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盧永根:七十載黨齡的院士情懷永不褪色的堅定信仰
金羊網 2019-07-02
文/金羊網 記者陳亮、彭啟有
圖/金羊網 記者陳亮
7月1日上午,廣東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先進事跡報告會在廣州珠島賓館珠島會堂舉行。蘇權科、鍾南山、費英英、彭彬、盧永根(黨林夕代講)、甘學德、孫建國7名報告團成員深情分享個人事跡、心路歷程,金羊網記者為您逐一整理了7位先進人物的基本情況和演講稿,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他們的故事吧!
▲7名報告團成員接受獻花
盧永根簡介
盧永根,男,1930年12月生,中共黨員,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作物遺傳學家。
先後獲得「南粵傑出教師」特等獎、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全國模範教師、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廣東省優秀共產黨員、南粵楷模、2017年度感動中國人物等榮譽。
盧永根出生在香港,1949年從香港來到嶺南大學農學院,從此紮根廣州。他有著70年黨齡,一生節儉樸素,被譽為「布衣院士」。家中至今使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舊沙發、舊電視、舊鐵架床。他將畢生積蓄880.9萬元全部捐贈給華南農業大學,設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用於獎勵貧困學生和優秀青年教師。他以強烈的愛國情懷獻身農業教育科研,在水稻遺傳研究領域默默耕耘,提出水稻「特異親和基因」新觀點,為水稻育種實踐、農業教育和發展作出突出貢獻。
▲黨林夕代盧永根作事跡報告
七十載黨齡的院士情懷
永不褪色的堅定信仰
黨林夕(代盧永根作報告)
各位領導、同志們:
大家好,我叫黨林夕,是盧永根院士所在華南農業大學的一名老師,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老校長,盧永根院士的故事。
盧院士今年89歲高齡,是身邊人所熟知的生活簡樸的盧爺爺。但是,這個衣著簡單、生活低調的人,卻因2017年的一個舉動,突然成為了全國「網紅」。那年3月,他與夫人徐雪賓顫顫巍巍地抱著一個破舊的牛皮紙信封出現在華農校內一家銀行,將十多個存摺的存款轉入學校帳戶,整整880多萬元!這是二老的畢生積蓄,盧院士還有一個女兒,但他選擇把錢毫無保留全部捐給了學校。
因每筆轉帳都需輸密碼、籤名,前後足足花了一個半小時。而他們作出這個捐贈決定究竟考慮了多久?我可以告訴大家,這一切就發生在幾秒鐘之內。那一年,盧院士病重,與夫人商量後事安排時,他就說了一個字:「捐!」,夫人馬上懂了,立刻說:「我也是這麼想的。」就在那一年,盧永根院士被評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為什麼他會如此慷慨、毫無保留?這還要從盧院士最初的人生選擇說起。
盧永根從小在香港出生長大,大家看到的這張舊照片,他穿著雙肩帶白襯衣,在當年也是非常時髦的。他出生於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英國律師行的一名高級員工,盧永根從小在香港就接受了良好的中西方教育。
但是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被日軍佔領,當時在讀六年級的他被父親送回廣州花都鄉下避難。從小經歷家仇國恨,親眼目睹日軍的兇殘暴行,這種切膚之痛激發了他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家國情懷。
念高中的時候,他作出了跟同齡人不一樣的選擇:不顧家人反對,放棄了英文學校,選擇在中文學校就讀,接受民主進步的思想。
此後,他積極追求進步,嚮往共產主義,1949年盧永根在香港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了一名「地下黨員」,在黨組織的安排下,他來到廣州,領導地下學聯,迎接廣州解放。期間,他考入嶺南大學就讀。經歷全國院系調整後,盧永根來到了華南農學院,與丁穎院士相遇,成為了他的首屆學生,畢業後更是成為丁穎水稻研究的助手。
丁穎是院長,盧永根是學生,可是,盧永根卻成功發動當時已經68歲的丁穎院長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在當時廣州地區高級知識分子中產生了巨大反響。對此,盧永根回憶到,與老師的這份「忘年交」友誼一直暗含著一份默契:「學術上,您是我的老師,是我的領路人,但在政治上,我是先行者,是進步青年,我要告訴您中國共產黨的偉大信仰。」
這一信仰在盧永根看來,必須終生踐行。
▲先進事跡報告會現場
盧永根常把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的名言掛在嘴邊:「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改革開放後,盧永根曾以公派訪問學者身份赴美國留學,留美期間,在美的親人告訴他,留在美國你可以過得很舒服。但是,盧永根堅定地說:「我是中國人,祖國的建設需要我!」
是啊,如果他一走了之,丁穎老師畢生收集託付給他的七千多份水稻種質資源將何去何從?他這一走,這個領域的研究又要多少年才能趕上其他國家?
