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另一種方式活著!65歲孤寡老人捐獻角膜,讓2位病患重見光明

2020-12-04 湘湘帶你看社會

長沙愛爾眼科醫院角膜移植專家王科華主任為患者手術角膜移植術後醫生為王阿姨檢查眼睛長沙愛爾眼科醫院角膜與眼表專科主任王叢香教授看診

11月16日上午,經過3個多小時的手術,來自邵陽武岡48歲王阿姨以及湘西鳳凰40歲楊大姐成功移植角膜,將重見光明。

而這兩片珍貴的眼角膜,來自湖南長沙一名65歲的無兒無女的老人。

受捐者等待一個月,等來老人的眼角膜

王阿姨的媳婦表示,她婆婆10月中旬在菜園裡摘菜,不小心被茄子葉刮到左眼。

「當時就說感覺不舒服,好像有東西掉在眼睛裡了,她就用手背揉了揉。後來越發的難受,整個腦袋都疼得不行。」

於是她趕緊帶著婆婆去附近的診所治療,開了不少的藥和眼藥水,可幾天過去了,王阿姨左眼非但沒有好轉的跡象,反而更加嚴重了。

10月下旬,王阿姨在家人的陪伴下,前往長沙愛爾眼科醫院求治。

角膜與眼表專科副主任醫師王科華仔細查看後,確診王阿姨左眼真菌性角膜炎,需要儘快進行角膜移植手術,否則將永遠失去光明。

幸運的是,僅僅一個月,醫生告知有合適的眼角膜。

「再晚一個星期,我媽媽就要摘掉眼球了。」

對於老人的捐獻,王阿姨及其家人都非常感激!

百年之後,我也將捐獻眼角膜

在病房,另外一位受捐者楊大姐也表示對眼角膜捐贈者的感激之情。

「覺得自己非常幸運,有很多患者可能要等上好幾年才能等到一個眼角膜,我11月11日到的長沙愛爾眼科醫院,不到一周就安排了手術。」

楊大姐說,小時候由於意外跌入火坑,燒傷左眼導致視力一直低下,此次她的左眼角膜穿孔,做手術之前視力僅剩光感。

讓楊大姐更為感動的是,由於家境貧困她拿不出手術費,長沙愛爾眼科醫院工作人員為其申請了專項的救助基金——「你是我的眼」貧困角膜盲症患者公益救助,減免了30000元的手術費用助她重見光明。

