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捐出的眼角膜至少可讓兩雙眼睛重見光明

2020-12-05 大豫網

向小佳軒鞠躬告別

安先生籤署捐獻協議

7月15日16時零5分,小佳軒僅28小時的生命凋零

病床上的母親還沒有見過他的樣子

父親則拉著他的小手與之泣別,半小時後——

他留給這個世界

最後的禮物:光明

他捐出的眼角膜至少可讓兩雙眼睛重見光明

他能藉此再看看這個世界嗎?

2012年7月15日18時40分,登封男子安先生將懷抱中的兒子放在育嬰箱中,最後一次拉著兒子佳軒的小手與之告別。

生命已走到終點的小佳軒被推進了登封市中醫院手術室,半個多小時後,小佳軒的眼角膜被取出——這是小佳軒出生僅僅28個小時後留給這個世界的禮物。

記者 袁建龍 通訊員 張朝暉 王曉東

男嬰重病夭折

父親決定捐獻兒子遺體

7月15日上午,安先生剛出生1天的兒子身患重病,雖經多次搶救再次病危,彌留之際,看著孩子的生命已無法挽回,安先生向醫院醫生提出了捐獻孩子遺體的建議。

7月15日16時05分,小佳軒短短1天多的生命走到了終點。「小佳軒走的時候很安詳,沒有太多的痛苦。」登封市中醫院兒科醫生王明花告訴記者。

17時,鄭州市紅十字會的翟振剛當即聯繫有資質的眼科專家和遺體接收人員趕赴登封市中醫院,指導安先生完成了《遺體器官捐獻志願書》的填寫。

「因為佳軒剛剛出生,他的大部分器官沒有發育完全,無法進行移植,但眼角膜組織可幫助眼疾患者重見光明。」翟振剛介紹說,佳軒的遺體可以作為醫學教學。

7月15日18時40分,安先生抱著兒子默默地流著眼淚,仔細地摸了摸兒子細嫩的小手,依依不捨地跟小佳軒做最後的告別。小佳軒的主治醫生和鄭州紅十字會、登封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對著小佳軒的遺體三鞠躬做最後告別,小佳軒被推進手術室完成了眼角膜和遺體的捐獻,經過近半個多小時的器官摘取手術,小佳軒的眼角膜被迅速送往鄭州。

登封市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胡戰雲說,據他所知,出生僅28小時的男嬰小佳軒成為登封第一例、鄭州第八例,河南省乃至全國年齡最小的遺體、眼角膜捐獻者。

面對記者,戰抖的雙手洩露了安先生的悲傷

7月14日12時,6斤的小佳軒在父母的企盼中降生了,佳軒的父親姓安,安先生的妻子在登封市中醫院剖宮產生下了佳軒,然而,孩子出生帶來的喜悅竟是那麼的短暫。醫生發現剛剛出生的小佳軒出現「反應差、呻吟、皮膚青紫」症狀,被診斷出患有肺病窘迫症候群。小佳軒出生後一個半小時即被轉入兒科住院治療,入院時便被下病危通知書,經過數次搶救,小佳軒的病情不見好轉。

15日16時05分,出生僅1天多的男嬰佳軒,還沒來得及見媽媽一面,還沒來得及讓媽媽親一親、抱一抱,還沒來得及睜眼看看這個美麗的世界,就因肺病窘迫症候群造成呼吸衰竭離開人間,走完了短短的一生。

「孩子來到這個世上,還沒有看一眼外面的世界,就這樣心臟就停止跳動了。我想把他眼角膜還有別的器官捐獻給別人,讓他能看一眼外面的世界。」「因為從報紙和電視上看到過類似的報導,所以我有了捐獻孩子器官的想法。」15日下午4時多,記者在兒科醫生病房見到了佳軒父親安先生,得知兒子的眼角膜和遺體可以捐獻,他正安靜在等待著鄭州市紅十字會人員的到來。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戰抖的雙手洩露了他的悲傷。

讓孩子的生命變個方式延續

這是對社會的奉獻,是一種大愛

安先生是一名普通的煤礦工人,他告訴記者,因為剖宮產,妻子還躺在病床上,所以不知道怎麼跟她說。佳軒的媽媽還不知道孩子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怕她傷心。

籤《遺體器官捐獻志願書》需要安先生夫婦兩人的共同籤名,安先生在鄭州市紅十字會翟振剛的陪同下,徵求愛人的意見。「孩子病重沒了,咱把孩子遺體捐獻了吧?」安先生說當他這樣告訴愛人時,妻子愣在那兒,臉上一直沒有表情,安先生問了3次,她才反應過來,說行啊。之後無語。

