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那些為救助他人沒有墓碑的遺體捐獻者(圖)

2020-12-01 搜狐網

  為了治病救人,在生命終結時,他們獻出了自己的軀體 紀念那些沒有墓碑的遺體捐獻者

  捐獻遺體者也是英雄

  今天是清明節,是對逝者寄託哀思的日子。在生命終結時,有這樣一些人,他們用一種特別的方式為自己的人生謝幕,他們用自己的軀體架起了通往醫學殿堂的橋梁,無言地為社會和人類作出了最後的奉獻,甚至沒有留下骨灰和墓碑。他們,就是那些遺體捐獻者,他們是高尚的人,他們的行為是英雄的行為,他們是另一種意義上的英雄。

我們不可能人人成為英雄,但我們至少應該在這特殊的日子裡,對這個英雄群體表達最崇高的敬意。

  昨天,我們走進了5位遺體捐獻者的家庭,走近了他們的親人,傾聽他們平凡的人生故事,感受他們高尚純粹的心靈,讓我們用追憶和懷念,來表達對無私奉獻者的崇高敬意。

  先人獻出遺體,是為了後人的生命更美好,在這件關乎人類自身命運的大事上,他們走在了時代的前列,是光榮的楷模和先行者。在對他們表達崇敬的同時,作為生者,我們都應該有所反思,有所改變,有所行動,唯其如此,才能讓這些高尚的靈魂真正安息。

  講述走進遺體捐獻者家庭

  ★三次修改補充遺囑遺體捐獻者:韓繼舜,男,2003年12月20日辭世,享年74歲

  講述人:老伴顏從雲,長女韓魯豫,次女韓魯宏

  將遺體供醫院研究,器官、組織,如皮膚、眼睛等儘量利用,移植給別人,剩餘部分火化,將骨灰撒在黃河裡,以敬生我養我的魯豫兩省人民。

  ——1987年6月,遺囑第一稿確診癌症或癱瘓,不要人工延長壽命,我請求實施安樂死,既減輕組織開支,人又不受罪,從雲和子女們也不受拖累,一舉三得。

  ——1990年3月底,遺囑第二稿對此,如從雲不從,視為對夫不忠,子女不從,視為對父不孝,總之,死後悄然無聲歸去,不要給組織上和他人添麻煩。

  ——1990年9月15日,遺囑第三稿長女韓魯豫:我父親是真正的男子漢,是一個大寫的人。幾年來,我多次想用這樣的題目為父親寫一篇紀念文章,可是,遺憾的是,我無法用文字寫出他的神韻。

  父親老家在山東,我奶奶是婦救會幹部,1945年,我父親15歲,奶奶送他參加了革命。解放後,父親一直在郵電部門工作,曾擔任省郵電管理局政治部副主任、直屬機關黨委書記等職務,1985年離休。1987年父親做了腎摘除手術,直到2003年癌轉移復發,這麼多年他一直很樂觀地生活著,我們都以為他不知道自己的病情,看了他的遺書才知道,當時他就已經開始悄悄地安排自己的後事了,中間還做過幾次修改補充。

  在省人民醫院住院將近半年,其間父親的神志時而清醒,時而糊塗,陷入昏迷以後,眼看父親只能依靠各種儀器延續生命,我們姊妹幾個和媽媽商量後,決定遵從父親的遺囑,請求醫生放棄治療,不要再用藥了,醫生讓我們籤字,我拿起筆又放下,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流,心裡像刀子割一樣難受,我對醫生說,我沒有辦法下筆,但不過分搶救是我父親的意願,我們家屬也都同意。就這樣,醫院聽從了我們的意見。

  父親的做法讓我佩服。現在,我也領了捐獻遺體志願表,我願意像父親一樣,做一個大寫的人。

  次女韓魯宏:父親從來沒有利用職權為我們謀過任何好處。恢復高考當年,我報考省郵電管理學校,分數就差一點點,父親就是不肯開口。那時候,我家已經從下放地遷回了鄭州,只有我一個人還在農村,郵電系統內部招工,父親硬推掉了給我的指標。我氣得直哭,最後還是自己考上技校,有了工作,現在,我也是副處級幹部了。父親住院時,我還跟他開玩笑,問他「親不親我」,父親很吃力地說「親呀」,我忍不住哭了,他嚴格要求我們才是真正的愛,是為了讓我們增長才幹,這才是能夠跟隨我們一生的財富。

