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上午,一場以「急診生命+」為主題的遺體捐獻志願者籤約活動在青島市市立醫院東院門診舉行。來自市立醫院東院急診科的24位醫護人員和1位職工家屬在青島市紅十字會人員的指導下,認真填寫了《青島市遺體捐獻申請登記表》,用他們的無聲大愛表達對生命的尊重。
感動!戰疫先鋒重新詮釋生命的意義
青島市市立醫東院急診科總護士長位蘭玲介紹發起本次活動的初衷時說:「由於急診工作的特殊性質,每天都能見到太多的生離死別,有時感覺生命特別脆弱,可是,當我經歷過在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52個日日夜夜,體會過治癒的武漢病患千裡來青感謝救命之恩的感動後,我對生命有了全新的認知。」
位蘭玲說,去年我院泌尿外科中心的12位醫護人員籤訂《人體器官捐獻申請表》時,她就受到了很大的觸動,但是當時還沒有下定決心,經過抗疫的洗禮,她回青後便義無反顧的去紅十字會籤訂了遺體捐獻志願書,自願在逝世後把遺體捐獻給醫學事業,能讓更多生命得以延續,賦予生命更多的意義。
升華!成立「急診生命+」志願者服務隊為生命接力
另位蘭玲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她的個人舉動不僅得到了同事們的廣泛認可,還引發了大家激烈的討論,很多醫護人員都表示想要加入到遺體捐獻的隊伍中。於是,由30多名急診醫護人員組成的「急診生命+」志願者服務隊應運而生,他們中年齡最大的55歲,最小的22歲,他們以志願者的身份宣傳「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和「大愛奉獻、生命永續」的人體器官捐獻理念。
22歲的毛孟孟,是參與本次捐獻遺體籤約的志願者中年齡最小的,今年8月剛剛參加護理工作。她表示:這個活動特別有意義,遺體捐獻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體現,能將自己遺體捐獻,延續更多的生命,讓更多的家庭重獲幸福,讓自己的生命更有意義。
醫生團隊中最年輕的醫生丁兆東是標準的90後,他說上醫學院的時候就萌生了捐獻遺體的想法,在急診工作後,每當看到年輕的生命逝去就會很痛心,於是在位護士長的感召下堅定了自己捐獻遺體的信念,希望通過自己的行為呼籲更多的人加入到捐獻的隊伍,讓愛傳遞。
在活動現場,志願團隊中的「夫妻檔」——市立醫院東院急診護士長王淑娟和她的丈夫青島市急救中心急救科科長王君業共同填寫了捐獻申請表。王淑娟說,回家和家人商量這件事時,心中有些忐忑,沒想到不僅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丈夫王君業更是沒有絲毫猶豫,表示要一起捐贈。王君業說:「我們夫妻倆都是醫務工作者,又都是急救專業,我們對生命的認識更加深刻,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增強社會大眾對遺體捐獻的理解和支持,讓生命挽救生命。」
傳承!器官捐獻是大愛的傳遞
據悉,截至2020年11月4日,青島市累計實現器官捐獻1440例,角膜捐獻920例,遺體捐獻936例。我院42歲的護士姜蕾、89歲的離休幹部王俊生和80歲的高鳳娟老師都是其中的捐獻者。
器官捐獻,對急需移植器官的患者來說,是重生的希望;對器官捐獻者及其家屬來說,是寄託哀思,是生命的延續;對社會來說,展現的是人間大愛和人性光輝。
在活動現場,我們看到去年「把自己捐給病人」的市立醫院泌尿外科中心的部分醫護人員和志願者們一起向過往市民大力宣傳和普及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等知識,接受市民們的諮詢。
「器官移植是目前挽救終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的重要醫療手段,一個逝去的生命換來多個家庭的重生,同道們的這種醫者大愛令人敬佩。」泌尿外科中心主任侯四川表示,器官捐獻之路還很漫長,我國器官捐獻資源仍十分緊缺,需求缺口巨大,絕大多數患者在痛苦等待中絕望地離世。因此,希望通過此次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器官捐獻、遺體捐獻,參與到這份奉獻愛心、延續生命的崇高事業中,讓生命充滿的希望。
[責任編輯:楊凡、崔中連]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