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歲老黨員劉家成圓生前夙願:捐獻遺體,做最後一次貢獻

2020-12-01 德州新聞網

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湯錦瑤

7月29日晚8點,晚風帶走了白天的悶熱,也接走了79歲的老黨員劉家成。在他去世後,兒女遵從父親生前意願:將遺體捐獻給醫學事業,為國家貢獻最後一份力量。

奉獻精神,是留給兒女最寶貴遺產

「每個人出生的家庭是無法選擇的,家庭對成長的影響也是無法避免的。在今後生活道路怎麼走?做什麼樣的人?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己選擇的。」劉家成從年輕時,就有寫日記的習慣,這是他在日記本上寫的第一句話。「我的爺爺奶奶都是老黨員、老八路,受他們影響,父親也一心向黨,並於197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8月2日,劉家成的女兒劉東荔忍著悲傷,整理著父親的遺物,整整一個抽屜擺滿了父親的榮譽證書,「先進生產(工作)者」「雙文明職工」「先進工會工作者」「德城區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優秀幹部」……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劉家成幾乎每年都會因工作突出獲得表彰。而2020年7月30日,一紙遺體(角膜)捐獻榮譽證書成為他為社會做的最後一次貢獻。

看著父親的日記和一摞摞榮譽證書,劉東荔感慨萬千:「由於工作性質的原因,父親經常去外地出差,一走就是很久。在我的印象中,父親的身影總是忙碌的。從未聽父親講過牢騷話,什麼時候都把公事看得比家事重要,一心撲在工作上,很少顧得上家,家裡的事幾乎都甩給了母親。」

在劉家成的兒女看來,奉獻是父親留給他們最寶貴的財富。

捐獻遺體,讓生命留下「最後饋贈」

1997年6月30日,在水電十三局三分局擔任宣傳科科長、高級政工師的劉家成正式辦理了退休手續,結束了40年的工作。對他來說,這並不是對社會做貢獻的一個句號,而是另一個轉折。1998年4月,他被德城區聘為社會監督員;2003年2月,他被德州市文明辦聘為「三城聯創」社會監督員;2007年11月,被德州市城管局聘請為社會監督員。這些社會職責讓退休後的劉家成更忙碌起來,面對家人的不解,他卻說:「我要對得肩頭上的責任和使命。」

談到老人捐獻遺體的舉動,劉東荔回憶道,早在5年前,老人就有這種想法,「我死後就沒有再為社會做貢獻的機會了,就讓自己的遺體捐贈後用於醫學吧。」當時,孩子們聽後一笑了之,沒當回事。誰料,隨後幾年,老人對遺體捐獻一事卻更執著。

今年初,劉家成因心臟病住院,他再次向兒女提及了捐獻遺體的事情。「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如果到時候我的眼角膜能讓有需要的人重見光明,那就太有價值了。」劉家成生前最引以為豪的是他是一名老黨員。他說,作為一名老黨員,活著時,應為社會多作貢獻;去世後,把遺體捐贈了,為醫學事業盡微薄之力,這些都是自己的心願。

一生節儉,不設靈堂身後事從簡

「父母一生節儉,他早就叮囑過,他的一切身後事都從簡,不能鋪張浪費,也不收禮,也不讓設靈堂。」劉東荔說,父親再三強調,疫情期間更要響應國家號召。「父親曾說過,他一生都不願意為別人添麻煩,在這方面更是沒有過多的要求。」

7月29日晚8時,劉家成靜靜地走了。按照老人的生前意願,家屬第一時間與德州市紅十字會取得聯繫,辦理捐獻相關事宜。

據了解,截至目前,我市遺體(器官)捐獻累計登記285例,共實現60例。「劉家成老人走了,但是他用自己的方式詮釋了一位老黨員、老幹部的價值所在,讓自己的生命和精神在奉獻中得到延續和傳承。」德州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表示,劉家成老人的善舉,將帶動更多的愛心人士參與這項功德無量的事業,為挽救更多患者生命奉獻大愛,為醫學發展加油助力。」

