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院士盧永根:一件毛衣穿幾十年,卻捐獻880萬,死後捐遺體!

2020-12-04 專注感情生活

距離布衣院士盧永根離開我們已經快到一周年了,2019年8月12日,盧永根院士告別了他最愛的水稻科研事業,帶著對教育事業的不舍,永遠的離開了我們,離開了他深愛的土地,按照他的遺囑沒有追悼會,甚至沒有墓碑。

每當他的學生和親人想起他,就會來到校園裡一座多年前樹立的雕像前,默默地注視著雕像,潸然淚下。

一個科學研究院的院士,一生勤儉,卻把畢生的精力投入到水稻研究上,投入到教育事業中,他走了,去了很遠的地方,但人們不會忘記他,祖國不會忘記他。

2019年11月15日在北京中宣部向全社會宣傳發布盧永根的先進事跡,追授他「時代楷模」的光榮稱號。

他將一生奉獻給了中國水稻科研事業,他將積攢的880萬元全部捐贈給華南農業大學,成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用於扶持農業教育事業。

臨終前他籤下遺體捐贈卡,將遺體無償捐獻給了醫學事業,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把自己能擁有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身體都捐了出去。

盧永根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的祖籍在廣東花都,生於香港,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受派遣回到廣州。1983年,他擔任華南農業大學院長。

盧永根說他生前最慶幸的一件事就是他有幸成為了中國著名稻作科學家丁穎院士的學生。因為遇到了丁穎,改變了他的一生追求。

他繼承了丁穎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種,後來逐步擴充到1萬多份水稻種質資源,這成為我國水稻種質資源收集、保護、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寶庫之一。

2019年8月12日,剛剛過完入黨70周年的「生日」,他老伴代交了最後一筆黨費,有1萬元之多,89歲的他安詳離世,走得坦坦蕩蕩。

也許有人認為盧永根院士很有錢,生前捐獻880萬元,眼睛都不眨一下,家裡一定是生活富足,而且,他是大學校長,最後一筆黨費都交了一萬多塊,可見其家庭十分的富裕。

可是,當人們來到他的家中的時候,一個個眼睛都紅了,走進老人的家,仿佛回到上世紀。

他家裡床就是個鐵架子,已經是鏽跡斑斑,床上掛著竹竿,一頭綁著繩子,一頭用釘子固定在牆上,充當蚊帳,檯燈是幾十年前的款式,竟然還有老古董的收音機,可以說家裡幾乎沒有像樣的家具,可是他認為只要能用就行。

他的生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是那樣的簡樸,簡樸到家裡連窗簾都不掛,沒有一樣像樣的家具,這和貧困戶的家庭條件相差無幾.

然而,他覺得自己過的十分的富有,「一生家國情,桃李滿天下,身後澤被萬千學子」,這就是他的財富,他為了國家,為了教育,眼裡從來沒有自己,留下了閃光的無字豐碑。

他曾說,我生活過得好,我追求的不是物質,而是精神,不是追求舒服,而是「無愧我心」。

他從小見識了日本人鐵蹄進入中國帶給人民的災難,從那個時候起,他就立志於要奉獻國家,要讓中國人強大起來。

他小時候家庭生活十分的富足,家裡有電話,出門有汽車。然而,國土被踐踏,中國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這讓他堅定了目光,堅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標,

1949年8月9日,盧永根在香港加入中國共產黨,這是個特殊的日子,也是個十分有紀念意義的日子。

88歲的老伴徐雪賓一提到他就會笑呵呵的說道:「他把入黨那一天看成生日,新生命的開始。所以,每年這一天,我都為他過生日。我想在這一天,一定幹一件最讓他喜歡的事,所以在1957年8月9日,答應與他結婚。」

89歲的盧永根也在過完生日的第三天,離開了我們。

作為華南農業大學的校長,盧永根這樣定位自己的三重角色:「先黨員,再校長,後教授。」

盧永根院士一生非常節儉,80多歲的老兩口依然像尋常百姓一樣,從來不用車接車送,而是背著雙肩包、頭戴遮陽帽,擠公交、換地鐵;吃飯和學生一起在食堂排隊打飯,吃得一粒米都不剩,看到有學生剩飯,盧永根總忍不住提醒:「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多少株水稻才能出一碗米飯?」

其實,早在2015年,他就和老伴回到家鄉,把祖上留下的兩間價值100多萬元的商鋪,捐贈給當地的羅洞小學。別人都認為他傻,自己的東西幹嘛往外捐啊!

