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我走了,請不要為我難過,因為我把光明留下了,有一雙清澈的眼睛在延續我的生命
易 鶴 文/攝
數九寒冬裡陽光依舊燦爛。12月19日,鎮海九龍湖大同公墓溫暖如春。在藍天白雲的襯託下,公墓內的「寧波市遺體捐獻紀念陵園」顯得格外肅穆。
當天,參加本報城事幫辦·紅十字志願者基地與市紅十字眼庫聯手開展的角膜捐獻參觀紀念活動的70餘位愛心市民來到這裡,向長眠在此的遺體(角膜)捐獻者獻上鮮花。
這些愛心市民的「主力」來自中年「空巢」俱樂部。俱樂部成員清一色是子女在外地求學或就業的「空巢」爸媽。這個「抱團取暖」的幫辦讀者自助組織,自成立以來不斷壯大。他們有一個美好的心願:要把快樂和愛心傳遞給更多的人。
在幫辦「空巢」俱樂部的一周年慶生會上,角膜捐獻志願小組應運而生。
作為小組成立後的首次活動,12月19日當天,有15位「空巢」媽媽集體填寫申請表,光榮地成為了角膜捐獻志願者。「如果有一天,我走了,請不要為我難過,因為我把光明留下了,有一雙清澈的眼睛在延續我的生命」媽媽們飽含深情地說。
面對此情此景,同時受邀參加紀念活動的浙江省角膜捐獻第一人朱強榮激動不已。他說:「寧波角膜登記捐獻發展速度全省罕見,這是善良的寧波人創造的又一個愛心奇蹟」。
愛的號召 一呼百應
今年5月,寧波日報城事幫辦刊發《角膜勸捐誰來做寧波第一人》一文,提出:目前我市角膜供體缺口巨大,眼庫頻頻告急,而破除認識誤區,提升市民的捐獻勇氣需要一批愛心使者。在杭州,已有人率先行動了,阿拉寧波何時也能出現這樣的志願者,為千千萬萬失明者重拾光明,大聲地鼓與呼?
文章見報後,社會反響強烈。有50多位讀者報名爭做首批角膜勸捐志願者(現改名為角膜捐獻聯絡員)。5月7日,市紅十字會、市眼庫與城事幫辦聯手成立了我市首個角膜勸捐團體。
半年多來,首批角膜捐獻聯絡員陸續「上崗」,他們走進醫院發放資料,上門為捐獻者辦理登記……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此後,我市成功捐獻角膜者和登記捐獻角膜的志願者雙雙創下歷史新高。
為進一步推動角膜登記捐獻工作,上周一,本報城事幫辦·紅十字志願者基地又與市紅十字眼庫聯手開展了角膜捐獻參觀紀念活動。
消息發出後,再次引起強烈反響。
原本打算組織40名參觀者,結果一下子來了70多人,不少人還帶上了自己的家屬,租用的大巴也由一輛增加到兩輛。
參加活動的有抗癌明星,有老師,有公務員,有男女朋友,有夫妻,有姐妹。絕大部分年齡都在50歲以下。
給力生命 有你有我
19日上午8時40分,車子從報業集團駛出,一小時後抵達紀念陵園。
紀念陵園依山傍水、風景迤邐。
大家肅立紀念碑前,幫辦·紅十字志願者敬獻了花籃,全體人員恭恭敬敬地三鞠躬,再深情地凝視、閱讀紀念牆上的名字……
「空巢」俱樂部角膜捐獻小組組長「月湖金座」講到她志願捐獻角膜的初衷時,留下了深情的眼淚。
「有一天,我在電視裡看到,一位漂亮的四歲小女孩,因為患角膜疾病左眼已經失明。如果不能及時進行角膜移植,她的右眼很快也會失明,而且是永久失明。女孩的爺爺心急如焚,他說,如果等不到角膜,他願挖出自己的眼睛給孫女。那一刻,我的眼淚不由自主地流了下來,我的心在顫抖,也就是在那一刻,我萌發了要捐獻角膜的想法。」
「月湖金座」說,捐獻角膜,造福他人,需要的僅僅是一點勇氣。她呼籲更多愛心人士行動起來,加入到角膜捐獻志願者隊伍中來。
「月湖金座」的發言感動了許多人,大家紛紛表示支持和鼓勵。
在場的市民傅先生30多歲,已經登記成為了一名角膜捐獻志願者。他說,是勸捐員遭遇重重阻擾依然愛心不改的精神感染了他。於是,他主動報名加入了角膜捐獻志願者。
「我的家人都很支持我,其實許多人之所以畏懼是因為他們對捐獻工作不了解。今天,我還把女朋友帶來了,希望她將來也能加入這個光榮的行列。」傅先生說。
雙破紀錄 再創奇蹟
今年7月,城事幫辦曾刊發消息稱,今年,寧波市紅十字眼庫已經為6位角膜捐獻志願者摘取了角膜。這些角膜重新點燃了12個人的光明世界。這也是自2001年寧波眼庫成立以來,移植最多的一年。與此同時,今年登記的角膜捐獻志願者的數量也創下新高。
今天,我們再次報喜:截至目前,我市已有22人成功捐獻角膜,今年捐獻9人;登記捐獻角膜的志願者達到137人,今年登記73人。
兩項紀錄再次被刷新。
