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帳本」背後的愛心延續 50歲陳金霞捐獻眼角膜回報好心人

2021-01-21 齊魯壹點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見習記者 孫浩 馬小傑

1月7日下午,50歲的陳金霞來到了濰坊市濰城區紅十字會,籤署了遺體(角膜)捐獻登記書。而促使她做這個決定的原因是——一個感恩帳本。在她最困難的時候,有一群好心人雪中送炭、捐錢捐物,如今,她也希望用自己的行動將愛心延續下去。

「我欠恩人們太多,就算犧牲一切都還不上」

2008年5月1日,陳金霞的小叔子和妻子在去壽光辦事的途中遭遇車禍,不幸去世。

事後,陳金霞立刻將3歲的侄子趙興智和11歲的侄女趙春婷接回家中。記者了解到,陳金霞自己有兩個孩子,丈夫靠去勞務市場打零工賺錢。當時,家庭月收入僅有兩千多塊,但做出照顧小叔子家兩個小孩的決定時,她沒有猶豫。「我當時根本顧不得想別的,只想好好照顧小孩。」陳金霞對記者說道。

從2009年開始,陸續有不少好心人知道了他們的故事,紛紛送錢送物。談起受到過的幫助,陳金霞向記者不斷重複著「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也正是從那時開始,陳金霞有了一個特殊的帳本,上面一筆一划地記錄著所有幫助過她們一家的人,小到米麵糧油、大到學費捐款,事無巨細。「我叫它感恩帳本。」陳金霞說。

第一筆捐款是在2009年元旦,時任濰城交警大隊二中隊指導員胡家武捐了一千元,隨後幾年間濰坊的公益組織和愛心人士也在陸續捐助,幫她一家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

2011年春節胡家武給了兩個孩子每人500塊的壓歲錢,而2012年四個孩子都有份,一共給了2000元,記帳本上清清楚楚地寫下了這些數字。

2012年濰坊市交警部門為他們舉辦了愛心義捐,將所籌善款全部捐贈給陳金霞的侄子侄女,用於他們的學習和生活。

陳金霞大體算了算,這十多年來,光是社會上的愛心款就有五六萬,還有國家給的生活補助金,她說,「這些溫暖,無法用金錢衡量,總覺得欠恩人們太多,就算犧牲我的一切都還不上。」

「咱有手有腳,不能老接受別人的捐助」

多年來,照顧家人和種菜掙錢是陳金霞生活的中心。她清晨四點起床種菜澆水,還在集市上租了一個攤位,每下午去賣菜,直到天色變黑,街上的人都回家了她才收攤回家。有時菜賣的很快,「我種的菜用化肥少,基本上都用天然肥料,有很多人都專門買來找我買」,她種菜只求質量,種出來的菜水靈靈的很好吃,積累了一批老主顧,有時候她去的晚了還有人等著她。靠著賣菜,陳金霞努力改善孩子們的生活。

2020年秋天,侄子趙興智將貧困生補助申請表拿回家,但是陳金霞拒絕了。孩子們陸續成家立業,陳金霞的母親在2020年去世,原本一直照顧母親的她,現在也有更多的時間去種菜賣菜掙錢了,所以面對著這張熟悉的貧困生申請表,她沒有籤字。

「當時老師也勸我,你們家夠條件就申請吧,多一點是一點。」但陳金霞告訴侄子,「咱們已經接受了國家太多了,人不能做貪吃蛇,現在我有手有腳,咱們不能老接受別人的捐助。」陳金霞告訴記者,擔心一直接受社會的捐助,會讓孩子們覺得一切都來得理所應當。

「現在她條件好點了,我前年還收到了她自己種的大棗和生薑。」捐獻了第一筆捐款的胡家武告訴記者。而陳金霞自己也說,她心裡很感激,這麼多陌生人在她最困難的時候來幫助她,雖然自己的金錢有限,但是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來回報這群好心的陌生人。

「捐眼角膜,是我50年來最正確的決定」

在長期幫助陳金霞一家的愛心人士中,王明秀與陳金霞最為親近,她表示,「早在去年的時候,陳金霞就跟我問過遺體捐獻的事。」

「回報社會不是喊口號,而是要真正做實事」,陳金霞這樣說著,也這樣做了。2020年12月12日,陳金霞在王明秀的薰陶和帶領下,帶著一封修改了無數遍的《愛心志願者申請書》申請加入了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並且還捐了642元。

這624元錢背後還有一段小故事,2020年陳金霞騎著電瓶車在回娘家的路上,忽然看到地上有錢。「當時我看著地上有一張一百的,兩張二十的,四張一塊的,我撿起來夾在了電瓶車的電瓶上,我一直沒動它。」當時路上一個人都沒有,她等了很久都不見失主,過了幾個月她自己添了500元,把這624一塊給捐了。

