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貝娜眼角膜移植給粉絲 剩餘部分還可幫助4人

2020-12-05 江西娛樂網

  姚貝娜眼角膜由姚曉明教授護送到武漢

  移植手術大約進行了半小時

  26歲女性受捐者術後走出手術室

  

  網易娛樂1月31日報導「我是第11代武漢人,貝娜是第12代武漢人,她生在武漢,長在武漢。武漢的女兒,要回家的。」姚貝娜1月16日去世當天,她的父親姚峰這樣對武漢晚報記者說。

  昨日中午,貝娜的眼角膜,冒著飛舞的雪花,回到故鄉武漢。

  她匆匆趕回,是為了給一個患者帶去光明。

  昨日下午,在廣州軍區武漢總醫院眼科中心手術室,姚貝娜的部分角膜移植給了一位來自湖南的26歲眼腫瘤患者。專家稱,姚貝娜餘下眼角膜還可以幫助4個人,加上此前深圳和成都的兩名患者,姚貝娜的角膜可能幫助到7名患者。

  11:56

  姚貝娜的角膜抵達武漢

  昨日,得知姚貝娜剩餘的角膜組織將於當天上午送往武漢,武漢晚報記者一早便守候在天河機場。但受雨雪天氣影響,原定於8時30分從深圳飛武漢的航班,一再推遲。

  1月16日,歌手姚貝娜因乳腺癌在深圳去世。按照她的遺願,在她逝世的當天,深圳醫生姚曉明摘取了她的一對眼角膜。完整的角膜直徑約12毫米。第二天,姚醫生將兩隻眼角膜中央的7個毫米組織,分別移植到深圳和成都的兩名患者眼中,讓他們重見光明。剩下的一對環形邊緣角膜,還可以幫助4~5名眼病患者。姚曉明將其送往廣州軍區武漢總醫院,在姚貝娜的故鄉武漢尋找合適的受捐者。

  姚曉明說,選擇武漢,主要是尊重家屬的意願。姚貝娜的父親姚峰提過這個想法,希望受捐者和貝娜年齡相仿,可以陪她走得更遠,看得更清。另外就是希望有武漢的患者,姚貝娜是武漢的姑娘伢,這樣就好像女兒還在身邊。

  上午11時56分,航班降落武漢天河機場。姚曉明懷抱著泡沫保溫箱出現在接機口。擔心角膜有閃失,他一直將盛放角膜的保溫瓶放在隨身的行李箱中,直到下飛機才放入泡沫箱。

  載著姚貝娜眼角膜的中巴車,離開機場,駛向市區。這條路,姚貝娜上大學前曾無數次走過,這一次是如此特別。

  15:30

  受捐者被推進手術室

  按照計劃,有兩個患者要接受姚貝娜的眼角膜:26歲的湖南姑娘周曉(化名)患先天性角膜皮樣瘤,左眼球有一粒花生米大小的腫瘤,影響視力和美觀,6年前在廣州軍區武漢總醫院登記尋找角膜;另一名3歲男童右眼因外傷導致瞼球粘連。但是昨天,由於男童趕往武漢途中感冒發燒,他的手術當日無法進行。

  15時30分,周曉被推進手術室。廣州軍區武漢總醫院眼科主任周和政、副主任周雄、醫生曾波和姚曉明一同進入手術室。專家們先將腫瘤小心剝除,再根據腫瘤挖掉後留下的缺口,將姚貝娜的眼角膜修剪合適後,縫合在缺口上。整個手術大約用了半小時,使用了姚貝娜一片環形邊緣角膜的1/3,相當於小手指指甲蓋的1/3。

  一個年輕女孩守在手術室外。她告訴記者,接受手術的是她的嫂子。前天他們接到醫生電話稱終於有了角膜,當天就趕了過來。「來了之後,我們知道要用姚貝娜的眼角膜,我嫂子也知道。我們很幸運,也很感動!」

  16時左右,左眼裹著紗布的周曉在醫護人員攙扶下走出手術室。她說,當醫生告訴她角膜來自姚貝娜,自己很激動:「我是姚貝娜的粉絲,很喜歡她的歌。我會好好保護這隻眼睛,也要向她學習,學習她這種精神。」