「說實在的,除了感謝我無以為報。希望自己將來也能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吧。」

楊大姐表示,等到哪一天自己去世時,也會把眼角膜捐獻出來。

出現角膜病症切勿拖延不治

王阿姨跟楊大姐所患的真菌性角膜炎,在農村並不鮮見。

長沙愛爾眼科醫院角膜與眼表專科主任王叢香教授介紹,以前也接診過幹農活時被玉米葉劃傷或被稻穀彈到後,治療不及時而造成真菌性角膜潰瘍甚至穿孔的患者。

「並不是所有人都像她們一樣幸運,能夠做角膜移植手術成功保住眼睛。」

王叢香教授表示,這背後的原因一方面是眼角膜的稀缺,還有就是患者的就醫意識不夠。

她強調,如果眼睛受傷或發現眼部有疼痛、流淚,發紅髮癢,視力下降或伴有畏光等情況時應及時就醫,避免病情惡化,最終導致失明或摘除眼球。

稀缺的眼角膜背後

「角膜盲」是我國僅次於白內障的致盲性眼病,復明的唯一手段就是角膜移植。

長沙愛爾眼庫主任楊麗紅說道,近年來,由於民眾的接受度、認可度的提升,長沙愛爾眼庫器官或遺體捐獻量在逐漸增長。

「眼庫成立之初每年二三十人,16年開始到現在每年90人左右,可以說是不小的進步。但相比眼角膜的需求量,還遠遠不夠。」

楊麗紅主任說,我國有400-500多萬角膜病致盲患者,且這個數據還在逐年增加。

她呼籲,希望更多的市民加入角膜捐獻者行列,為更多在黑暗中摸索的病患帶來光明。

(編輯zebra。部分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長沙愛爾眼科醫院 李倩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來源:湖南醫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65歲老人捐獻角膜讓2位病患重見光明 醫生呼籲角膜捐獻
    長沙愛爾眼科醫院角膜移植專家王科華主任為患者手術紅網時刻11月23日訊(通訊員 李倩)11月16日上午,經過3個多小時的手術,來自邵陽武岡48歲王阿姨以及湘西鳳凰40歲楊大姐成功移植角膜,將重見光明。而這兩片珍貴的眼角膜,來自湖南長沙一名65歲的無兒無女的老人。受捐者等待一個月 等來老人的眼角膜王阿姨的媳婦告訴記者,她婆婆10月中旬在菜園裡摘菜,不小心被茄子葉刮到左眼。「當時就說感覺不舒服,好像有東西掉在眼睛裡了,她就用手背揉了揉。
  • 55歲的他捐獻角膜讓兩患者重見光明
    27歲的小趙說起父親,眼角馬上就泛起淚光。14日,當得知父親趙鐵軍去世後捐獻的角膜,已成功幫助兩名眼角膜穿孔患者完成移植手術,她和家人悲痛之餘感到十分欣慰。今年55歲的趙鐵軍,生前就職於武鋼中冶技術公司,1998年5月入黨,在職期間曾獲得「優秀共產黨員」「2001年度紅旗班組」等榮譽稱號。
  • 衡陽47歲尿毒症患者捐獻角膜遺體,已助兩人重見光明
    這是47歲患有尿毒症的衡陽女子楊萍留在世間最後一個願望,1月11日,她的生命被病毒按下了終止鍵,今天,記者從省紅十會字了解到了她的故事。2020年12月,重病的楊萍主動聯繫到衡陽市紅十字會,詢問身後捐獻角膜遺體的相關事項。據楊萍生前介紹,她是在2018年3月因腦中風住院接受治療,治療期間又被查出患有尿毒症。隨後的時間裡,她與病魔持續鬥爭,不僅掏空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也耗盡了她的身體。
  • 永州65歲老人捐獻角膜遺體:我看到有的孩子眼睛看不見光明,心中不...
    「看到有的孩子眼睛看不見光明,心中不是滋味。」65歲的周國清老人家住湖南永州藍山,12月24日12時25分,因腦出血搶救無效與世長辭。周老的家屬根據他生前的遺願,第一時間與永州市藍山縣紅十字會取得聯繫,捐獻老人眼角膜和遺體。
  • 人體器官捐獻 用另一種方式活著
    6月11日,是我國第二個人體器官捐獻日,今年的主題為「器官捐獻——我願意」。當天,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舉行主題為「器官捐獻——我並沒有離開,只是用另一種方式活著」的義診活動。不少市民來到現場諮詢,並填寫了《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自願書》。  「現在,我們醫院的器官供給比例達到30:1,患尿毒症需要進行器官移植的病患是最多的,但30個患者裡面只有一人可以得到器官移植。
  • 願留光明在人間 郴州24歲青年捐獻角膜
    紅網時刻11月8日訊(通訊員 周瓊)「我身上唯一沒有被病毒感染的部位就只剩下眼角膜,我希望將我的眼角膜、我的光明捐獻給需要的患者!」這是一位剛滿24歲青年最後的心願。這位青年叫歐陽明,17歲那年在長沙湘雅醫院被確診為郎格罕組織細胞綜合症,這是一種全球罕見的病。
  • 讓全球 180 萬人重見光明的角膜,人人都能捐獻嗎?
    但這個僅2100萬人口的國家,是世界上最大的眼角膜捐獻國。斯裡蘭卡在1961年成立的眼捐獻協會(Eye Donation Society),每年向全世界超過57個國家捐贈3000多個眼角膜,讓無數雙眼睛重見光明。斯裡蘭卡已經向中國20多個城市捐贈了1000多枚眼角膜。那麼,如此重要的眼角膜是如何發揮作用?現階段角膜的捐獻情況又是怎樣?你了解嗎?
  • 重慶愛爾眼庫已讓76人重見光明 貧困患者可獲2.5萬救助
    成功接受眼角膜移植患者比例不足0.25% 據重慶市紅十字愛爾眼庫主任周奇志教授介紹,雖然可以通過角膜移植脫盲脫殘的患者超過200萬人,但實際全國每年成功實施的角膜移植手術僅5000多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大量的角膜病患者來自農村,對角膜移植的了解甚少;另一方面,就是角膜材料本身來源困難,願意捐獻眼角膜的人目前還很少。