大家說是「捐」,可盧永根不這麼認為,他卻說是「還」,他說:「黨培養了我,這是做最後的貢獻。」老伴徐雪賓也說:「我們兩個年輕時就受到黨的教育,國家給了我們許多,我們用不完了,當然還回去。」

她不僅僅是還錢,把自己的身體都還了出去,他說自己的一切都是黨和國家給予的,者必須要還回去。。

「布衣院士」盧永根走了,走得乾乾淨淨、清清爽爽,了無遺憾的離開了我們。

他不留財產、不留遺體、不留墓碑,但是,他卻留下了很多很多……

這就是布衣院士的高風亮節,他把祖國和黨的利益看做高於一切,甚至高於自己的生命,他所有的一切都是國家和黨給予的,所以,他也要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黨和人民,錢財也好,生命也罷,活著為人民做貢獻,死後還要捐獻遺體,真是傾其所有,為國為民。

想到社會上那些有一點點本事就驕傲的不行的所謂知識分子,想到那些,有一點點能耐就到處大肆宣揚的「飽學之士」,想到那些為了金錢走穴撈金的明星,再看看我們的布衣院士盧永根,你們有沒有感到汗顏。

祖國需要盧永根這樣的院士,也需要千千萬萬的青年人學習他的精神,如果我們每個中國人都像盧永根教授一樣,我們偉大的祖國何愁不繁榮富強,何愁不傲立於世界之林。

我是專注感情生活,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關注和轉評,謝謝!