  對話

  「捐出女兒的眼角膜,我們不要鮮花和感謝」

  姚峰稱不會去見受捐者,以免給別人壓力

  昨天中雪。一夜醒來,江城銀裝素裹,3到4級的北風呼嘯襲人面——農曆馬年最冷的一天,就這樣來了。

  這一天,武漢姑娘、歌手姚貝娜病逝後留給人間最後的光明——眼角膜送回家鄉武漢,為一名患者帶來光明,在寒冬湧起一股暖意。

  不會去見眼角膜受捐者

  「這是一雙美麗的眼睛,明亮清澈;這更是一雙善良的眼睛,眼神中是溫暖跟堅毅。」中央電視臺1月26日的《焦點訪談》,這樣報導歌手姚貝娜病逝後捐獻眼角膜的舉動。

  因為姚貝娜的名人身份,這次眼角膜移植手術備受關注,江城所有媒體都提前接到了通知。然而,這並非姚貝娜父親姚峰先生願意看到的。在武漢晚報記者的電話採訪中,他表現出無奈,「這和我們的初衷相悖。成都移植眼角膜時,當我看到鮮花和儀式,受捐者後來還給我打來了電話,說『感謝姚爸、姚媽』,我和貝娜的媽媽心裡都很不是滋味。我們不希望別人對我們感恩戴德,這也不是貝娜希望的。」

  姚峰表示,他不會去見這些眼角膜受捐者,「作為父母,我們也想看看自己女兒的眼睛在別人身上延續,但這樣會給別人壓力。」

  「如果我是受捐者的父母,知道自己孩子得到的眼角膜來自名人,突然要被置身關注之下,今後的工作、生活,該有多大的壓力啊?」姚峰設身處地為受捐者著想:「而且,我一直不希望拔高,貝娜是個公眾人物,對她有關注是在所難免的事,我知道大家的初衷都是好的,都沒有壞心。但在捐獻眼角膜這件事情上,她只是做了一個普通公民回饋社會的事情,和其他捐獻者是一樣的。她是一個非常樸實的孩子,太過拔高也違背她的初衷。」

  希望引起社會關注眼角膜捐獻

  姚貝娜捐獻眼角膜的同意書,是作為父親的姚峰代為籤字,但捐獻這件事,在姚貝娜昏迷之前,一家人就充分討論過。「貝娜在被送進ICU之前的幾天,她說,『爸,其實我不怕死,但我死了,我爸媽怎麼辦?』然後她就哭了。她後來接著說,『我想把遺體捐了』。」

  談起女兒最後的決定,父親姚峰迴憶說,「後來我說癌症患者,癌細胞轉移了,器官都沒有用;乳腺癌不是疑難雜症,遺體也沒有用;可能就只有眼角膜還有用。她就說『那我把眼角膜捐了』。最後,我和貝娜媽媽決定陪著她,身後也把眼角膜捐了。當時還是抱著一絲希望她能好的,就沒有讓她自己籤字,誰知她送進ICU就再也沒有醒過來……」

  2015年1月1日起,我國已全面停止對死囚器官的使用,其中包括眼角膜。而目前,我國正在等待移植眼角膜的眼疾病人有300萬,需要眼角膜移植的患者,可能需要等上兩三年,也有可能永遠失去了重見光明的機會。