  老伴顏從云:老韓病重時,才告訴我他寫有遺囑,我看過後,就召集三個女兒和兒子。我說,既然你們的父親有這個願望,我們就按他的意思辦吧。

  老韓去世時是凌晨4點鐘,我說人家都還在休息,再等等吧。到7點多,我才讓孩子們給老韓單位打電話,遺體捐贈的手續都是單位幫著辦的。2005年5月21日,我們全家人來到黃河邊,把他的骨灰和花瓣一起撒進了黃河,讓他隨著黃河水漂回老家,魂歸故裡。

    ★夫妻倆用「強制執行」確保捐獻遺體捐獻者:江冰星,男,1998年4月1日辭世,享年84歲

  國秀明,女,1991年辭世,享年62歲

   講述人:長子劉雪鬥

    我父親捐獻遺體的意志非常堅決,你可能都想像不到,他和我母親為了實現死後遺體能為殘疾人替換活體零件的心願,竟然特意在為殘疾人捐獻遺體的倡議書上給我寫了一段留言,叮囑我一定確保他們去世後能把遺體捐獻出去,讓我做他們的法律代理人,如果我們兄弟姊妹誰不執行父母的遺願,就讓我通過法律手段「強制執行」。

  雪鬥:你是大兒子,又是學馬列主義的。我將來死後,你必須保證執行。你姊妹兄弟誰不執行,你當我們倆的法律代理人,請法院強制執行,遺囑在法律上是生效的。

  你看看這份倡議書的上邊用藍色鋼筆水寫的留言,就是由我父親執筆在1991年3月8日寫的,下面還有我父親江冰星、母親國秀明的籤名。

  我父親解放後先在河北省高院工作,後來又到北京,是個老司法工作者,你看他寫留言動不動就是法律術語。1960年,父親從北京調到鄭州鋁廠擔任行政領導工作,母親也隨他到鄭州鋁廠醫院當醫生。

  父親這一輩子性格特別耿直,在家裡說一不二。從來沒有利用職權給我們兄妹安排工作。

  在上世紀80年代末期,父親就有捐獻遺體的想法。當他在報紙上看到,由於科學進步,人體零件目前有18種能用到殘疾人身上,使其能變為自食其力的健康人後,這種想法就更加強烈。最初他只是打算自己捐獻遺體,可後來想到要是我母親也能捐獻,不就會使更多的殘疾人受益嗎?就決定勸母親也捐獻。

  和父親不同,我母親是那種賢妻良母型的,脾氣特別溫順,對父親言聽計從。當父親向母親說了自己的想法後,母親很快就同意了父親的想法。

  看到母親同意捐獻遺體,父親非常高興,不停地誇母親有進步,覺悟高。為了能讓更多的人來捐獻遺體,我父親和母親於1991年2月15日,又共同署名寫了一份《救救全國殘疾人》的倡議書,號召大家拯救全國殘疾人,死後向國家捐獻遺體。

  父母在倡議書中說:「為了拯救全國殘疾人,使其變為對社會主義建設有用的人,就需要我們現在活著的人,在未死之前,先向黨和國家登記,死後捐獻遺體,將遺體零件運用到殘疾人身上……為此,我夫婦商妥並立遺囑,願死後將遺體捐獻給河南醫科大學(現為鄭州大學醫學院)人體館,作為對殘疾人拯救的活體零件素材。」

  對於捐獻遺體這件事,父親想得非常開。當時父親去列印遺體捐獻倡議書時,有幾名好心的青年問他:老幹部,您這樣做不傷心嗎?父親當時的回答是:人的生老病死是客觀規律,有的注意養生之道,壽命就長一些,有的不注意養生之道,壽命就短一些。這是鐵的事實,任何人都不能逃脫。既然明白了這個道理,又有什麼傷心難受的呢?

