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遺體器官捐獻宣傳的不斷深入,在捐贈者的推動下,人們在思想上對遺體器官捐獻的認同度也越來越高,很多的志願者在紅十字會和醫學院或者通過「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微信公眾號進行登記。
近日,68歲退休教師鄧祥碧將眼角膜捐獻給重慶市紅十字愛爾眼庫,終於完成了他生前的最後一個願望。
鄧祥碧原是某小學的一名老師,自從退休以後,她的人生就開始了新的徵程,做起公益,這一做就是12年。2015年1月,鄧祥碧的老公查出肝癌晚期多次住院,而女兒黑色素痣感染,五次復發,鄧祥碧不但肩負著照顧丈夫和女兒的重擔,還顧及著參加公益活動。
2016年,鄧祥碧經過認真的考慮,正式地填寫了「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書」。她曾寫過這樣一段話,「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是在活天天而已——為了讓自己最後有限的生命活得更有意義,用自己綿薄之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不僅要讓自己活得快樂,還要帶給別人快樂,做到創造快樂,傳遞快樂,共享快樂。」
這十二年的志願者生涯,讓她感到無比充實和快樂,在她的家中有很多榮譽證書和感謝狀。在鄧祥碧離世後,家人們也幫助她完成了眼角膜的捐獻,也為她志願者生涯畫下了圓滿的句號。
此前,97歲的退休教師金江榮也在在離世後捐獻遺體。10多年前,金江榮從報紙和電視上得知遺體捐獻的有關報導。他很受觸動,於是打算自己也投入到這件有意義的事情中。起初,他向家人提出這個想法時,大家以為只是老人一時的想法,根本沒有在意。讓他們沒想到的是,金江榮10多年來從未動搖過捐獻遺體的想法。
金江榮的兒子表示,看到父親始終堅持捐獻遺體的想法後,家人們是不支持的,總覺得人死後還是要入土為安,但是在父親的一再堅持下,也慢慢地改變了主意。經過了解,有許多人都捐獻遺體,他為父親的舉動感到驕傲。
在家人的支持下,金江榮完成了遺體和角膜的捐獻,成為當地迄今為止年齡最大的遺體和角膜捐獻者。
遺體捐獻,是指自然人生前自願表示在死亡後,由其執行人將遺體的全部或者部分捐獻給醫學科學事業的行為,以及生前未表示是否捐獻意願的自然人死亡後,由其家屬將遺體的全部或部分捐獻給醫學科學事業的行為。
在這個世界上,有少數人像鄧祥碧這樣,用生命的餘暉照亮了更多人的生命,雖然這些人很少,但分量卻很重,他們是真的對醫學事業有期待,有信任。而我們要將這份精神弘揚和傳承下去,讓更多人加入到這一隊伍,讓這份愛和光亮傳遞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