  在捐獻眼角膜這件事情上,還有什麼是家人希望看到的?姚峰先生沒有猶豫地說:「希望能引起社會對眼角膜捐獻方面的關注,別的真不希望了。」

相關焦點

  • 年輕歌唱家姚貝娜的眼角膜,去哪兒了?
    參加過中國好聲音,發過專輯,是多起公益事業的愛心大使,2015年被評為「廣東好人」,深受大眾喜愛的音樂家。在2015年1月16日下午16時55分,因乳腺癌復發,於北京大學深圳醫院病逝,無情的病魔奪走了年僅33歲姚貝娜。善良的姚貝娜在她最後清醒時表達了捐獻自己的角膜,而且還叫她的父母在她死後把所有遺物拍賣,得款全部捐獻山區孩子,將自己的愛心留在人間。
  • 第41981號小行星命名為「姚貝娜」 肉眼不可見
    中新社發 李霈韻 攝   本報記者李琦   武漢晚報記者昨天獲悉,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2015年4月4日出版的MPC93071小行星公告裡,將第41981號小行星命名為「姚貝娜」(Yaobeina),這顆小行星由香港天文愛好者楊光宇在2000年12月28日發現。
  • 豬的眼角膜移植給人,可行嗎? - 手機百度
    豬的眼角膜經處理後移植給人,可行嗎?1.眼角膜是怎麼移植的?專家解答:眼角膜是眼睛前端「黑眼球」表面的一層透明的膜性組織,就好像手錶的「錶蒙子」。角膜因為外傷或某些疾病壞了或不透明了,就需要角膜移植手術來「重見光明」,就相當於給手錶換一片新的「錶蒙子」。人體角膜結構上是分層的,前表面的薄層上皮細胞、中央部主要厚度的基質和後表面的單層內皮細胞。
  • 天上有顆「姚貝娜星」 小行星命名權屬於發現者
    原標題:天上有顆「姚貝娜星」   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的消息顯示,第41981號小行星已經被命名為「姚貝娜」(Yaobeina),這顆小行星由香港天文愛好者楊光宇在2000年12月28日發現。據一位科技界專家表示,小行星的命名權屬於發現者。
  • 姚貝娜離世,與你我的關係
    假如一位選秀歌手,身上也顯現這種令人尊敬的氣息和受人崇拜的高貴,我們是不是值得祭奠?     這些天,圍繞歌手姚貝娜的離世,有了太多的思考和爭論。這是好事,我覺得這比起她剛一離世,微博及微信朋友圈刷屏般的追憶、上圖和無病呻吟般的悼念,要深刻了許多。33歲的才氣女孩,病魔就無情地奪走了她年輕的生命,所有人都為之惋惜。
  • 我省首例活體眼角膜移植手術昨成功實施
    2月17日上午,移植手術在鄭州同臺進行,南陽好小夥耿斌捐獻的眼角膜成功移植到陌生人眼中,他成為河南活體眼角膜捐獻第一人。  1973年出生的耿斌,是土生土長的南陽人,從小在南召長大,畢業後一直在鄭州工作,如今就職於在港上市的合富輝煌河南公司。1月11日,在南陽出差時,耿斌撞上空調支架,導致右眼球萎縮,將被摘除。他跟家人商量後,決定無償捐獻眼角膜。
  • 第41981號小行星被命名姚貝娜 餘天文學家楊光宇命名
    北京時間4月9日消息,據NASA公布的消息顯示,第41981號小行星已經被命名為「姚貝娜」(Yaobeina),命名者是香港業餘天文學家楊光宇先生。姚貝娜  美國宇航局網站上這樣介紹姚貝娜:「姚貝娜(1981-2015),一位才華橫溢又充滿勇氣的中國女歌手,曾因在流行音樂方面的造詣屢獲獎項。
  • 第41981號小行星被命名"姚貝娜" NASA贊其事跡
    人民網4月10日訊 據NASA網站消息,第41981號小行星被以日前逝去的中國新生代女歌手姚貝娜的名字命名 (Yaobeina)。 NASA介紹稱80後歌手姚貝娜是「一位才華橫溢又充滿勇氣的中國女歌手,曾因在流行音樂方面的造詣屢獲獎項」。NASA提及其曲《心火》,並講述其與癌症抗爭以及捐獻眼角膜的事跡。
  • 姚貝娜墓地現狀:歌迷祭拜者絡繹不絕,墓旁雕像令人心生憐惜
    2014年春晚,一首《天耀中華》,讓無數人聽得熱淚盈眶,心潮澎湃。那個富有穿透力的聲音唱著:「願你平安昌盛,生生不息啊。」這樣一種撫慰人心的聲音,這樣一張可愛的臉龐,她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33歲。姚貝娜,這個用生命歌唱的可愛女孩,34歲的人生,讓人無限惋惜。2015年,一月十六日,歌手姚貝娜因乳腺癌復發在北京大學深圳醫院病逝。
  • 姚貝娜前主治醫師:姚貝娜這種情況復發的概率不到5%
    但兩周後,姚貝娜又回到了人民醫院。曹迎明回憶說:「我當時還跟她開玩笑:『怎麼過了這麼多天才回來做手術?』,她說上別的醫院看後,還是認為我的診斷和她的自檢情況更符合,而且她覺得我的經驗更豐富些,就很痛快地說要做手術。」