相關焦點

  • 安慶88歲老黨員捐獻遺體讓生命永續光彩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2021年1月9日8時50分,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24地質隊(記者註:駐地池州)88歲退休幹部、老黨員方榮長在安慶市地質新村家中走完了他的人生最後一程。親人們在悲痛之餘實現了他的最後一樁心願:將其遺體無償捐獻給社會。
  • 75歲老黨員捐獻遺體和眼角膜 德州市登記在冊的捐獻者199例
    張一貴捐獻證書「我覺得我身體不行了,抓緊聯繫市紅十字會吧,把我的遺體和眼角膜捐獻出去,為社會做些貢獻。」這是75歲的退休老人張一貴去世前兩天對兒女們說的話。11月21日19:30,老人安詳平靜地走完了他的一生,遵照老人的遺願,家人將其遺體和眼角膜捐獻給了山東大學齊魯醫院。
  • 湖南57歲老黨員捐獻角膜遺體 兒子幫他重溫入黨誓言
    華聲在線7月2日訊「爸爸病重期間對我說,他是一名有25年黨齡的老黨員,深受黨的教導,也深受黨的恩惠。希望捐出自己的角膜和遺體供醫學研究,把有用的器官捐獻給需要幫助的人。」今日,石城哽咽回憶父親臨終時的囑咐。建黨99周年之際,他幫爸爸石磊重溫入黨誓言,履行莊嚴承諾。
  • 潤康苑社區走訪慰問遺體捐贈老黨員
    捐獻遺體作人道奉獻,利國利民為社會造福。1月7日,棲霞區馬群街道潤康苑社區紅十字會開展走訪慰問社區老黨員活動,在此過程中,社區書記孟繁榮了解到老黨員帶動其女兒自願參與遺體捐獻,令人十分動容。現場,孟書記首先與老黨員進行了親切地交談,詳細了解老同志身體及生活狀況,悉心詢問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需要幫助,社區會給予積極的支持。交談過程中,孟書記了解到,老黨員自願參與了遺體捐獻,並展示了捐贈證書。對於一般的老年人來說,最忌諱的就是談生死,但老黨員卻很豁達,表示捐贈遺體能為現代科學醫療事業做出貢獻,對陌生患病朋友給予切實幫助,用感恩回饋社會。
  • 百歲老軍醫葉惠方去世 傾其所有一生捐獻
    我的遺體,請你們送給病理科……」今天,這位幾乎捐光了家中所有錢物的老人,完成了一生最後一次捐獻:捐出自己。讓我們記住她——葉惠方,我軍著名婦產科專家,一名老黨員,一名心懷善舉的中國軍人。享年100歲。解放軍總醫院百歲專家葉惠方因病去世,生前她要求將遺體捐獻醫學研究——傾其所有
  • 日照女教師無償捐獻遺體,讓5名患者獲「重生」!
    2020年4月10日,日照市五蓮縣第二例器官遺體無償捐獻者王秀奎,在山東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重症監護室堅持了四天,走完了她人生的最後一程,將生命定格在了52歲。她的家人強忍悲痛,按照她生前的意願進行了器官和遺體捐獻程序,完成了她最後的遺願。
  • 填寫登記表 百年後捐獻遺體
    社會做點貢獻……」11月27日,在遺體捐獻申請登記表和志願書上簽字蓋章後,楊海成這樣告訴記者。即將過去的2020年對他來說,經歷疫情後更明白了生命的意義,也完成了百年後捐獻遺體的心願。  61歲的楊海成是舞陽縣蓮花鎮拐子王村人,有一兒一女,均已成家立業。如今,子女在外打拼,他和老伴在家照顧兩個孫子。11月27日,在市紅十字會為楊海成舉行的申請志願捐獻遺體登記儀式上,記者見到了楊海成。雖說楊海成已經61歲,但從精神面貌和身體狀況上看,大家都覺得他也就五十來歲。
  • 捐獻遺體的15歲少年:要去醫院做讓人尊敬的「大體老師」
    15歲的松華是首鋼醫院安寧療護病房開設以來,第一個捐獻遺體的未成年人,也是安寧療護病房中年齡最小的病人,在這個病房,曹鳳陪伴他走完了人生最後一段旅程。曹鳳大夫知道,到了要提醒父母和孩子準備告別的時候了,她把松華的父母叫到談話室,囑咐他們,最後一段時光,不要再給孩子和自己留下遺憾,淚流滿面的媽媽這時對曹鳳大夫提出,他們決定,把松華的角膜捐獻給能用上的病人,遺體捐獻給醫學院。
  • 大愛無聲,81歲醫學教授捐獻遺體給醫學生上「最後一課」[圖]
    「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贈者的尊稱,他們是醫學生「無言的良師」,也是醫學生感知生命的領路人。這堂課更特殊之處在於,同學們迎來的這位「大體老師」,也是他們的醫學前輩、同行。她就是韓湘君教授,著名的婦科專家。
  • 生命「最後的饋贈」 向遺體捐獻者們致敬
    近幾年,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殯葬觀念的移風易俗,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去世後將器官、遺體捐獻出去,用這種特別的方式來幫助更多的人,延續生的希望。最近,南通和常州就有多位老人加入到遺體捐獻志願者的隊伍中。
