種理由拖延不去辦理登記手續,結果父親非常生氣,命令我弟弟馬上去辦。我們只得遵照父親的意思進行了捐獻登記,他才安下心來。」張威說,從小父親就教導自己和弟弟,要做對社會有貢獻的人,他有這樣的想法,自己雖然不意外,但心理上有些壓力。
「當時,老張的身體很好,因為年輕時當兵,體格非常健康,他突然有這樣的想法,雖然我和孩子們都贊同,但都覺得是很遙遠的事。」張一貴的妻子王金芝說,「他總是說人啊,死了就是一堆肉,燒了就什麼都沒了,不如留下點有用的給需要的人,那樣就好像我還活著,這多好呀!我們大家都被說服了同意捐獻。」
家人說,張一貴從年輕就是一個特別熱心的人
「再用余力為世人做件實事」
記者在張一貴家發現,很多家具都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桌上還擺放著一臺老式收音機,「父母一生的生活都比較節儉,在他們心裡覺得什麼東西都有價值,不要輕易浪費,他認為衣服太多穿不破就丟是很大的浪費,日子過得得有品質,這和花多少錢沒關係。」張威說,父親總會將節省下來的錢幫助有困難的人。「只要聽說老家親戚家裡有困難,他就會主動提出幫忙。」張威說,「近五年來,父親就不讓我們給他買新衣服了,很多衣服的邊都磨破了,可他硬是不讓買。我們不想穿的衣服他總是讓給他留著。」
2017年7月張一貴發現自己痰中帶血,家人帶他去醫院檢查時發現自己患上了肺癌,他的第一反應就是勸慰家人,「不要傷心,有病治病,如果治不好,也不要過度傷心,想著等我離世後,將我的遺體捐獻了。」說到這兒,張威的鼻尖紅了,眼裡噙滿淚水。在很多人看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死後軀體完整才算體面離開,但張一貴僅用幾句樸實的話語為自己的行為作註解:「人都死了,是火化或者是解剖又怎麼會知道呢?與其送去火化,不如拿去做醫學研究,讓別人能少受一點病痛的折磨。」張一貴經常給兒女說的話就是:「我是個小人物沒有太大的作為,死了就再為社會做點貢獻。」
「父親離去,我們的心裡感覺有些突然,心情十分悲痛。但他的遺願我們都尊重和支持,捐獻遺體和角膜為我國醫學教育、科學研究和延續他人的光明,貢獻了父親的最後一份力量,這也是生命的另一種延續。父親對我們及我們的後代的影響是深遠的。」張威哽咽著說。
我市已有17人捐獻遺體
11月21日19:30,張一貴平靜地走完了他的一生。根據老人的遺願,他的家人立即告知了市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紅會工作人員協助聯繫了遺體接收單位。22日上午9時左右,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遺體接收站的工作人員趕到了德州。在進行了簡短的遺體告別儀式後,齊魯醫院遺體接收站完成了遺體角膜接收事宜。
「志願捐獻、延續生命、奉獻社會已在我市蔚然成風。」市紅十字會相關負責人說,目前,德州市登記在冊的遺體(角膜)器官捐獻志願者199例,截至11月24日,包括張一貴老人在內,我市已有17人成功捐獻遺體,26人捐獻角膜,3人捐獻器官。該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到紅十字會辦理遺體捐獻登記的市民明顯增加。國家鼓勵遺體捐獻,有意願的市民可到戶口所在地或常住地紅十字會辦理遺體(角膜)器官捐獻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