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挽救生命,護佑健康的職責外,我們還在探討生命、醫療更加深刻的內涵,讓生命更美好,讓醫療更有溫度。」青島市市立醫院東院急診科總護士長位蘭玲說,她和急診科的同事們發起成立「急診生命+」志願服務隊,就是希望讓生命多一種寬度,留下無限的可能。11月5日,一場以「急診生命+」為主題的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籤約活動舉辦,來自市立醫院東院急診科的24名醫護人員和1名職工家屬填寫了《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申請表》,並申請成立志願服務隊,宣傳和普及器官捐獻知識,用他們的實際行動,表達對生命的尊重,青島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現場受理申請,並頒發了志願捐獻榮譽證書。
現場
捐獻器官讓生命延續
11月5日上午8時許,青島市市立醫院東院門診大廳內,九月器官捐獻愛心崗前,已經聚集了20多名身著工作服的醫護人員。青島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在這裡現場辦公,為填寫《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申請表》的醫護人員做諮詢、登記等服務。「作為從業者,我們更應該以身作則,一旦哪天我去世了,我的器官還有用,我要捐出自己的器官,挽救他人延續生命。」正在籤約的年輕醫生丁兆東說。
「器官捐獻是一種文明的行為,一種高尚的行為,我們在去世後,器官還能在別人身上發揮作用,生命也能以另一種形式延續。」去年就已經籤下捐獻志願的市立醫院院長助理、泌尿中心主任侯四川說,能有捐獻的機會也是一個人的榮幸。
隨後,多名醫生和護士陸續來填寫了表格,他們有50多歲的專家,有剛入職的護士。記者注意到,這些來登記籤字的醫護人員,有的剛下夜班,還沒來得及脫下隔離服;有的是剛接班上崗,趁空閒來填完表就匆匆離去;還有的是當天休息,特地趕來醫院參加活動。
經過統計,當天共有24名市立醫院急診科醫護人員和1名同是醫護人員的市立醫院急診科家屬現場籤下捐獻申請表,30多名醫護人員申請加入「急診生命+」志願服務隊,為宣傳普及器官捐獻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能讓更多生命得以延續,賦予生命更多的意義。
講述
戰疫先鋒詮釋生命意義
「由於急診工作的特殊性,每天都能見到太多的生離死別,有時感覺生命特別脆弱,可是,當我經歷過在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52個日日夜夜,體會過治癒的武漢病患千裡來青感謝救命之恩的感動後,我對生命有了全新的認知。」活動發起人位蘭玲告訴早報記者,去年他們醫院泌尿外科中心的12位醫護人員籤訂人體器官捐獻申請表時,她就受到了很大的觸動,但是當時還沒有下定決心,經過抗疫的洗禮,她回青後便義無反顧地去紅十字會籤訂了遺體捐獻志願,自願在逝世後把遺體捐獻給醫學事業。
位蘭玲說,前年和去年,她也看到了青島4歲半女孩九月以及7歲的城陽男孩和和等人捐獻器官的故事,特別感動,她也一直關注事情的進展,她工作的市立醫院東院門診大廳裡也擺放上了「九月器官捐獻愛心崗」,包括前段時間也從青島早報上看到了九月的媽媽又生了個孩子,真為他們高興,也為這生命中愛的延續而喝彩。
「我們從事醫療工作,深知這些器官衰竭末期患者的痛苦,器官移植是目前對他們最好的治療。隨著這幾年器官移植技術的發展,如果有更多合適的捐獻者在去世後將器官捐出來,那麼就能讓更多人脫離痛苦,獲得新生。」位蘭玲說,她為無數次成功搶救回危重患者的生命而自豪,這也是他們醫務工作者的責任,但同時也見證了很多生離死別,她更希望通過公益行動從自身做起,能感染大家,讓生離死別的場面更少一些。
行動
成立「急診生命+」志願服務隊
「成為一名器官捐獻志願者後,這幾個月我也開始嘗試向潛在的捐獻者家屬宣傳器官捐獻,但過程中發現有些人不理解捐獻。」位蘭玲告訴早報記者,就在這幾個月,她就進行了3次印象比較深的宣傳,一名20多歲的車禍去世的年輕人,一名40多歲因腦出血去世的,還有一名30多歲意外事故去世的,這3個人在最後階段,都是潛在的捐獻者,但家屬意見不統一,最後只能惋惜。
「我們急診科能遇到更多潛在捐獻者,我就想成立一支志願服務隊,在工作中遇到潛在捐獻者,可以通過更多方式去宣傳器官捐獻。」位蘭玲說,她公開了自己籤下捐獻志願的消息後,得到了同事們的廣泛認可,急診科裡很多醫護人員表示也要加入到捐獻的隊伍中,他們不僅要把一生奉獻給醫學事業,更希望在生命結束後,能為醫療事業繼續貢獻自己的光和熱,讓愛延續,為生命接力!位蘭玲在急診科發起成立「生命+」志願服務隊的消息傳出後,也得到了更多同事的支持,於是由30多名急診醫護人員組成的「急診生命+」志願者服務隊應運而生。團隊中年齡最大的55歲,最小的22歲,他們將以志願者的身份宣傳「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和「大愛奉獻、生命永續」的人體器官捐獻理念。
「急診是生命的加油站,作為急診人,除了挽救生命、護佑健康的職責外,我們還在探討生命、醫療更加深刻的內涵。『+』代表無限可能,+人文+服務、+救援+社會公益、+醫療+科普……新時代賦予我們更多維度的視角和理念,讓生命更加美好,讓醫療更有溫度!」位蘭玲解釋「急診生命+」志願服務隊的理念。
延伸
搭建起一座捐獻的愛心橋梁
在當日的活動現場,去年「把自己捐給病人」的市立醫院泌尿外科中心的部分醫護人員和志願者,也一起向過往市民大力宣傳和普及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等知識,接受市民們的諮詢。
「器官移植是目前挽救終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的重要醫療手段,一個逝去的生命換來多個家庭的重生,同道們的這種醫者大愛令人敬佩。」侯四川表示,器官捐獻之路還很漫長,我國器官捐獻資源仍十分緊缺,需求缺口巨大,絕大多數患者在痛苦等待中絕望地離世。因此,希望通過此次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器官、遺體捐獻,參與到這份奉獻愛心、延續生命的崇高事業中,讓生命充滿希望。
侯四川告訴早報記者,青島市立醫院從2018年下半年起,由他們科室牽頭,聯合其他科室著手開展了器官捐獻工作,希望通過一系列實際行動,搭建起捐獻者與受捐者之間的一座愛心橋梁。「我們成立了以神經內科、神經外科、急診科、重症醫學科等科室專家組成的器官捐獻評定專家組。」侯四川說,組建了存在潛在捐獻者科室骨幹醫護人員組成的器官捐獻信息組,並建立以「大愛無疆」為名的微信群,一旦發現潛在的捐獻者,第一時間通知醫院的器官捐獻評定專家組,明確核實潛在捐獻者適合捐獻後,迅速聯繫青島市紅十字會的專職器官捐獻協調員來處理捐獻事宜。
文章轉載自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孫啟孟 楊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