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9年4月3日 /美通社/ -- 臨近清明,多地紅十字會和有關公益組織紛紛開展人體(器官)捐獻的紀念活動,緬懷紀念平凡而高尚的人體器官捐獻者。3月31日,在中國紅十字會、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支持下,由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主辦的「2019年全國人體器官捐獻緬懷紀念暨宣傳普及活動」在重慶西郊福壽園和璧山區文化藝術中心隆重舉行。活動以「生命如花 -- 我們需要每個人」為主題,相關領導以及各界代表400餘人出席。活動獲得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並將遺體器官捐獻理念宣傳普及得更加廣泛。
上海西郊佘山腳下的福壽園人文紀念公園裡,坐落著上海市紅十字遺體(角膜)捐獻紀念廣場。廣場的名錄碑上,鐫刻著1981年以來,上海市歷年遺體(角膜)捐獻者的名字。自廣場建成之日起,瞻仰、緬懷者絡繹不絕。
福壽園國際集團參加遺體捐獻事業項目已有17年,從2002年上海福壽園人文紀念公園落成全國第一座遺體捐獻者紀念碑之日開始,每年的3月1日都成為全上海、全社會共同紀念遺體(角膜)捐獻實現者的紀念日,更成為宣傳遺體捐獻事業最好的平臺之一。
十幾年來,福壽園通過樹紀念碑、辦紀念活動、建紀念館、開通紀念網站、成立專項基金……積極參與到遺體捐獻事業的宣傳推廣工作之中,讓遺體捐獻者這一群體得到了全社會、全民眾的了解、尊重與敬佩。
大愛崇高 上海先行
自願無償捐獻遺體、器官是一項崇高的行為,具有特殊的精神文明屬性。
遺體捐獻保障了醫學教學的開展,對醫療事業貢獻巨大。而器官捐獻能讓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人獲得新生,從另一種意義上使逝者的生命得以存續。這個過程中不僅傳遞著愛心與溫情,更檢驗著一個國家文明與法治的成熟度。
自1982年開始,上海市紅十字會於全國率先開展遺體捐獻工作,在全市19個區(縣)建立了27個遺體捐獻登記站,在6所醫學院校設立了上海市紅十字遺體捐獻登記接受站,在4家醫院設立了上海市紅十字眼庫。並於2001年3月1日起,施行了全國第一部地方性法規《上海市遺體捐獻條例》。
37年來,上海市遺體捐獻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社會影響不斷擴大。截至2018年底,已累計登記51912人(其中遺體41415人,角膜10497人),累計實現捐獻11546人(其中遺體10841人,角膜705人),均約佔全國的三分之一。可以說,在全社會弘揚了「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倡導了移風易俗的社會新風尚。
奉獻之碑 眾人仰望
早在2002年,福壽園就開始參與上海市的遺體捐獻事業。為記載和頌揚為移風易俗、樹立社會文明風尚的遺體捐獻者,福壽園在上海市紅十字會的全力支持和指導下,設計製作了上海乃至全國第一座遺體捐獻者紀念碑及紀念廣場。
2002年3月1日,一個佔地超過500平米的戶外紀念廣場在福壽園人文紀念公園內落成,主紀念碑體由鏤空的男女人型組成的藝術雕像構成,並樹立了3座兩米高的「石書」,其上鐫刻著自1981年起至2001年,上海市2180名遺體捐獻實現者的名字。
整個雕塑組合寓意奉獻者獻出自己所有的一切,但留下了精神財富,奉獻美德充溢與天地之間,恰如當年謝麗娟會長所寫的提詞「精神與日月同輝 愛心與天地共存」。
從1981年的4個姓名,到今天11座石碑,累計鐫刻9892個名字。這片奉獻之碑,始終在無聲詮釋著捐獻者對生命最後歸宿的理解,令人肅然起敬。
每年,社會各界人士特別是醫務工作者、醫學生、青少年、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以及實現者家屬等,有近40萬人次來到紀念廣場進行緬懷紀念活動,表達著全社會對捐獻者的敬意,對奉獻精神的崇敬。
