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角膜技術

2021-02-23 鹹魚小百科

       

一月初,以色列拉賓國家醫學中心使用新型的人工角膜為一位失明十年的患者恢復視力,中科院更是以「科學家首次完成人工角膜移植」為標題專門寫了一篇文章來報導這次手術

      人工角膜技術發展時間最早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由哈弗大學醫學院研發的波士頓1型人工角膜,其經過不斷完善和發展,1992年獲得美國FDA批准臨床使用,已有包括美國,歐洲等十幾個發達國家應用於臨床,是使用最廣泛,最安全和療效最可靠的人工角膜之一。

       波士頓人工角膜是一種異質成型材料研製的屈光裝置,通過特殊技術將其安裝在供體角膜中間,使供體角膜作為一個載體移植給患者,從而取代病變渾濁的角膜,發揮角膜的作用。造價2900美元,全套治療3.5萬美元,對醫生要求不高,體現了機械結構的優越性。然而其代替角膜的透明材料使用螺絲固定在鈦合金的打孔背板上的,就像一個光學儀器鏡片一樣,畢竟是強行安裝到眼睛上的機械零件,無法和人體組織完全融合,術後需永久放置繃帶隱形眼鏡以保持水合作用防止基質融化和組織壞死,還需每天使用抗生素和類固醇類眼藥水並經常找醫生檢查 才能維持視力。中國在2019年有實驗性的臨床人工角膜用於角膜移植,其超越2007年的波士頓2型水平,但仍未能完全解決機械零件和人體組織的融合性問題。

        中國再生醫學集團則走的是另一種技術路線,其使用生物技術研製的人工角膜「艾欣瞳」角膜,使用豬角膜為原材料,消除豬細胞,雜蛋白和多糖,只保留天然角膜的基質膠原蛋白結構,相較於機械結構的人工角膜其更適合人體,能解決部分患者的需求。但因技術水平不夠未能成為主流,其不含任何人體細胞且只能代替角膜中央8mm左右的基質部分,如果不是這部位出問題則無法使用,不能完全代替人類角膜。和機械結構的人工角膜相比,生物角膜成本高,生產周期長的問題難以解決,兩者各有缺點且都不適合大規模推廣。

         而中科院報導的以色列人工角膜同時兼顧合成材料和生物材料的優點,其和眼部結合的部件是人工材料,但生產中讓納米纖維模仿了細胞間質結構,允許間質蛋白在納米網材料上自然生長,術後幾周,眼白鞏膜和結膜中的細胞會逐漸生長填滿納米纖維網,細胞間會生成膠原蛋白最終將納米纖維網固定在鞏膜上,讓人體組織和光學材料完美結合。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物美價廉的人工角膜會給更多人帶來光明。

