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湯錦瑤
7月29日晚8點,晚風帶走了白天的悶熱,也接走了79歲的老黨員劉家成。在他去世後,兒女遵從父親生前意願:將遺體捐獻給醫學事業,為國家貢獻最後一份力量。
奉獻精神,是留給兒女最寶貴遺產
「每個人出生的家庭是無法選擇的,家庭對成長的影響也是無法避免的。在今後生活道路怎麼走?做什麼樣的人?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己選擇的。」劉家成從年輕時,就有寫日記的習慣,這是他在日記本上寫的第一句話。「我的爺爺奶奶都是老黨員、老八路,受他們影響,父親也一心向黨,並於197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8月2日,劉家成的女兒劉東荔忍著悲傷,整理著父親的遺物,整整一個抽屜擺滿了父親的榮譽證書,「先進生產(工作)者」「雙文明職工」「先進工會工作者」「德城區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優秀幹部」……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劉家成幾乎每年都會因工作突出獲得表彰。而2020年7月30日,一紙遺體(角膜)捐獻榮譽證書成為他為社會做的最後一次貢獻。
看著父親的日記和一摞摞榮譽證書,劉東荔感慨萬千:「由於工作性質的原因,父親經常去外地出差,一走就是很久。在我的印象中,父親的身影總是忙碌的。從未聽父親講過牢騷話,什麼時候都把公事看得比家事重要,一心撲在工作上,很少顧得上家,家裡的事幾乎都甩給了母親。」
在劉家成的兒女看來,奉獻是父親留給他們最寶貴的財富。
捐獻遺體,讓生命留下「最後饋贈」
1997年6月30日,在水電十三局三分局擔任宣傳科科長、高級政工師的劉家成正式辦理了退休手續,結束了40年的工作。對他來說,這並不是對社會做貢獻的一個句號,而是另一個轉折。1998年4月,他被德城區聘為社會監督員;2003年2月,他被德州市文明辦聘為「三城聯創」社會監督員;2007年11月,被德州市城管局聘請為社會監督員。這些社會職責讓退休後的劉家成更忙碌起來,面對家人的不解,他卻說:「我要對得肩頭上的責任和使命。」
談到老人捐獻遺體的舉動,劉東荔回憶道,早在5年前,老人就有這種想法,「我死後就沒有再為社會做貢獻的機會了,就讓自己的遺體捐贈後用於醫學吧。」當時,孩子們聽後一笑了之,沒當回事。誰料,隨後幾年,老人對遺體捐獻一事卻更執著。
今年初,劉家成因心臟病住院,他再次向兒女提及了捐獻遺體的事情。「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如果到時候我的眼角膜能讓有需要的人重見光明,那就太有價值了。」劉家成生前最引以為豪的是他是一名老黨員。他說,作為一名老黨員,活著時,應為社會多作貢獻;去世後,把遺體捐贈了,為醫學事業盡微薄之力,這些都是自己的心願。
一生節儉,不設靈堂身後事從簡
「父母一生節儉,他早就叮囑過,他的一切身後事都從簡,不能鋪張浪費,也不收禮,也不讓設靈堂。」劉東荔說,父親再三強調,疫情期間更要響應國家號召。「父親曾說過,他一生都不願意為別人添麻煩,在這方面更是沒有過多的要求。」
7月29日晚8時,劉家成靜靜地走了。按照老人的生前意願,家屬第一時間與德州市紅十字會取得聯繫,辦理捐獻相關事宜。
據了解,截至目前,我市遺體(器官)捐獻累計登記285例,共實現60例。「劉家成老人走了,但是他用自己的方式詮釋了一位老黨員、老幹部的價值所在,讓自己的生命和精神在奉獻中得到延續和傳承。」德州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表示,劉家成老人的善舉,將帶動更多的愛心人士參與這項功德無量的事業,為挽救更多患者生命奉獻大愛,為醫學發展加油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