福壽園始終認為,墓地不僅是安葬逝者的地方,它也是讓人們能夠紀念社會群體的地方,它可以聚合產生強大的社會動能,推進精神文明的和諧。「慎終追遠,民德歸厚」 -- 這八個字深刻體現了殯葬的社會功能,它有改變社會的力量和價值。
致敬生命 公益同行
隨著社會的文明進步,賦予了人們在面對生命意義時,有了更多的選擇和人文色彩。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理解和認同遺體器官捐獻,也有越來越多的人,踏上了無私大愛的奉獻之路。比如,天津出生僅5天的小明遠,「一個人的藍球隊」葉沙,青年歌手姚貝娜,著名作家史鐵生……
2016年,刷爆社會輿情的醫療紀錄片《人間世》在第一季第3集《團圓》中用鏡頭向人們展現了一個陌生、卻又十分重要的醫療領域 -- 中國公民器官捐獻的故事。片中,人們既感動於捐獻者及其家人的無私大愛,感慨於受捐者家庭的重獲希望,但也看到了遺體器官捐獻事業中的陰影 -- 捐獻者家屬不願意面對鏡頭,也不願意將捐獻者的名字刻在紅十字會的紀念碑上被人知道。他們明明做了一件好事,卻帶著歉意說,「對不起,人言可畏。」
2018年,中國器官移植臨終捐獻人數6300例,共捐獻了1.8萬個器官,但每百萬人口實際器官捐獻率仍遠低於實際需求。每年等待移植的終末期患者就有30萬人,平均每月有36名患者因為等不到器官而離開人世,其中包括2名兒童等待者。
如何才能讓公眾理解、認同、支持、自願參與遺體器官捐獻,這不僅僅是一個醫學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對於促進精神文明和社會進步更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
福壽園十餘年來在參與推動紅十字遺體捐獻事業的公益創新與實踐,或許有一些借鑑和啟發。
一個紀念日
遺體捐獻者在生命末端,自願以用軀體架起醫學與生命的橋梁,無言地為社會和人類做出最後的奉獻。他們是另一種意義上的英雄。對於這些英雄,應該有個特定的日子,去表達人們的紀念和敬意。2003年,福壽園與上海市紅十字商議,將每年的3月1日,即條例實施及紀念碑落成之日,定為「上海市遺體捐獻者紀念日」,並舉行全市範圍的紀念活動。
到2019年,上海市遺體(器官、角膜)器官捐獻者紀念日活動已連續舉辦17屆。從最初單純的緬懷遺體捐獻者到遺體、角膜、器官捐獻者的全紀念,從「紀念日」更延伸為「紀念周」,每屆參與人數均突破萬人。
一座紀念館
同年,全國第一所「紅十字遺體捐獻者紀念館」在上海福壽園人文紀念館內開館,收藏展示了遺體捐獻實現者及其家庭的動人故事和實物資料。
展廳內,這些平凡又不平凡的捐獻者,與陳望道、汪道涵、謝晉等上海現當代先賢名士一起,受到每一位參觀者的瞻仰與致敬。
一個紀念網
在2006年第4個紀念日上,福壽園聯合上海市紅十字會開通了全國最大的紅十字遺體(角膜)捐獻者紀念網之一,為每一位捐獻者建立了個人紀念網頁。親屬和公眾可以網上獻花點歌或發表追思懷念的圖文。紀念活動和人物事跡也有了更大、更便捷的宣傳展示平臺。
一場紀念展
在上海市紅十字遺體捐獻工作開展25周年時,福壽園向社會公開徵集遺體捐獻工作歷程中發生的感動人物和事件,徵集25年來值得珍藏的寶貴照片和實物。紀念日來到之時,一場展示上海市紅十字遺體捐獻工作的《25年「人道·博愛」之路》大展在紀念廣場開幕。
一項公益基金
「人道·博愛·奉獻」之精神,已經不局限於捐獻者或其家庭,更應延伸、發展、傳遞給全社會。
2008年在又一個紀念日上,福壽園會同上海市紅十字會,發起成立「博愛基金」,以每年捐贈5萬元現金的形式,資助鼓勵各級紅十字會組織開展遺體捐獻宣傳和志願服務活動。
一本書
2010年,福壽園與上海市紅十字會共同出版了《生命的故事 -- 獻給實現大願的遺體捐獻者》一書。全書以「見證高尚」為題,收錄了42位遺體捐獻實現者家屬充滿溫情的回憶文章,記錄了捐獻者獨特的生命印記。又以「讓高尚永存」為題,通過記者視角闡述了對遺體捐獻事業和系列紀念活動的社評,讓更多人了解、理解、銘記、參與到遺體捐獻事業中來。
一首歌
