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獻遺體角膜成為「大體良師」 長沙一女子離世前最後一條微信讓人...

2020-12-04 華聲在線

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 李琪 通訊員 潘愛華 楊麗紅 實習生 龍飛鵬

「琳鳳堅強樂觀,與病魔鬥爭了4年!在生命的最後,她給我發了一條微信,希望將遺體捐獻給紅十字會,器官用於救治患者,遺體用於科研和教學。她來得平凡,走得卻不平凡!」11月23日,說起捐獻遺體器官的妻子蔣琳鳳,歐陽貴東淚如雨下。

沒有隆重的葬禮,沒有滿目的輓聯,就連最後的告別都是匆匆。11月21日凌晨3時,在長沙市三真康復醫院的病房,年僅46歲的蔣琳鳳因患癌症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在愛人的陪伴下,她安詳地閉上了眼睛。

留給愛人的最後一條微信令人淚目

「我清楚我快離開人世……謝謝親愛的老公在我生病四年裡不離不棄陪伴、治療和關愛,我已不能陪你了,也不能在人生路上拼搏奉獻了。我死後,請將我的遺體無償捐獻紅十字會,器官用於救治患者,遺體用於科研和教學。死而無憾!蔣琳鳳。」這是蔣琳鳳在生命的最後給丈夫發來的微信。短短的文字記載著夫妻兩人與病魔鬥爭的深刻記憶,更濃縮了夫妻兩人深厚的情意與念掛,讓人動容。

21日上午11時,湖南省紅十字角膜捐獻愛爾眼科接收站、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的工作人員及蔣琳鳳的親朋好友向她告別。按照蔣琳鳳生前的意願,她的眼角膜將捐贈給愛爾眼科接收站用於救助眼疾患者,遺體則捐贈給湘雅醫學院供醫學研究和教學,成為眾多醫學生的「大體良師」,醫學生們將通過她的身體認識血管、辨別神經……

丈夫:從某種意義上說她還在這個世界

「生命得以升華,愛心永留人間。琳鳳是湖南邵陽人,1974年出生的她在大學學習的是法律專業,她與鄰居相處融洽,在家尊老愛幼。四年來我們相互扶持,與病魔鬥爭度過了很多難忘的日子。這份遺留在人間的大愛,從某種意義上說她還在這個世界,對我來說也是堅強活下去的理由!」蔣琳鳳的丈夫歐陽貴東在遺體捐獻確認書上簽字並按下手印後說。

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負責遺體捐獻事宜的潘教授介紹:「沒有解剖學就沒有醫學,遺體是醫學教研的『活教材』,是醫學教學的重要支撐。遺體捐獻是目前獲得人體解剖教學標本的唯一合法渠道。但遺憾的是,與巨大的醫學需求相比,遺體捐獻缺口十分大,用於解剖教學的遺體標本更是一具難求。」

有意願成為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的民眾,可關注「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微信公眾號進行登記。需要說明的是,進行捐獻志願登記只是一種個人意願與愛心的表達,真正完成遺體器官捐獻不僅需要符合一定的醫學、倫理條件,還必須經過家人的書面同意。