  • 饋贈生命最後禮物 鹽城市一位七旬老人離世捐獻遺體
    7月23日下午,在辦理完遺體捐獻移交手續後,72歲的「三無」(指城鎮居民中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贍養人和撫養人
  • 老夫妻倆共同申請捐獻遺體
    今年50歲的張鷹在合肥某單位工作,今年4月5日,張鷹的母親、79歲的楊君鶴在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離世。與其他人不同,張鷹沒有撥打殯儀館的電話,而是撥打了安徽省紅十字會遺體捐獻中心安徽醫科大學登記接受站的電話。雖然當天正好是清明小長假,安醫大登記接受站的工作人員還是迅速趕到了醫院,舉辦完捐獻遺體儀式後,工作人員將楊君鶴的遺體帶走。
  • 93歲離休幹部昨捐獻遺體 20多位醫學院大學生獻花
    昨天下午,一場特殊的告別儀式——93歲離休幹部王培孔老人的遺體告別暨捐獻儀式在紹興文理學院醫學院舉行。社會各界代表出席了儀式,20多位紹興文理學院臨床醫學專業的大學生敬獻菊花。  王培孔老人生於1924年11月,山東泰安人,1946年2月入伍,1947年2月入黨,曾任嵊縣副縣長、紹興市糧食局局長等職,1985年9月離休。
  • 長沙46歲女子捐獻遺體角膜,最後一條微信讓人淚目
    在生命的最後,她給我發了一條微信,說她死而無憾,要將遺體捐獻給紅十字會,器官用於救治患者,遺體用於科研和教學。她來得平凡,去得偉大!」今日,說起捐獻遺體器官的妻子蔣琳鳳,歐陽貴東淚如雨下。 沒有隆重的葬禮,沒有滿目的輓聯,就連最後的告別都是匆匆。
  • 他生前捐獻880萬,死後捐遺體,一件毛衣穿二十年,被稱布衣院士
    臨終前他籤下遺體捐贈卡,將遺體無償捐獻給了醫學事業,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把自己能擁有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身體都捐了出去。盧永根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的祖籍在廣東花都,生於香港,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受派遣回到廣州。1983年,他擔任華南農業大學院長。
  • 遺體捐獻 讓生命開啟第二次旅程
    去年6月,裴風岐陪老伴參加好友徐凱心臟移植重生一周年感恩慶典,倆人被觸動了,作出了遺體捐獻登記的決定。「以前也聽說過遺體捐獻,有這麼個概念,但是比較模糊,他(徐凱)前年做的換心手術,去年周年紀念的時候請大家一起去見證,他們祖孫三代一起做了登記,我們很受觸動。」袁桂芳說。
  • 「遺體捐獻」是生命至高價值的最美詮釋
    點擊滄州市紅十字會官網的「網上紀念園」欄目,出現一面醒目的紀念牆,這裡是為紀念滄州地區遺體捐獻者而設立的網上紀念碑。在眾多人名中,「白志強」的名字赫然在目。12月9日23時,黃驊市舊城鎮白莊村73歲的孤寡老人白志強在市博愛醫院去世,生前他做出了一個令人敬佩又感動的決定——捐獻遺體,成為黃驊第一例遺體捐獻者。
  • 生命定格81歲,醫學專家捐獻遺體成為「大體老師」
    「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獻者的尊稱,他們讓學生能在最接近真實的人體上進行模擬手術訓練。對醫學生來說,他們是無言的良師,是感知生命的領路人。20日的課堂上,學生們迎來一位令人尊敬的「大體老師」——韓湘君教授。韓湘君曾長期在上海市盧灣區婦幼保健院(現已併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黃浦分院)工作,是知名婦科主任醫師。
  • 殘障小夥申請捐獻遺體 「證明殘疾人可為社會做貢獻」
    原標題:身殘志堅 申請捐獻遺體夢想終實現「每個人都有夢想,我最大的願望,就是百年之後能把我的遺體器官捐獻出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回報社會,我要證明殘疾人也可以為社會做貢獻」。這位說話不太利索,手腳不聽使喚的人叫吳五四,今年37歲,家住宣州區向陽鎮魯溪村。
  • 「當我離開,把愛留下」22歲女大學生捐獻角膜遺體
    陳琦媽媽籤署角膜遺體捐獻志願書。 紅網時刻1月6日訊(通訊員 楊麗紅)「當我離開,把愛留下」,22歲的女大學生陳琦一直催媽媽聯繫省城長沙紅十字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