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羅31年他人身後事,自己身後要捐遺體
濟寧市兗州區大安鎮徐家村村民徐士元和老伴王翠菊,目前剛剛收到兗州區紅十字會送來的兩份遺體捐獻登記證書,兩位老人百年後將把遺體(角膜)全部捐獻出來。老夫婦兩人的願望很簡單,「將身體能用的部分捐贈救人,不能救人的部分用於醫學研究」。「我嫁給你,一輩子跟著你。」
-
大學生捐眼角膜未上功德碑 官方:角膜不屬器官
逝者長已,李翠的家人只希望她同樣能被紀念和緬懷。 核心提示|2014年4月,21歲的大學生李翠去世前,籤署了遺體捐獻書。最終,她的角膜給兩位患者帶去了光明。 一年多過去了,時至今日,李翠的親屬們仍在為她的事情奔波。「捐獻遺體時,省紅會一名工作人員曾承諾今年清明會將李翠的名字刻在福壽園的功德碑上。可現在功德碑上仍沒有她的名字……」李翠的堂哥李釗告訴大河報記者。 承諾為什麼沒能落實?
-
江蘇一名7歲孩子捐出角膜和遺體——這是最美麗的贈予
和常見的掃墓不同,人們在這裡祭奠的對象沒有墳塋,沒有墓碑,甚至沒有遺骨——他們是捐獻了遺體、角膜和器官的志願者。雖然他們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但他們的器官讓生命接力。在他們身上,死亡與新生實現輪迴。3月31日,又有一位7歲的小朋友捐獻了角膜和遺體,名字還沒來得及刻上紀念牆,他叫辛宇。
-
布衣院士盧永根:一件毛衣穿幾十年,卻捐獻880萬,死後捐遺體!
臨終前他籤下遺體捐贈卡,將遺體無償捐獻給了醫學事業,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把自己能擁有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身體都捐了出去。盧永根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的祖籍在廣東花都,生於香港,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受派遣回到廣州。1983年,他擔任華南農業大學院長。
-
6歲女孩捐眼角膜 受捐人幫她圓夢
在她最後的日子裡,父母艱難決定:既然女兒留不住,就把希望留給別人。菲菲留下了眼角膜、大腦和遺體。7月24日,兩位受捐人一起來到杭州長喬極地海洋公園看北極熊,這是小女孩最後的願望。3月下旬,麗水松陽,6歲女孩菲菲突然發現,好像有東西糊了眼。
-
遺體捐獻 讓生命開啟第二次旅程
儘管近來天氣炎熱,但67歲的裴風岐走到哪裡都要隨身攜帶他的小背包。背包最外面的夾層裡放著一張藍色的卡片——「遺體捐獻卡」,卡片上有他的名字、編號和醫院聯繫電話。「這個卡我帶在身上,萬一出現什麼情況,人家看到這個卡上的信息,能及時聯繫到醫院……」今年3月份,他辦理了遺體(角膜)捐獻登記,成為一名遺體捐獻志願者。
-
他生前捐獻880萬,死後捐遺體,一件毛衣穿二十年,被稱布衣院士
臨終前他籤下遺體捐贈卡,將遺體無償捐獻給了醫學事業,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把自己能擁有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身體都捐了出去。盧永根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的祖籍在廣東花都,生於香港,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受派遣回到廣州。1983年,他擔任華南農業大學院長。
-
「當我離開,把愛留下」22歲女大學生捐獻角膜遺體
陳琦媽媽籤署角膜遺體捐獻志願書。 紅網時刻1月6日訊(通訊員 楊麗紅)「當我離開,把愛留下」,22歲的女大學生陳琦一直催媽媽聯繫省城長沙紅十字會。
-
為遺體捐獻者立碑,這事為何擱下了
又到清明節,吳佩珍想起了自己的老伴,如此寫下了一篇「追思」「我的老伴,申光,2009年11月25日,永遠地離開了我,享年79歲。」 吳阿姨把這篇追思交給我們,還有一個原因,想讓我們幫她打聽一個事:兩年前有報導說,杭州將為遺體捐獻者建『紀念碑』」,這件事如今不知道怎麼樣了。 19歲那年,他向我借一本化學書 吳阿姨是溫州人,認識申光的時候,她19歲。
-
年輕時為國灑熱血,百年後獻遺體!8位老兵登記遺體捐獻,並得到一個...