相關焦點

  • 長沙46歲女子捐獻遺體角膜,最後一條微信讓人淚目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11月23日訊(全媒體記者 楊雲龍 通訊員 潘愛華 楊麗紅)「琳鳳堅強樂觀,與病魔鬥爭了4年!這一路上,我們一起攜手挺到現在很不容易。在生命的最後,她給我發了一條微信,說她死而無憾,要將遺體捐獻給紅十字會,器官用於救治患者,遺體用於科研和教學。她來得平凡,去得偉大!」
  • 衡陽47歲尿毒症患者捐獻角膜遺體,已助兩人重見光明
    三湘都市報1月15日訊(記者 田甜 潘愛華 楊麗紅)「我想將自己的遺體和眼角膜捐獻給有用的人。」這是47歲患有尿毒症的衡陽女子楊萍留在世間最後一個願望,1月11日,她的生命被病毒按下了終止鍵,今天,記者從省紅十會字了解到了她的故事。
  • 醫學專家捐獻遺體成為「大體老師」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內,一堂特殊的授課正在進行——同學們沒有端坐在課桌邊,而是集體肅穆站立。這堂課的「老師」也沒有站在講臺上,而是靜靜地「躺」在儲櫃裡——其被稱為「大體老師」。「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獻者的尊稱,他們讓學生能在最接近真實的人體上進行模擬手術訓練。
  • 大愛無言,感恩良師 | 溫醫大學子開展」大體老師」家屬探訪活動
    會上,開展「大體老師」家屬探訪活動的同學們分享了近5個月以來他們走訪遺體捐獻志願者家屬過程中形成的感人故事。樸實真摯的話語娓娓道來,「無言良師」的事跡徐徐展開,平凡生命最後的閃光把人間照亮,這份彌足珍貴的無私精神,感動著一批又一批的醫學學子。
  • 生命定格81歲,醫學專家捐獻遺體成為「大體老師」
    新華社上海11月21日電(記者郭敬丹)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內,一堂特殊的授課正在進行——同學們沒有端坐在課桌邊,而是集體肅穆站立。這堂課的「老師」也沒有站在講臺上,而是靜靜地「躺」在儲櫃裡——其被稱為「大體老師」。
  • 溫州舉行首對「大體老師」夫妻捐獻儀式
    溫州首對耄耋夫婦相約離世後做「大體老師」章克光和陳翠茶是一對革命伴侶,兩位老人離休後,定居在溫州鹿城。今年6月,在溫州醫科大附二醫的某病房裡,溫州市紅十字承啟榮光志願服務隊為病床上90歲高齡的章克光老人提前頒發了《浙江省遺體(組織)捐獻證書》。
  • 大體老師,醫學院的無言良師
    經過上學期系統解剖課的理論學習後,他們走入了地下一層的解剖實驗室,開始面對大體老師——那些為了科學研究與醫學教學捐獻了自己遺體的無言良師。  正是有了這些良師的奉獻,才使得醫學生們對於人體構造,解剖操作上有了最為豐富的知識攝入。為了表示對於這些特殊老師的尊重,每位學生在第一次操作前都會進行簡潔而肅穆的默哀儀式。
  • 月圓人傷別,離世後,他成為一名大體老師
    月圓人傷別,離世後,他成為一名大體老師 2020-04-15 18: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緬懷「大體老師」 北京已有2962人實現遺體捐獻
    今天上午,北京市紅十字會和北京解剖學會在北京市長青園骨灰林生命紀念碑前,舉辦了具有特殊意義的追思會,悼念志願捐獻遺體的逝者。位於北京市長青生命紀念園生命紀念碑前,多了許多黃白相間的鮮花。今天,來自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衛生職業學院、燕京醫學院6所醫學院校的師生、醫務工作者和北京市紅十字會志願者代表聚集在此,深情緬懷遺體捐獻的「大體老師」們。「大體老師」 ——醫學界對志願遺體捐獻者的最高稱謂,為人類衛生健康事業無私獻身的精神,不僅受到醫藥衛生院校廣大師生的崇敬,同時也被越來越多的社會公眾所理解和敬仰。
  • 「當我離開,把愛留下」22歲女大學生捐獻角膜遺體
    陳琦媽媽籤署角膜遺體捐獻志願書。 紅網時刻1月6日訊(通訊員 楊麗紅)「當我離開,把愛留下」,22歲的女大學生陳琦一直催媽媽聯繫省城長沙紅十字會。
  • 長沙縣學子一條朋友圈引發愛心接力 7校友登記遺體器官捐獻
    近日,長沙縣大二學生陳皓欣在微信上發了一條朋友圈,分享自己完成人體器官捐獻的信息。很快,這條朋友圈就引發連鎖反應,短短兩天內,該校6名學子和校友接連進行了人體遺體(角膜)、器官捐獻登記。&nbsp&nbsp&nbsp&nbsp陳皓欣就讀於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酒店管理專業。
  • 饋贈生命最後禮物 鹽城市一位七旬老人離世捐獻遺體
    7月23日下午,在辦理完遺體捐獻移交手續後,72歲的「三無」(指城鎮居民中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贍養人和撫養人