  父母在倡議書裡說:「生前為黨為人民服務,死後遺體仍能為殘疾人服務,這是何等光榮。倘上天有靈,我們夫婦定會含笑駕鶴西遊。為此,我倆願以身示範,請黨中央和全國人民珍視我們的倡議。」

  他們在寫過倡議書留下遺囑後,可能還覺得不放心,特意在20多天後,又在倡議書的上面寫下了我剛才給你念的那段留言。

  父親還把倡議書和遺囑送給了鄭州鋁廠離休幹部黨支部、組織部,我們幾個子女也各有一份。

  父母在倡議書中寫道:「我倆生前已責成在鄭州市委黨校任馬列哲學講師的長子劉雪鬥為履行遺囑的法律代理人。」他在遺囑中說:「為了避免子女每年清明痛哭一場,更希望子女把每年清明變為化悲痛為力量的勤奮工作日,改變舊風俗以示哀悼。」

  1991年,母親因心臟病去世,隨後就按照要求把遺體捐獻給了河南醫科大學人體館。雖然我們兄弟姊妹都有些不舍,但還是尊重了父親的意見,畢竟父親的做法是對的。

  1998年4月1日,父親患高血壓,最後因多種臟器衰竭而去世,他的遺體也捐給了人體館。

  我父母這一輩子真正實現了他們在倡議書裡的心願,生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死後遺體仍為人民服務。

  ★把遺體捐獻給母校

  捐獻者:王修己,男,2006年3月14日辭世,享年70歲

  講述人:妻子邱玉榮

   說起俺家這口子,我這心裡就很難受。他脾氣好,當了一輩子好人,死後連骨灰都沒有留下,想他時我就看看照片。一說這事我就想哭……

  他走時還不到70歲,本來他不該走得這麼早,都是為了我啊。

  他有糖尿病已好多年了,先後幾次住院,去年11月,病情開始加重。當時我患腰椎間盤突出,也需要住院治療。他當過鄭州市第四人民醫院的外科主任,對自己的病情應該很清楚,可他硬是堅持讓我先住院。我在去年11月28日住院,住了20天後出院。我出院後,他才住進了醫院,這一住進去就沒有出來。醫生們都說,要是早些天住院,絕對不會走得這麼早。

  1962年,他從河南醫科大學畢業,當了一輩子的醫生,死後又把遺體捐給了母校。多年前,他就對我說:「我是搞醫的,我死後要把遺體獻給國家。」

  他經常開導我:「我當醫生這麼多年,知道遺體在醫學教學科研中非常缺乏。而研究遺體對改進醫術非常關鍵。將來我把遺體捐獻出去,可以讓醫學院的教師、學生當教材用。他們可以根據我的遺體研究情況,總結出關於糖尿病的預防、治療的更有效方法。你一定要支持我的想法,並做通子女的工作。」可能是常年受他的影響吧,我在這方面很開通,也就同意了。孩子都很孝順,也都同意爸爸的想法。

  他走時挺隆重的,300多人前去送葬,連他在北京的徒弟聽說後都連夜趕來參加葬禮。這還不是因為他人好?他在醫院當領導這麼多年,沒一點領導架子,脾氣特別好,同事們對他的評價都非常好。

  他去世前特意叮囑我和孩子們:遺體經過解剖後讓母校自行處理,不用留骨灰,更不要立碑。他不想給孩子們和社會找麻煩。

  我給子女們說了,我走後也不留墓碑和骨灰,孩子們也不用燒紙。我覺得老人活著時孩子孝順一點,生活舒心一點,比留下什麼都強,沒必要留那些世俗的東西。

  我們家留有他的照片,大小都有。清明節,想他了,就把照片拿出來擺放在桌子上看看,你說這多好。

  ★一碗滷麵緬懷母親

  遺體捐獻者:周敏,女,2003年8月6日辭世,享年54歲

  講述人:獨子劉劍雄

   母親不止一次地跟我說過,人終有一死,從自然中來,再回到大自然中去,這是自然規律。如果生命結束時,還能為社會做一些貢獻,又不把悲傷過多地留給親人,遺體捐獻就是最好的選擇。

