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晚報掌上長沙11月23日訊(全媒體記者 楊雲龍 通訊員 潘愛華 楊麗紅)「琳鳳堅強樂觀,與病魔鬥爭了4年!這一路上,我們一起攜手挺到現在很不容易。在生命的最後,她給我發了一條微信,說她死而無憾,要將遺體捐獻給紅十字會,器官用於救治患者,遺體用於科研和教學。她來得平凡,去得偉大!」今日,說起捐獻遺體器官的妻子蔣琳鳳,歐陽貴東淚如雨下。
沒有隆重的葬禮,沒有滿目的輓聯,就連最後的告別都是匆匆。2020年11月21日凌晨3時,在長沙市三真康復醫院的病房,年僅46歲的蔣琳鳳因患癌症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在愛人的陪伴下,她安詳地閉上了眼睛。
「我清楚我快離開人世....謝謝親愛的老公在我生病四年裡不離不棄陪伴、治療和關愛,我已不能陪你了,也不能在人生路上拼博奉獻了。我死後,請將我的遺體無償捐獻紅十字會,器官用於救治患者,遺體用於科研和教學。死而無憾!蔣琳鳳。」這是蔣琳鳳在生命的最後給丈夫發來的微信。人生如白駒過隙,在時間的長河中,短短的文字記載著夫妻兩人與病魔鬥爭的深刻記憶,更濃縮了夫妻兩人深厚的情意與念掛,讓人無不動容。
「尊敬的捐獻者家屬:蔣琳鳳女士自願去世後捐獻遺體和角膜,造福社會。她的大愛情懷、偉大義舉將永遠受到人民的緬懷和讚揚!下面讓我們三鞠躬......」當日上午11時,湖南省紅十字角膜捐獻愛爾眼科接收站、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的工作人員及蔣琳鳳的親朋好友向她告別,之後她被專車接回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按照蔣琳鳳生前的意願,她珍貴的眼角膜將捐贈給湖南省紅十字角膜捐獻愛爾眼科接收站用於救助眼疾患者,遺體則捐贈給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供醫學研究和教學,成為眾多醫學生的「無語良師」,醫學生們將從她的身上認識第一根血管、辨別第一根神經……
「生命得以升華,愛心永留人間。琳鳳是湖南邵陽人,1974年出生的她在大學學習的是法律專業,她與鄰居相處融洽,在家尊老愛幼。她與我身體都不太好,這四年來我們相互扶持,與病魔鬥爭度過了很多難忘的日子。希望她在天之靈,可以看到她的這份遺留在人間的大愛。從某種意義上說,她還在這個世界,這對我來說也是一個堅強活下去的理由!」蔣琳鳳的丈夫歐陽先生在遺體捐獻確認書上簽字並按下手印後說。
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負責遺體捐獻事宜的潘教授介紹:「沒有解剖學就沒有醫學,遺體是醫學教研的『活教材』,是醫學教學的重要支撐。遺體捐獻是目前獲得人體解剖教學標本的唯一合法渠道。但遺憾的是,與巨大的醫學需求相比,遺體捐獻缺口十分大,用於解剖教學的遺體標本更是一具難求,不少老師只能採用『數字人』教學。但數位化教學再好,也替代不了真實的人體教學。」
據悉,有意願成為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的民眾,可關注「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微信公眾號進行登記。需要說明的是,進行捐獻志願登記只是一種個人意願與愛心的表達,真正完成遺體器官捐獻不僅需要符合一定的醫學、倫理條件,還必須經過家人的書面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