  • 眼角膜不算器官
    ,來自吉林通化的8歲男孩王皓達將在武警總醫院接受器官獲取手術,捐獻他的兩枚眼角膜、雙腎和肝臟幫助5名患者重獲健康。馬冬花表示,捐獻器官和眼角膜也是對他人的一種幫助... - 39歲男子離世捐出所有器官 眼角膜已成功移植新華網山東站 2012年02月29日 09:27
  • 第41981號小行星獲名「姚貝娜」 揭秘小行星命名由來
    1月16日,姚貝娜因患乳腺癌不治去世,據NASA公布的消息顯示,第41981號小行星已經被命名為「姚貝娜」(Yaobeina),這顆小行星由香港天文愛好者楊光宇在2000年12月28日發現。那麼,小行星命名規則及由來又是怎樣的呢?
  • 他捐出的眼角膜至少可讓兩雙眼睛重見光明
    父親則拉著他的小手與之泣別,半小時後——他留給這個世界最後的禮物:光明他捐出的眼角膜至少可讓兩雙眼睛重見光明他能藉此再看看這個世界嗎?「因為佳軒剛剛出生,他的大部分器官沒有發育完全,無法進行移植,但眼角膜組織可幫助眼疾患者重見光明。」翟振剛介紹說,佳軒的遺體可以作為醫學教學。7月15日18時40分,安先生抱著兒子默默地流著眼淚,仔細地摸了摸兒子細嫩的小手,依依不捨地跟小佳軒做最後的告別。
  • 武漢每年4000人等眼角膜 小夥苦等無果摘眼球
    記者金思柳 攝  60歲的楊爹爹已經等了2個多月了,可是還沒有任何眼角膜的消息,他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看到希望的曙光。楊爹爹患上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如今視力下降嚴重,醫生告知藥物已經無法控制病情了,只能做角膜移植手術。  角膜炎把楊爹爹折磨得夠嗆。一把年紀的他每天要買菜、做飯、接送上小學的孫子。由於視力模糊,做家務都得摸著做,因為看不清楚,身上經常被磕得青青紫紫的。
  • 眼角膜脫落如何恢復 手術費用多少
    眼睛受到了外力的重創便會產生一系列的損傷,輕則出現眼睛部位的感染,重則會導致眼角膜脫落。眼角膜脫落的面積已經很大,那麼就要通過修補手術來完成。如果眼睛受傷了,那麼很容易造成眼角膜脫落,到那時候進行手術就為時已晚了,那麼視網膜脫落有哪些症狀呢?來源:站酷我們只有擁有一雙明亮清澈的雙眼,才能夠感受外界的各種色彩,這樣生活才能充滿著趣味,變得豐富多彩。眼睛受到了外力的重創便會產生一系列的損傷,輕則出現眼睛部位的感染,重則會導致眼角膜脫落。
  • 第41981號小行星被命名姚貝娜 化療時獻唱《甄嬛傳》
    美國宇航局網站上這樣介紹姚貝娜:「姚貝娜(1981-2015),一位才華橫溢又充滿勇氣的中國女歌手,曾因在流行音樂方面的造詣屢獲獎項。她有一首歌叫做《心火》,講述她與癌症抗爭的故事。不幸離世後,她捐獻出了自己的眼角膜。」  劉歡在參加活動接受採訪時透露了與姚貝娜合作《甄嬛傳》的細節。劉歡告訴記者「這首歌寫出來後,覺得姚貝娜是最適合的人選。但通過劇組聯繫她時,她已做完手術在化療。」
  • 《移植》:利用幹細胞技術可協助修復受損角膜
    利用幹細胞隱形眼鏡修復受損眼角膜的過程 因眼角膜病變而致盲者出現復明佳音。 術後兩小時即能出院 研究報告在醫學期刊《移植》(Transplantation)上發表。報告稱,患者只需接受局部麻醉,手術後兩小時即能出院。由於治療使用的是患者本身的幹細胞,因此不會出現排斥現象。研究員吉羅拉莫表示:「過程絕對簡易便宜。」
  • 圓錐角膜患者之困:20釐米距離看不清手掌,苦等眼角膜移植
    感謝社區中所有朋友在採訪過程中給與的無私奉獻,感謝王豪、劉汨等報社工作人員對圓錐群體的幫助。張澤後來知道,圓錐角膜的患者大多是像自己這樣的年輕人,有些人正是青春年少時,就走到了失明的邊緣。 所謂圓錐角膜,是一種角膜擴張、中央變薄向前突出,呈圓錐形特徵的眼病,會導致視力受損、出現高度不規則散光。如果未能及時治療,短期內患者將視力驟降,甚至無法通過正常的框架眼鏡進行矯正。發展至後期,可能出現角膜穿孔以致失明,部分患者需要進行角膜移植。
  • 視力驟降患「圓錐角膜」幾近穿孔 一枚珍貴的眼角膜為少年延續光明
    8月30日,一枚珍貴的眼角膜運抵武漢,患者在普瑞眼科醫院順利完成角膜移植,成為幸運的一員。專家呼籲,角膜資源長期面臨巨大缺口,希望更多人關注到遺體器官捐獻事業,將「光明」傳遞下去。小夥雙眼突然「暴盲」18歲的陳火林就讀於大悟一中,原本視力良好,但五月份返校後,他突然發覺看不清黑板上的字了。此後,他的「近視」快速發展,高考後佩戴了近視眼鏡仍四顧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