  我是我媽媽的兒子,也是我媽媽的學生,她在鄭州八中教物理,常年帶畢業班,她對自己要求很嚴格,絕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我父親說她是在「透支生命」。2002年下半年,檢查發現她的直腸有病變的可能,她要求保守治療,想把當時帶的學生送畢業,堅持到來年暑假再住院做手術。

  2002年10月,我母親就填寫了遺體捐獻申請表,在「志願捐獻遺體全部還是局部臟器」一欄,我母親填的是「全部」,並且「不留骨灰」。可惜母親沒有堅持到學生畢業,2003年8月,母親去世了,她要求一切從簡,但還是有許多學生自發地給她送行。

  以前,我最喜歡吃母親做的滷麵,現在,每逢1月7日,母親的生日,我就親手做一碗滷麵,放在母親的照片前,默哀一分鐘。我把母親的照片裝在隨身的口袋裡,這是她留給我的唯一紀念,想她時看一看她的照片,翻一翻她留下的一本本教案,看著她熟悉的筆跡,就仿佛聞到了她熟悉的氣息。

  捐獻追隨高尚者的腳步

  ★關鍵詞:我願意帶個頭「我經常看報導,知道現在願意捐獻遺體供醫學研究的人還不多,我願意帶個頭,也算為國家做貢獻。」家住鄭州市慶豐街的退休幹部錢阿姨說,她今年73歲了,趁她現在身體狀況還好,頭腦也很清楚,要抓緊時間把該辦的事情辦了,4月1日,她到遺體接收中心填了遺體捐獻申請表,「我的子女和家人都支持我,醫學研究需要這個,要是大家都不捐獻,那醫學水平怎麼能提高呢?」

  ★關鍵詞:生死是必然「所有醫學院的學生都應當感謝這些遺體捐獻者,我們學業的成功離不開他們的無私付出;所有享受現代醫學成果的人也應當感謝這些遺體捐獻者,他們的疾病能夠解除和減輕,同樣離不開這些人的無私奉獻。」鄭州某醫院的醫生小張剛從首都醫科大學畢業,她說,自己的學校經常向學生宣傳這方面的內容,首都志願捐獻遺體接收站中廳正面的牆上,還寫著這樣兩句話:「最後的死去和最初的誕生一樣,都是人生必然;最後的晚霞和最初的晨曦一樣,都是光照人間。」「這句話表達了我們對遺體捐獻者的深切緬懷和崇高敬意,我已經填過志願書了,我願意死後捐獻器官和遺體。」

  紀念建議為捐獻者立碑

  「捐獻遺體是高尚的奉獻行為,應當受到全社會的尊敬。」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長劉道興說,中國的傳統文化對遺體捐獻不太有利,中國人普遍對人去世看得比較重,甚至是薄養厚葬,社會需要形成鼓勵遺體捐獻的制度和良好環境。「對於這些捐獻遺體的人,我們應該通過一些物質載體,去表達我們的敬意,比如,由有關部門出面,選一個草木常青、鮮花常開的地方,為這些遺體捐獻志願者設立一個紀念碑,刻上他們的名字,讓全社會像對待英雄一樣,去緬懷他們高尚的情懷,也能讓捐獻者的親屬在特殊的日子裡,能夠為他們獻上一束鮮花,讓社會更多的人能夠受到感染而加入到志願者行列中。」

  據了解,青島和蘇州先後在公墓選址建造了紀念林,北京、重慶、天津等地都已經建成了遺體捐獻者紀念碑,定期舉行紀念活動。上海市紅十字會最近還開通了遺體捐獻紀念網站,把遺體(角膜)捐獻實現者的音容笑貌留在網站上,使之不因歲月的流逝而被遺忘,不因空間的轉移而消失;而志願者的親屬好友,也能不受時間和空間因素的限制,在網絡上通過獻花、點歌、敬酒和點蠟燭等形式,紀念、祭奠親人。

  呼籲立法規範遺體捐獻

  據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因角膜病致殘致盲者,全國有400萬,其中大多數可以通過角膜移植手術重見光明,但角膜來源奇缺,每年只有極少數盲人能通過角膜移植擺脫黑暗。