相關焦點

  • 人工角膜來了,角膜病人有救了
    1月5日,鄭州大學眼耳鼻喉醫院(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南陽路院區)被「中國再生醫學學會」授予「中國再生醫學生物工程角膜鄭州移植中心」,自此,該中心引進的「人工角膜」將為許多角膜病患者帶來福音。    角膜「罷工」,人工角膜可救場    一年前,51歲的角膜病患者王先生被醫生告知,要想復明,只能依靠角膜移植。遺憾的是,還沒等得上珍貴的角膜捐獻,王先生失明了。
  • 亞太眼科學會人工角膜學組在解放軍總醫院成立
    新華社北京9月25日電(羅國金、張琳琳、陳兵)亞太眼科學會人工角膜學組成立大會日前在解放軍總醫院舉行。同期,角膜移植和人工角膜技術學習班也在這個院舉辦。他介紹,解放軍總醫院眼科在國內開展人工角膜移植工作時間最早、醫治病人例數最多、醫治效果最好,「此次大會能在這裡舉行,是名至實歸。」
  • 我研發成功首個「人工角膜」
    ■研發成功的人工角膜產品。據央視報導由我國科學家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個人工生物角膜日前成功完成臨床試驗,人工角膜移植後的總有效率達到94.5%,愈後效果已經接近人體角膜。該產品是組織工程的前沿產品,可以替代人捐獻角膜,這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完成臨床試驗的高科技人工角膜產品,該產品完全由我國科學家自主研發並擁有完整的自主智慧財產權。
  • 海南日報數字報-人工角膜:嚴重角膜病患者重見光明的希望
    人工角膜就是在角膜移植失敗後或角膜移植難以實施的情況下,使患者復明的終極手段。   自從1871年第一枚人工角膜植入患者眼內以來,對人工角膜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自上世紀60年代起,人工角膜的研究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用於製造人工晶體的材料也向多樣化發展。近年來,我國人工角膜研究也有了可喜的發展。中山眼科中心在借鑑國外設計經驗的基礎上,研製了鈦支架複合型人工角膜。
  • 廣東研製的人工角膜已成功為11例患者重新帶來光明
    11例眼盲患者植入領扣型人工角膜臨床試驗手續。  人工角膜是指用人工合成材料製成的一種特殊屈光裝置,用以替代病變後阻礙眼球光學通路的渾濁角膜,使患者獲得一定視力。領扣型人工角膜是一種人體角膜和人工角膜的複合體,適用於角膜移植失敗、角膜緣功能衰竭、角膜嚴重血管化等重度角膜盲患者。  據了解,全球範圍內用於臨床最優的是美國波士頓型人工角膜,目前我國尚未有一款真正意義上的國產人工角膜上市。
  • 華南首次國產領扣型人工角膜移植成功
    信息時報訊(記者 黃豔)一個多月來,連續五位重度角膜盲患者在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成功進行了人工角膜移植術。目前,他們已經全部復明。據悉,這是華南地區首次進行國產領扣型人工角膜移植手術。廣州,也是這一手術在全國六個臨床試驗點之一。這意味著以往需要遠渡重洋才能移植人工角膜的重度角膜盲患者可望在廣州獲得復明希望。
  • 上海又一項科研新成果:我國自主研發的領扣型人工角膜明年上市
    現在有了轉機----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徐建江教授團隊近日成功實施上海首例領扣型人工角膜植入術,使一名全身重度化學燒傷的患者重見光明,這種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國內自主研發的領扣型人工角膜預計今年年底完成臨床試驗,有望於明年年底上市。
  • 這款震驚世界的首例3D列印人工角膜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
    研發一種人工角膜彌補供體的不足一直是科學家追求的目標。而近日,英國科學家利用近幾年火熱的3D列印技術成功研製出世界首例3D列印人工角膜,為角膜患者帶來曙光。前者比較低端,一般用於常規角膜移植容易失敗的少數疾病,國外已經有多種相對成熟的產品;後者則較為高端,也是本文的主角,這是一種利用生物工程技術生產的模擬人體角膜組織的材料,用於角膜移植手術,以期解決目前角膜移植供體相對缺乏的困境。此種人工角膜的研發已經有數十年的歷史,目前科學家大多只是研發出角膜基質的支架結構,缺乏活性上皮和內皮細胞,需要移植後受體患者自身角膜上皮爬覆。
  • 30年後重見光明 新疆青年用上我國自主研發人工角膜
    12月25日,在山東省眼科醫院,剛做完人工角膜移植手術不久的維吾爾族青年買吐孫·牙森,開心地告訴記者。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醫生為買吐孫·牙森移植的人工角膜,是突破外國技術封鎖、完全由中國科學家自主研發,並擁有完整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領扣型人工角膜。我國自主研發改良出的人工角膜,將給在國內近乎於「絕症」的重度角膜盲患者帶來重現曙光的希望。
  • 中國自主研發、適合東亞人眼球結構特點的領扣型人工角膜進入上市...
    芊燁 攝中新網上海11月15日電 (記者 陳靜)記者15日獲悉,歷經近10年研發,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針對東亞人種眼球結構特徵設計的領扣型人工角膜進入上市前臨床試驗階段。領扣型人工角膜可為人體角膜的有益補充,造福重度角膜盲患者。