安先生說他最遺憾的是自己的老婆連一眼都沒有看到過兒子的模樣。他說,他老婆性格內向,但是從兩個月前就已經給孩子起好了名字,叫「佳軒」,早早地也給兒子準備了幾包被子和衣服。他自己最遺憾的是才見兒子3次面,不到10分鐘,一次是剛抱出產房的匆匆一面,一次是孩子出生幾個小時後第二次下病危通知書後去監護室看了5分鐘,第三次是醫生搶救兒子時看了有不到5分鐘的時間。

登封市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胡戰雲安慰他:「孩子雖然不幸去了,但是他的眼角膜可以讓最少兩雙眼睛重見光明,這對孩子來講是個生命的延續,對你們也是個安慰,你們的行為是對社會的奉獻,是一種大愛。」

佳軒的名字將刻在新鄭的公墓

每年清明節均有專人負責掃墓

「今天的捐贈手術非常成功,佳軒的眼角膜是在4個小時內被取出。遺體捐贈對於器官捐贈是有時間限制的,眼角膜捐獻的最佳時間為人死亡後6個小時內,12個小時內是有效時間。」翟振剛告訴記者,佳軒的眼角膜將最少使兩到三人重見光明。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如果成功移植,可以使小佳軒的生命在別的孩子身上得到延續,不僅使他的父母可以得到慰藉,也可以使眼疾患者獲得光明。

「我也是為人父,天下父母心,孩子的離去是他們人生中最大的不幸,我祝福他們今後一切平安順利。」翟振剛哽咽著表示,我們在向逝去的孩子致哀的同時,更向他的父母致敬。由於志願捐獻器官的社會氛圍尚未形成,目前器官移植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現在眼角膜需求量和捐贈數的比例是1000∶1。器官遺體成功捐獻有90%以上是來自於貧困家庭。

「目前我們已對小佳軒的眼角膜進行保存,經過嚴格的甄選後,醫生將選擇合適的病人接受移植手術。」鄭州市紅十字會遺體捐獻負責人翟振剛表示:「眼角膜是很珍貴的,我們將會進行跟蹤,保證無償捐獻無償使用。」

佳軒的遺體暫時放在中醫院,7月17日,鄭州市紅十字會專門給佳軒的父母送來遺體捐贈證書,屆時佳軒的遺體也將運送到鄭州。而佳軒的名字也會被銘刻在紅十字會設在新鄭的一個專門公墓,每年的清明節,紅十字會、醫學工作者、志願者會專門去掃墓。

