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為買吐孫·牙森檢查眼睛
央視網消息(記者 李文亮)「終於能重新看見這個世界了,以前有人從面前經過,我連男女都分不清,只是覺得有個人影,現在離我20米遠的人都看得很清楚。」12月25日,在山東省眼科醫院,剛做完人工角膜移植手術不久的維吾爾族青年買吐孫·牙森,開心地告訴記者。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醫生為買吐孫·牙森移植的人工角膜,是突破外國技術封鎖、完全由中國科學家自主研發,並擁有完整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領扣型人工角膜。我國自主研發改良出的人工角膜,將給在國內近乎於「絕症」的重度角膜盲患者帶來重現曙光的希望。
今年36歲的買吐孫·牙森來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6歲時因「雙眼角膜炎」失明,雙眼視力下降到0.02以下,成為「盲人」。他在烏魯木齊先後兩次接受右眼常規角膜移植手術,並未實現長久性復明。30年來,買吐孫·牙森大部分時間都在黑暗中度過,生活不能自理,很多事情需要他人協助,並因病致貧,給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
「失明這麼多年,我早已徹底失去了信心,以為這輩子都不可能再看見了。後來聽到醫生說我們國家研發出了自己的人工角膜,讓我覺得生活又有了希望。」買吐孫·牙森說。
這次為其手術的山東省眼科醫院院長史偉雲,也是中國民族衛生協會眼學科分會主任委員,主要為少數民族地區的眼科病人進行治療。他在篩查過程中了解到買吐孫·牙森的情況後,認為可以通過人工角膜移植幫其恢復視力。
在當地政府資助下,12月18日,買吐孫·牙森在扶貧工作隊村幹部麥麥提艾力·阿塔伍拉陪同下從烏魯木齊飛往濟南,住進了山東省眼科醫院。
經過檢查診斷,買吐孫·牙森左眼角膜混濁、雙眼角膜緣幹細胞失代償、雙眼並發性白內障、右眼角膜移植狀態,初步判斷其失明是由當地氣候引發的角膜變性導致。專家會診後,決定首先為他的左眼實施新型人工角膜移植手術。
12月19日上午9時,史偉云為其實施了「領扣型人工角膜」植入術。「看見了!看見了!」揭去紗布後,買吐孫·牙森時隔30年後再次看清了眼前的世界。
醫生告訴記者,經過檢測,買吐孫·牙森術後第一天視力為0.25。現在視力達到了0.5,已經實現了脫盲。買吐孫·牙森剛來醫院時,必須由他人攙扶著才敢走動,現在自己就可以活動自如了。
據了解,人工角膜是解決角膜盲絕症的唯一方法,但我國目前仍沒有完全用人工合成材料製造而成的人工角膜上市。一直以來,角膜移植復明大多數方法都是接受捐獻角膜,我國現有角膜盲患者400萬人,但每年人體角膜器官捐獻移植數量不足5000例,遠不能滿足患者的需求。同時,對於一些無法匹配人角膜的終末期角膜盲患者來說,異體人角膜匹配成功率幾乎為零。因此,研發替代人體角膜的人工角膜早已是國際醫學界熱門的課題。
此次為買吐孫·牙森植入的「領扣型人工角膜」,系我國眼科專家歷時9年自主研發而成,可以根據患者不同的眼軸長度選擇不同的光焦度。「它由前板及鏡柱、角膜植片、後板、鈦鎖環四部分組成,組合後像一隻『領扣』,所以被稱為『領扣型人工角膜』。」史偉雲表示,國產人工角膜針對東亞人種眼睛小、前房淺等特點進行改良,其表面光潔度、光學偏心、光譜透過率、解析度等的物理化學及光學指標均優於國外的人工角膜。
人工角膜手術技術難度相當高,人工角膜的移植也並非適用於每位角膜盲患者,但「領扣型人工角膜」的出現,有望讓無法匹配人角膜的終末期角膜盲患者重見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