加入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以後,愛心群裡總是分享很多志願服務信息,一天,陳金霞在群裡看到了有群友分享遺體(角膜)捐獻的消息,一顆捐獻眼角膜的種子悄悄埋進陳金霞心中。不僅是為了回報社會,侄子進入青春期以後,一直叛逆淘氣,陳金霞看著孩子,覺得應該以身作則,來用行動告訴他,應該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做一個知恩圖報的人。

2021年1月7日下午,陳金霞在濰坊市美生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志願者和女兒的陪同下,走進了濰城區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將《山東省遺體(角膜)捐獻申請登記表》遞給陳金霞,她仔細看過上面的內容後,籤下了自己的名字,並留下了聯繫方式。隨後,濰城區紅十字會為陳金霞頒發了遺體(角膜)捐獻登記證書,上面有她的名字、籤署日期和登記證書編號。陳金霞說捐獻眼角膜是她這50年做的最正確的決定之一。她的事情也在激勵著小女兒,小女兒表示理解並且表示以後也要捐獻眼角膜。

陳金霞說她的偶像是劉胡蘭,她很佩服劉胡蘭不怕苦不怕累,為國家犧牲的精神。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不論是捐款還是捐獻眼角膜,陳金霞用行動深刻詮釋了這句話的意義。

相關焦點

  • 讓愛的接力棒繼續傳遞 濰坊50歲大姨籤下遺體捐獻書
    近日,濰城區軍埠口綜合項目區王家文莊村50歲的陳金霞在濰城區紅十字會自願籤訂了《遺體(角膜)捐獻登記表》。她這一勇敢大愛的決定溫暖著每一個人的心。家中突遇變故 多虧好心人奉獻愛心說起陳金霞,大家可能比較陌生。但提起她的侄子趙興智,很多熱心公益的市民會有印象。2008年5月份的一天,趙興智的父母在去壽光辦事途中遭遇車禍,不幸去世。
  • 願留光明在人間 郴州24歲青年捐獻角膜
    紅網時刻11月8日訊(通訊員 周瓊)「我身上唯一沒有被病毒感染的部位就只剩下眼角膜,我希望將我的眼角膜、我的光明捐獻給需要的患者!」這是一位剛滿24歲青年最後的心願。這位青年叫歐陽明,17歲那年在長沙湘雅醫院被確診為郎格罕組織細胞綜合症,這是一種全球罕見的病。
  • 47歲尿毒症患者捐獻眼角膜延續光明
    年僅47歲,卻因為尿毒症導致器官衰竭不幸逝世,經歷過於病魔的抗爭,在生命最後的時間裡,她決定用愛回報社會,捐獻自己的角膜與遺體。 2020年12月,楊萍聯繫到衡陽市紅十字會,詢問身後捐獻角膜遺體的相關事項。
  • 安慶78歲老人決定無償捐獻遺體和眼角膜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78歲的石根應,曾是安慶市宜秀區羅嶺鎮花元村的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前不久,他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那就是要在自己離世後將自己的遺體及眼角膜無償捐獻給國家。「國家對我太好了,我也沒有別的方式,我想把自己的眼角膜和遺體捐獻出去,給國家做一點貢獻,這是應當的。」石根應說出了自己的內心的想法。2014年,石根應老夫妻倆體弱多病,家庭生活困難,當時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低保、養老、就業等扶貧政策的幫扶下,兒子在蕪湖找到工作並順利成家生子,2017年,石根應一家順利脫貧,一家人的生活漸漸好轉。
  • 眼角膜不算器官
    ,來自吉林通化的8歲男孩王皓達將在武警總醫院接受器官獲取手術,捐獻他的兩枚眼角膜、雙腎和肝臟幫助5名患者重獲健康。丈夫遭遇車禍不幸去世 妻子捐獻出他的器官和眼角膜---上周四的一場車禍,讓馬冬花永遠失去了心愛的丈夫汪煌聖。
  • 重慶68歲退休教師捐獻眼角膜,讓光明延續
    近年來,隨著遺體器官捐獻宣傳的不斷深入,在捐贈者的推動下,人們在思想上對遺體器官捐獻的認同度也越來越高,很多的志願者在紅十字會和醫學院或者通過「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微信公眾號進行登記。近日,68歲退休教師鄧祥碧將眼角膜捐獻給重慶市紅十字愛爾眼庫,終於完成了他生前的最後一個願望。