2011年,福壽園與上海市紅十字會,在紀念活動上發布全國第一首為遺體實現者和志願者所創作的歌曲《生命之歌》。歌中唱到「有一條生命的長河……短暫流成永久,冰封化作金秋,託起身後的彩虹……」這首歌,在每年的紀念日活動上唱響,是對實現大愛和大願的捐獻者的真誠感念,也是「遺愛在人間」的又一首讚美詩。
一塊屏
近幾年中,福壽園又在紀念廣場中新設「遺體(角膜)捐獻實現者電子信息觸控螢幕」,提供每一位捐獻實現者的姓名、照片、生平資料進行即時查詢。同時,成立了「上海市紅十字遺體捐獻志願服務隊」,這支由社會各界愛心人士自願組成的隊伍,專注於為遺體捐獻登記者、實現者及其家屬提供服務和人文關懷。
一個VR平臺
去年,福壽園還首次引入VR全景紀念平臺,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以360度的全景視覺展現紀念廣場全貌,通過移動端幫助遺體捐獻者家屬在思念之情湧起時一解愁緒。公眾也可以在平臺上在線瞻仰、留言和祝福,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一群偉大而平凡的人,傳播大愛心聲。
感動生命 為善為愛
參與遺體捐獻事業17年,器官捐獻事業6年,福壽園其實一直都被感動著,被這些因奉獻而得以延續、超越、燦爛的生命深深地感動,更被千萬公眾聚焦、支持遺體器官捐獻事業而感動。上海市遺體器官捐獻工作的影響力正通過社會各界的努力而不斷擴大,成果顯著,歷年來登記數與實現數均約佔全國的三分之一。
從2013年起,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每年都在清明節前後組織舉辦全國人體器官捐獻緬懷紀念活動,緬懷捐獻實現者。目前,全國有26個省份的40多個城市建有紀念館、紀念園、紀念碑、紀念樹、紀念林等。其中,上海、安徽、山東、河南、江蘇、遼寧、江西、重慶8省份的9個城市就有福壽園參與籌建的紅十字紀念設施,更得到過多位國家有關部門領導的實地指導和讚揚。全國各地前往福壽園參觀考察的殯葬行業管理者,深受觸動,並從中獲得經驗和啟發,回到各地亦積極推動了當地的人體捐獻紀念事業,紛紛建起人體捐獻紀念園(紀念牆),合力為推動殯葬改革、弘揚紅十字精神和公益捐獻理念、促進生命文化建設等工作作出了積極貢獻。
印度詩人泰戈爾說:「生命賜給我們,我們必須奉獻於生命,才能獲得重生。」
為了實現人生最後的奉獻,遺體器官捐獻者們站在新風和舊俗衝突的風口浪尖,捐獻遺體器官在他們心中似乎很淡、很輕,但在世人眼裡卻顯得很厚、很重。當生命終結時,把遺體、器官捐獻出去,去點亮生命的光芒,讓生命在另一個人身上延續,這不僅是一種個人的義舉,更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
2017年末,福壽園生命服務學院用一場「死亡TALK」,將遺體捐獻的生命故事帶入醫學院,與這些未來的醫者們對話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無言良師」的故事和充滿儀式感的追思活動,深深觸動著在場的師生。
有學生流著淚感嘆:我不知道您是誰,但我知道您為了誰,您讓我們知道我們以後為了誰。
情感治理 宜居宜心
遺體器官捐獻的意義,不單影響著醫療衛生事業,更事關社會的精神文明。人,是一種需要價值認同和人際支持的動物。「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扼於風雪」,不能夠讓心懷奉獻精神的人在奉獻之路上被阻礙。
生命有愛,社會有愛。人們應該聚心、聚力、聚智、聚善。
從個體生命到家庭情感,再到家國情懷,實際上是一個循環。讓每一個遺體器官捐獻者及其家庭,可以通過全社會共同的紀念形式,從中得到情感上的陪伴、行動上的認同、精神上的頌揚,這樣才有利於將這種奉獻精神薪火相傳。
美好的生活,在於物質文明的富裕,更在於精神文明的豐贍。
大家共同努力推動遺體器官捐獻事業的社會紀念,其每一處紀念碑、每一個紀念日,不僅是遺體器官捐獻者生命的勳章,也讓更多的公眾從中感悟生命的真諦,修正未來的人生方向和生命軌跡。這種體悟可以從「小家」影響「大家」,從而真正實現社會的情感治理與文明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