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年後重見光明 新疆青年用上我國自主研發人工角膜
今年36歲的買吐孫·牙森來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6歲時因「雙眼角膜炎」失明,雙眼視力下降到0.02以下,成為「盲人」。他在烏魯木齊先後兩次接受右眼常規角膜移植手術,並未實現長久性復明。30年來,買吐孫·牙森大部分時間都在黑暗中度過,生活不能自理,很多事情需要他人協助,並因病致貧,給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
-
失明58年重見光明 博鰲樂城人工角膜移植術再創紀錄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9月6日消息(記者 蘇桂除)「醫生都說沒法治,我本來已經絕望了……」9月4日,來自浙江寧波的胡先生,在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以下簡稱「樂城先行區」)內的博鰲超級醫院成功接受了波士頓Ⅱ型人工角膜移植,讓失明了58年的他重見光明。此舉也是博鰲樂城成功治癒的失明時間最長的患者,打破了此前治癒失明30年患者的紀錄。
-
我國自主研發的領扣型人工角膜即將上市:讓部分患者重見光明
原標題: 我國自主研發的領扣型人工角膜即將上市:讓部分患者重見光明 圖說:我國自主研發的人工角膜產品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50多歲的張先生(化名)因氣體爆炸導致重度化學燒傷,眼部受損而失明。11月7日,張先生在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接受了上海首例行領扣型人工角膜植入術,重見光明。手術由該院徐建江教授領銜,聯合洪佳旭副主任醫師共同完成。 「本次手術所植入的這款領扣型人工角膜是我國自主研發的,根據東亞人種眼球較小及相關解剖特徵設計的,手術植入時與患者術眼的契合度很高。
-
廣東研製的人工角膜已成功為11例患者重新帶來光明
9月22日,來自浙江台州的重度燒傷患者王乃平在山東眼科醫院成功實施了人工角膜植入臨床手術,手術後半天時間,患者視力檢測為0.8。創造這一奇蹟,給眼盲患者重見光明,重燃生活希望的是我國知名眼科專家史偉雲教授領銜的廣東佳悅美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團隊。王乃平是目前成功植入佳悅美視公司研製的人工角膜的第11例臨床使用患者。
-
中國自主研發、適合東亞人眼球結構特點的領扣型人工角膜進入上市...
芊燁 攝中新網上海11月15日電 (記者 陳靜)記者15日獲悉,歷經近10年研發,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針對東亞人種眼球結構特徵設計的領扣型人工角膜進入上市前臨床試驗階段。領扣型人工角膜可為人體角膜的有益補充,造福重度角膜盲患者。
-
海南日報數字報-人工角膜:嚴重角膜病患者重見光明的希望
人工角膜就是在角膜移植失敗後或角膜移植難以實施的情況下,使患者復明的終極手段。 自從1871年第一枚人工角膜植入患者眼內以來,對人工角膜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自上世紀60年代起,人工角膜的研究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用於製造人工晶體的材料也向多樣化發展。近年來,我國人工角膜研究也有了可喜的發展。中山眼科中心在借鑑國外設計經驗的基礎上,研製了鈦支架複合型人工角膜。
-
人工角膜技術
一月初,以色列拉賓國家醫學中心使用新型的人工角膜為一位失明十年的患者恢復視力,中科院更是以「科學家首次完成人工角膜移植
-
人類回聲定位能力或助失明者重「見」光明
健康一線(vodjk.com)訊:瑞典皇家理工學院專家博·申克曼(Bo Schenkman)正在嘗試開發人類的「回聲定位」能力並開發相應的教學方法,幫助後天失明者重「見」光明。雖然人類的回聲定位能力不如蝙蝠,且需要通過訓練才能運用,但對後天失明的人來說仍然是一種重「見」光明的可能性。
-
科學家將大腦植入物繞過眼睛可使盲人重見光明,治癒失明指日可待
而由荷蘭神經科學研究所 Pieter Roelfsema 領導的研究小組,通過使用全新解析度的植入物和植入技術、尖端材料工程、微晶片製造和微電子技術,開發出比以前的植入物更加穩定和耐用的設備。當然,這樣的前沿技術更實際的應用場景,還是幫助盲人和視力障礙者重見光明。
-
上海又一項科研新成果:我國自主研發的領扣型人工角膜明年上市
2014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我國有400萬的角膜盲患者,每年新增病患達10萬人之多。尤其是化學傷、熱燒傷導致角膜盲的患者,在過去是「絕症」,幾乎沒有復明的可能。現在有了轉機----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徐建江教授團隊近日成功實施上海首例領扣型人工角膜植入術,使一名全身重度化學燒傷的患者重見光明,這種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國內自主研發的領扣型人工角膜預計今年年底完成臨床試驗,有望於明年年底上市。