相關焦點

  • 他生前捐獻880萬,死後捐遺體,一件毛衣穿二十年,被稱布衣院士
    距離布衣院士盧永根離開我們已經快到一周年了,2019年8月12日,盧永根院士告別了他最愛的水稻科研事業,帶著對教育事業的不舍,永遠的離開了我們,離開了他深愛的土地,按照他的遺囑沒有追悼會,甚至沒有墓碑。每當他的學生和親人想起他,就會來到校園裡一座多年前樹立的雕像前,默默地注視著雕像,潸然淚下。
  • 「布衣院士」盧永根的大愛人生
    萬元捐贈給了教育事業他將遺體無償捐獻給了醫學事業他,就是「布衣院士」盧永根生前捐出畢生積蓄880萬元,卻一件毛衣穿幾十年2017年,87歲的盧永根走進銀行,緩緩地從包裡取出十多個存摺,將880,破舊的木沙發、老式電視還有幾把用鐵絲綁了又綁的椅子……在不同年份的照片裡盧永根總是穿著同一件綠色毛衣,他把所有積蓄無償捐獻給了教育事業,卻捨不得給自己買件新衣服。
  • 「布衣院士」盧永根病逝
    8月12日凌晨,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作物遺傳學家盧永根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9歲。2017年3月,他把880多萬元積蓄全部捐給華南農業大學,成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2018年3月1日,獲「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有著70年黨齡的盧永根曾說:「一名真正的科學家,必須是一名忠誠的愛國主義者。」
  • 「布衣院士」,一路走好!
    享年89歲盧永根, 1930年12月生,廣東花都人。1953年畢業於華南農學院。歷任華南農學院助教、講師,華南農學院農學系副主任,華南農業大學校長。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3年上任華農校長之初,在接受記者專訪時,他談到自己的黨員、校長、教授三個角色關係時表示,要堅持「先黨員,後校長;先校長,後教授」的原則。
  • 從「香港孩子」到「布衣院士」,他的傳奇故事讓每個人淚如雨下
    身後捐獻自己的遺體……2019年8月12日凌晨4時41分,盧永根院士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9歲。>直至把自己的全部都毫無保留地燃燒至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布衣院士」盧永根的大愛人生!壞了不捨得扔,修了再修……在我們整理盧永根的照片時,偶然發現的細節更是讓人淚目,在盧永根不同年份、不同時期的照片裡,竟穿著同一件綠色毛衣
  • 8.22省考公務員真題(布衣院士)——申論範文
    2020年8.22多省聯考:根據材料4,圍繞「布衣院士」盧永根的先進事跡,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布衣院士」的簡樸與富足入黨70年、累計推廣新品水稻面積1000多萬畝、新增產值15億、一分未留全部捐獻給學校800多萬……這是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著名水稻遺傳學家、中國科學院「布衣院士」盧永根留給我們的「大數據」,這是盧院士的縮影寫照,見證了他「簡樸」的一生
  • ...的不變牽掛——記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著名水稻遺傳學家盧永根
    他使命在肩,初心不忘,即使病臥在床,也不忘過組織生活;他生命不息,科研不止,一生致力於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他奮鬥終身、無怨無悔,把880多萬元積蓄捐給教育事業……  他,就是被稱為「布衣院士」的「時代楷模」——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水稻遺傳學家盧永根(見上圖,資料照片)。
  •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盧永根:七十載黨齡的院士情懷永不褪色的堅定...
    盧永根出生在香港,1949年從香港來到嶺南大學農學院,從此紮根廣州。他有著70年黨齡,一生節儉樸素,被譽為「布衣院士」。家中至今使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舊沙發、舊電視、舊鐵架床。他將畢生積蓄880.9萬元全部捐贈給華南農業大學,設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用於獎勵貧困學生和優秀青年教師。
  • 廣州市輕工職業學校組織集中觀看「時代楷模」盧永根同志先進事跡
    初心永恆 大地為根為紮實推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增強廣大教師初心使命意識,2019年12月3日,廣州市輕工職業學校組織全體教職工集中觀看「時代楷模」盧永根同志先進事跡,激勵廣大教師向盧永根同志學習,為黨育人
  • 「時代楷模」盧永根院士事跡引發社會強烈反響
    在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中宣部追授中科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盧永根「時代楷模」稱號。新華社11月13日播發通訊《盧永根院士:赤誠抒寫「我和我的祖國」》,深入報導盧永根院士的感人事跡,引發社會各界強烈反響。
  • ...追記水稻遺傳學家、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盧永根
    「盧院士今年89歲高齡,是身邊人所熟知的生活簡樸的盧爺爺。但是,這個衣著簡單、生活低調的人,卻因2017年的一個舉動,突然成了『網紅』。那年3月,他與夫人徐雪賓顫顫巍巍地抱著一個破舊的牛皮紙信封出現在華農校內一家銀行,將10多個存摺的存款轉入學校帳戶,整整880多萬元!
  • 學習「時代楷模」盧永根事跡心得體會 盧永根先進事跡學習感想
    他有著怎樣的事跡  一起了解  ↓↓↓  「時代楷模」   盧永根  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  中國科學院院士  我國著名水稻遺傳學家  盧永根同志是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水稻遺傳學家。
  • 中宣部追授盧永根「時代楷模」稱號
    新華社北京11月15日電 在全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中央宣傳部15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盧永根的先進事跡,追授他「時代楷模」稱號。盧永根是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中科院院士,著名水稻遺傳學家。2019年8月,因病在廣州逝世。他信念堅定、忠誠如山,入黨70年來,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對黨和國家忠誠不渝、矢志奮鬥,與共和國同成長、共奮進,是一名永葆初心的優秀共產黨員。
  • 我國著名作物遺傳育種專家、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盧永根院士逝世 享年...
    我國著名作物遺傳育種專家、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盧永根院士逝世 享年90歲 2019-08-12 19:19:55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李苑 | 字號:A+ | A- 我國著名作物遺傳育種專家、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盧永根院士,於8月12日在廣東省中醫院大學城醫院逝世,享年90歲。
  • 【科學網】盧永根的選擇與傳承
    1987年,中國農科院時任名譽院長金善寶向中央推薦他擔任下一任院長,盧永根依然選擇婉拒,堅守在華農的三尺講臺上;2017年,在處理老兩口一輩子積攢下的數百萬存款時,盧永根又選擇將這筆巨款捐給華農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而不是留給子女。  在人生的眾多關口,盧永根都選擇了和一般人看似截然不同的選擇。他拋棄了太多常人眼中的功名利祿,選擇了淡泊名利、潛心科研的「荊棘之路」。
  • 痛失院士!作物遺傳育種專家、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盧永根逝世
    我國著名作物遺傳育種專家、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盧永根院士,於8月12日在廣東省中醫院大學城醫院逝世,享年90歲。盧永根, 1930年12月生,廣東花都人。1953年畢業於華南農學院。歷任華南農學院助教、講師,華南農學院農學系副主任,華南農業大學校長。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遺體捐獻 讓生命開啟第二次旅程
    在遺體(角膜)捐獻登記表上,他勾選了三項:角膜、遺體和器官。「死了捐出器官,生命還能用另一種方式延續。現在技術發達了,一個角膜能讓好幾個人恢復光明,多好!」成為志願者後,裴風岐才知道以前出現過悔捐的情況,醫院的車到了,家屬不願意,最後只能空車返回。「這本就是自願行為,家人不同意可以一票否決,但如果是角膜、器官捐獻,悔捐就好比是剝奪了人家的希望。」
  • 8月12日歷史上的今天 我國著名作物遺傳學家盧永根逝世
    2019年8月12日(農曆2019年7月12日),我國著名作物遺傳學家盧永根逝世。月12日凌晨4時41分,中國又一位「巨星」隕落,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作物遺傳學家盧永根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9歲。
  • 廣州規定家人不能阻礙遺體捐獻 國外如何破解悔捐
    央廣網北京4月6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導,遺體捐獻這個話題在今天看來已經是比較開放了,越來越多的人在遺體捐獻協議上籤上自己的名字。然而,我們也發現,遺體捐獻這個事似乎並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事。  有一種現象開始出現:遺體捐獻者本人願意捐獻,但是家屬很難接受這件事,因此,有的已經籤了遺體捐獻協議的個人在去世之後,家人不同意,反悔。
  • 又一院士捐出700萬獎金,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2020年,毛院士獲得北理工五年一度的&34;,現場,毛院士說:我要把所得的獎金全部捐給北京理工大學。於是,100萬獎金全部捐給了北理工。李俊賢,我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火箭推進劑的創始人之一、聚氨酯工業奠基人之一,可以說中國的國防科技工業裡面,李院士是立下了汗馬功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