  • 捐角膜和遺體 「希望重見光明的人替我看未來」
    長城網邢臺9月7日電(助理記者 劉楊)今年49歲的杜俊壽身患重症,目前正在醫院接受治療。經慎重考慮,他決定在身後捐獻出眼角膜和遺體,為社會做最後的貢獻。昨日,記者走進邢臺市第一醫院病房對他進行了採訪。
  • 我市角膜登記捐獻人數倍增
    在杭州,已有人率先行動了,阿拉寧波何時也能出現這樣的志願者,為千千萬萬失明者重拾光明,大聲地鼓與呼?  文章見報後,社會反響強烈。有50多位讀者報名爭做首批角膜勸捐志願者(現改名為角膜捐獻聯絡員)。5月7日,市紅十字會、市眼庫與城事幫辦聯手成立了我市首個角膜勸捐團體。
  • 一個人器官捐獻最多可以幫助11個人
    浙江在線6月23日訊(錢江晚報記者 侯明明)一位34歲的醫生突發腦溢血離世,他捐獻的器官挽救了4名病患的生命,讓2名病患重見光明。  這件事觸動了東陽一家醫院的醫務工作者們,45人自發自願報名填寫器官捐獻志願書。東陽市紅十字會的器官捐獻志願登記卡都不夠用了,昨天從杭州緊急快遞過來。
  • 史偉雲:讓角膜病患者重見光明—新聞—科學網
    每逢坐診的日子,他更是一分鐘也不願讓患者們多等——史偉雲的患者大多並非本地人,尤其是角膜病患者,約有70%以上來自山東省外。他們當中,不少人已經跑遍了北京、上海等地的知名醫院,最後在那些醫生的推薦下來找史偉雲,帶著困擾多年的疑難病症,也揣著「醫」到病除、重見光明的希望。
  • 將大愛與光明留在人間!47歲尿毒症患者捐獻眼角膜延續光明
    年僅47歲,卻因為尿毒症導致器官衰竭不幸逝世,經歷過於病魔的抗爭,在生命最後的時間裡,她決定用愛回報社會,捐獻自己的角膜與遺體。 2020年12月,楊萍聯繫到衡陽市紅十字會,詢問身後捐獻角膜遺體的相關事項。
  • 廣東省眼庫去年接受800餘例角膜捐獻 患者等兩年
    歌手姚貝娜死後捐出的角膜能幫助7個人重見光明。 C FP圖  日前,青年歌手姚貝娜捐獻了自己的角膜。  1月17日,東莞光明眼科醫院眼底外專科醫生鍾偉友也籤署了志願同意書,決定身後捐獻角膜。正在休婚假的鐘偉友說,「姚貝娜捐獻眼角膜的事件一出來,也讓我很觸動,促使我下了這個決定。」  角膜病是我國主要致盲眼病之一。  角膜移植能夠幫助患者重見光明,手術成功率也達到了九成以上。但有資料顯示,目前,國內約有20個眼庫。但幾乎都是「有庫無角膜」的「空庫」。  因角膜捐獻不足,絕大多數患者只能在黑暗中等待,甚至,這輩子都沒機會再見光明。
  • 堅強母親抗癌半生,捐獻角膜留下光明
    11月9日下午4時02分,揚州高郵市50歲的曹春紅平靜地走了。在高郵市人民醫院重症監護室外的走廊裡,她的兒子陳宇坐在椅子上,悲痛不已。但對於他來說,這時最重要的就是完成母親的心願,捐獻她的眼角膜,給他人帶去光明。「媽媽,放心,我一定會完成你的心願。」陳宇說:「前來送別母親的人特別多,心裡特別感動。母親的生命雖然短暫,但是卻留給我了一輩子的財富,那就是堅強、勇敢、愛心。」「母親30多歲患上癌症,病退後,自己一邊做生意,一邊與病魔作鬥爭。
  • 「當我離開,把愛留下」22歲女大學生捐獻角膜遺體
    陳琦媽媽籤署角膜遺體捐獻志願書。 紅網時刻1月6日訊(通訊員 楊麗紅)「當我離開,把愛留下」,22歲的女大學生陳琦一直催媽媽聯繫省城長沙紅十字會。
  • 21歲小夥患圓錐角膜視力喪失 獲角膜移植重獲光明
    劉明今年21歲,是個長相帥氣的男生,可就在近半年的時間裡,視力驟降,當去眼鏡店配鏡時,右眼的視力竟測不到了。劉明的父親老劉是一名外科醫生,對於兒子的視力變化,他預感應該不是近視這麼簡單。於是,立即帶劉明去當地眼科醫院就診,醫生告訴他們,劉明眼睛為圓錐角膜,右眼急需角膜移植。  由於當地醫療水平以及角膜源不足等情況的限制,他們在等待半年後決定放棄。
  • 我國自主研發的領扣型人工角膜即將上市:讓部分患者重見光明
    原標題: 我國自主研發的領扣型人工角膜即將上市:讓部分患者重見光明  圖說:我國自主研發的人工角膜產品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50多歲的張先生(化名)因氣體爆炸導致重度化學燒傷,眼部受損而失明。11月7日,張先生在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接受了上海首例行領扣型人工角膜植入術,重見光明。手術由該院徐建江教授領銜,聯合洪佳旭副主任醫師共同完成。  「本次手術所植入的這款領扣型人工角膜是我國自主研發的,根據東亞人種眼球較小及相關解剖特徵設計的,手術植入時與患者術眼的契合度很高。
  • 黑龍江角膜捐獻第一人的眼角膜將有望第三次傳遞!
    12月2日,七臺河市勃利縣雙河鎮振興村村民丁鳳芹格外高興,因為她終於完成了自己的心願,籤署了捐獻眼角膜協議。而六年前,她正是因為獲得了這隻眼角膜,才重見了光明。而這一切都源於一個叫閆阿紅的女記者。兩天後,72歲的張子麗重見光明。面對這個色彩繽紛的世界,老人興奮得流下了眼淚。
  • 他們捐獻的器官讓3000多人重獲新生
    21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舉行「生命傳遞,移路相隨」器官捐獻一千例感恩會暨2020年移友會。感恩會邀請器官捐獻者家屬講述他們替逝者捐獻器官的心路歷程,分享他們對生與死的看法。據悉,這一千例器官捐獻使三千多位患者重獲新生,給三千多個家庭帶來了希望。接受器官捐獻者向器官捐獻者親屬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