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初,以色列拉賓國家醫學中心使用新型的人工角膜為一位失明十年的患者恢復視力,中科院更是以「科學家首次完成人工角膜移植」為標題專門寫了一篇文章來報導這次手術
人工角膜技術發展時間最早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由哈弗大學醫學院研發的波士頓1型人工角膜,其經過不斷完善和發展,1992年獲得美國FDA批准臨床使用,已有包括美國,歐洲等十幾個發達國家應用於臨床,是使用最廣泛,最安全和療效最可靠的人工角膜之一。
波士頓人工角膜是一種異質成型材料研製的屈光裝置,通過特殊技術將其安裝在供體角膜中間,使供體角膜作為一個載體移植給患者,從而取代病變渾濁的角膜,發揮角膜的作用。造價2900美元,全套治療3.5萬美元,對醫生要求不高,體現了機械結構的優越性。然而其代替角膜的透明材料使用螺絲固定在鈦合金的打孔背板上的,就像一個光學儀器鏡片一樣,畢竟是強行安裝到眼睛上的機械零件,無法和人體組織完全融合,術後需永久放置繃帶隱形眼鏡以保持水合作用防止基質融化和組織壞死,還需每天使用抗生素和類固醇類眼藥水並經常找醫生檢查 才能維持視力。中國在2019年有實驗性的臨床人工角膜用於角膜移植,其超越2007年的波士頓2型水平,但仍未能完全解決機械零件和人體組織的融合性問題。
中國再生醫學集團則走的是另一種技術路線,其使用生物技術研製的人工角膜「艾欣瞳」角膜,使用豬角膜為原材料,消除豬細胞,雜蛋白和多糖,只保留天然角膜的基質膠原蛋白結構,相較於機械結構的人工角膜其更適合人體,能解決部分患者的需求。但因技術水平不夠未能成為主流,其不含任何人體細胞且只能代替角膜中央8mm左右的基質部分,如果不是這部位出問題則無法使用,不能完全代替人類角膜。和機械結構的人工角膜相比,生物角膜成本高,生產周期長的問題難以解決,兩者各有缺點且都不適合大規模推廣。
而中科院報導的以色列人工角膜同時兼顧合成材料和生物材料的優點,其和眼部結合的部件是人工材料,但生產中讓納米纖維模仿了細胞間質結構,允許間質蛋白在納米網材料上自然生長,術後幾周,眼白鞏膜和結膜中的細胞會逐漸生長填滿納米纖維網,細胞間會生成膠原蛋白最終將納米纖維網固定在鞏膜上,讓人體組織和光學材料完美結合。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物美價廉的人工角膜會給更多人帶來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