  • 江蘇首例人工角膜移植手術成功進行!
    幾天前,因為等不了人體捐贈的眼角膜,家住高淳的患者周先生接受了人工角膜移植手術,這在江蘇還是首例。周先生恢復良好,今天(2月1日)準備出院了。周先生介紹,他20歲時被鞭炮炸傷右眼,之後右眼就反覆發炎。最近一次發炎是三個月前,比以往都嚴重。完全看不到了,脹痛有膿了在裡面。
  • 冠昊生物:在研項目按照項目進展推進,且公司在研人工角膜與優得清...
    投資者問:公司有個在研發的項目是人工角膜,公司前期通過入股進入優得清公司,這個公司已經上市的人工角膜,公司宣傳的是產品非常優越,但是幾年下來,銷售業績很不理想啊,並且近期公司又賣出了20%的優得清的股權,請問公司現在研發的人工角膜,對比優得清存在哪些更優越的性能呢?
  • 失明30年通過人工角膜重見光明
    在得知他的情況後,山東省眼科醫院院長史偉雲教授建議他進行領扣型人工角膜移植手術。18日一早,史偉雲教授團隊為買吐孫·牙森進行了詳細的檢查,並為患者制定了詳細的治療方案,決定首先為他的左眼實施人工角膜移植手術。
  • 華南地區首次成功進行國產領扣型人工角膜移植
    大洋網訊 一個多月來,連續五位重度角膜盲患者在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成功進行了人工角膜移植術。目前,他們已經全部復明。據悉,這是華南地區首次進行國產領扣型人工角膜移植手術。廣州,也是這一手術在全國六個臨床試驗點之一。這意味著以往需要遠渡重洋才能移植人工角膜的重度角膜盲患者可望在廣州獲得復明希望。
  • 中國首個人工角膜產品註冊上市
    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1日發布的《2015年度醫療器械註冊工作報告》指出,去年,我國首個人工角膜產品脫細胞角膜基質等9個創新醫療器械產品被批准註冊上市。報告稱,2015年食藥監總局共收到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申請157項,完成166項審查(含2014年申請事項),審查確定29個產品可以進入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通道。
  • 國產人工角膜手術在穗完成!五位重度角膜盲患者成功復明!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1月2日從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獲悉,一個多月來,連續五位重度角膜盲患者在該院成功進行了人工角膜移植。目前,這些患者已經全部復明。這是華南地區首次進行國產領扣型人工角膜移植手術,意味著國產人工角膜研製工作獲得重大進展。
  • 我國自主研發的首例領扣型人工角膜臨床試驗手術在濟南成功實施
    而這次人工角膜手術,讓他再次重見光明。  什麼是人工角膜?  據介紹,人工角膜是指用人工合成的材料製成的一種特殊屈光裝置,通過手術植入患眼代替角膜盲患者渾濁的角膜,使患者恢復視力。目前全球範圍內,用於臨床上的人工角膜主要有四種類型:骨齒型人工角膜、AlphaCor人工角膜、MICOF型人工角膜和波士頓型人工角膜。
  • 失明58年重見光明 博鰲樂城人工角膜移植術再創紀錄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9月6日消息(記者 蘇桂除)「醫生都說沒法治,我本來已經絕望了……」9月4日,來自浙江寧波的胡先生,在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以下簡稱「樂城先行區」)內的博鰲超級醫院成功接受了波士頓Ⅱ型人工角膜移植,讓失明了58年的他重見光明。此舉也是博鰲樂城成功治癒的失明時間最長的患者,打破了此前治癒失明30年患者的紀錄。
  • 我國自主研發的領扣型人工角膜即將上市:讓部分患者重見光明
    原標題: 我國自主研發的領扣型人工角膜即將上市:讓部分患者重見光明  圖說:我國自主研發的人工角膜產品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11月7日,張先生在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接受了上海首例行領扣型人工角膜植入術,重見光明。手術由該院徐建江教授領銜,聯合洪佳旭副主任醫師共同完成。  「本次手術所植入的這款領扣型人工角膜是我國自主研發的,根據東亞人種眼球較小及相關解剖特徵設計的,手術植入時與患者術眼的契合度很高。這也預示著重度角膜盲患者將迎來重見曙光的希望,填補了國內人工角膜研究的空白。」
  • 角膜盲不再是「絕症」,全國首例領扣型人工角膜臨床試驗成功實施
    7月15日,我國自主研發的首例領扣型人工角膜臨床試驗手術在山東省眼科醫院由院長史偉雲成功實施。術後一周患者效果恢復理想,已達到脫盲標準。史偉云為兩名角膜盲患者進行了免費的領扣型人工角膜植入手術,兩名患者在術後第二天視力開始有顯著的提高,目前均已達到脫盲的目標,恢復了生活自理能力。 我國是全球盲人最多的國家之一,角膜病是我國主要致盲性眼病。據統計,我國目前有角膜盲患者400萬人,感染性角膜病患者以10萬人的速度在遞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