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人工角膜:嚴重角膜病患者重見光明的希望

2021-01-13 海南日報數字報
  

  ■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

  海南眼科醫院 邵應峰

  

  據統計,全世界有雙眼角膜盲患者約800萬人。儘管同種異體角膜移植在療效上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但供體緊張的情況十分嚴重。現在全球每年實施角膜移植僅10萬例。以發達國家美國為例,每年有約6000-8000例因植片排斥而導致手術失敗的病歷,佔其全部四萬餘例角膜移植的15%—20%。在發展中國家,供體缺乏的矛盾尤為突出。術後成功率僅為平均46.5%。人工角膜就是在角膜移植失敗後或角膜移植難以實施的情況下,使患者復明的終極手段。 

  自從1871年第一枚人工角膜植入患者眼內以來,對人工角膜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自上世紀60年代起,人工角膜的研究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用於製造人工晶體的材料也向多樣化發展。近年來,我國人工角膜研究也有了可喜的發展。中山眼科中心在借鑑國外設計經驗的基礎上,研製了鈦支架複合型人工角膜。取得了一定的臨床效果。

  1974年Dohlman設計了一種PMMA領扣型人工角膜植入36例角膜病人,獲較好效果,命名為波士頓型人工角膜。1992年美國FDA 批准波士頓型人工角膜生產,目前全球已施行7000多例。價格相對低廉,效果相對確實,操作簡單,推廣前景較好。缺點是需要供體角膜。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進行了一組小樣本病例的臨床研究。證實其操作簡便易行,手術效果確實。

  然而,在我國,角膜病治療的形式不容樂觀。供體植片極緊缺,重症患者比例高,經濟承擔能力差是我國當前角膜病領域面臨的突出問題。而用患者自體角膜為載體進行BostonⅠ型人工角膜植入術,潛在的優點包括:無需供體植片,克服供體緊缺困難;不會發生排斥反應;自身角膜更加適應患者眼部條件。減少了患者的經濟負擔。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在應用BostonⅠ型人工角膜治療嚴重角膜疾病的初步研究中,14例患者均為嚴重化學傷患者,曾多次接受眼表重建、角膜移植、抗青光眼手術等多種手術治療。術前視力均為光感。術後視力為0.05—0.1者7例, 0.2—0.5者4例視力>0.5者2例。

  BostonⅠ型人工角膜植入特別是以自身角膜為載體進行BostonⅠ型人工角膜植入,更加適合我國的國情,且在技術上可行,有較好的推廣和應用價值,其遠期效果和併發症有待大樣本和長期的研究 。人工角膜技術對於大量角膜移植無法治療患者而言,是唯一的復明希望。