-
快速孵化機制發揮作用 優得清攜新型人工角膜僅用3年實現上市
而短短數年時間實現「從實驗室到市場」的技術轉化,其背後的快速孵化機制更是讓人眼前一亮。 目前,角膜移植是角膜盲患者重見光明的唯一治療方式,每年能得到捐獻者捐獻的角膜進行移植的數量非常有限。我國每年僅有約5000個病人可以獲得角膜移植的有效治療,大量患者因沒有人體角膜供體來源而失明。
-
全球首個人工角膜投產 中國團隊攻關10年(圖)
報導是這樣的:由我國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個生物工程角膜今日(5月23日)正式投入生產,這將改變傳統的角膜移植手術中角膜供體來源奇缺的困境,為無數角膜盲患者帶來光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角膜盲是僅次於白內障的第二大致盲眼病。中國目前角膜盲約為400萬名,並且每年新增10萬多病例,在這些患者當中,絕大多數人可以通過角膜移植重見光明。
-
亞太眼科學會人工角膜學組在解放軍總醫院成立
新華社北京9月25日電(羅國金、張琳琳、陳兵)亞太眼科學會人工角膜學組成立大會日前在解放軍總醫院舉行。同期,角膜移植和人工角膜技術學習班也在這個院舉辦。他介紹,解放軍總醫院眼科在國內開展人工角膜移植工作時間最早、醫治病人例數最多、醫治效果最好,「此次大會能在這裡舉行,是名至實歸。」
-
55歲的他捐獻角膜讓兩患者重見光明
今年55歲的趙鐵軍,生前就職於武鋼中冶技術公司,1998年5月入黨,在職期間曾獲得「優秀共產黨員」「2001年度紅旗班組」等榮譽稱號。他患有心臟病還有10年高血壓病史,去年9月,因貧血、肌無力,趙鐵軍緊急入院治療,此後身體狀況每況愈下。1月6日晚上9:00,趙鐵軍因病醫治無效去世。
-
青島民企向海尋光明 潛心十年完成人工角膜研發
年過半百,棄金飯碗創業中皓生物董事長王寶泉創業研發人工角膜之前,在青島科技大學從事管理工作。可以說,這是個令許多人羨慕的「金飯碗」,然而,已過了半生安穩生活的王寶泉卻是個閒不住的人,五十多歲的他依然滿懷一腔創業創新的熱情。一次偶然的機會,王寶泉了解到,在眾多眼科疾病中,角膜病是全球第四大致盲疾病,在中國更是第二位致盲眼病。
-
3D列印的眼睛真的可以讓失明人士重見光明嗎?
智能醫療將會在未來各個方面影響到我們,比如如何讓一名失明人士重見光明,聽起來你可能不太相信,但現代醫學已經給出了一份相對比較滿意的答卷。近日科學家朝打造世上首隻仿生眼又邁進了一步。一旦研製成功,成百上千萬的盲人將有機會重見光明。
-
【科學闢謠】高密度人工視網膜,讓盲人重見光明、實現超級視力又近...
海倫·凱勒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如是說。視力對人至關重要,一旦失明,生活質量就會大受影響。而仿生眼的誕生,給失明患者帶來了新希望;新的技術進展,亦不斷將不可能化為可能。最近,《自然》雜誌報導了一項革命性進展:通過高密度的人工視網膜製造工藝,讓仿生眼成像性能超過了人眼。如果能解決眼、腦協作問題,讓盲人重見光明、甚至實現超級視力將指日可待。
-
人工角膜、手術機器……這個區的生物科技真牛
助腦神經外科手術的機械臂,專為盲人復明的人工角膜,修復組織的可降解修補片……在11月27日上午舉行的第四屆北京國際醫藥健康創新展覽會上,多項填補國內空白的生物醫藥科技產品集中亮相。記者注意到,現場展示的各項生物醫藥科技多數來頭不小,不少研發時間都在10年甚至20年以上,取得的科技創新產品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在華科精準醫療科技的展臺前,一架現代化的顯示屏和白色的醫療機械臂吸引了不少觀眾的注意,這是中國首款適用成人與兒童的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
-
全球首個人工角膜投產 中國曆時10年自主研發
由中國科學家團隊自主研發的生物工程角膜產品23日在北京發布,有望解決中國人體捐獻角膜大量缺乏的臨床困境,為角膜盲患者帶來光明。生物工程角膜「艾欣瞳」主要由中國再生醫學國際有限公司與第四軍醫大學組織工程研發中心聯合開發,並於4月底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頒發的醫療器械註冊證書。
-
高密度人工視網膜,讓盲人重見光明、實現超級視力又近了一步
海倫·凱勒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如是說。視力對人至關重要,一旦失明,生活質量就會大受影響。而仿生眼的誕生,給失明患者帶來了新希望;新的技術進展,亦不斷將不可能化為可能。最近,《自然》雜誌報導了一項革命性進展:通過高密度的人工視網膜製造工藝,讓仿生眼成像性能超過了人眼。如果能解決眼、腦協作問題,讓盲人重見光明、甚至實現超級視力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