相關焦點

  • 姚貝娜眼角膜移植給粉絲 剩餘部分還可幫助4人
    對話  「捐出女兒的眼角膜,我們不要鮮花和感謝」  姚峰稱不會去見受捐者,以免給別人壓力  昨天中雪。一夜醒來,江城銀裝素裹,3到4級的北風呼嘯襲人面——農曆馬年最冷的一天,就這樣來了。  這一天,武漢姑娘、歌手姚貝娜病逝後留給人間最後的光明——眼角膜送回家鄉武漢,為一名患者帶來光明,在寒冬湧起一股暖意。  不會去見眼角膜受捐者  「這是一雙美麗的眼睛,明亮清澈;這更是一雙善良的眼睛,眼神中是溫暖跟堅毅。」中央電視臺1月26日的《焦點訪談》,這樣報導歌手姚貝娜病逝後捐獻眼角膜的舉動。
  • 一個眼角膜的「三生三世 」!黑龍江角膜捐獻第一人的眼角膜將有望第三次傳遞!
    12月2日,七臺河市勃利縣雙河鎮振興村村民丁鳳芹格外高興,因為她終於完成了自己的心願,籤署了捐獻眼角膜協議。而六年前,她正是因為獲得了這隻眼角膜,才重見了光明。而這一切都源於一個叫閆阿紅的女記者。一向為別人帶去光明和希望的她,做了一個決定,捐獻自己的眼角膜。把你的眼睛,能看見光明的眼睛,去捐給那些看不到光明的人,讓他們看到祖國美好的大好山川,去享受光明,那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兒啊。2004年11月12日,閆阿紅停止了呼吸。同一天,像她希望的一樣,她的眼角膜被移植成功。
  • 65歲老人捐獻角膜讓2位病患重見光明 醫生呼籲角膜捐獻
    長沙愛爾眼科醫院角膜移植專家王科華主任為患者手術紅網時刻11月23日訊(通訊員 李倩)11月16日上午,經過3個多小時的手術,來自邵陽武岡48歲王阿姨以及湘西鳳凰40歲楊大姐成功移植角膜,將重見光明。而這兩片珍貴的眼角膜,來自湖南長沙一名65歲的無兒無女的老人。受捐者等待一個月 等來老人的眼角膜王阿姨的媳婦告訴記者,她婆婆10月中旬在菜園裡摘菜,不小心被茄子葉刮到左眼。「當時就說感覺不舒服,好像有東西掉在眼睛裡了,她就用手背揉了揉。
  • 捐角膜和遺體 「希望重見光明的人替我看未來」
    經慎重考慮,他決定在身後捐獻出眼角膜和遺體,為社會做最後的貢獻。昨日,記者走進邢臺市第一醫院病房對他進行了採訪。  電視上遺體捐獻故事影響了他  昨天上午的病房裡,正打著吊針的杜俊壽已入睡。其妻王鳳娟說,十年前,丈夫便被確診為直腸癌,前期已做過3次手術。「這次病發是在今年元旦前後,經專家確認,已不適合再手術。」
  • 65歲孤寡老人捐獻角膜,讓2位病患重見光明
    長沙愛爾眼科醫院角膜移植專家王科華主任為患者手術角膜移植術後醫生為王阿姨檢查眼睛長沙愛爾眼科醫院角膜與眼表專科主任王叢香教授看診11月16日上午,經過3個多小時的手術,來自邵陽武岡48歲王阿姨以及湘西鳳凰40歲楊大姐成功移植角膜,將重見光明。
  • 55歲的他捐獻角膜讓兩患者重見光明
    14日,當得知父親趙鐵軍去世後捐獻的角膜,已成功幫助兩名眼角膜穿孔患者完成移植手術,她和家人悲痛之餘感到十分欣慰。今年55歲的趙鐵軍,生前就職於武鋼中冶技術公司,1998年5月入黨,在職期間曾獲得「優秀共產黨員」「2001年度紅旗班組」等榮譽稱號。他患有心臟病還有10年高血壓病史,去年9月,因貧血、肌無力,趙鐵軍緊急入院治療,此後身體狀況每況愈下。
  • 眼角膜捐贈大國斯裡蘭卡:它傷痕累累,卻給世界帶去光明
    雖然人口只有2100萬,斯裡蘭卡卻是世界上最大的眼角膜捐贈國之一。從上世紀60年代起,斯裡蘭卡眼捐獻協會累計向世界50多個國家捐出了4.7萬枚眼角膜。數據顯示,每五個斯裡蘭卡人中,就有一個承諾捐出角膜。
  • 我省首例活體眼角膜移植手術昨成功實施
    兩個陌生人,只為一份「光明」,兩個人的命運緊緊聯結在一起。2月17日上午,移植手術在鄭州同臺進行,南陽好小夥耿斌捐獻的眼角膜成功移植到陌生人眼中,他成為河南活體眼角膜捐獻第一人。  1973年出生的耿斌,是土生土長的南陽人,從小在南召長大,畢業後一直在鄭州工作,如今就職於在港上市的合富輝煌河南公司。
  • 眼角膜不算器官
    、雙腎和肝臟幫助5名患者重獲健康。丈夫遭遇車禍不幸去世 妻子捐獻出他的器官和眼角膜---上周四的一場車禍,讓馬冬花永遠失去了心愛的丈夫汪煌聖。12歲少年張浪,突遇車禍腦死亡,家屬同意將他的肝臟、腎臟、眼角膜無償捐獻(本報7月19日曾報導)。
  • 武漢每年4000人等眼角膜 小夥苦等無果摘眼球
    連結  資料照片:2004年2月21日,湖北巴東縣中醫院46歲的護士王飛越因肺癌去世,生前,她通過本報表達了希望捐贈眼角膜的願望。在本報記者的見證下,她實現了自己的遺願,成功捐出了角膜;她走了,目光依然明亮。
