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布衣院士盧永根離開我們已經快到一周年了,2019年8月12日,盧永根院士告別了他最愛的水稻科研事業,帶著對教育事業的不舍,永遠的離開了我們,離開了他深愛的土地,按照他的遺囑沒有追悼會,甚至沒有墓碑。
每當他的學生和親人想起他,就會來到校園裡一座多年前樹立的雕像前,默默地注視著雕像,潸然淚下。
一個科學研究院的院士,一生勤儉,卻把畢生的精力投入到水稻研究上,投入到教育事業中,他走了,去了很遠的地方,但人們不會忘記他,祖國不會忘記他。
2019年11月15日在北京中宣部向全社會宣傳發布盧永根的先進事跡,追授他「時代楷模」的光榮稱號。
他將一生奉獻給了中國水稻科研事業,他將積攢的880萬元全部捐贈給華南農業大學,成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用於扶持農業教育事業。
臨終前他籤下遺體捐贈卡,將遺體無償捐獻給了醫學事業,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把自己能擁有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身體都捐了出去。
盧永根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的祖籍在廣東花都,生於香港,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受派遣回到廣州。1983年,他擔任華南農業大學院長。
盧永根說他生前最慶幸的一件事就是他有幸成為了中國著名稻作科學家丁穎院士的學生。因為遇到了丁穎,改變了他的一生追求。
他繼承了丁穎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種,後來逐步擴充到1萬多份水稻種質資源,這成為我國水稻種質資源收集、保護、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寶庫之一。
2019年8月12日,剛剛過完入黨70周年的「生日」,他老伴代交了最後一筆黨費,有1萬元之多,89歲的他安詳離世,走得坦坦蕩蕩。
也許有人認為盧永根院士很有錢,生前捐獻880萬元,眼睛都不眨一下,家裡一定是生活富足,而且,他是大學校長,最後一筆黨費都交了一萬多塊,可見其家庭十分的富裕。
可是,當人們來到他的家中的時候,一個個眼睛都紅了,走進老人的家,仿佛回到上世紀。
他家裡床就是個鐵架子,已經是鏽跡斑斑,床上掛著竹竿,一頭綁著繩子,一頭用釘子固定在牆上,充當蚊帳,檯燈是幾十年前的款式,竟然還有老古董的收音機,可以說家裡幾乎沒有像樣的家具,可是他認為只要能用就行。
他的生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是那樣的簡樸,簡樸到家裡連窗簾都不掛,沒有一樣像樣的家具,這和貧困戶的家庭條件相差無幾.
然而,他覺得自己過的十分的富有,「一生家國情,桃李滿天下,身後澤被萬千學子」,這就是他的財富,他為了國家,為了教育,眼裡從來沒有自己,留下了閃光的無字豐碑。
他曾說,我生活過得好,我追求的不是物質,而是精神,不是追求舒服,而是「無愧我心」。
他從小見識了日本人鐵蹄進入中國帶給人民的災難,從那個時候起,他就立志於要奉獻國家,要讓中國人強大起來。
他小時候家庭生活十分的富足,家裡有電話,出門有汽車。然而,國土被踐踏,中國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這讓他堅定了目光,堅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標,
1949年8月9日,盧永根在香港加入中國共產黨,這是個特殊的日子,也是個十分有紀念意義的日子。
88歲的老伴徐雪賓一提到他就會笑呵呵的說道:「他把入黨那一天看成生日,新生命的開始。所以,每年這一天,我都為他過生日。我想在這一天,一定幹一件最讓他喜歡的事,所以在1957年8月9日,答應與他結婚。」
89歲的盧永根也在過完生日的第三天,離開了我們。
作為華南農業大學的校長,盧永根這樣定位自己的三重角色:「先黨員,再校長,後教授。」
盧永根院士一生非常節儉,80多歲的老兩口依然像尋常百姓一樣,從來不用車接車送,而是背著雙肩包、頭戴遮陽帽,擠公交、換地鐵;吃飯和學生一起在食堂排隊打飯,吃得一粒米都不剩,看到有學生剩飯,盧永根總忍不住提醒:「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多少株水稻才能出一碗米飯?」
其實,早在2015年,他就和老伴回到家鄉,把祖上留下的兩間價值100多萬元的商鋪,捐贈給當地的羅洞小學。別人都認為他傻,自己的東西幹嘛往外捐啊!
大家說是「捐」,可盧永根不這麼認為,他卻說是「還」,他說:「黨培養了我,這是做最後的貢獻。」老伴徐雪賓也說:「我們兩個年輕時就受到黨的教育,國家給了我們許多,我們用不完了,當然還回去。」
她不僅僅是還錢,把自己的身體都還了出去,他說自己的一切都是黨和國家給予的,者必須要還回去。。
「布衣院士」盧永根走了,走得乾乾淨淨、清清爽爽,了無遺憾的離開了我們。
他不留財產、不留遺體、不留墓碑,但是,他卻留下了很多很多……
這就是布衣院士的高風亮節,他把祖國和黨的利益看做高於一切,甚至高於自己的生命,他所有的一切都是國家和黨給予的,所以,他也要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黨和人民,錢財也好,生命也罷,活著為人民做貢獻,死後還要捐獻遺體,真是傾其所有,為國為民。
想到社會上那些有一點點本事就驕傲的不行的所謂知識分子,想到那些,有一點點能耐就到處大肆宣揚的「飽學之士」,想到那些為了金錢走穴撈金的明星,再看看我們的布衣院士盧永根,你們有沒有感到汗顏。
祖國需要盧永根這樣的院士,也需要千千萬萬的青年人學習他的精神,如果我們每個中國人都像盧永根教授一樣,我們偉大的祖國何愁不繁榮富強,何愁不傲立於世界之林。
我是專注感情生活,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關注和轉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