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後重見光明 新疆青年用上我國自主研發人工角膜

2020-11-28 央視網

醫生為買吐孫·牙森檢查眼睛

  央視網消息(記者 李文亮)「終於能重新看見這個世界了,以前有人從面前經過,我連男女都分不清,只是覺得有個人影,現在離我20米遠的人都看得很清楚。」12月25日,在山東省眼科醫院,剛做完人工角膜移植手術不久的維吾爾族青年買吐孫·牙森,開心地告訴記者。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醫生為買吐孫·牙森移植的人工角膜,是突破外國技術封鎖、完全由中國科學家自主研發,並擁有完整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領扣型人工角膜。我國自主研發改良出的人工角膜,將給在國內近乎於「絕症」的重度角膜盲患者帶來重現曙光的希望。

  今年36歲的買吐孫·牙森來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6歲時因「雙眼角膜炎」失明,雙眼視力下降到0.02以下,成為「盲人」。他在烏魯木齊先後兩次接受右眼常規角膜移植手術,並未實現長久性復明。30年來,買吐孫·牙森大部分時間都在黑暗中度過,生活不能自理,很多事情需要他人協助,並因病致貧,給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

  「失明這麼多年,我早已徹底失去了信心,以為這輩子都不可能再看見了。後來聽到醫生說我們國家研發出了自己的人工角膜,讓我覺得生活又有了希望。」買吐孫·牙森說。

  這次為其手術的山東省眼科醫院院長史偉雲,也是中國民族衛生協會眼學科分會主任委員,主要為少數民族地區的眼科病人進行治療。他在篩查過程中了解到買吐孫·牙森的情況後,認為可以通過人工角膜移植幫其恢復視力。

  在當地政府資助下,12月18日,買吐孫·牙森在扶貧工作隊村幹部麥麥提艾力·阿塔伍拉陪同下從烏魯木齊飛往濟南,住進了山東省眼科醫院。

  經過檢查診斷,買吐孫·牙森左眼角膜混濁、雙眼角膜緣幹細胞失代償、雙眼並發性白內障、右眼角膜移植狀態,初步判斷其失明是由當地氣候引發的角膜變性導致。專家會診後,決定首先為他的左眼實施新型人工角膜移植手術。

  12月19日上午9時,史偉云為其實施了「領扣型人工角膜」植入術。「看見了!看見了!」揭去紗布後,買吐孫·牙森時隔30年後再次看清了眼前的世界。

  醫生告訴記者,經過檢測,買吐孫·牙森術後第一天視力為0.25。現在視力達到了0.5,已經實現了脫盲。買吐孫·牙森剛來醫院時,必須由他人攙扶著才敢走動,現在自己就可以活動自如了。

  據了解,人工角膜是解決角膜盲絕症的唯一方法,但我國目前仍沒有完全用人工合成材料製造而成的人工角膜上市。一直以來,角膜移植復明大多數方法都是接受捐獻角膜,我國現有角膜盲患者400萬人,但每年人體角膜器官捐獻移植數量不足5000例,遠不能滿足患者的需求。同時,對於一些無法匹配人角膜的終末期角膜盲患者來說,異體人角膜匹配成功率幾乎為零。因此,研發替代人體角膜的人工角膜早已是國際醫學界熱門的課題。

  此次為買吐孫·牙森植入的「領扣型人工角膜」,系我國眼科專家歷時9年自主研發而成,可以根據患者不同的眼軸長度選擇不同的光焦度。「它由前板及鏡柱、角膜植片、後板、鈦鎖環四部分組成,組合後像一隻『領扣』,所以被稱為『領扣型人工角膜』。」史偉雲表示,國產人工角膜針對東亞人種眼睛小、前房淺等特點進行改良,其表面光潔度、光學偏心、光譜透過率、解析度等的物理化學及光學指標均優於國外的人工角膜。