  「幾千年的傳統觀念禁錮了人們的行為,能夠捐獻出遺體或者作出捐獻決定的這些人和他們的家人,都是值得尊敬的,這種奉獻精神是很可貴的。」河南省紅十字會志願捐獻遺體接收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遺體接收中心成立於1985年,有75人完成了遺體捐獻意願。「目前已經有300多名志願者填寫了申請表,但學校遺體的擁有量和教學的需求量之間,差距還很大。」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遺體接收站的遺體捐獻申請表沒有法律效力,往往是登記者本人有捐獻意願,但登記捐獻者去世後,其家屬有不同意見或者意見不統一,沒有及時通知遺體接收站。其原因或是擔心輿論壓力,或是擔心遺體接收單位不能確保把遺體用於科研。

  「捐獻者和醫院籤訂了遺體捐獻協議,但等捐獻者死後,其家屬不同意咋辦?」一名醫院工作人員在採訪時問記者。一些捐獻者家屬則擔心,如果把遺體捐獻給醫院後,醫院挪做商業用途,如何能夠知情,如何保護自身權利?

  對此,河南國基律師事務所張偉律師指出,如果捐獻者和醫院籤過捐獻協議,等捐獻者死後,家屬不同意,醫院也不能強制捐獻,因為家屬也有對親人遺體的保存權和處置權。這種情況處理起來比較麻煩,需要雙方協調解決。

  張律師說,遺體捐獻目前在我國還沒有專門的法律規定,需要相關立法規範,以保證捐獻者的意願真正實現,保護捐獻接收單位和個人的權益,有效約束接收單位的行為,確保義務捐獻的遺體能真正用於教學、科研和社會公益事業。