相關焦點

  • 我國自主研發的領扣型人工角膜即將上市:讓部分患者重見光明
    原標題: 我國自主研發的領扣型人工角膜即將上市:讓部分患者重見光明  圖說:我國自主研發的人工角膜產品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11月7日,張先生在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接受了上海首例行領扣型人工角膜植入術,重見光明。手術由該院徐建江教授領銜,聯合洪佳旭副主任醫師共同完成。  「本次手術所植入的這款領扣型人工角膜是我國自主研發的,根據東亞人種眼球較小及相關解剖特徵設計的,手術植入時與患者術眼的契合度很高。這也預示著重度角膜盲患者將迎來重見曙光的希望,填補了國內人工角膜研究的空白。」
  • 史偉雲:讓角膜病患者重見光明—新聞—科學網
    每逢坐診的日子,他更是一分鐘也不願讓患者們多等——史偉雲的患者大多並非本地人,尤其是角膜病患者,約有70%以上來自山東省外。他們當中,不少人已經跑遍了北京、上海等地的知名醫院,最後在那些醫生的推薦下來找史偉雲,帶著困擾多年的疑難病症,也揣著「醫」到病除、重見光明的希望。
  • 廣東研製的人工角膜已成功為11例患者重新帶來光明
    9月22日,來自浙江台州的重度燒傷患者王乃平在山東眼科醫院成功實施了人工角膜植入臨床手術,手術後半天時間,患者視力檢測為0.8。創造這一奇蹟,給眼盲患者重見光明,重燃生活希望的是我國知名眼科專家史偉雲教授領銜的廣東佳悅美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團隊。王乃平是目前成功植入佳悅美視公司研製的人工角膜的第11例臨床使用患者。
  • 失明58年重見光明 博鰲樂城人工角膜移植術再創紀錄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9月6日消息(記者 蘇桂除)「醫生都說沒法治,我本來已經絕望了……」9月4日,來自浙江寧波的胡先生,在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以下簡稱「樂城先行區」)內的博鰲超級醫院成功接受了波士頓Ⅱ型人工角膜移植,讓失明了58年的他重見光明。此舉也是博鰲樂城成功治癒的失明時間最長的患者,打破了此前治癒失明30年患者的紀錄。
  • 亞太眼科學會人工角膜學組在解放軍總醫院成立
    新華社北京9月25日電(羅國金、張琳琳、陳兵)亞太眼科學會人工角膜學組成立大會日前在解放軍總醫院舉行。同期,角膜移植和人工角膜技術學習班也在這個院舉辦。他介紹,解放軍總醫院眼科在國內開展人工角膜移植工作時間最早、醫治病人例數最多、醫治效果最好,「此次大會能在這裡舉行,是名至實歸。」
  • 失明30年通過人工角膜重見光明
    在得知他的情況後,山東省眼科醫院院長史偉雲教授建議他進行領扣型人工角膜移植手術。18日一早,史偉雲教授團隊為買吐孫·牙森進行了詳細的檢查,並為患者制定了詳細的治療方案,決定首先為他的左眼實施人工角膜移植手術。
  • 30年後重見光明 新疆青年用上我國自主研發人工角膜
    12月25日,在山東省眼科醫院,剛做完人工角膜移植手術不久的維吾爾族青年買吐孫·牙森,開心地告訴記者。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醫生為買吐孫·牙森移植的人工角膜,是突破外國技術封鎖、完全由中國科學家自主研發,並擁有完整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領扣型人工角膜。我國自主研發改良出的人工角膜,將給在國內近乎於「絕症」的重度角膜盲患者帶來重現曙光的希望。
  • 人工角膜來了,角膜病人有救了
    今後,對於眾多角膜病患者來說,「救星」來了。1月5日,鄭州大學眼耳鼻喉醫院(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南陽路院區)被「中國再生醫學學會」授予「中國再生醫學生物工程角膜鄭州移植中心」,自此,該中心引進的「人工角膜」將為許多角膜病患者帶來福音。    角膜「罷工」,人工角膜可救場    一年前,51歲的角膜病患者王先生被醫生告知,要想復明,只能依靠角膜移植。
  • 重慶愛爾眼庫已讓76人重見光明 貧困患者可獲2.5萬救助
    ,據統計,我國因角膜病致殘致盲者(包括單眼患者)約有400萬人,他們中的大多數是可以通過角膜移植脫殘脫盲,初步估計這部分人群數量超過200萬人。根據重慶市紅十字愛爾眼庫的統計,截止目前,該眼庫已經成功接收到68位愛心人士的角膜捐獻,也成功為76名角膜病患者實施角膜移植手術。雖然普通大眾對角膜捐獻的意識已經顯著提高,眼庫的宣傳及接收捐贈工作也在加強,但無奈接收到的捐獻數量依然很少,據重慶愛爾眼科醫院的統計,該院的角膜病患者平均等待移植時間約3個月,有些來院的患者已經等了近3年,依舊在等待合適的角膜。