和往常不同的是,聚會多了一個活動:辦理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手續。現在年紀大了,其他的事情做不了,唯有以後將遺體和器官捐獻給國家,為醫學研究做點力所能及的貢獻。 今年10月,程銘和老伴黎新明一起去重慶沙坪垻區紅十字會辦理了遺體捐獻登記手續,同時
-
捐角膜和遺體 「希望重見光明的人替我看未來」
經慎重考慮,他決定在身後捐獻出眼角膜和遺體,為社會做最後的貢獻。昨日,記者走進邢臺市第一醫院病房對他進行了採訪。 電視上遺體捐獻故事影響了他 昨天上午的病房裡,正打著吊針的杜俊壽已入睡。其妻王鳳娟說,十年前,丈夫便被確診為直腸癌,前期已做過3次手術。「這次病發是在今年元旦前後,經專家確認,已不適合再手術。」
-
22歲女大學生捐獻角膜遺體,眼看著流淚
1月4日下午5點,陳琦媽媽輾轉通過長沙市紅十字會,電話裡強烈表達了陳琦角膜遺體捐獻的意願:「她想要在她還活著的時候親自籤署志願書,她知道自己的病治不好了,但她還很年輕,想要把角膜留在世上,幫助別人看見這個世界,用另一種方式活下去,遺體捐出來做醫學教研,用最後的力量做一些真正有意義的事。」 1月5日凌晨零點02分,陳琦因搶救無效不幸去世,生命永遠定格在22歲。
-
15歲少年撿衣身亡 母親捐雙腎、肝和眼角膜(圖)
昨(20)日,小銀母親在省醫院籤下器官捐贈協議,捐出了兒子的雙腎、肝臟和眼角膜。這個偉大的善舉,換回的是3名肝腎重病者生存下去的希望。 為撿衣服 15歲少年意外墜亡 杜坤銀今年15歲,在鹽邊縣漁門鎮的中學上初三,馬上就面臨中考。5月16日,小銀媽媽參加了學校組織的考前家長會,那天,原本住校的小銀隨媽媽回了家。
-
重病後,湖南22歲女大學生想親自籤名捐獻角膜遺體,可惜走得太突然
1月4日下午5點,陳琦媽媽輾轉通過長沙市紅十字會聯繫上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遺體捐獻接收站,電話裡強烈表達了陳琦捐獻角膜遺體的意願。陳琦媽媽說,女兒想要在她還活著的時候親自籤署志願書,她知道自己的病治不好了,但她還很年輕,想要把角膜留在世上,幫助別人看見這個世界,用另一種方式活下去,遺體捐出來做醫學教研,用最後的力量做一些真正有意義的事。
-
湖南57歲老黨員捐獻角膜遺體 兒子幫他重溫入黨誓言
希望捐出自己的角膜和遺體供醫學研究,把有用的器官捐獻給需要幫助的人。」今日,石城哽咽回憶父親臨終時的囑咐。建黨99周年之際,他幫爸爸石磊重溫入黨誓言,履行莊嚴承諾。6月28日,湖南省委辦公廳機關服務中心的石磊因患扁桃體癌,救治無效與世長辭,享年57歲。石磊家人第一時間與湖南省紅十字會取得聯繫,對接捐獻事宜。
-
北大女博士患漸凍症留遺囑捐遺體 婁滔資料患病過程回顧
努力 「做遺體捐獻登記的時候,湖北省紅十字會的一名工作人員曾經提出,女兒的眼睛這麼好看,如果實在捨不得,可以留下眼角膜,要不然把眼角膜取走會顯得不好看,但是女兒聽到以後說,眼角膜捐出去了才有價值,還是執意希望能夠捐獻眼角膜。」汪豔梅告訴北青報記者。
-
人體器官捐獻:因愛而生,為愛而捐
根據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管理系統給出的信息規定顯示,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18歲以上),願意在逝世後無償捐獻器官、遺體、角膜、組織用於臨床治療、醫學教學和科學研究,可以通過網絡或書面途徑進行志願登記,表達捐獻意願。 暫時無法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何思穎決定先將自己的頭髮捐給癌症患者,一頭濃密烏黑的長髮是她的驕傲,從小到大引來不少同學羨慕。
-
我市角膜登記捐獻人數倍增
在藍天白雲的襯託下,公墓內的「寧波市遺體捐獻紀念陵園」顯得格外肅穆。 當天,參加本報城事幫辦·紅十字志願者基地與市紅十字眼庫聯手開展的角膜捐獻參觀紀念活動的70餘位愛心市民來到這裡,向長眠在此的遺體(角膜)捐獻者獻上鮮花。 這些愛心市民的「主力」來自中年「空巢」俱樂部。俱樂部成員清一色是子女在外地求學或就業的「空巢」爸媽。
-
難以跨越的瓶頸期:角膜捐獻在中國
萱萱是一名雙眼先天性角膜白斑和白內障的患者,年僅3歲的她,還未曾看過清晰的顏色、分辨出路途的方向。在今年五月底,她將開始做第三次角膜移植手術,她母親阿華告訴記者,這孩子不但得了比別人更嚴重的眼病,甚至連角膜移植的數量也超出一般人。三次角膜移植,分別是左眼、右眼,以及右眼排斥後重新移植。
-
為生男孩當年把女兒送人,16年後要女兒為男孩捐骨髓,捐不捐?
指望兒子繼承血脈,得了這種可怕的疾病,這不是要絕他們家的後嗎?不行,拼死也要救寶貝兒子。可是,經過一年多的輾轉治療,大夫都是說要骨髓移植,可一時又找不到合適的骨髓。他們知道血親骨髓配型成功率高,一家人都去做了,父母的不合適,兩個姐姐的也不合適。這時,母親突然想到被送出去的女兒,這成了一家人的又一線希望。於是他們找到了包養他們三女兒的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