盧永根堅定地選擇回到祖國。在他的感召下,一大批水稻育種專家也選擇回國報效國家。盧院士也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農業科學家,就在2017年,他的學生劉耀光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一門三院士」也被傳為佳話。
在廣袤的土地上,農民的生活曾經十分艱辛,看天吃飯,如何提高水稻的育種品質?這是盧永根畢生科研的命題。他致力於水稻的遺傳育種研究,在水稻遺傳資源等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這個領域的理論性研究曾經很缺乏,基礎研究又很難出成果,盧永根卻選擇啃下這塊「硬骨頭」。
他像普通的農民一樣,挽起褲腿,赤腳走在農田裡,一步一腳印地去尋找水稻的祖先「野生水稻」,跑遍了廣東、海南和江西。
野生稻的收集十分困難,要麼在山區,要麼在荒蕪的沼澤地,但盧永根從不放棄。有一次,已經70多歲高齡的盧院士帶隊去清遠佛岡一座荒山的山頂採集野生稻,爬到半山腰,盧院士已經體力不支,但他仍然堅持要上山,學生們只好連攙帶扶架著他慢慢往上爬,山路崎嶇陡峭、木石穿道,一路辛苦異常。好不容易才爬到山頂,大家都累壞了,學生們也想讓他先歇一歇,他卻堅定地說:「找!趕緊找!」
幸運的是最終找到了寶貴的野生稻。親眼見到野生稻的生長環境,已經疲累至極的盧院士異常激動,他俯下身緊緊地握著稻穗對學生們說:「作為一個農業科學家,你必須把根深深扎在泥土裡,一定要親自察看現場,不能遺漏一絲一毫的細節。」
赤腳耕耘大地,盧永根不在乎名,不在意利,但求這一生有意義。他對於物質的要求極低,辦公室是簡陋的,家中仍然使用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舊鐵架床、舊電視機,被人們稱為「布衣院士」。
在入院治療前,他幾乎每天最早來到辦公室,忙碌地做科研、回郵件,到了中午,他就拎著一個鐵飯盒,叮叮咚咚地走去學校飯堂,和學生們一起排隊打飯。
年事已高的他時常背著挎包、戴著遮陽帽,在蔥鬱的校道上安然地等著公交車,成為了校園裡一道風景線。
▲黨林夕代盧永根作事跡報告
這道樸實的風景線,給予了很多人希望。盧院士一直以來通過各種途徑去幫助困難學生,幫助他們改變命運。看到自己的學生劉向東有機會去香港進修,但是由於經濟困難,顧慮重重,盧院士專門借錢並提供行李箱等用品,鼓勵他學有所成,回來報效祖國。在花都羅湖小學,他甚至把兄弟二人共有的家族商鋪無償捐出,作為孩子們老師們的教育基金。到目前為止,這個基金已經資助師生近三千人。
如今,因患癌症盧院士重病在床,在病房中,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說:「雖然我現在疾病纏身,無法自由地行走,但是,我的意識是清醒的,我的牽掛是不變的,我的信仰是堅定的!」
在盧永根夫婦的要求下,一個特殊的臨時黨支部在醫院病房成立。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後,「盧永根院士病房臨時黨支部」開展了學習十九大報告的專題組織生活會。盧院士身體虛弱,但仍然堅持全程參與了學習和討論。他說他的心情很激動,仿佛回到了自己70年前剛剛入黨的那一刻。
盧院士深知疾病帶給人們的痛苦,前不久,他親手籤訂了遺體捐贈志願書,希望以一名院士的身份作最後的醫學科普,把自己的身體捐獻給國家的醫學研究!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也是盧永根院士入黨整整七十年。七十年來,盧院士身體力行,始終堅定永不褪色的信仰,用畢生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名老共產黨人的入黨初心,這也是激勵我們年輕一代在新時代堅守初心、砥礪前行的榜樣力量!
謝謝大家!
編輯: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