  • 青島民企向海尋光明 潛心十年完成人工角膜研發
    年過半百,棄金飯碗創業中皓生物董事長王寶泉創業研發人工角膜之前,在青島科技大學從事管理工作。可以說,這是個令許多人羨慕的「金飯碗」,然而,已過了半生安穩生活的王寶泉卻是個閒不住的人,五十多歲的他依然滿懷一腔創業創新的熱情。一次偶然的機會,王寶泉了解到,在眾多眼科疾病中,角膜病是全球第四大致盲疾病,在中國更是第二位致盲眼病。
  • 我國自主研發的首例領扣型人工角膜臨床試驗手術在濟南成功實施
    7月15日,我國自主研發的首例領扣型人工角膜臨床試驗手術在山東省眼科醫院成功實施,預示著重度角膜盲患者將迎來重見曙光的希望,填補了國內人工角膜研究的空白。  「史院長為我解開紗布的一瞬間,我的眼前一亮。」談起此次手術,王先生難掩激動。他告訴記者,小時候去村裡看蓋房子,因為調皮,拿樹枝挑石灰玩,結果不小心濺到眼裡,眼睛被燒傷。
  • 65歲老人捐獻角膜讓2位病患重見光明 醫生呼籲角膜捐獻
    長沙愛爾眼科醫院角膜移植專家王科華主任為患者手術紅網時刻11月23日訊(通訊員 李倩)11月16日上午,經過3個多小時的手術,來自邵陽武岡48歲王阿姨以及湘西鳳凰40歲楊大姐成功移植角膜,將重見光明。於是她趕緊帶著婆婆去附近的診所治療,開了不少的藥和眼藥水,可幾天過去了,王阿姨左眼非但沒有好轉的跡象,反而更加嚴重了。10月下旬,王阿姨在家人的陪伴下,前往長沙愛爾眼科醫院求治。角膜與眼表專科副主任醫師王科華仔細查看後,確診王阿姨左眼真菌性角膜炎,需要儘快進行角膜移植手術,否則將永遠失去光明。幸運的是,僅僅一個月,醫生告知有合適的眼角膜。
  • 65歲孤寡老人捐獻角膜,讓2位病患重見光明
    長沙愛爾眼科醫院角膜移植專家王科華主任為患者手術角膜移植術後醫生為王阿姨檢查眼睛長沙愛爾眼科醫院角膜與眼表專科主任王叢香教授看診11月16日上午,經過3個多小時的手術,來自邵陽武岡48歲王阿姨以及湘西鳳凰40歲楊大姐成功移植角膜,將重見光明。
  • 上海又一項科研新成果:我國自主研發的領扣型人工角膜明年上市
    現在有了轉機----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徐建江教授團隊近日成功實施上海首例領扣型人工角膜植入術,使一名全身重度化學燒傷的患者重見光明,這種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國內自主研發的領扣型人工角膜預計今年年底完成臨床試驗,有望於明年年底上市。
  • CCTV報導:胚胎幹細胞移植為患者「重見光明」開闢新途徑
    日前,據CCTV13《新聞直播間》報導,近日,第三軍醫大學在國際上成功開展幹細胞移植治療手術,為出血性老年性黃斑變性患者重見光明開闢了新的治療途徑據統計,我國大約有700萬盲人,最常見的致盲性眼病包括白內障、角膜病、青光眼和視網膜變性疾病(如老年性黃斑變性、視網膜色素變性),其中視網膜變性疾病佔了1/3以上。
  • 角膜盲不再是「絕症」,全國首例領扣型人工角膜臨床試驗成功實施
    7月15日,我國自主研發的首例領扣型人工角膜臨床試驗手術在山東省眼科醫院由院長史偉雲成功實施。術後一周患者效果恢復理想,已達到脫盲標準。歲女性患者和安徽淮南的29歲男性患者。史偉云為兩名角膜盲患者進行了免費的領扣型人工角膜植入手術,兩名患者在術後第二天視力開始有顯著的提高,目前均已達到脫盲的目標,恢復了生活自理能力。 我國是全球盲人最多的國家之一,角膜病是我國主要致盲性眼病。據統計,我國目前有角膜盲患者400萬人,感染性角膜病患者以10萬人的速度在遞增。
  • 海南日報數字報-為了唇顎裂患者的完美微笑
    一群國際友人,胸懷仁慈之心、友愛之情,不遠千裡從新加坡來到澄邁,用他們手中精巧的手術刀,重新構建起一個又一個海南貧困唇顎裂患者家庭的幸福——這就是經海南省僑聯積極引進,以新加坡中央醫院高級顧問、國際著名唇顎裂治療專家李勝德為首的新加坡海南會館義診團。
  • 全球首個人工角膜投產 中國曆時10年自主研發
    中國再生醫學集團決策委員會主席關國亮指出,在全球,角膜盲患者約有6000萬名,中國則約有400多萬名。目前,移植捐獻獲得的異體人角膜為主要醫治辦法,但是全國人捐獻角膜每年不足5000例,遠遠無法滿足需要。由中國科學家團隊自主研發的生物工程角膜產品23日在北京發布,有望解決中國人體捐獻角膜大量缺乏的臨床困境,為角膜盲患者帶來光明。
  • 海南日報數字報-最美的天使 真正的英雄
    2月14日,劉賜貴代表省委、省政府和海南人民,為海南第四批支援湖北抗疫醫療隊送行,並提出希望,一是要堅決貫徹習總書記和黨中央的系列指示精神和部署,在當地黨委的領導下順利完成任務;二是隊員能夠保持健康,順利平安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