  • 3D列印的眼睛真的可以讓失明人士重見光明嗎?
    智能醫療將會在未來各個方面影響到我們,比如如何讓一名失明人士重見光明,聽起來你可能不太相信,但現代醫學已經給出了一份相對比較滿意的答卷。近日科學家朝打造世上首隻仿生眼又邁進了一步。一旦研製成功,成百上千萬的盲人將有機會重見光明。
  • 6歲女孩離開人世,把眼角膜、大腦都捐了!為何會患上這種病?
    16日下午,浙江省眼科醫院完成了一臺和菲菲有關的手術,一個半小時的眼角膜移植手術很成功,而他(她)也是菲菲眼角膜的第一位受益者。  當他(她)知道捐獻眼角膜的小朋友有一個願望,去動物園、去看北極熊的時候,他(她)鄭重承諾了一聲:「一定會完成小朋友的願望。」
  • 5年前女兒接受腎移植重生,男子意外離世後報恩捐出眼角膜
    在去世後,黎偉的眼角膜,移植給了兩位患者。2014年,患有腎衰竭的黎綺蓉在四處奔波求醫一年多、排隊苦苦等待移植一年多後,終於等到了匹配的腎臟,接受了器官移植手術。「如果有一天我走了,把我身上能用的器官都捐出去吧,別人幫了你,我們也要幫別人。」為了父親生前的這句話,黎綺蓉完成了父親的心願,捐獻了父親的雙眼眼角膜。
  • 科學家將大腦植入物繞過眼睛可使盲人重見光明,治癒失明指日可待
    而由荷蘭神經科學研究所 Pieter Roelfsema 領導的研究小組,通過使用全新解析度的植入物和植入技術、尖端材料工程、微晶片製造和微電子技術,開發出比以前的植入物更加穩定和耐用的設備。當然,這樣的前沿技術更實際的應用場景,還是幫助盲人和視力障礙者重見光明。
  • 讓全球 180 萬人重見光明的角膜,人人都能捐獻嗎?
    但這個僅2100萬人口的國家,是世界上最大的眼角膜捐獻國。斯裡蘭卡在1961年成立的眼捐獻協會(Eye Donation Society),每年向全世界超過57個國家捐贈3000多個眼角膜,讓無數雙眼睛重見光明。斯裡蘭卡已經向中國20多個城市捐贈了1000多枚眼角膜。那麼,如此重要的眼角膜是如何發揮作用?現階段角膜的捐獻情況又是怎樣?你了解嗎?
  • 斯裡蘭卡是世界最大眼角膜捐獻國 被稱為「世界的眼睛」(雙語)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雙語新聞>時政熱點>正文斯裡蘭卡是世界最大眼角膜捐獻國 被稱為「世界的眼睛」(雙語) 2019-04-23 10:08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重慶愛爾眼庫已讓76人重見光明 貧困患者可獲2.5萬救助
    成功接受眼角膜移植患者比例不足0.25% 據重慶市紅十字愛爾眼庫主任周奇志教授介紹,雖然可以通過角膜移植脫盲脫殘的患者超過200萬人,但實際全國每年成功實施的角膜移植手術僅5000多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大量的角膜病患者來自農村,對角膜移植的了解甚少;另一方面,就是角膜材料本身來源困難,願意捐獻眼角膜的人目前還很少。
  • 大學生捐眼角膜未上功德碑 官方:角膜不屬器官
    捐出眼角膜,名字能上功德碑嗎?最終,她的角膜給兩位患者帶去了光明。  一年多過去了,時至今日,李翠的親屬們仍在為她的事情奔波。「捐獻遺體時,省紅會一名工作人員曾承諾今年清明會將李翠的名字刻在福壽園的功德碑上。可現在功德碑上仍沒有她的名字……」李翠的堂哥李釗告訴大河報記者。  承諾為什麼沒能落實?事情卡在了哪個環節呢?記者為此展開了採訪。
  • 30年後重見光明 新疆青年用上我國自主研發人工角膜
    醫生為買吐孫·牙森檢查眼睛我國自主研發改良出的人工角膜,將給在國內近乎於「絕症」的重度角膜盲患者帶來重現曙光的希望。  今年36歲的買吐孫·牙森來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6歲時因「雙眼角膜炎」失明,雙眼視力下降到0.02以下,成為「盲人」。他在烏魯木齊先後兩次接受右眼常規角膜移植手術,並未實現長久性復明。
  • 願留光明在人間 郴州24歲青年捐獻角膜
    紅網時刻11月8日訊(通訊員 周瓊)「我身上唯一沒有被病毒感染的部位就只剩下眼角膜,我希望將我的眼角膜、我的光明捐獻給需要的患者!」這是一位剛滿24歲青年最後的心願。這位青年叫歐陽明,17歲那年在長沙湘雅醫院被確診為郎格罕組織細胞綜合症,這是一種全球罕見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