  張律師說,在發達國家,身後捐獻角膜已經成為很多人的自覺行為。在日本,遺體捐獻已經成為一種習俗,甚至把身後捐獻器官視為一種美德。

相關焦點

  • ...系列‖ 生命大愛 一網情深「雲紀念」緬懷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者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蔡君彥清明將至,為緬懷紀念人體器官和遺體捐獻者,3月31日上午10時,由河南省紅十字會主辦、河南福壽園承辦舉行的河南省第十屆紅十字遺體、人體器官捐獻者雲紀念活動如期拉開帷幕,通過「福壽雲·雲掃祭」網絡平臺,以網上掃祭的形式,開展以「生命大愛·一網情深」為主題的緬懷紀念活動
  • 萍鄉建設生命之花紀念園 將給遺體器官捐獻者一個溫暖的"家"
    ,這意味著萍鄉的遺體器官捐獻者將有一片專屬天地,用於安放遺體器官捐獻者的靈魂,讓家屬有所念想。紀念園的建設,讓全社會對捐獻者的奉獻精神有了敬仰之所,為捐獻者的親屬提供了寄託哀思的瞻仰之地,是助推殯葬改革事業的重要一環,也是服務遺體器官捐獻事業、給予捐獻者人文關懷的重要體現,能有效弘揚和傳播人道文化。
  • 2020年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人體器官及遺體捐獻者緬懷紀念活動在...
    4月3日,2020年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人體器官及遺體捐獻者緬懷紀念活動在都江堰市味江陵園隆重舉行,該活動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主辦,都江堰市民政局等單位支持,都江堰市味江陵園承辦,相關部門領導、捐獻者家屬、醫務工作者等向人體器官及遺體捐獻者表達了哀思和敬意。
  • 悼念遺體捐獻者
    據新華社3月22日電 天津市一些黨員幹部和學生代表21日來到天津元寶山遺體捐獻者紀念園,祭奠377位為醫療教育研究無私奉獻遺體捐獻者,並在現場開展以「弘揚奉獻精神,保持共產黨員純潔性」為主題的教育活動。伴隨著舒緩的哀樂和主持人深情的追悼詞,參加活動的人們手持菊花、全體默哀。
  • 清明將至,致敬角膜器官遺體捐獻者
    由於受疫情影響,今年各地針對遺體器官捐獻者的緬懷活動,大多採用 " 雲緬懷 "" 雲祭奠 " 的形式,向捐獻者表達哀思。在各地紅十字會與衛健委等有關部門主導下,愛爾眼科積極參與各類線上、線下紀念活動。4 月 2 日,由長沙市紅十字會主辦,長沙愛爾眼科醫院等捐獻接收單位聯合開展的 " 『生命迴響 · 雲上緬懷』 2020 年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緬懷活動 " 在紀念廣場舉行。活動採用線上直播、線下互動的形式,由參與單位代表向紀念牆敬獻花籃,鞠躬致敬。同時,婁底、嶽陽愛爾眼科醫院也在紅十字會組織下,參與角膜器官遺體捐獻緬懷活動。
  • 清明節緬懷遺體捐獻者 「大體老師」大愛無聲
    2017年4月1日,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在遺體捐獻者紀念碑前,遺體捐獻者家屬等社會各界人士緬懷這些令人尊敬的捐獻者。華商報記者 黃利健 攝  對醫學院的學生來說,那些捐獻遺體供他們學習、解剖的人,有一個尊稱——「大體老師」。「大體老師」雖不能講話,卻用自己的身體,教學生們最直觀的醫學知識。
  • 徐州舉辦遺體器官捐獻者緬懷紀念活動 徐醫百名學子致敬「大體老師」
    你的崇高選擇,讓無助者不再無助;你的無私奉獻,讓痛苦者不再痛苦……」3月17日上午,由徐州市紅十字會主辦的遺體器官捐獻者緬懷紀念活動在該市遺體器官捐贈者紀念園(第二公墓院內)舉行。徐州醫科大學的學生志願者們深情朗誦讚歌並進行醫學生誓言宣誓,向捐獻者致敬,為生命禮讚!
  • 為遺體捐獻者立碑,這事為何擱下了
    吳阿姨把這篇追思交給我們,還有一個原因,想讓我們幫她打聽一個事:兩年前有報導說,杭州將為遺體捐獻者建『紀念碑』」,這件事如今不知道怎麼樣了。  19歲那年,他向我借一本化學書  吳阿姨是溫州人,認識申光的時候,她19歲。  他倆住在一條街,」我住在東邊,他住在西邊,有一天他看到我,突然問我,可不可以借他一本化學書?我說,好。」
  • 又到一年清明時 遺體捐獻者家屬如何寄哀思?
    遺體捐獻者,是值得我們尊敬的人,逝後依然用他們的無私為社會做出貢獻。然而,捐獻遺體並不意味著事情的完結,每個捐獻者背後都有各自的至愛親朋。逝者已矣,但生者對他們的思念卻依然在延續。可是,沒有墓地的現實狀況,令他們無處寄哀思,這是每一個遺體捐獻者家屬須面對的殘忍現實。  令人欣慰的是,接受遺體捐贈的單位,已經設立了專門紀念遺體捐獻者的地方,省紅會也正協調設立紀念場所。
  • 四川省舉辦線上緬懷偉大的遺體和器官、角膜捐獻者活動