  人工角膜手術技術難度相當高,人工角膜的移植也並非適用於每位角膜盲患者,但「領扣型人工角膜」的出現,有望讓無法匹配人角膜的終末期角膜盲患者重見光明。

相關焦點

  • 我國自主研發的領扣型人工角膜即將上市:讓部分患者重見光明
    原標題: 我國自主研發的領扣型人工角膜即將上市:讓部分患者重見光明  圖說:我國自主研發的人工角膜產品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11月7日,張先生在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接受了上海首例行領扣型人工角膜植入術,重見光明。手術由該院徐建江教授領銜,聯合洪佳旭副主任醫師共同完成。  「本次手術所植入的這款領扣型人工角膜是我國自主研發的,根據東亞人種眼球較小及相關解剖特徵設計的,手術植入時與患者術眼的契合度很高。這也預示著重度角膜盲患者將迎來重見曙光的希望,填補了國內人工角膜研究的空白。」
  • 失明30年通過人工角膜重見光明
    12月27日,在山東省眼科醫院的病房中,買吐孫·牙森和遠在新疆的家人視頻聊天時,完全看清了視頻對面的家人,買吐孫·牙森的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對於6歲時得了雙眼角膜炎,雙眼視力下降到0.02以下,成為「盲人」的他來說,這簡直就是一個奇蹟。
  • 上海又一項科研新成果:我國自主研發的領扣型人工角膜明年上市
    2014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我國有400萬的角膜盲患者,每年新增病患達10萬人之多。尤其是化學傷、熱燒傷導致角膜盲的患者,在過去是「絕症」,幾乎沒有復明的可能。現在有了轉機----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徐建江教授團隊近日成功實施上海首例領扣型人工角膜植入術,使一名全身重度化學燒傷的患者重見光明,這種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國內自主研發的領扣型人工角膜預計今年年底完成臨床試驗,有望於明年年底上市。
  • 廣東研製的人工角膜已成功為11例患者重新帶來光明
    9月22日,來自浙江台州的重度燒傷患者王乃平在山東眼科醫院成功實施了人工角膜植入臨床手術,手術後半天時間,患者視力檢測為0.8。創造這一奇蹟,給眼盲患者重見光明,重燃生活希望的是我國知名眼科專家史偉雲教授領銜的廣東佳悅美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團隊。王乃平是目前成功植入佳悅美視公司研製的人工角膜的第11例臨床使用患者。
  • 我國自主研發的首例領扣型人工角膜臨床試驗手術在濟南成功實施
    7月15日,我國自主研發的首例領扣型人工角膜臨床試驗手術在山東省眼科醫院成功實施。  人民網濟南7月22日電(宋翠)「當能看清面前的東西時,我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開心的人!」22日,記者在山東省眼科醫院見到了上周接受人工角膜手術的王先生,他一臉的幸福,寫滿自信。
  • 全球首個人工角膜投產 中國曆時10年自主研發
    由中國科學家團隊自主研發的生物工程角膜產品23日在北京發布,有望解決中國人體捐獻角膜大量缺乏的臨床困境,為角膜盲患者帶來光明。生物工程角膜「艾欣瞳」主要由中國再生醫學國際有限公司與第四軍醫大學組織工程研發中心聯合開發,並於4月底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頒發的醫療器械註冊證書。
  • 中國自主研發、適合東亞人眼球結構特點的領扣型人工角膜進入上市...
    芊燁 攝中新網上海11月15日電 (記者 陳靜)記者15日獲悉,歷經近10年研發,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針對東亞人種眼球結構特徵設計的領扣型人工角膜進入上市前臨床試驗階段。領扣型人工角膜可為人體角膜的有益補充,造福重度角膜盲患者。
  • 失明58年重見光明 博鰲樂城人工角膜移植術再創紀錄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9月6日消息(記者 蘇桂除)「醫生都說沒法治,我本來已經絕望了……」9月4日,來自浙江寧波的胡先生,在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以下簡稱「樂城先行區」)內的博鰲超級醫院成功接受了波士頓Ⅱ型人工角膜移植,讓失明了58年的他重見光明。此舉也是博鰲樂城成功治癒的失明時間最長的患者,打破了此前治癒失明30年患者的紀錄。
  • 青島民企向海尋光明 潛心十年完成人工角膜研發
    半島記者 劉丹陽2019年,由青島中皓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皓生物」)原始創新、具有自主產權的創新成果「脫細胞角膜植片」獲批上市。作為一個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創新產品,它的研發經歷了9年波折沉浮,如今,終於得以一試霜刃。是什麼讓這樣一家民營企業潛心研究,蟄伏十年,最終獲得成功?在青島市發起海洋攻勢的當下,中皓生物的成功又有著怎樣的意義?
  • 海南日報數字報-人工角膜:嚴重角膜病患者重見光明的希望