  • 衡陽47歲尿毒症患者捐獻角膜遺體,已助兩人重見光明
    三湘都市報1月15日訊(記者 田甜 潘愛華 楊麗紅)「我想將自己的遺體和眼角膜捐獻給有用的人。」這是47歲患有尿毒症的衡陽女子楊萍留在世間最後一個願望,1月11日,她的生命被病毒按下了終止鍵,今天,記者從省紅十會字了解到了她的故事。
  • 11次連續捐獻康復者血漿,堅持的背後是感恩
    10日,職業經理人唐樹林來到武漢血液中心捐獻新冠肺炎治癒者恢復期血漿。治癒出院後的100多天裡,他總共11次捐獻血漿4400毫升,成為目前武漢捐獻恢復期血漿次數及總量最多的人。據長江日報報導,患新冠肺炎之前,他無償獻血115次。
  • 我市角膜登記捐獻人數倍增
    在幫辦「空巢」俱樂部的一周年慶生會上,角膜捐獻志願小組應運而生。  作為小組成立後的首次活動,12月19日當天,有15位「空巢」媽媽集體填寫申請表,光榮地成為了角膜捐獻志願者。「如果有一天,我走了,請不要為我難過,因為我把光明留下了,有一雙清澈的眼睛在延續我的生命」媽媽們飽含深情地說。
  • 南陽女子想在去世後捐獻眼角膜 曾報名捐造血幹細胞
    想成為捐獻眼角膜志願者她1979年出生,今年才38歲。她有一個心願——去世後捐獻眼角膜,為他人帶來一片光明。於是不知手續如何辦的她,撥打了晚報熱線求助,才讓記者了解到她和她這個心願背後的故事。她叫王昭軍,是市公交總公司的一名現場管理員,就是以往人們所稱的「調度員」。「我想做些幫助別人的事。」王昭軍說,自己經常看到媒體關於捐獻眼角膜的報導,其實也是想了很長時間才做出的決定。
  • 大愛無言,感恩良師 | 溫醫大學子開展」大體老師」家屬探訪活動
    陳翠茶老師生前在日記中寫道:「在世貢獻不大,死後將遺體捐獻不也是一項貢獻嗎?這就是我的做人理念。」受妻子影響,章克光老師也選擇捐獻遺體,他曾對前往病房看望他的學生說:「人都是要死的,我老伴兒這樣做了貢獻挺好的,人就是要做貢獻,你們也要記得做貢獻啊……」他們成為溫州首例夫妻遺體捐獻者,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延續了生命的價值。
  • 安徽:120名志願者在太和籤遺體(器官)志願捐獻承諾書
    黨員率先籤下承諾書李飛家住太和縣城,幾天前突然收到網友發來的信息:太和縣有關部門及苗為民愛心社,預定於7月1日在太和縣文廟廣場舉辦第二屆遺體(器官)捐獻活動,作為對苗為民老人的一種紀念。「我對苗為民老人十分敬佩。」李飛與家人商量後,決定效仿老人,捐獻自己的眼角膜。
  • 從內蒙古到京「跨省搶救」的小宇澤去世,眼角膜已捐獻
    當時刷屏朋友圈……但這麼多人的愛心沒能留住孩子,「跨省救援」的小宇澤11月20日上午於北京天壇醫院去世為了滿足他生前做醫生的夢想,媽媽捐獻了小宇澤的角膜為他人帶來光明。回顧全城愛心接力,希望能留住他愛心接力提前2個多小時到達醫院十一期間,13歲的小宇澤隨家人前往內蒙古旅遊時發生車禍,經診斷,存在重度顱腦損傷、氣胸以及身體多處骨折。
  • 廣西12歲少女臨終自願捐獻眼角膜 少女母親:不後悔
    廣西12歲少女臨終自願捐獻眼角膜 少女母親:不後悔 2019-04-01 18:27:1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75歲老黨員捐獻遺體和眼角膜 德州市登記在冊的捐獻者199例
    張一貴捐獻證書「我覺得我身體不行了,抓緊聯繫市紅十字會吧,把我的遺體和眼角膜捐獻出去,為社會做些貢獻。」這是75歲的退休老人張一貴去世前兩天對兒女們說的話。11月21日19:30,老人安詳平靜地走完了他的一生,遵照老人的遺願,家人將其遺體和眼角膜捐獻給了山東大學齊魯醫院。
  • 感恩回報,讓等待之路不再漫長——來自器官移植患者的呼喚
    (特別關注·器官捐獻)感恩回報,讓等待之路不再漫長——來自器官移植患者的呼喚漫畫:生命接力 新華社發 程碩 作  新華網北京4月10日電(記者廖君、李思遠、仇逸、王瑩)2015年1月底,等待6年之後,26歲的湖南女孩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