「近一半的捐贈和超過一半的志願者是今年新增的,今年一年的成績接近過去九年的總和,這個成績值得全市人民驕傲。」市紅十字會專職副會長趙雅飛欣喜地說,在我們的文化傳統裡,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過世後要保持遺體完整。為此,過去常常有愛心市民遭遇親情和孝心阻力。然而,今年新增的角膜登記捐獻志願者家人都很理解與支持。「其實,入土為安本質也是心安。時代前行了,更多人開始追求『逝者尊嚴』和『生命傳遞』。」
據悉,與往年相比,今年角膜登記捐獻有兩點不同:一是志願者隊伍年輕化,30歲、40歲的中青年成為登記捐獻的主力,其中不乏80後的身影;二是身體健康者迅速增加,超過新增志願者的一半。
今年角膜登記捐獻人數「井噴」,讓市紅十字眼庫主任、市眼科醫院院長周宏健高興壞了,但欣喜之餘,仍難以安心。
我市現有1萬名角膜致盲者,與百餘名捐獻志願者相比,相差還是太懸殊了!也就是說,復明概率只有1%,寧波的眼角膜需求缺口仍很大。
周宏健說,人口僅1500萬的斯裡蘭卡,角膜捐獻志願者超過500萬人,已向57個國家捐獻了5萬多枚眼角膜。
據悉,去年我市有3000多人因傷害死亡。若能有一半人捐獻角膜,我市每年角膜病致盲者的復明機會將大大增加。
周宏健說,捐獻者年齡在70歲以上的,眼角膜只能用於板層移植,為今後搶救視力做準備,而一些癌症晚期的病人眼角膜也有些受損。最有價值的是70歲以下健康者捐獻的眼角膜,能用於全層移植。他渴盼有越來越多的身體健康的市民加入角膜捐獻這一愛心行列。
新聞連結
城事幫辦呼籲援手——
請支持角膜捐獻專項基金
2007年,一家公司捐贈30萬元,在浙江省人民醫院(浙江省防盲指導中心及眼庫)設立眼角膜捐獻慰藉基金,為100名眼角膜捐獻者(或親屬)提供每人3000元的慰藉金,開創國內先河。
浙江省人民醫院院長指出,基金的設立,不僅給予角膜捐獻者及親屬們精神和經濟上慰問,重要意義在於通過這種載體推動人們觀念的轉變,使越來越多的人加入身後捐獻角膜的行列,從而造福更多繼續角膜移植的患者。
無獨有偶。2008年,青島啟動「佔奇光明救助金」。這個以一位在青島務工的青年的名字命名的救助金背後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2006年,在青島打工的河南濮陽農家小夥子楊佔奇遭遇車禍遇難後,家人把他的眼角膜捐獻出來,讓一位素不相識的患者重見光明,成為青島乃至山東省歷史上第一例實現角膜移植的人。當年,在楊家人的義舉的感召下,青島市有700餘名市民成為青島紅十字會捐獻眼角膜的志願者。
據了解,「佔奇光明救助金」用於幫助貧困的眼角膜患者重見光明、對愛眼護眼知識的宣傳和普及以及進行勸捐眼角膜等公益活動。
據悉,目前,在寧波還沒有這樣的專項救助基金。
周宏健說,從取眼角膜至角膜移植術前需要產生以下費用:聯繫成本(電話、手機費等);善後處理(屍體運輸、焚化、殉葬、慰問費、勞務費);摘除過程(人員成本、如假眼體、耗材、器械及消毒等);保存過程(營養保存液、保存器皿、水電費等);運輸過程(車輛、人員、油費等);消毒過程(消毒液、抗菌素、器械、設備等),金額從5000元到20000元不等。目前醫保項目內沒有眼角膜善後處理保存費用項目。該費用由手術患者與醫院共同來承擔。
另外,角膜移植後需要抗排異藥物服用(如環孢黴素A、FK-506等)價格較高,目前醫院根據10年前與其他城市比較,手術總費用在9000至20000元之間。其中,手術費、住院費用和部分藥費可以由醫保報銷部分費用,報銷額度在2000元左右。
換句話說,移植一隻眼角膜患者至少需要自己支付7000元。
「對於家庭貧困者,這也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周宏健說。
「希望寧波的熱心市民和企業也能伸出援手,為『光明事業』助力,我們願意搭建平臺。」市紅十字會專職副會長趙雅飛說,舉社會之力,才能讓更多人認識到角膜捐贈的意義,讓每一個需要角膜移植的患者重見光明,這也是我們共同的心願。
趙雅飛說,思想觀念的轉變和社會風氣的形成,需要精神召喚和經濟激勵雙管齊下。眾人合力成立這樣的基金,既能關愛角膜捐獻者,又能減輕經濟困難角膜病患者的負擔,希望這一天能早一點到來。(易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