    尊敬的遺體和器官、角膜捐獻者家屬:在清明節即將來臨之際,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四川省管理中心向廣大的遺體和器官、角膜捐獻者及家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公民逝世後無償捐獻遺體和器官、角膜等組織,挽救眾多患者生命,服務醫學科學發展,是一種值得全社會推崇的高尚行為。他們雖然已經辭世,但其生命的一部分化作了禮物,鮮活地生存在新的生命之中。他們是一群高尚的人、無私的人、有大愛的人、敢於奉獻的人。他們的肉體雖已泯滅,但精神卻得以永存。這種奉獻的精神猶如曙光,將永遠照亮人類文明的道路,為人類的進步抒寫新的篇章。
  • 寧夏醫學生緬懷遺體捐獻者
    寧夏醫學生緬懷遺體捐獻者) "← →"翻頁 4月3日,寧夏醫科大學近5000名師生齊聚生命之柱廣場,悼念志願捐獻遺體的逝者
  • 遺體和器官捐獻有關問題解答
    答:遺體和器官捐獻遵循自願、無償的原則。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國家公民都可決定自己是否捐獻遺體和器官。在特殊的情況下,監護人也可為被監護人辦理捐獻遺體和器官。因此,儘可能取得直系親屬(配偶、成年子女、父母)的理解、支持和同意,報名登記者以後才會順利實施捐獻。  3.如何報名登記捐獻遺體和器官?
  • 90後美女大學生申請捐獻器官 努力說服父母(圖)
    據統計,2010年至今,南充市已累計辦理遺體捐獻登記235人、器官捐獻登記218人、眼角膜捐獻登記343人。南充9縣(市、區)中,順慶登記捐獻的居民最多,為94人。截至目前,全市已實現遺體捐獻25例、器官捐獻7例、眼角膜捐獻27例,其中年齡最大的捐獻者為92歲,最小為4歲。  捐獻有相關程序。
  • 來到世上僅十幾天,卻成為鶴壁最小的器官捐獻者……
    捐獻者捐贈了肝臟和雙腎。捐獻者家住淇濱區,是一位有擔當、有愛心的鶴壁漢子。他突發疾病倒在工作崗位上,被初步判定為腦死亡。>▲2018年9月26日,器官捐獻手術後,鶴壁的醫護人員向捐獻者遺體鞠躬。>▲市紅十字會志願者每年都會看望捐獻者家屬,圖為市紅十字會志願者看望我市首例器官捐獻者李陽的母親(左三)。
  • 好人有好報 造血幹細胞捐獻者終身免交用血費用
    在交通事故處理過程中建立「器官捐獻快速通道」實施意見提出,要切實做好人體器官(角膜、遺體)捐獻的宣傳動員、登記入庫和慰問救助等工作,完善人體器官(角膜、遺體)捐獻者困難家庭人道救助和緬懷紀念等社會褒獎激勵政策,努力擴大人體器官(角膜、遺體)捐獻協調員和志願者隊伍。
  • 江蘇南京舉辦2020年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日特別公祭活動
    3月30日上午10時,江蘇省和南京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來到「南京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林」,對南京市2526名遺體器官捐獻者進行了緬懷紀念。江蘇省紅十字會、南京市紅十字會、南京醫科大學、東南大學醫學院、南京紅十字眼庫、南京紅十字醫用組織庫中心的工作人員參加。
  • 浙江省舉辦線上緬懷活動向人體器官和遺體(組織)捐獻者致敬!
    打開浙江省紅十字會網站的「器官捐獻網上紀念」專欄,這裡有2600餘位人體器官和遺體(組織)捐獻者,他們讓人懷念,讓人追思!遺體捐獻者俞春華曾經說:「是黨培養了我,對黨沒有什麼能報答的,把遺體捐給社會,希望讓科學更先進、讓醫學更發達。」帶著《遺體捐獻志願書》住院的楊存泓老人曾經說:「若我不在了,我的器官還能為醫學研究做貢獻,多好啊!」器官捐獻者陳鳳蘭醫生曾說:「萬一發生什麼意外,我願意捐獻我的器官。」
  • 蘇州遺體捐獻登記超2000人 紀念園集體悼念表哀思
    蘇州遺體捐獻登記超2000人 紀念園集體悼念表哀思 9日上午,蘇州市紅十字會在上方山捐獻紀念園舉辦第六屆遺體(器官、角膜)捐獻集體悼念活動,眾人向紀念碑敬獻鮮花,表達對成功捐獻志願者的敬意和懷念。
  • 致敬器官捐獻者及家屬
    2010年,我省啟動實施器官捐獻,至今,通過遺體和器官捐獻者挽救的生命已經有近5000人。近日,浙江省紅十字會在杭州錢江陵園為10位捐獻者舉行了一場集體安葬儀式,向他們以及家屬的大愛致敬。浙江大學醫學院醫學生宣誓:「我決心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
  • 清明致敬「大體老師」 北京2097人實現遺體捐贈
    這是北京專為遺體志願捐獻者樹立的紀念碑。「雙手託心」的石碑,挺拔聳立;環繞兩側的墓碑群內,沒有骨灰、沒有遺骸,惟留下密密麻麻的名字,依捐獻年份排列,共2096個(尚有1名捐獻者名字未刻上墓碑)。  「家裡過得都挺好的」。一個以太陽帽遮面的中年女性,用手絹反覆擦拭碑上一個李姓名字,隨後繫上了一串紫色的絹花。