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見習記者 孫浩 馬小傑
1月7日下午,50歲的陳金霞來到了濰坊市濰城區紅十字會,籤署了遺體(角膜)捐獻登記書。而促使她做這個決定的原因是——一個感恩帳本。在她最困難的時候,有一群好心人雪中送炭、捐錢捐物,如今,她也希望用自己的行動將愛心延續下去。
「我欠恩人們太多,就算犧牲一切都還不上」
2008年5月1日,陳金霞的小叔子和妻子在去壽光辦事的途中遭遇車禍,不幸去世。
事後,陳金霞立刻將3歲的侄子趙興智和11歲的侄女趙春婷接回家中。記者了解到,陳金霞自己有兩個孩子,丈夫靠去勞務市場打零工賺錢。當時,家庭月收入僅有兩千多塊,但做出照顧小叔子家兩個小孩的決定時,她沒有猶豫。「我當時根本顧不得想別的,只想好好照顧小孩。」陳金霞對記者說道。
從2009年開始,陸續有不少好心人知道了他們的故事,紛紛送錢送物。談起受到過的幫助,陳金霞向記者不斷重複著「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也正是從那時開始,陳金霞有了一個特殊的帳本,上面一筆一划地記錄著所有幫助過她們一家的人,小到米麵糧油、大到學費捐款,事無巨細。「我叫它感恩帳本。」陳金霞說。
第一筆捐款是在2009年元旦,時任濰城交警大隊二中隊指導員胡家武捐了一千元,隨後幾年間濰坊的公益組織和愛心人士也在陸續捐助,幫她一家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
2011年春節胡家武給了兩個孩子每人500塊的壓歲錢,而2012年四個孩子都有份,一共給了2000元,記帳本上清清楚楚地寫下了這些數字。
2012年濰坊市交警部門為他們舉辦了愛心義捐,將所籌善款全部捐贈給陳金霞的侄子侄女,用於他們的學習和生活。
陳金霞大體算了算,這十多年來,光是社會上的愛心款就有五六萬,還有國家給的生活補助金,她說,「這些溫暖,無法用金錢衡量,總覺得欠恩人們太多,就算犧牲我的一切都還不上。」
「咱有手有腳,不能老接受別人的捐助」
多年來,照顧家人和種菜掙錢是陳金霞生活的中心。她清晨四點起床種菜澆水,還在集市上租了一個攤位,每下午去賣菜,直到天色變黑,街上的人都回家了她才收攤回家。有時菜賣的很快,「我種的菜用化肥少,基本上都用天然肥料,有很多人都專門買來找我買」,她種菜只求質量,種出來的菜水靈靈的很好吃,積累了一批老主顧,有時候她去的晚了還有人等著她。靠著賣菜,陳金霞努力改善孩子們的生活。
2020年秋天,侄子趙興智將貧困生補助申請表拿回家,但是陳金霞拒絕了。孩子們陸續成家立業,陳金霞的母親在2020年去世,原本一直照顧母親的她,現在也有更多的時間去種菜賣菜掙錢了,所以面對著這張熟悉的貧困生申請表,她沒有籤字。
「當時老師也勸我,你們家夠條件就申請吧,多一點是一點。」但陳金霞告訴侄子,「咱們已經接受了國家太多了,人不能做貪吃蛇,現在我有手有腳,咱們不能老接受別人的捐助。」陳金霞告訴記者,擔心一直接受社會的捐助,會讓孩子們覺得一切都來得理所應當。
「現在她條件好點了,我前年還收到了她自己種的大棗和生薑。」捐獻了第一筆捐款的胡家武告訴記者。而陳金霞自己也說,她心裡很感激,這麼多陌生人在她最困難的時候來幫助她,雖然自己的金錢有限,但是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來回報這群好心的陌生人。
「捐眼角膜,是我50年來最正確的決定」
在長期幫助陳金霞一家的愛心人士中,王明秀與陳金霞最為親近,她表示,「早在去年的時候,陳金霞就跟我問過遺體捐獻的事。」
「回報社會不是喊口號,而是要真正做實事」,陳金霞這樣說著,也這樣做了。2020年12月12日,陳金霞在王明秀的薰陶和帶領下,帶著一封修改了無數遍的《愛心志願者申請書》申請加入了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並且還捐了642元。
這624元錢背後還有一段小故事,2020年陳金霞騎著電瓶車在回娘家的路上,忽然看到地上有錢。「當時我看著地上有一張一百的,兩張二十的,四張一塊的,我撿起來夾在了電瓶車的電瓶上,我一直沒動它。」當時路上一個人都沒有,她等了很久都不見失主,過了幾個月她自己添了500元,把這624一塊給捐了。
加入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以後,愛心群裡總是分享很多志願服務信息,一天,陳金霞在群裡看到了有群友分享遺體(角膜)捐獻的消息,一顆捐獻眼角膜的種子悄悄埋進陳金霞心中。不僅是為了回報社會,侄子進入青春期以後,一直叛逆淘氣,陳金霞看著孩子,覺得應該以身作則,來用行動告訴他,應該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做一個知恩圖報的人。
2021年1月7日下午,陳金霞在濰坊市美生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志願者和女兒的陪同下,走進了濰城區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將《山東省遺體(角膜)捐獻申請登記表》遞給陳金霞,她仔細看過上面的內容後,籤下了自己的名字,並留下了聯繫方式。隨後,濰城區紅十字會為陳金霞頒發了遺體(角膜)捐獻登記證書,上面有她的名字、籤署日期和登記證書編號。陳金霞說捐獻眼角膜是她這50年做的最正確的決定之一。她的事情也在激勵著小女兒,小女兒表示理解並且表示以後也要捐獻眼角膜。
陳金霞說她的偶像是劉胡蘭,她很佩服劉胡蘭不怕苦不怕累,為國家犧牲的精神。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不論是捐款還是捐獻眼角膜,陳金霞用行動深刻詮釋了這句話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