    儘管同種異體角膜移植在療效上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但供體緊張的情況十分嚴重。現在全球每年實施角膜移植僅10萬例。以發達國家美國為例,每年有約6000-8000例因植片排斥而導致手術失敗的病歷,佔其全部四萬餘例角膜移植的15%—20%。在發展中國家,供體缺乏的矛盾尤為突出。術後成功率僅為平均46.5%。人工角膜就是在角膜移植失敗後或角膜移植難以實施的情況下,使患者復明的終極手段。
  • 快速孵化機制發揮作用 優得清攜新型人工角膜僅用3年實現上市
    相關  南方日報訊(記者/牛思遠)4月6日,由廣州優得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優得清」)自主研發並擁有智慧財產權的脫細胞角膜植片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頒發的醫療器械註冊證書。  這款目前全球唯一以復明性為主要療效指標的角膜產品,以突破性的世界級創新進入了一個數十億級的巨大市場。
  • 我研發成功首個「人工角膜」
    ■研發成功的人工角膜產品。據央視報導由我國科學家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個人工生物角膜日前成功完成臨床試驗,人工角膜移植後的總有效率達到94.5%,愈後效果已經接近人體角膜。該產品是組織工程的前沿產品,可以替代人捐獻角膜,這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完成臨床試驗的高科技人工角膜產品,該產品完全由我國科學家自主研發並擁有完整的自主智慧財產權。
  • 全球首個人工角膜投產 中國團隊攻關10年(圖)
    但是由於多方面因素,我國各地眼庫的角膜來源奇缺,不少患者只能被動地等待捐獻。今年4月底,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為「艾欣瞳」頒發醫療器械註冊證書,這是由我國科學家自主研發並擁有完整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生物工程角膜(脫細胞角膜基質)。世界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完成臨床試驗的生物工程角膜的上市,將為我國400萬乃至全球6000萬的角膜盲患者帶來復明的希望。
  • 亞太眼科學會人工角膜學組在解放軍總醫院成立
    新華社北京9月25日電(羅國金、張琳琳、陳兵)亞太眼科學會人工角膜學組成立大會日前在解放軍總醫院舉行。同期,角膜移植和人工角膜技術學習班也在這個院舉辦。他介紹,解放軍總醫院眼科在國內開展人工角膜移植工作時間最早、醫治病人例數最多、醫治效果最好,「此次大會能在這裡舉行,是名至實歸。」
  • 人工角膜、手術機器……這個區的生物科技真牛
    助腦神經外科手術的機械臂,專為盲人復明的人工角膜,修復組織的可降解修補片……在11月27日上午舉行的第四屆北京國際醫藥健康創新展覽會上,多項填補國內空白的生物醫藥科技產品集中亮相。北京國際醫藥健康創新展覽會上亮點紛呈,同仁堂、蜜蜂堂、民海生物等29家國內頂級藥物研發、藥物檢定檢驗機構以及生物製藥、現代中藥等生物醫藥領域龍頭企業共同參展。記者注意到,現場展示的各項生物醫藥科技多數來頭不小,不少研發時間都在10年甚至20年以上,取得的科技創新產品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
  • 華南首次國產領扣型人工角膜移植成功
    術後第三天,其中一位已失明17年之久的患者何先生,視力就明顯恢復到0.2,遠超世衛組織的脫盲標準,可以看清人臉,甚至能輕鬆閱讀。其中視力恢復最好的一位患者,術後裸眼視力已經達到0.5。國內人工角膜研究進展加快據黃挺教授介紹,沒有人工角膜之前,重度角膜盲幾乎是「絕症」。
  • 人工角膜來了,角膜病人有救了
    1月5日,鄭州大學眼耳鼻喉醫院(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南陽路院區)被「中國再生醫學學會」授予「中國再生醫學生物工程角膜鄭州移植中心」,自此,該中心引進的「人工角膜」將為許多角膜病患者帶來福音。    角膜「罷工」,人工角膜可救場    一年前,51歲的角膜病患者王先生被醫生告知,要想復明,只能依靠角膜移植。遺憾的是,還沒等得上珍貴的角膜捐獻,王先生失明了。
  • 人工角膜技術
    」為標題專門寫了一篇文章來報導這次手術      人工角膜技術發展時間最早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由哈弗大學醫學院研發的波士頓1型人工角膜,其經過不斷完善和發展,1992年獲得美國FDA批准臨床使用,已有包括美國,歐洲等十幾個發達國家應用於臨床,是使用最廣泛,最安全和療效最可靠的人工角膜之一。
  • 國產人工角膜手術在穗完成!五位重度角膜盲患者成功復明!
    據此次主刀醫生、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角膜病科黃挺教授和顧建軍教授介紹,患者們進行的人工角膜移植手術,是指把人工合成的透明材料植入眼部,替代患者病變混濁的角膜,恢復患者的光學通路,原理就跟為照相機換新鏡頭一樣。   術後第三天,其中一位已失明17年之久的患者何先生,視力就明顯恢復到0.2,超過世衛組織的脫盲標準。何生已能看清人臉,進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