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出眼角膜,名字能上功德碑嗎?
省紅會及省眼庫:捐獻器官或遺體者可以,但角膜屬於組織不屬於器官相關聲音:希望所有捐獻者一樣能被紀念和緬懷
逝者長已,李翠的家人只希望她同樣能被紀念和緬懷。
核心提示|2014年4月,21歲的大學生李翠去世前,籤署了遺體捐獻書。最終,她的角膜給兩位患者帶去了光明。
一年多過去了,時至今日,李翠的親屬們仍在為她的事情奔波。「捐獻遺體時,省紅會一名工作人員曾承諾今年清明會將李翠的名字刻在福壽園的功德碑上。可現在功德碑上仍沒有她的名字……」李翠的堂哥李釗告訴大河報記者。
承諾為什麼沒能落實?事情卡在了哪個環節呢?記者為此展開了採訪。
家屬質疑
一年多了,名字怎麼一直上不了功德碑?
2014年3月初,年輕的李翠被確診為腎癌。在生命的最後一個多月裡,樂觀、開朗、堅強的李翠寫下了一頁頁充滿陽光的「微笑日記」,最後時刻,她對家人說:「如果我沒了,把我的器官捐獻了吧,用作醫學研究。」
由於癌細胞的擴散,李翠有血管的器官都無法被用於移植,最終她決定捐獻眼角膜和遺體。
「這是她所有能捐的。」李釗說,2014年4月9日6點21分,李翠離開了這個世界。7點,河南省眼庫的工作人員取走了她的眼角膜。隨後,省紅十字會遺體捐獻中心的工作人員也趕到醫院,準備接受遺體。但在遺體捐獻後的處置問題上出現了一些分歧。由於未能達成一致,李翠的遺體在醫院太平間內停放了100天後由家人火化,安葬於福壽園。
今年9月,李釗再次來到新鄭龍湖鎮福壽園。在一個花壇下,安葬著妹妹的骨灰。雖然覺得這對於妹妹來說是個不錯的歸宿,但他心裡依然有疙瘩不能解開:「妹妹的名字為啥不能刻在福壽園的功德碑上?」
他所說的功德碑,位於福壽園的河南省紅十字紀念園內。園內有兩塊紀念碑,一塊是器官捐獻功德碑,一塊是遺體捐獻功德碑,共刻有上百位捐獻者的名字。「妹妹的角膜捐獻後,省紅會的人來家裡探望時曾說,眼角膜救了兩個人,不管遺體捐不捐,會在2015年清明節前把李翠的名字刻在福壽園的功德碑上。可直到現在,我們也沒看到妹妹的名字刻上去……」李釗說。
官方回應
角膜不屬器官,名字無法上功德碑
對此,福壽園的工作人員表示,省紅會每年都會提供一份名單,他們會按名單把名字刻上功德碑,「如果碑上沒有,那就是紅會沒有把名字給我們」。
9月14日上午,記者和李釗一起到省紅會詢問情況,該會人體器官捐獻辦公室一工作人員說,眼角膜移植由省眼庫負責,建議到省眼庫看看有沒有把捐獻者名單報過來。
「我們從沒有、也不需要向省紅會提供眼角膜捐獻者名單。因為紅十字會並不負責眼角膜的捐獻工作。」在河南省眼庫,當初為李翠做眼角膜摘除手術的工作人員杜曉峰說,省眼庫歸省級衛生行政部門管理,與紅會沒有隸屬關係。
杜曉峰說,眼角膜並不屬於人體器官,而是人體組織。「換句話說,眼角膜捐獻與器官捐獻是兩回事。就算我們給他們(紅會)提供角膜捐獻者名單,他們也不會把名字刻在器官捐獻功德碑上。」
杜曉峰還表示,目前河南省眼庫還沒有設立專門的眼角膜捐獻者功德碑。
9月22日,李釗以及李翠的四叔李志勇再次來到省紅會,見到了當初與李家人聯繫的省紅會人體器官捐獻辦公室的負責人畢部長。畢部長也說,眼角膜屬於人體組織,不屬於器官,「我們立的是器官捐獻功德碑和遺體捐獻功德碑,眼角膜是人體組織,所以不會刻(捐獻者的名字)」。
對於「把李翠名字刻到功德碑上」的承諾,畢部長說:「我肯定沒說過這樣的話。如果其他人說過類似的話,我在現場也進行了解釋,肯定會說明情況的。」
畢部長說,關於為角膜捐獻者立碑悼念的想法,他們也一直在積極呼籲並推動,但目前還未落實,「我們還在向上面反映此事」。
專家觀點
不能拿學術概念將捐獻者區別對待
「對於我們家屬來說,現在再去糾纏眼角膜算不算人體器官,已經沒有意義了。我們只是覺得,在功德碑上刻個名字怎麼就這麼難?」李釗認為,捐獻者的精神和情操都是一樣的,即使是單純捐獻角膜者,也應被紀念和緬懷。
記者還為此專門諮詢了專家。鄭大四附院眼科專家陳剛表示,按照嚴格界定,角膜屬人體組織,並不屬人體器官,這在我國《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第二條進行了明確規定,「但在實際生活中,大部分市民並不知道這個情況」。
「目前,人工角膜並不成熟,所以角膜病致盲患者主要靠捐獻,目前我國角膜捐獻還很少,眼角膜缺口非常巨大。我覺得角膜捐獻者也很偉大,同樣應對他們進行緬懷和紀念。」陳剛說。
「眼角膜屬於器官還是組織,你可以在學術上加以區分,但你不能拿一個學術上的概念將捐獻者區別對待。事實上,器官捐獻紀念碑已經存在,只需借鑑外地做法,將器官紀念碑改為器官、眼角膜捐獻紀念碑,然後將角膜捐獻者的名字也刻上去,問題不就迎刃而解了嗎?關鍵的問題是,有沒有人真正去做這件事!當前,器官、組織捐獻還在起步階段,不要讓冷冰冰的專業術語和死板的規定,傷害了捐贈者一顆顆熱忱的心。」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一位專家表示。
在省紅會的一份宣傳材料上,記者注意到這樣一句話:「截至目前,我省已實現遺體捐獻268例,器官捐獻109例,共獲得24對眼角膜……」
外地做法
不少城市已將角膜捐獻者刻上紀念碑
記者還查詢到,衛計委港澳臺辦公室與國際扶輪3450地區聯合設立的「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網」上,「可捐獻的器官」一欄明確標有「肝臟」、「腎臟」及「眼角膜」等八項。而在實際的紀念中,很多城市雖然設立的是人體器官(遺體)捐獻紀念碑,但依然會把角膜捐獻者的名字刻在上面。
2006年3月,上海開通了眼角膜捐獻者紀念網站。
2009年,哈爾濱市遺體捐獻者紀念碑落成,該碑分為遺體捐獻者和眼角膜捐獻者兩部分,上面刻有400餘位捐獻者的名字。
2011年4月3日,全國首座眼角膜捐獻者紀念碑在天津落成。
2014年,長沙建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廣場初期刻的298位捐獻者,就包括眼角膜捐獻者。
2015年3月,常州人體器官(遺體)捐獻紀念碑上今年新增4個名字,其中兩位是遺體捐獻者,一位是器官捐獻者,另一位是角膜捐獻者。
2015年3月,山東省濟南、東營等地市紅十字會開始建設遺體(器官)、角膜捐獻者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