  • 22歲女大學生捐獻角膜遺體,眼看著流淚
    1月4日下午5點,陳琦媽媽輾轉通過長沙市紅十字會,電話裡強烈表達了陳琦角膜遺體捐獻的意願:「她想要在她還活著的時候親自籤署志願書,她知道自己的病治不好了,但她還很年輕,想要把角膜留在世上,幫助別人看見這個世界,用另一種方式活下去,遺體捐出來做醫學教研,用最後的力量做一些真正有意義的事。」 1月5日凌晨零點02分,陳琦因搶救無效不幸去世,生命永遠定格在22歲。
  • 捐獻遺體的15歲少年:要去醫院做讓人尊敬的「大體老師」
    (健康時報記者 韋川南)松華遺體的角膜被取走的時候,北京大學首鋼醫院腫瘤科副主任醫師曹鳳沒去,她坐在辦公室,眼淚難以自控地流個不停。「原本是想最後再去送送他,但那一刻真正到來的時候,還是太心痛,沒辦法去看。」曹鳳對健康時報記者說。
  • 溫州捐贈遺體5年僅1例 瞿佳呼籲遺體捐贈立法
    這位老人叫徐啟榮,瑞安市陶山鎮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他將遺體捐贈給溫州醫科大學,作為醫學教學研究之用。  據了解,自溫州市啟動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以來,溫州捐贈遺體的也僅徐啟榮一人。  無言良師  「我願意將自己角膜捐獻給需要的人,將遺體捐獻給溫州醫學院,給醫學研究作點貢獻。
  • 捐獻遺體以供教學的「大體老師」值得尊敬,做事莫讓其家人寒了心
    「大體老師」是醫學院學生對遺體捐獻者的尊稱。其實不光是醫科學生,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對無私捐獻遺體以供教學的逝者心存敬意。沒有他們,往小裡說就完不成對醫學生的培養,往大裡說則是缺失了守護生命的重要一環。「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贈者的尊稱。
  • 遺體捐獻 讓生命開啟第二次旅程
    在濟南,像他這樣的還有一群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遺體(角膜)捐獻志願者」。洞悉生命的意義,他們想用自己最後的光和熱,為他人延續生命。他要是糊弄我,陽奉陰違,最後不給我執行,不就白搭了」。在遺體(角膜)捐獻登記表上,他勾選了三項:角膜、遺體和器官。「死了捐出器官,生命還能用另一種方式延續。現在技術發達了,一個角膜能讓好幾個人恢復光明,多好!」成為志願者後,裴風岐才知道以前出現過悔捐的情況,醫院的車到了,家屬不願意,最後只能空車返回。
  • 重病後,湖南22歲女大學生想親自籤名捐獻角膜遺體,可惜走得太突然
    22歲的女大學生陳琦一直催媽媽聯繫省城長沙紅十字會。1月4日下午5點,陳琦媽媽輾轉通過長沙市紅十字會聯繫上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遺體捐獻接收站,電話裡強烈表達了陳琦捐獻角膜遺體的意願。陳琦媽媽說,女兒想要在她還活著的時候親自籤署志願書,她知道自己的病治不好了,但她還很年輕,想要把角膜留在世上,幫助別人看見這個世界,用另一種方式活下去,遺體捐出來做醫學教研,用最後的力量做一些真正有意義的事。1月5日凌晨零點02分,陳琦因搶救無效不幸去世,生命永遠定格在22歲。媽媽根據女兒生前的願望,馬上與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遺體捐獻接收站取得聯繫。
  • 捐獻遺體、角膜 東營六旬石油人周新善有大愛!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李欣 通訊員 張惠 東營報導  11月14日15點45分,東營區紅十字會張惠接到周新善妻子鄒花香的電話,表示周新善剛剛去世,請他們來接受角膜和遺體同時,為家屬發放捐獻榮譽證書和紀念碑。  19點55分,山東省眼科醫院趕到濱海醫院,對家屬表示慰問後,向家屬解釋角膜摘取方式和下一步如何使用,雙方籤字辦理了捐獻和接受手續,順利摘取了眼角膜。  20點40分,濱州醫學院煙臺校區趕到濱海醫院,負責接受遺體的醫護人員向家屬表達了深深的謝意和敬意。隨後,與家屬辦理了遺體捐獻和接受手續。
  • 年輕時為國灑熱血,百年後獻遺體!8位老兵登記遺體捐獻,並得到一個...
    ,他也想把這一理念傳播給更多戰友。 經重慶市紅十字會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與重慶市遺體器官捐獻緬懷紀念園(璧山西郊福壽園)進行協商後,向老人們承諾,能夠實現這個願望! 15日當天,當場填寫捐獻登記表的有8名老兵,更多是將捐獻登記錶帶回家,他們說,爭取說服家人支持捐獻,鼓勵更多的人都來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